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乐市是著名的侨乡,也是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企业纷纷“离家出走”,落户异乡。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全市有2万多人赴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办企业2400多家,年产值达200多亿元,以至于超过了长乐市的工业总产值。2001年初,长乐市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邀请各方人士为地方经济“把脉会诊”,找到了问题的“病根”:一是本地环境软件不“软”、硬件不“硬”,伤了企业家的心;二是外地优惠政策多、服务意识强,吸引了企业家的钱。于是,市里根据“病情”对症下药,迅速出台了一系列优化投资环境的政策:对到长乐投资兴业的海内外企业,一律实行“零关卡、零手续、零收费”,禁止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到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启动“企业110”,随时受理企业举报,对违纪人员经查实后换岗下岗;把全市多头管理的18个开发区整合成三大工业区,并将审批权下放到工业区管委会等。由于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仅仅一年的时间,全市在外资金大量回流,新上马1000万元以上项目60多个,总投资额36亿元,比前3年引进内资总额还多。
3.用足政策巧创新
领导干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中央精神和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来自实践,实践推动创新。事实证明,只有把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新才有生命力。如果说中央精神是阳光,地方实际就是土壤,创新之树离开了任何一样,都不可产生和成长。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是横亘在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的干旱之地,饥饿、贫困不知折磨了多少代人,似乎很难找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乌盟人从来没有放弃过与生存环境的抗争。抗争的目标只有一个:吃饱饭。先是走“水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盟大搞“东水西调”、“西水东调”之类的工程。然而,这条在多数地方走得通的路子,在这里似乎未能奏效。一是财政捉襟见肘,缺少投入资金;二是地理条件复杂,荒漠化的原野,水资源本来就很短缺。这使乌盟人最终不得不放弃走“水路”的努力。接着,又走“旱路”:学习一些地方大搞农田建设的经验,但是农田开垦、修建得越多,草原生态越恶化,粮食产量越低,仍然吃不饱。20世纪80年代,人们似乎看到了这种恶性循环和挥之不去的饥饿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大念“草木经”,发展畜牧业。然而,在以粮为纲、计划经济、粮食统购统销的阴影下,农民别无选择,只能缺啥种啥、种啥吃啥,结果还是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1994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开始了。一批土生土长、了解乌盟实际的盟领导干部,经过调查研究大胆作出决策:在全盟实行“进一退二还三”战略,即建成一亩水旱高标准农田、退下二亩旱坡风蚀沙化地、还三亩林草。吃饭是首要问题,温饱未着的农民是不可能饿着肚子承担生态义务的。“进一”就是要先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种植结构调整是关键一步。过去,乌盟农民一直种红皮小麦和莜麦,由于90%是旱地,80%雨量又集中在六七月之后,“二麦”下种之时正是干旱季节,产量总是低而不稳,平均亩产几十斤。这是乌盟长期贫困、开荒不止的原因。反复研究了自然规律后,盟里决定改种抗春旱的玉米和“双豆”(土豆和杂豆),同时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种植结构一变,加上科技进步,粮食实现了高产稳产,由“多种地少打粮”变成了“少种地多打粮”,总产量增长近一倍。同时,利用退出的低产粮田大种牧草,饲草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条件。全盟生产的玉米80%用于转化或出售,饲养业迅速发展,农民从畜牧业中获得的收入比重由1994年的15%提高到2000年的40%。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盟里引来了“双汇”、“东来顺”等大客户,牛羊屠宰加工能力由20万头扩大到400万头。5年间全盟土豆产量由10亿公斤增至50亿公斤,约占全国产量的1/8。这样,270万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农民们说:“现在什么都有,吃什么还得挑挑呢!”如今,乌盟草长莺飞,实现了“在发展中恢复生态,在恢复生态中发展”的良性循环。应当说,乌盟为西部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4.洋为中用觅创新
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如何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资源,弥补国内资源不足,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快速聚集世界各种资本和技术,更好地去占领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思路上的创新,具有决定意义。
2003年3月,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迄今为止国际组织在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世界性产业中心——世界包装组织亚洲包装中心在杭州落户。亚洲包装中心能落户中国,是中国对外开放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一个生动例证。率先引进国际产业组织资源,搭建我国与国际产业组织衔接平台,成功运作这一重大举措的,是中国金泰集团总裁金祥佐。他在中央有关领导的关心和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将这一世界性产业中心引进到我国。以亚洲包装中心落户中国为由,世界包装组织已决定在中国召开2006年世界包装大会。1993年夏初,金祥佐率领中国包装代表团参加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世界包装机械博览会。当他看到汇集了世界各地2500多家制造商、4000多台包装装备的国际大型博览会上,竟没有一台中国制造的包装机械时,被深深地震动了。包装产业是“无所不包”而又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目前,全世界包装市场份额约8000亿美元,而且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把包装业列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也是一个包装大国,却不是一个包装强国。中国包装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中国包装业产值(包括县以下)只有600多亿美元,只占世界产值的75%。目前我国先进包装装备、新型包装材料还需要大量进口。为了实现中国包装强国的梦想,金祥佐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用了10年的时间,跑遍了世界所有包装业的前沿国家,考察研究世界包装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与世界包装组织主要官员进行了多次的接触和商谈,又组织专家反复研究,最终形成了向世界包装组织申报建立亚洲包装中心的方案。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击败了与中国激烈竞争的日本、印度等国,终于获得成功。通过建立亚洲包装中心,利用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可以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包装技术、装备、材料、制品和管理移到中国来,将国际产业组织和相关行业组织引进到中国来,将国内外相关人才吸引到亚洲包装中心来,带动我国包装产业整体技术的提高,扭转我国包装业现有的单纯作为下游产业和充当配角的被动局面,特别是有利于我国相关产业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两种资本,进行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市场开拓和资金筹集。如今,兴建亚洲包装中心已被列入杭州市21世纪城市发展规划。该中心的实施直接投资和带动的投资达1000亿元,预计建成后工业产值可达2000亿元以上,进出口额可达百亿美元以上。他们计划用10年时间建成亚洲包装中心,争取使中国成为亚洲包装强国,成为亚洲包装产业的“航空母舰”;再用10年时间建成世界包装中心,使中国成为世界包装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