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朝廷正在和太平天国进行鏖战,粮食也成为朝廷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太平天国占领的地方,朝廷是无法弄到粮食的。这个时候胡雪岩以商人的身份将粮食从太平军的占领区弄出来送给朝廷,朝廷自然不会阻拦胡雪岩做粮食生意。
胡雪岩与其他的商人是不同的,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大多数的商人想的就是怎么能够保住自己,而胡雪岩却在思考如何能够多赚钱,所以胡雪岩抓住了在那个年代最能赚钱的生意,这使得胡雪岩的生意在太平天国时期迅速地扩张。在那一段时间里,胡雪岩投资了多项短线生意,这些短线生意都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能够赚钱的生意,除了粮食以外,还有军火、房地产,等等。这些看似在动乱年代相当不稳定的生意,都被胡雪岩做成了最赚钱的生意。
做生意必须懂得要做独门生意,否则生意就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就像股市一样,当大盘全线下跌的时候,我们也要找到那一支强劲上涨的股票,只有这样投资才能成功。千万不要以为在大盘全线下跌的时候,所有的股票都在下跌,因为总是有股票能够逆势而起的。
7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商机是无处不在的,可是如果一个商人并不懂得去观察和倾听,那么即使商机就在眼前晃悠,就在耳边回响,也是难以抓住的。更何况,在大多数情况下,商机并不是摆在明面上,而是隐藏在别人的只言片语或某种状况之中。所以,生意人应该具有敏锐的感官,才能掌握更多的商机,赚取更多的利润。
判断一条信息中是否蕴藏商机,需要生意人具有商业头脑,用生意人的思维去思考。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生意人拥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所以,生意人必须时刻留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商机的机会。
胡雪岩一生做了很多生意,这些生意都是建立在他对时势的把握之上的,而他之所以能够把握住时势,就是因为他关心每天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这些事情的表象,他判断出了当前的形势,选择自己的投资方向。不仅如此,胡雪岩还时刻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及别人说的话,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些都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商机。
有一次,胡雪岩在上海做生丝生意,住在上海有名的裕记客栈。这一天,胡雪岩在客栈里处理完生意上的事情之后,躺在藤椅上思考自己的事情。无意之间,胡雪岩听到隔壁房间里有人在谈话。那个年代的隔音技术没有现在这样发达,胡雪岩把对方的话全部都听到了。
隔壁两个人谈的是上海房地产的事情。上海是对外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在这块土地上有各国的租界,十里洋场都是由洋人建设的房子,与中国房屋的风格大不相同。胡雪岩从他们的谈话里,听出他们都是这个方面的行家,由此推断出这两个人所说的话应该是有很高的可信度的。
这两个人说,以上海现在的建设速度,南北方向的新市场很快就可以建成,而且建成之后,恐怕还要向西面扩展,因为这是洋人规划的。虽然西面是大面积的芦苇荡和水田,但是只要洋人要扩展,那里的地还是要被征收的。两人说道,只要这个时候能够在那个地方买下一块地,到时候就可以坐着数钱了。
这番话等于是给胡雪岩指点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有着敏锐的商业头脑的胡雪岩立刻决定投资上海的房地产业。等到陈世龙从湖州回到上海之后,胡雪岩立刻带着他前去那两个人所说的地方。
勘察完之后,胡雪岩作出了两个决定,一是趁着现在还没有形成繁华的市场,土地的价格还便宜,先从洋人的手中购买一块地皮,等到地价上涨之后,再转手卖出。二是托古应春打听洋人开发上海的设计方案,在将要修路的地方买一块地皮,等到洋人修路的时候,就可以赚到一大笔钱。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胡雪岩开始关注上海的地价。那时候,虽然太平军占领了东南沿海一带,但是上海地区是洋人聚居的地方,还没有受到太平军的攻击。江浙一带很多的人逃难到上海,这使得上海的地价变得越来越高。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之后,胡雪岩决定要在上海投资房地产。
胡雪岩在上海投资房地产,赚了很多钱,而当时他购买地皮的地方正是现在上海人仍然引以为自豪的上海外滩、十里洋场。
在我们每天接触的许多信息中,有的就蕴涵着我们需要的商机,如果我们对这些信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么就等于是白白地浪费商机。作为一个生意人,一定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有这样才不会漏掉可以赚钱的机会。胡雪岩是一个有心人,他总是时刻留意着所能够得到的每一条信息,并用生意人的头脑来分析这些信息是否会给他带来商机。用这种办法,胡雪岩不仅做成了房地产生意,还做成了军火生意和典当行的生意。
任何一个生意人想要做好生意,都需要时刻留意身边所发生的事,关注时局的不断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的商机,切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商机是做生意的前提,没有商机,再有商业头脑的人也做不成生意。所以生意人必须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感官,接受来自西面八方的信息,并从信息中筛选、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商机。
8该出手时就出手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没有机会,常常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能够助推自己成功的机遇,只是我们在该出手的时候没有出手。成功是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别人送来的,即使有人送给我们,也需要我们伸手去接。如果我们连去接的能耐都没有,那么失败也就是注定的了。
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因为飘忽不定的机遇不允许我们有太多的时间去犹豫、去思考,一旦我们意识到机遇,将会给我们带来成功,因此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出手。如果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思考机遇是否能给我们带来成功上,那么等我们想清楚的时候,机遇早就不知所踪。人生其实就像一场赌博,虽然我们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判定机遇是否能助我们成功,但是只要我们果断地抓住了机遇,那么就有成功的可能。所以,在机遇面前,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胡雪岩是一个经商高手,不断地取得成功使得他成为商场上所向无敌的巨人。胡雪岩成功的原因,起码有一半是因为他能抓住每一次成功的机会。
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并定都南京,改称为“天军”。占据了长江水道的太平天国切断了清政府的漕运。为了保证粮源不断,清政府下令在浙江设立“海运局”,改漕运为海运。那个时候王有龄主持海运局的事务,他委任胡雪岩做了一名主事,替他处理具体事务。精明的胡雪岩很快发现了一个赚钱的方法。海船北上必须要经过上海,而上海的米价比浙江要低得多,胡雪岩向王有龄献计,海船空着驶向上海,在上海购买粮食运到天津,到了天津之后依然以浙江的粮价计算,这样一趟下来就可以赚上万两银子。
有了这些钱做本钱了,胡雪岩自然也不会闲着,他想起了自己的老本行——钱庄生意,这一回,胡雪岩盯上了自己的老东家信和钱庄。
这一天,王有龄大张声势地来到信和钱庄,信和钱庄的老板蒋兆和慌忙赶来迎接。王有龄单单要找胡雪岩,说是当年胡雪岩借给了他500两银子,现在要还给他。蒋兆和早已经把胡雪岩赶了出去,到哪里去找!蒋兆和只能硬着头皮说:“胡雪岩出省公差去了,三几日内回不来,老爷不如把银子留在柜上,我打一张收条,也是一样的。”王有龄脸色一沉说:“不行,钱庄的规矩谁都知道,谁经手谁了结,一丝不苟。再说我还有话和他谈呢!若是找不到他,可别怪我欠账不还。”说完,就离开了。蒋兆和此时才后悔自己不该把胡雪岩赶出去,因为现在的王有龄是海运局的主管,如果信和钱庄能够和海运局拉上关系就不愁没生意做了,可是胡雪岩已经走了,这关系可不好拉了。
蒋兆和没闲着,赶紧吩咐伙计去找胡雪岩。胡雪岩终于适时地出现了。蒋兆和此时对这么一个“财神爷”可不敢得罪,他在胡雪岩面前曲尽逢迎,总算打破了和胡雪岩关系的僵局。胡雪岩眼看火候已到,于是就把1万两银子存到信和钱庄。
这一日,蒋兆和和胡雪岩一起吃饭,胡雪岩面露难色,精明的蒋兆和自然瞧出有不对劲的地方,于是开口询问,并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帮忙解决。于是胡雪岩告诉他,海运局有70万两银子公款,想要找一家可靠的钱庄存起来,月息多少无所谓,只要能够随时支取就行了。蒋兆和听了这个,高兴得要跳起来了。信和钱庄虽然规模不小,但是现在却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有70万两银子进账,那么信和钱庄可就更有底气了。于是蒋兆和请求胡雪岩将银子存到信和钱庄。
胡雪岩爽快地答应了。没过多久,海运局的70万两银子果然存进了信和钱庄。为了让蒋兆和放心,胡雪岩告诉他其中的30万两银子是可以长期存的,海运局不可能一下子就支取所有的银子。这让蒋兆和吃了定心丸,他大胆地将大量的银子放出,吃高利息。
此时的蒋兆和利欲熏心,他对胡雪岩一点儿防备都没有,经常把信和钱庄的往来账簿拿给胡雪岩看。当胡雪岩看到信和钱庄的底银已经不足10万两的时候,他知道时机到了。第二天,海运局的两名公差来到信和钱庄,说是要提取30万两银子。蒋兆和这才着忙了,自己的钱庄连10万两银子也拿不出,哪里来的30万两银子。蒋兆和知道现在能帮助他的也只有胡雪岩,谁知等他到了胡府的时候,下人告知他胡雪岩已经出差了。
此路不通,蒋兆和只能去同行业公会借钱,可是对方只肯借5万两白银。无奈之下,蒋兆和只能前去海运局见王有龄。可是王有龄不买账,因为当时存钱的时候就有言在先,海运局要随时支取。据王有龄说,这30万两银子是用来购买军火的,朝廷正在和长毛作战,急需军火,耽误了这件事情,谁也担待不起。而且王有龄还告诉蒋兆和,剩下的40万两银子,在10天以后也要作为军饷运到曾国藩那里去。
此时,信和钱庄的储户们闻风而动,纷纷前来信和钱庄提钱,焦头烂额的蒋兆和实在是没辙了。这时候胡雪岩奇迹般地出现,他在众人面前澄清说信和钱庄拖欠海运局的欠款的“谣言”。人们知道胡雪岩和王有龄关系密切,自然相信胡雪岩的话,纷纷散去。
暂时没了危机的蒋兆和希望胡雪岩能够帮助他说服王有龄。胡雪岩趁机提出了以信和钱庄五成的股份为交换条件的提议。五成股份的确不是小事,这在某种意义上是说信和钱庄已经不属于蒋兆和了。对于这样的提议,蒋兆和自然是不乐意的。
胡雪岩当然知道蒋兆和在想些什么,于是又故意添了一把火。胡雪岩说得罪王有龄不是小事,一旦他发起狠来,要将70万两银子全部提出,信和钱庄无论如何是拿不出来的。更何况,信和钱庄和洋人合伙从英国订购的一批洋油,船到日本时触礁沉没,血本无归。
蒋兆和知道已无回天之力,只能答应奉送五成股份。胡雪岩并没有想把蒋兆和一竿子打死,所以在达到目的之后,他又转而安慰蒋兆和,说王有龄没有想过要做老板,信和钱庄的老板永远是他蒋兆和,只要生意能越做越大,大家都有钱可赚;更何况信和有了王有龄做靠山,以后的生意肯定越来越好做。
胡雪岩对付蒋兆和的招数虽然可能不够光明,但是商业斗争就是这样,也是无可奈何之事。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胡雪岩的确不愧为生意场上的枭雄,当他看到赚钱的机会的时候,他没有犹豫,果断地出手,最终取得了成功。
机遇本身并不代表成功,能否把机遇转化为成功的契机,关键要看抓住机遇的人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经营。碰到机遇的时候,我们无法判断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但是只要我们抓住了它,再配合有效的经营,就一定可以将成功揽入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