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庄里的伙计回答说:“阜康钱庄?我没有听说过,您稍等一下,我去问问老板。”
过了一会儿,老板随着伙计来到了柜台,他对胡雪岩说:“您要兑换阜康钱庄的银票,我们这里是不行的。阜康是什么角色,大概也就是二三流的角色,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像我们这样的钱庄是从来不兑换的。”
紧接着,钱庄老板又当着胡雪岩的面说了阜康钱庄很多坏话,比如说它不讲信誉,等等,最后还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那就是阜康钱庄早晚会倒闭。
胡雪岩听了这样的话,肺都要气炸了,恨不得当场发飙,但是他忍住了。他默默地走出钱庄,心里发誓:“有朝一日,我阜康钱庄的规模发展大了以后,看我怎么收拾你!”
几年以后,阜康钱庄已经成为钱庄业里的巨头。这一天,胡雪岩到湖州去办事,碰巧又路过那家钱庄,以前的事情一下子涌上了心头,一时之间,怒火中烧,他决定进去给他们点儿颜色瞧瞧。
胡雪岩没有贸然地行动,他先派人去打听这家钱庄的情形,因为他始终不明白,这么小的一家钱庄,哪来的底气去辱骂其他的钱庄,莫非是有很硬的后台。打听的结果是,它只是当地的一家很小的钱庄,没有任何背景。听到这个消息,胡雪岩反倒有些失落,如果它是一家有实力的钱庄,自己还可以把它列为竞争对手,在生意上与它一决雌雄。这种毫无竞争力的对手对于胡雪岩来说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过了几天,又有一个消息传来,这家钱庄由于经营不善,已经是入不敷出了,虽然还在营业,但也只剩下一个空壳子,说不定哪天就突然倒闭了。胡雪岩听到这个消息,更加打消了报复的念头。他想,对付这样的一个钱庄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但是这样做对自己来说一点儿意义都没有,同样是经营钱庄,对方也不容易。胡雪岩不仅不再想去报复,反而决定去帮它一把。胡雪岩没有露出自己的身份,他也相信那家钱庄的老板早就将当年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了。
就这样,那家钱庄的老板糊里糊涂地得到了“贵人”相助,勉强地度过了眼前的危机。随着胡雪岩的生意越做越大,阜康钱庄要在湖州开设分号。在考察选址的时候,胡雪岩看上了这家钱庄。胡雪岩庆幸自己没有毁掉这个钱庄,否则眼前的事情就非常难办了。
胡雪岩亲自去见那个钱庄的老板,讲明来意之后,钱庄老板并没有答应胡雪岩。胡雪岩知道,对方是想让自己帮助他收拾烂摊子,顺便抬高价格。当天晚上,有人设宴宴请胡雪岩,刚巧那个老板也在被邀之列。在宴会上,胡雪岩将当年的那一段经历讲了出来,身边的人纷纷称赞胡雪岩以德报怨。
那个钱庄的掌柜越听越不对,思前想后地一联系,才想起来,自己当年辱骂阜康钱庄时候的那个年轻人和后来帮助自己的年轻人,就是眼前这位大名鼎鼎的阜康钱庄的老板胡雪岩。钱庄老板很感羞惭,当即表示,自己愿意将钱庄变成阜康钱庄的分号。当然,胡雪岩也没有亏待他,让他继续做钱庄的掌柜。
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讲,胡雪岩的做法无疑是最明智的,包容对方的错误,不仅和对方成了朋友,还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利益。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宽容的心是必不可少的。原谅他人的过错,就等于是给自己创造商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
8低调做事,不招忌妒
自古以来,“同行是冤家”,在存在广泛竞争的同行之间,本来就会因为利益的冲突而关系紧张,如果再过于张扬,必然会引来对方的忌恨。忌恨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当忌恨转化为破坏性的行动的时候,将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在生意场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可太过张扬,凡事低调谨慎,才能不被人忌恨。
胡雪岩说:“不招人妒是庸才,可以不招妒而自己做得招妒,那就太傻了。”在胡雪岩看来,一个有能耐的人应该是不被人忌恨的,如果自己非要做那些让人忌妒的事,那就是傻子。生意场上最怕的就是到处树敌,无论一个人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一旦树敌过多就会陷入绝境。如果一个有成就的人,依然可以保持对人谦恭有礼,做事低调内敛,那么不但不会遭到别人的妒忌,还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在生意场上,很多事情的处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会给人造成不同的看法。胡雪岩在每次做事的时候,都会考虑选择用那种不招人忌妒的方法来处理生意上的事情。
王有龄当官后,胡雪岩的机会就到了,他想要筹办自己的钱庄的愿望也就可以实现了。那时候,胡雪岩身无分文,开钱庄的钱自然需要王有龄来筹办。胡雪岩的想法是凭借王有龄的势力,代理打点道库、县库的过往银两,这样就可以用道库、县库的公银作为钱庄的本钱。
王有龄不同意这个做法,因为那个时候王有龄还只是一个海运局的“坐办”,还不具备给予胡雪岩代理公款的条件,再者他还需要胡雪岩帮助自己在仕途上继续晋升。他的想法是等到自己真正能在官场上立足的时候,再帮助胡雪岩建立钱庄。
胡雪岩坚持要先将钱庄办起来。胡雪岩认为王有龄此时刚刚步入仕途,还没有多少人知道,现在可以先成立一个只有空架子的钱庄,等到王有龄有能力的时候,再代理公款。到了那个时候,即使是钱庄的同行们知道了自己和王有龄的关系之后,也不会认为自己是借助王有龄的势力才开起钱庄的,更不会认为胡雪岩是用公款建立钱庄的。胡雪岩认为这样做可以减少旁人的忌妒和误会,不给旁人留下把柄。
胡雪岩是一个精明的人,虽然他得到了王有龄这个靠山,但是他没有得意忘形,越是在这种时候,他越是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让别人忌恨。很多人喜欢在得到权势之后向旁人炫耀,这样的人忘记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道理,无论是谁,只要太过张扬,都会成为众矢之的。在生意场上,低调做事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清末的时候,朝中的两大重臣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的关系恶劣,两人明争暗斗很久。后来,左宗棠被派往南京做南洋大臣,到了南京之后,左宗棠就开始铲除李鸿章在江南地区的势力。李鸿章当然也不坐以待毙。两人你来我往,互相打击。胡雪岩作为左宗棠身边的重要人物,自然也就成了李鸿章重点打击的对象,各种麻烦纷纷找上胡雪岩。
这个时候,胡雪岩的三小姐要出嫁,他派自己的一个姨太太到上海采购珠宝钻石作为女儿的嫁妆。他的这位姨太太在德国的洋行里买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钻石首饰。德国洋行的经理知道这批货物是胡雪岩买的之后,向胡雪岩的姨太太提出一个请求,希望她能同意将这批货物在店里陈列一周的时间,并且打出本店做成胡雪岩的女儿出阁嫁妆的生意的旗号,以收广告的效应。
那位姨太太自然不敢贸然答应这事情,她找到胡雪岩的至交好友古应春商量这件事情。他们分析后认为,现在整个北洋系的人正在等着抓胡雪岩的小辫子,如果在上海滩上如此招摇过市,只怕会授人以柄;如果不同意的话,对方便会说胡雪岩财力缩水,连女儿的嫁妆都置办不起,这将会对胡雪岩以后的生意造成不良的影响。最后,他们决定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同意展览,只是旁边的说明要以英文和德文来写,不准用中文。
作为生意人,在生意场上一定要注意低调行事,不要招人忌妒。一旦因做事张扬而招人忌妒,就会被同行所孤立,失去与同行合作的机会,甚至招来整个行业的联手对抗,到时候做生意就会处处掣肘,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地减小。
“不招人妒是庸才”,是讲被动地被“妒”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成功的人总是遭到一部分人的忌妒。聪明的成功者总是尽可能地避免自己招来忌妒,也就是排除因主观行为不当而造成的被忌妒。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减少树敌的可能性,才能让自己的成功持久下去。
9真诚而恰到好处地赞美他人
每一个人都希望听到溢美之词,不愿意听别人指责自己,即使是正直的人也是如此。所以,赞美别人是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它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诚而恰到好处地赞美他人,可以快速地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好感。
很多人错误地将赞美与阿谀奉承等同,认为赞美就是拍马屁,因而不屑为之,结果导致人际关系非常差。其实阿谀奉承与赞美有着本质的区别,阿谀奉承是为了讨别人的欢心而毫无原则地捧人,而赞美则是发自真心恰到好处地用合适的语言去描述他人的优点。阿谀奉承的话并不能真正打动人心,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反而会让别人轻视自己。只有真诚而恰到好处地赞美,才能让他人产生被尊重的感觉,从而获得对方的敬重。
胡雪岩就是一个非常会赞美他人的人,他曾经说:“出自真心的赞美,捧人捧得非常真诚,不露痕迹,使被捧的人特别高兴。”通过真诚而恰到好处的赞美,胡雪岩赢得了左宗棠的信任和好感。
在见到胡雪岩之前,左宗棠对胡雪岩的感觉非常不好,甚至准备捉拿他。因为杭州城内盛传,胡雪岩在杭州城告急的时候将好朋友王有龄扔在城里,自己一个人去了上海,而且王有龄还托付给了胡雪岩10万两官银。可想而知,左宗棠在见到胡雪岩的时候会是怎样一个场景。
胡雪岩知道左宗棠对他的误解,因此他见到左宗棠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释清楚那些事情,并且将粮食直接押运给左宗棠。他的这种做法虽然减少了左宗棠对他的恶感,但是这还不足以让左宗棠对他产生信任。在接下来与左宗棠的谈话里,他精辟的见解与左宗棠不谋而合,让左宗棠大有惺惺相惜之感。
当左宗棠说军中粮食不足的时候,胡雪岩立刻提出要回上海一趟,帮忙筹措军粮。左宗棠接着说:“本巡抚现在还没入浙,恐怕没有太多的公款划拨给你。”
胡雪岩道:“我从我的钱庄里支出10万两银子,就算我报效军中的。”
这么一来,左宗棠对胡雪岩的恶感全部都没有了,还表示要上奏朝廷,为胡雪岩请赏。两人越聊越投机,当他们聊到洋人欺压中国人,而中国人不知反抗的时候,胡雪岩知道是捧捧这位左大人的时候了。
当左宗棠说将来让胡雪岩帮助自己与洋人打交道的时候,胡雪岩适时地说:“洋人要是见了左大人这种脾气的人,还不个个服服帖帖!”
左宗棠虽然是个倔脾气,但是这种赞美还是很乐意听的,于是他端起杯一饮而尽,说道:“你是这么看?”
胡雪岩乘机道:“谁不知道左大人骁勇善战,说一不二?我早在上海就听人说:‘想败了长毛,非曾相、左季高二人不可。’”
胡雪岩的这番话让左宗棠听了更加舒坦。胡雪岩知道左宗棠与李鸿章关系不好,所以在提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故意漏掉李鸿章,而将左宗棠与湘军的领袖曾国藩并列,实在是再好不过的赞美之词。
左宗棠故作惊讶地说:“真有人这么说?那淮北的李少荃呢?”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嫡系,且自办淮军,战功累累,左宗棠对他非常不服气,想听听胡雪岩的看法。胡雪岩当然知道左宗棠的想法,于是说道:“李大人怎么能和左大人您比?”
左宗棠故意说:“你也该听说李少荃战功赫赫、所向披靡。”
胡雪岩道:“李大人虽打了几场胜仗,却是因势而作。他后备充足,无后顾之忧;曾大人又时时相援,还派了自己几个得力的部下去帮他;江北的太平军势力又较弱。哪像左大人深入敌腹,四面迎敌,仍能指挥若定,力克毛贼!”
胡雪岩的这番分析入情入理,使左宗棠大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光墉”的感觉。他感叹道:“我吃亏就吃亏在手下能员太少,又是周遭强敌。这赣东浙西,山高林密,行军打仗都甚为困难。不过朝廷有令,为帅的无论多么困难,都要迎敌上前。”
胡雪岩又趁机补上一句说:“何况论及人品,左大人远在李大人之上。”
这更合了左宗棠的胃口。他关切地问道:“何以见得?”
“左大人你是个只知做事,不知做官之人。”
“好一个只知做事,不知做官!”左宗棠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连饮了三碗白酒,鼓励胡雪岩道,“说下去,说下去!”
“其实左大人也不是不会做官,而是不屑于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