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看到这位老人,感觉不是一般人,一定是大有来历,又见他夸奖自己写的字,便请教说:“老人家啊,还请您多多指正。”老人看了看面前的年轻人,什么也没说,只是叫他伸出手来。王羲之心里很纳闷,老人这是要做什么呢?但又不好说什么,只好慢慢地伸出了手。老人拿起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现在教你一个笔诀,可以对你写字大有好处。”老人说完,就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飘然离去。见老人要走,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傻傻地站在那里,看着天空,很久很久,这才想起老人在他手上写的字,一看原来是个“永”字,他于是就对照着这个字练了起来,终于有一天,他想明白了,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横竖勾,点撇捺,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加刻苦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潇洒了,奇妙了。
后来,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有名的书法大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从七八岁就跟随他的父亲学习书法,有一次,小献之在练字的时候,王羲之悄悄地走到他的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很高兴,于是就夸奖了他一番,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有点骄傲了。
有一天,小献之问他的母亲:“我三年能不能赶上我父亲?”妈妈摇摇头。
“那五年呢?”妈妈又摇摇头。
然后,母亲语重心长的对他说:“院子里有18缸水,你只有写完缸里的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稳。”
王献之听到这些话,虽然没说什么,但他的心中还是不服气的,练就练吧,一咬牙他又练了5年,然后感觉不错了,就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看了几张,一个劲地摇头。直到看到一个“大”字,才有了点满意的表情,随手就在这个“大”字下面填上了一个点,然后什么也没说,就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了。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把这些字拿给母亲去看,还说:“这5年来,我都是照着父亲写的字练习的,你看我现在的字能够赶上父亲了吗?”母亲看了半天,也是一个劲的摇头,只是最后指着“大”字下面的那个点儿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小献之听后母亲这么说,这次是真服气了,于是有气无力地说:“我到什么时候才能赶上父亲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你只要继续坚持不懈的练下去,就一定能够赶上你父亲。”
终于,在王献之的辛勤努力下,后来在书法上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他的父亲王羲之的字并列,被后人们称之为“二王”。
评点
我国历史上的大书法家。数王羲之的名气最大,只要一说到书法,马上就会让人联想到王羲之。但名气不是生来就有的,每一个人在成为名人前,都是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代价。“临池学书”让我们学会了: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那18口大水缸的故事警示我们,成功没有捷径,只有苦学苦练苦干,才能有大成就大收获。
不要只甘心做个小人物
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句话曾经无数次激励过我们。问题是我们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吗?或者说我们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吗?
答案很简单,只有敢想,才会敢做,有了理想和目标才有奋斗的动力,如果你真的想要一样东西,而且肯付出努力,老天会给你的,有时候可能他就是考验你是不是真的那么想要。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只甘心做个小人物,都能大胆设想自己的未来,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毕竟人的青春是有限的。
公元1328年十月二十一,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一座破庙中,传出了一阵清脆的婴儿哭声,农民朱五四的妻子生下了个男婴,他是这个家庭的第八个孩子。然而当时朱五四的心情可不像今天我们在医院产房外看到的那些焦急中带着喜悦的父亲们,对于七个孩子的父亲而言,首先要考虑的是吃饭问题。在孩子出生一个月后,父母为他起了个名字:朱重八。当时谁又会想到,就是这个穷人家的孩子能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没错,朱重八就是朱元璋。
那时候正是元朝末年,天灾一场接一场,不是洪就是涝,老百姓的日子就别提多苦了。年幼的朱重八就是在这种缺衣少穿、忍饥挨饿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朱重八十七岁那年,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父母、哥哥相继病死,他成了孤儿。
朱重八绝望了,他曾经不止一次的祈求上天,只是希望能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下去,有口饭吃。但结果令他失望,于是他那幼小的心灵开始变得冰冷,他知道没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为了有饭吃,他决定去隆兴寺当和尚。
在寺庙里,小和尚朱重八不是扫地、做饭、洗衣服,就是击鼓撞钟、上香上供,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什么重活、累活都干,可还是经常遭到寺里的长老和师傅们的打骂。他满肚子的委屈无处诉说,只好向那些没有生命的泥菩萨发火。每一个孤独的夜晚,他只能独坐在柴房中,看着窗外的天空,思念着自己远在另一个世界的父母。
尽管如此他已觉得很满足了,毕竟在这里不用饿肚子,可以吃饱饭。
然而命运似乎在锻炼他的意志,在他当和尚仅仅50多天后,由于饥荒太严重,庙里也快揭不开锅了,长老们自己都没得吃,那能养活得了这大大小小的和尚呢?他们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所有的和尚都出去化缘。
朱重八被指派的地点是在淮南和河南。其实那里也是饥荒的中心地带,当地人自己都吃不饱,谁会可怜你一个和尚呀!
但谁也没想到,就从这时候开始,命运之神开始向他微笑。
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难时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会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朱重八毫无疑问属于后一种人。如果说,在出去要饭之前,他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和尚,在他经过三年的漂泊回到隆兴寺时,他已经是一个有信心战胜一切的战士了。
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难以完成。转变关键在人心,只有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时的朱重八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能使他一飞冲天的机会。
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了。朱重八知道这就是机会,于是他义无反顾的投奔了红巾军。
在军队中,朱重八很快就表现出了他的才能,他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很有计谋,他还很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上,因此引起了起义军将领郭子兴的注意,郭子兴不光把自己的干女儿嫁给了他,还让他去当和州(今安徽和县)总管。就在此时,朱重八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顾名思义,朱元璋也是诛元璋。所谓璋,就是一种尖锐的利器,朱元璋把自己比作诛灭元朝的利器。
身为一方总管的朱元璋,知道自己年纪轻,资历浅,没什么威望,虽然有郭子兴给他撑腰,可他还是担心无法服众,先得来个下马威才行。
朱元璋让人把总管府大厅原来按地位和主次排列的座位全部撤去,再在一左一右的摆上两排凳子,然后通知众将领来总管府开会。
各位将领来了之后,按照官职大小,在长凳子上坐了下来,可就是不见朱元璋的影子。大家默默地等了一会,才见朱元璋不慌不忙的走进大厅,坐在了长凳子的最后一个座位上。大厅里的将领们一个个傲慢的看着这个新总管,心想:一个靠着老丈人的毛头小子,有什么了不起?这时的朱元璋只当什么也没看见,平静的对大家说:“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商量一下如何守城的事,谁有办法就说吧!”所有人大眼瞪小眼,没什么办法,说什么呀!最后,朱元璋提出了具体办法,决定加固城池,并且按人划分地段,限期三天完成。
三天很快就过去了,结果除了朱元璋负责的地段,其他的都没有完成,有的甚至都没动。这时的朱元璋把脸沉了下来,再次召集众将领开会。这一回他是第一个来的,坐在主管的大位上,拿出郭子兴的令牌,严肃地对所有人说:“我奉郭大帅之命,出任和州总管,现在说清楚,过去的事不提了,今后如果再不遵守将令,就加重处罚,到时候可别怪我不讲兄弟情分。”
这一席话,说的众人心服口服,从此,朱元璋下的命令,谁也不敢不听了。后来,郭子兴病死,朱元璋在大家的推举下当上了起义军的元帅。
至正十年六(公元1356年)朱元璋在占领集庆后,将其改名为应天府,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朱元璋采取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一步一步地相继击败了徐寿辉、陈友谅和张士诚。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同年闰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灭亡。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征服云南,中国大体上统一。
评点
中国历史上,以平民起家成为皇帝的,除了汉高祖刘邦,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刘邦好歹还是个亭长,可朱元璋只是一个要饭的,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真是时势造英雄呀!就是这个要饭的小和尚奠定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基业。要饭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朱元璋成功了?答案就是他不甘心,他一直就有一个征服者的心态,征服自己的命运,而这种心态的潜移默化必定会激励他的行动!而这一点,就是一个通向成功之路的平台。要是你的心态已经站在了这个平台上,你就为自己的进步备好了思想基础!
有志者事竟成
蒲松龄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所谓有志者,就是有远大志向的人。志向指引着人生的道路,志向决定着人的行动方向。检验一个人有没有志向的标准应该是他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方向。对于人生来说,对自己定位准确是最重要的。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要求高,取得的成就就大;对自己的要求低,取得的成就就小,以致一事无成。如果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哪怕身居陋室,一天三餐吃不上饭,也能奋然前行,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公元25年,刘秀自立为帝,宣布重建汉朝,史称东汉,他开始清除各地军阀,巩固自己的政权。
当时,南北各地还存在很多的割据政权,这些割据政权中,实力最强的就是齐鲁一带的张步,他也想称王称帝,和刘秀争夺天下。
张步是琅琊人,当赤眉、绿林等农民军起义的时候,他也拉了几千人,攻下了齐地的几座县城,自称为五威将军,成为当地的割据势力。汉朝宗室梁王刘永当时也趁机起兵,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他和张步联合,并且让张步当辅汉大将军、忠烈侯。张步驻扎在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县),对新生的东汉政权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刘秀当然不能容忍别人在他的地盘上横行。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秀派光禄大夫伏隆去招降张步,准备让张步做东莱太守。刘永听说了这个消息,就赶紧派人给张步送去丰厚的礼物,还封他为齐王。刘秀、刘永两边都拉拢张步,因为刘永送的礼物多,官也大,张步决定投靠刘永,就杀了刘秀派来的使者。光武帝大怒,决定派大将耿弇去攻打张步。
耿弇在刘秀称帝后第二年就曾向其建议并立下平定齐鲁的誓言,但刘秀当时因为关中未附而没有批准。
三年后,这样的机会终于等到了,汉军没几日就攻下了济南郡,逐步威胁到了张步的腹地,当时,张步据守剧县,派他的弟弟张蓝率领精兵2万在西安县驻守,并令各郡太守集合1万多人守卫临淄,两地相距只有四十里。根据这种情况,耿弇就暗中决定进攻位于临淄和西安之间的画中,拿下画中之后,鉴于西安城防守严密,临淄易攻难守,耿弇就故意放出话去,说五天之内会进攻西安。张蓝听说后,日夜警戒,不敢怠慢。
到了预定攻城的日子,耿弇悄悄地传令部队夜间吃饭,天亮后攻打临淄城。耿弇的这个决定让手下的将领都很意外,护军旬梁极力反对这一部署,劝道:“攻打临淄,西安一定派兵来救;攻打西安,临淄却不能救援。所以不能去打临淄,应该去打西安。”
耿弇回答说:“不对!西安听说我们要去进攻,日夜戒备,自己的安全都顾不过来,哪有工夫去援救别人?而临淄一定不会想到我们会去打他们,到时候就会惊慌失措,用不了一天工夫,就能拿下临淄城,到时候,拿下临淄,切断了剧县和西安之间的联系,西安就孤立了,用不了多久,守军就会弃城逃跑了。如果我们先打西安,一定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会付出重大的代价,就算能拿下西安,张蓝也会带领军队逃回临淄,和那里的守军会合,到时候我军深入腹地,后面没有补给。一个月内,不用打仗也会失败的。”众将领听耿弇一说,都觉得非常有道理。
于是,耿弇就按原定计划派兵攻打临淄城,汉军没遇到太大的抵抗,不到半天就结束了战斗。果然不出耿弇所料,西安的张蓝听说临淄失守后,非常害怕,就率领军队逃回了剧县。
这时的张步并没有惊慌,他坚信自己能够打败耿弇,于是,他集合所有队伍,号称20万,浩浩荡荡的开往临淄城,准备和耿弇决一死战。
看到这种情况,耿弇没有惊慌,他向刘秀报告说,自己采取深挖战壕,高筑城墙,避实攻虚,以逸待劳的方法迎战,十天之内一定能拿下张步的脑袋。
张步来到临淄后,自恃兵强马壮,不等休息就下令攻城,一时间,临淄城下烽烟四起,锣鼓喧天,厮杀声不绝于耳。
此时,耿弇站在城中高台上,一看时机差不多了,就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出城从侧面攻击张步,一鼓作气,大败敌军。期间,有流箭射中了耿弇的大腿,而他毅然的用佩刀砍断箭杆,接着投入战斗,士兵们看到主将如此,更加勇猛。战斗直到天黑才鸣金收兵。到了第二天早上,耿弇不顾疼痛。继续率军出城与张步交战。一时间战争陷入胶着状态。这时,刘秀听说耿弇负伤,急忙亲率部队赶往临淄救援。
在战争进行期间,有人曾经劝耿弇暂时关闭营门,等待皇上来救援。耿弇听后斥责道:“身为臣子的应当杀牛备酒,恭迎圣上,怎么能把贼寇留给皇上来处理呢!”于是耿弇继续出兵与张步交战,从清晨杀到黄昏,张步的军队死伤无数,大败而归。耿弇料到张步失利后会撤退,于是就在路上设下埋伏,张步果然钻入了圈套,最后只得丢下辎重,仓皇逃回剧县老巢去了。
过了几天,刘秀到了临淄城,亲自犒赏军队,大宴群臣。
刘秀激动地握着耿弇的手说:“将军此战之功比当年韩信更加艰难。以前在南阳的时候,将军你定下这个重大战略,我总觉得计划庞大,难以成功,但现在证明,有志者事竟成啊!”
之后,耿弇继续追击张步,终使张步不得不率众10万人投降。
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