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旅馆、理发店或商店时,一定会跟我碰到的人谈谈话。我要让他们觉得他们是一个人——而不是一部机器上的螺丝。有时我会夸美发店里的女服务生眼睛或头发很美。我会问她们理发时站一整天累不累,我问她是怎么进入理发业的——干多长时间啦?理过多少回啦?我帮她一起数。我发现对人们感兴趣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乐趣。我常跟行李搬运工握手。工作了一整天,这会令他精神振作。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到火车餐车上去吃午餐。餐车挤得水泄不通、闷热无比,而服务又很慢。服务生终于过来把菜单给我,我说:‘在厨房做菜的那些人今天可惨了。’服务生开始咒骂,我以为他生气了,他说:‘老天啊!客人都在抱怨食物不好,他们埋怨服务太慢,又嫌这里太热、东西太贵。我听这些抱怨听了19年,你是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对厨师表示过同情的客人。我祈祷有更多像你这样的客人。’”
“服务生只因为我把厨师当人看待就如此惊异,人所企求的,只不过是希望自己被当作人对待。有时我在路上碰到有人牵着狗散步,我总不忘赞赏那只狗。我走过后回头看时,常会看到那人很欣赏地拍拍他的狗,我的赞赏重新引起了他的欣赏。
“有一次在英国,我碰到一位牧师,我真心称赞他那只壮实聪明的牧羊犬。我请他告诉我如何训练那只狗。我走开后,回头看见那牧羊犬搭在它主人的肩上,而它主人正在拍它的头。就因为对牧人的狗表示感兴趣,我就能使那牧人开心,那只狗也开心,当然我自己更开心。”
一个常跟搬运工握手,又能对厨子表示同情的人,或是常称赞别人的狗有多棒的人,你能想象他们会终日愁眉不展,需要心理医师吗?你一定想象不出吧!有一句中国谚语说:“送花者手染余香。”
下面这段是一位女士的故事,她现在已经当祖母了,几年前,我去她住的小镇演讲,住在她家一个晚上,第二天她开车送我去50英里外的车站坐火车。车上,我们谈到怎样交朋友,她说:“卡耐基先生,我要告诉你一件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的事——连我先生也不知道的事。我们家以前在费城是靠社会救济金生活的。我年轻的岁月中最大的悲剧都来自我们的贫困。我从来不能像别的少女们那样享受正当的社交生活。我衣着寒酸,而且经常太小,绷在身上,当然款式也都过时了。我觉得无颜见人,经常哭着睡去。绝望中,我忽然心生一计,’每次在聚会里,我都请我的男伴谈谈他的经历、想法以及对未来的计划。我提出这些问题,倒不是对他们的回答非常感兴趣,实在只是希望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不要看出我的装扮寒酸。可是,奇妙的事发生了:当我听这些青年谈话时,我学到了一些东西,而开始产生了真正的兴趣。我变得兴味盎然,自己也忘了服饰的问题。可是最令我吃惊的是:因为我是个很好的聆听者,又鼓励他们谈论自己,他们和我在一起时总是很快乐,我竟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女孩,有三位男士都要求我嫁给他。”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什么对别人的事感兴趣,这全是胡说!我才懒得过问别人的事,我只要自己赚到钱,得到我所追求的东西就行了,管别人闲事干嘛?”
当然,你有选择的自由,你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去做,不过,如果你是对的,那么所有的古圣先贤——耶稣、孔子、佛祖、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等等就全错了。也许你对宗教大师有反感,那么,让我来举几个无神论者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剑桥大学豪斯曼教授,他是当代极负盛名的学者。1936年,他在剑桥作演说《诗之名与质》中曾提到:
耶稣说:“人因我失去生命者,将得永生。”这实在是永恒的真理,也是最深刻的道德发现。
我们一天到晚从传教士那里听到这种论调,而豪斯曼教授是一位无神论者,也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他却依然发现,一个人只想到自己,是不可能活出真正的人生来的,事实上,他会活得很糟。相反的,忘记自身、服务他人的人才得以享受人生之喜悦。
如果那也不能打动你,我们再来看看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无神论者——西奥多·德莱塞。德莱塞把全部的宗教都看成神话,而人生只是“一出傻瓜说的故事,没有任何意义”。德莱塞却遵循耶稣的一个道理——服务他人。德莱塞说过:“如果人想自人生中得到任何快乐,就不能只想到自己,而应为他人着想,因为快乐来自于你为别人、别人为你。”
假如我们真的要像德莱塞所说帮助别人过得更好,我们就应该立即行动,不要再浪费时间。
这条道路,我只能经过一次,假如我能行,任何善事请让我现在就做,不要让我拖延,也不要让我轻视,因为,我再也不能回到这条道路上。
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
第一印象最重要
卡耐基金言
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别人对你,或你对别人都是一样。
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最好用介绍人做初见面的话题。
应酬时间的长短问题,在一种恰当的应酬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在理论上,无论如何是谈不上合理的,有许多事情,由于长期的习惯和惰性,变得不合理。但你不要企图把这些不合理的习惯打破,不然的话,在应酬的路上,要遭遇到对方“心理上的抵抗”。所谓“心理上的抵抗”,是对方认为你不近人情,既然对方有这种感觉,你的应酬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关于这些“不合理”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方式例子真是太多了,最平凡的小事,是日常见面那种礼貌。比如我们与朋友见面,分明并没有失礼之处,但一定说:“真是失礼得很。”分明是别人邀请你去,但临行时总会说句:“打扰你了!”你去某公司任职,分明不是某人介绍的,但他问起你时,你会说:“托你的面子,我进了某公司。”
但假如你不说这种不合理的话,别人就会认为你太不近人情了。不过,如果你到了欧洲或某些其他地方,你照上面的方式讲这种礼貌话,就不合适了。
在日本,公共汽车售票员向每个下车的乘客说:“多谢你!”对上车乘客说:“对不起,让你等了很久。”假如国内的公共汽车售票员对客人这样说,恐怕客人要觉得这售票员的神经有问题了。所以不是合理不合理的问题,而是因为每个地方的生活风俗习惯不同而需要注意。
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别人对你,或你对别人都是同样。
在应酬的路上,“第一印象”不好的话,如要挽回,就要费很大的努力,这一点要非注意不可。
要有良好的第一印象,请注意服装。
有人会有异议:“服装哪会成为问题?应酬的内容最要紧。”
你看见一个成年人穿了一条牛仔裤,你会有轻佻的印象么?你看到某人穿的长裤裤管正中没有一条线,你会有“不好看”之感觉么?如果你的答复都是正面的,那么你就没有正视现实。请留意你的服装吧,这并不是叫你穿上最流行的、最时髦的衣服,‘只是请你穿得使人有整齐、清洁之感,至于衣服是新、是旧,质料是好、是坏,都不成问题。
美国有很多家大公司对所属雇员的装扮都有“规格”,所谓规格自然不是指定要穿成怎么好看或指定衣料,而是“观感”的“水准”。
专家们所著的书中,提出应酬前衣饰应该注意的六点:一、鞋擦过了没有?二、裤管有没有线?三、衬衫的扣子统统扣好了没有?四、胡子刮过没有?五、头发梳好没有?六、衣服的褶皱是否注意到?
不只在美国如此,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一样。泰国有一家保险公司的外勤员向公司报告,当他们对农民进行劝说工作时,穿戴整齐比穿得不好,在成绩上相差很多,可见农民们本身虽然穿得不好,但是对穿得整齐的人,总是较有信赖感的。
所以,不要过份嘲笑“先敬罗衣后敬人”这种社会风习。我们进行应酬时,应该重视一下现实,要推己及人,不然的话,便会遭受一些不必要的失败。
对于陌生人,我们应该找别人介绍:以国外的人寿保险经纪人为例,他们去找新的主顾,现在都已采用“托人介绍”的方式,因为有人介绍,就绝不会吃闭门羹。当然,帮你写介绍信的人,一定是在对方心目中,很有面子的,如果那是一个令对方讨厌的人,当然例外。
现在社会上逐渐流行用名片加批若干字句代替介绍信,这是较好的办法,因为介绍信对方要打开来看,有的人看过信拒绝信内所提事项时,会把原信退回来人,这时就使来者十分难堪;假如写名片就不会有这种情形。
卡迪克在他所著的《应酬之道》中说:“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最好用介绍人做初见面的话题。”这话是很中肯的。
应酬时间的长短问题,在一种恰当的应酬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当然,我们要从应酬的本质、目的和种类去加以判定,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要明白,现在的市内公用电话规定基本通话时间是三分钟,这一规定是有过极深刻的研究才作出来的。它表示了一件小事情,应该在三分钟内了结;假如事情不是一说即合,或者需要辩论的,就可能花上一小时也说不定。但是一种不变的原则,就是我们应该尽量缩短应酬时间,要提防自己和对方产生“疲劳感”。因为时间这种东西,有物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区别,当你和一位知己朋友聊了一小时,而他一看手表,啊呀,12点了,快没有公共汽车了,末班船快开了……这样的应酬,是使人感觉到,分明物理的时间只有20分钟,心理上却有一小时以上的感觉。有些人参与应酬,对于物理时间满不在乎,却很重视心理上的时间,那就是说,当他对于这场应酬有兴趣时,他不计较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否则,心理上就有度日如年之感。
但毕竟我们人类是被物理时间控制着来生活的,所以最好还是不要浪费时间,方便自己,也方便了别人,更要紧的是使应酬本身有效。
记住,时间是应酬的最后一项要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好好把握时间吧。
获得他人信任的方法
卡耐基金言
一个人如果学会了获得他人信任的方法,真要比拥有万贯家财更足以自豪。
一个年轻人如果希望闻名世界、流芳百世,他首先要获得人家对他的信任。
成功希望最大的人倒不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而是那些最能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别人的人。
一个年轻人如果希望闻名世界、流芳百世,他首先要获得人家对他的信任。一个人如果学会了获得他人的信任的方法,真要比拥有万贯家财更足以自豪。
但是,世界上真正懂得获得他人的信任的方法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的人都无意中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一些障碍,比如有的态度不好,有的缺乏机智,有的不善待人接物,经常使一些有意和他深交的人感到失望。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第一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果一个人能够与人初次见面就达到一见如故的程度,那可真是太奇妙了。
成功希望最大的人倒不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而是那些最能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别人的人。
通常,老师认为最有前途的学生往往都是那些最能赢得他欢心的孩子;老板认为最称心的店员,也就是那些最能投合自己心理的人。
人类似乎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假如有人能使我们感到高兴、喜悦,即使事情与我们的心愿稍有违背,也不太要紧。
假如一个书报推销人员很懂得与人交往的方法,一言一语都能迎合你的心理,讨你的欢心,那么你自然愿意让他经常跑来纠缠你,向你推销书报;即使你觉得自己并不需要,有时竟然也不好意思不买。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明这一点,能博得他人的欢心、获得他人的信任,是为人处世必不可少的。要想博得人们的欢心、获得人们的信任,第一条就是要养成一种令人愉悦的态度,要时刻带着笑容,行动要轻松活泼,无论你内心中是否对他人有好感。但假如人们从你那里看到的是一张哭丧脸,那么谁也不会对你产生好感。
与人交流,最好少说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好恶,你应该学会做一个倾听者,经常流露出对他人的谈话感兴趣,能专心听对方说话。这样做对你自己丝毫无损,而你所表现出的对他人的同情却是他们心中最心爱、最重要的礼物。
成就任何事业都需要持之以恒,同样,要获得他人的信任也是如此。良好的态度要一以贯之,千万不要今天扮了一天笑脸,明天就难以自制而故态复萌,显出粗俗急躁的本性。一个志向高远、决心坚定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始有终,而不会半途而废,否则,绝难获得人们的信任。
有些年轻人开始经商时,经常认为一个人的信用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一个有钱的人、有雄厚资本的人,就有信用,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与百万财富比起来,高尚的品格、精明的才干、吃苦耐劳的精神要高贵得多。
任何人都应该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名誉,使人们愿意与你深交,都愿意竭力来帮助你。一个明智的商人一定要把自己训练得十分出色,不仅要有经商的本领,为人也要诚实、讲信用和坦率,在决策方面要培养起坚定而迅速的决断力。
有许多银行家非常有眼光,他们对那些资本雄厚,但品行不好、不值得人信任的人,决不会放贷一分钱;他们反而愿意把钱借给那些资本不多,但肯吃苦、能耐劳、小心谨慎、时刻注意商机的人。
银行信贷部的职员们在每次贷款之前,一定会对申请人的信用状况研究二番:对方生意是否稳当?能否成功?只有等到觉得对方实在很可靠,没有问题时,他们才肯贷款。
任何人都应该懂得:人格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资本。要明白,欠钱不还时,其实是在拿自己的人格来典当。
罗赛尔·赛奇说:“坚守信用是成功的最大关键。”一个人要想赢得他人的信任,一定要立下极大的决心,花费大量的时间,不断努力才能做到。
一次我去拜访一家大杂志的主编约翰·格林先生,询问他对人如何获得信用的看法。他说了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善于自我克制,做事恳切认真,建立良好的声誉;应该随时设法改正自己的缺点;行动要踏实可靠,做到言而有信,与人交易时必须诚实无欺——这是获得他人信任的最重要条件。
其次,一个想要获得他人信任的青年人,必须老老实实做出业绩来让人看,证明他的确是判断敏锐、才学过人、富于实干的人。一个才能平平的人把多年的储蓄都拿来投资到事业上,固然是很好的事情。但如果他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因为在这样一个企业和职业都专业化的时代,一个无所专长、又样样都懂一点的人物,与那些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的人相比,总是竞争力不够。所以,假如一个人身上有一笔最可靠的资本——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那么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将会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