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你少做很多的无用功,能更轻松、更快捷、更高效地实现它!其实,每个在职场江湖中想要高效工作的人都要懂得,无论你做什么事都要很好地掌握好方向性,即目标性。没有方向,漫无目的地去干,那样就等于是在白白浪费时间,根本就不会有什么高效率可言,你说呢?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看成功者是怎样利用的时间方向性的。
齐奥尔科夫斯基是俄罗斯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火箭技术和星际航行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森林守护人之家。从童年开始他就非常好学,什么事情都想“打破砂锅纹(问)到底。”但不幸的是他10岁时患了猩红热,听觉几乎完全丧失。他不能继续上学,只能靠母亲教他认字,两年后母亲去世,这个可怜的半聋孩子必须面对各种新增的困难。
逆境,固然给齐奥尔科夫斯基带来了苦恼和不幸,然而逆境又激励着他砥砺思想,发奋图强。他下定决心抓住一切时机学习,成为一位科学家。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行动,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齐奥尔科夫斯基常常为一道题苦思冥想好几天。
有一次他正在街上走着,突然发了疯似的掉头就往回跑,原来他在半路上想出了一道题的算法。
16岁那年,他只身来到莫斯科寻找学习的机会。因条件不允许他上正规学校,只好住在一个贫苦的洗衣妇家里。白天在图书馆废寝忘食地攻读,晚上在家点上煤油灯又学至深夜,在短短的两年中,他以惊人的勤奋自学完了数学中的微积分、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和球面三角等课程。他把父亲寄来的一点钱几乎都用来买书和做实验用的化学药品及用具上,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
他并没有将时间消耗在对生活的哀怨上,而是朝着自定目标一路走下去。他把自己的目标紧紧地锁定在航空航天上。
人生因为有了目标,其实也就使时间的方向有了所指,它的力也就有了支点。有了这些,人生就不会因“左顾右盼”而偏离正确轨道。它就像一架平衡器,能很好、很及时地矫枉过正。这就是齐奥尔科夫斯基为什么矢志不渝的根本原因吧。
20岁时,他已经是伯洛夫公立中学的物理和几何教师了。这时,他的生活仍然很贫困。他曾回忆说:“当时,我除了凉水和黑面包以外,就一无所有了。”然而,他对科学研究却从来都是充满热情的。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用很多时间和精力写了关于气体运动理论的论文,做了各种各样的仪器和模型。由于他的坚强意志和勤奋努力,很快就完成了全金属飞艇和星际火箭等设计工作。
当时人们骂他是空想家、疯子,但他却在心里回答他们,没有疯子的空想是飞不上天的。他决不会将宝贵的时间偏离奋斗的方向。
齐奥尔科夫斯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不会让自己的付出偏离科学家这一追求方向的,别人的冷嘲热讽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一次他家遭到火灾,他苦心积累起来的图书、仪器、模型和手稿全部化为灰烬。但是,这些失败和挫折不仅没有使他悲观、泄气,相反,他更加努力争取时间,重整旗鼓。
1895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征服星际空间的具体设想,他发表了人造卫星的图样,提出以人造卫星为星际航行的中途“基地”,以及从这个“基地”再向月球和其他星球发射火箭的主张。这个主张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钦佩。
他决心要通过实践克服地球引力,使人类变为宇宙的主人。火箭是飞出地球最理想的最可靠的工具。几年以后,他出版了《可驾驶的金属飞船》,这是他最初提出的火箭飞行理论,他做了具体的设想并非常有把握地说:“星际和星际之问的旅行是可能实现的。”因此他的目标是做个“宇宙的公民”。
经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也不知道经过多少万次的计算,他知道要想摆脱地球引力,火箭速度必须达到11.2公里/秒,才能呈抛物线轨道飞离地球进入茫茫的星际空间,但是他当时所设计的火箭速度却不超过2.5公里/秒。但是他继续顽强地对火箭进行着研究。
1929年齐奥尔科夫斯基终于首次提出了用多级火箭取得高速,使火箭飞离地球的理论。后来他又提出了建立星际站的设想,对人类航天事业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制造了一只不锈钢的飞船模型,接着又制造了一批喷射推动机。同时又发表了450篇论文,并且传播到全世界。
1953年,荣获“航空专家”、“火箭之父”称号的齐奥尔科夫斯基与世长辞了。他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身于科学事业中,受到了后人的钦佩和好评。
假如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齐奥尔科夫斯基又怎能矢志不渝地、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心愿呢?
所谓掌握时间的矢量,就是要像齐奥尔科夫斯基那样排除一切干扰,不要将一些与实现目标无多大关系甚至起副作用的东西一股脑都带上,这些东西犹如沉甸甸的包袱,背负着它,只能是你实现目标的拖累。还是将时间有效地作用于目标上吧!
江湖智慧:
任何人都一样,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首先要有自己的时间观念,确定好前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时间的作用力,才有可能高效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