即使在现代商场上,送礼仍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如果送礼送得好,可以让送礼人的事业飞跃发展;但是如果送得不好,吃闭门羹是小事,万一因送礼送出祸来,那就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所以,送礼一定要送到别人的心坎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偏好,在送礼之前,送礼人一定要首先知道对方最喜欢什么,送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没有错的。当然,送礼人还要知道对方最需要什么,如果能送给对方最需要的东西,对方一定会非常高兴。这就是胡雪岩说的“送礼总要送人家求之不得的东西”。
6给别人出路,就是为自己留后路
人与人之间会出现相互倾轧的现象,我们也许曾经被人压制,曾经被人迫害,那么,当我们处在上风的时候,是否就应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呢?胡雪岩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不可以这样做。“势不可用尽”,无论是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可以一辈子顺风顺水,越是在得意的时候,就越是要维护好与他人的关系,给别人一条生路,就等于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首先就要怎样去对待别人。如果我们在春风得意的时候不给别人留下出路,那么当我们落难的时候,别人同样不会给我们出路。胡雪岩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他从一开始就懂得给别人留出路。
为人处世,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给别人留一条生路,如果把事情做得太绝,那只会与他人结下难以解开的怨恨,给自己平添麻烦,而且还会让其他人看低自己的人品。相反,给他人一条生路,就会得到他人的感激,并为自己赢得良好的声誉。
胡雪岩做生丝生意,和上海的生丝业的龙头老大庞二建立很好的关系。庞二手下有一个叫朱福年的人非常看不起胡雪岩,经常在胡雪岩和庞二的生意往来上动手脚。朱福年不仅在生意上给胡雪岩制造麻烦,还偷偷地用庞二的钱来做生意,他在庞二手下这么多年,从庞二的账户里已经吃掉了十几万两银子。这一切当然没能瞒过胡雪岩。
胡雪岩对这件事情也是大感头疼,朱福年是庞二非常信任的一个人,自己无凭无据,根本就拿他没办法。后来,朱福年变本加厉,拿着庞二的钱撬胡雪岩的生意,想要拉走与胡雪岩合作的洋商。胡雪岩和古应春商量之后,决定要制住他,由古应春出面和朱福年商量,生意由胡雪岩来做,朱福年可以从中抽取回扣,每两生丝,朱福年可以抽取5厘银子。朱福年经过盘算,觉得划得来,就答应了。
这正是胡雪岩的计策,通过这件事情,胡雪岩摸清了朱福年的户头,抓到了他拿东家的钱做生意的证据。有了这些证据,胡雪岩就向庞二说明了情况。庞二回到上海之后,马上对朱福年进行了盘问。朱福年对这次盘问感到恐慌,他发现庞二似乎知道了些什么事情。
庞二知道这样的盘问根本就不会有什么效果,胡雪岩比自己知道的事情多,于是就让胡雪岩替自己查账。胡雪岩认为,即使查出问题,事情也不会改变,但是做做样子,震慑一下朱福年还是有必要的。胡雪岩以自己的身份是不能够去查庞二的账的,于是和庞二商量,决定以参股的形式,庞二与胡雪岩共同参与生丝的生意。这样,胡雪岩作为股东之一,就有了查账的权力。
对于胡雪岩的查账,朱福年表现得非常轻松,他一直不认为胡雪岩这个半路出家的和尚能有多大能耐,所以他认为胡雪岩根本就查不出什么问题。当胡雪岩上门查账的时候,朱福年将所有的重要账目都拿给了他。然而,检查的结果却令朱福年大吃一惊。胡雪岩在账本上密密麻麻地做了记号,所有的记号标记处正好都是朱福年动过手脚的地方。胡雪岩并没有当场点破这些事情,朱福年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万一这件事情被东家庞二知道,他在生丝行业里就真的没有任何立足之地了。
朱福年不得已,只能前去找胡雪岩,希望胡雪岩能够网开一面。事实上胡雪岩也没有想过要告诉庞二,他想虽然朱福年一直和自己作对,但是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能耐的人,如果能够收归己用,必然能够给自己帮大忙。朱福年的到来早就在胡雪岩的意料之中,他答应帮朱福年隐瞒这些事情。朱福年对此感激涕零,立刻将胡雪岩所有的生意都还给了他,并且帮助胡雪岩卖出了手里囤积的生丝。
胡雪岩的做法是高明的,也是有效的。如果胡雪岩大张旗鼓地将这件事情宣扬出来,其结果必然是朱福年的离开,这虽然给胡雪岩在生意上清除了一个障碍,但是并不能给胡雪岩带来实质的利益。不如放朱福年一马,让他死心塌地地给自己办事,这样就等于多了一个左膀右臂,何乐而不为。
为人不可太狭隘,什么有仇报仇、有冤报冤,都是没有必要的。为人太狭隘,道路也必然非常狭窄。要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人们把路越走越窄的时候,到最后必然是无路可走。
7留下面子,拢住人心
无论是谁都会把面子看得很重,因为面子就是尊严。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很多人都愿意付出很大的代价。同样,如果我们不给别人面子,别人也会为此和我们结下冤仇。如果我们能够在别人做错事情的时候还给别人留面子,那么就能得到对方真心的拥护和尊重。给别人留面子,是为自己聚拢人气的最好办法。
胡雪岩就是一个懂得尊重照顾别人的面子的人,他从来不会为自己出气而损伤他人的面子,即使是面对那些曾经对自己不好的人,他也能够把以前的事情一笑置之。
当年,胡雪岩为了资助王有龄捐官,私自将钱庄的银子拿给了王有龄,结果被扫地出门。当王有龄捐官成功,回来找胡雪岩的时候,看到胡雪岩落魄的样子,决心为胡雪岩出一口恶气。于是他从海运局支出了600两银子,决定穿着官服,坐着官轿,让人鸣锣开道去信和钱庄。王有龄邀请胡雪岩和他一起前去,好羞辱一下当时把胡雪岩开除的人。胡雪岩认为这样做不妥,于是拒绝了王有龄的邀请。
胡雪岩觉得如果自己和王有龄一起去信和钱庄,必然使当时开除他的张胖子非常难堪,如果此事宣扬出去,张胖子在钱庄行业恐怕无立锥之地了。胡雪岩不愿意让他声名扫地。所以,胡雪岩不仅拒绝了王有龄的好意,还劝王有龄不要如此张扬地前去。
王有龄听从了胡雪岩的劝告,并且对胡雪岩这个人更加赞赏,他说:“此人居心仁厚,至少手段漂亮。换了另一个人,像这样可以扬眉吐气的机会,岂肯轻易放弃?而他居然愿意委屈自己,保全别人的面子,好宽的度量!”王有龄换上便衣,坐着普通的轿子,独自一个人到信和钱庄,将当时胡雪岩拿出去的500两银子连本带利地还了回去。
胡雪岩的确是一个度量宽宏的人,当年他把钱拿给王有龄,钱庄里的人都认为是他私吞了这笔钱,这本来就是一件冤案,他还因此被赶出钱庄。受到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即使不去报复,回去出口恶气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胡雪岩没有这样做,在那种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还是怎样去保全别人的面子,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人心折呢?
人们把两个人的关系破裂称作“撕破脸皮”,由此可以看出面子的重要性。维持两个人的关系靠的就是互相给面子,一旦面子没了,关系肯定也就不复存在了。胡雪岩做到了给人留面子,他用这种办法挽回了人心,聚拢了人气,提高了自己的威望。
无论我们和他人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不愉快,都应该给别人找个台阶下,只有这样,别人才能就坡下驴,才不至于颜面扫地。没有比保全别人的面子更能赢得他人尊重的了。如果我们总是不给他人留面子,那就等于是将他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伤一个人的面子,就等于树一个敌人。准备在生意场上大展宏图的胡雪岩,才不会给自己找麻烦呢!
胡雪岩给人留面子,还表现在原谅别人的过失上。当他的下属犯了错误的时候,他会婉言相劝,而不是暴跳如雷地指责下属的不是,这也是他的手下人才济济的原因之一。
有一回,胡庆余堂的一个采购人员一不小心把豹骨当做虎骨买了进来,而且这笔采购数量庞大,价值好几千两银子。管理仓库的余先生出于对这个采购人员的信任,没有验货就让它进了仓。
当时有一个新提拔的副手得知了这件事情之后,认为这是一个提拔自己的好机会,于是就到胡雪岩那里去告状。胡雪岩听说后,立刻到仓库去验货,果然是批假虎骨,于是他下令将这些假虎骨全部销毁。面对这种情况,管理仓库的余先生再也无颜在胡庆余堂待下去,他向胡雪岩递交了辞呈。按理来说,犯了这么大的错误,损失了好几千两银子,解雇也不算过分,但是胡雪岩并没有批复他的辞呈。
胡雪岩亲自去见余先生,并且好言劝慰说:“忙中出错,在所难免,以后小心就是了。”
不仅如此,胡雪岩还将那个打小报告、正在等着领赏的副手给解雇了。胡雪岩认为,身为副手,发现了仓库的货物有问题,不及时地向仓库的管理员汇报,却把这当做把柄向自己来汇报,说明此人心术不正,绝不可留用。
胡雪岩允许自己的员工犯错,他从来不会当众指责员工的过错,这让他的员工工作得非常舒心,所有的人都愿意跟着胡雪岩这样一个好东家。我们作为领导,下属虽然在地位上和我们不平等,但是我们也应该学会为他们保留面子,如果总是揪住员工的过错不放,并以此来伤害员工的面子,那么必然会导致离心离德。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与人相处就是这么一个理儿,想要让别人敬重自己,真心实意地愿意跟着自己,那就首先改变自己,给别人留下足够的面子,让别人的脸上有光,别人自然会为我们增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