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7年,阳夏侯陈豨自称代王,也加入了造反的行列。于是刘邦就派梁王彭越和淮阴侯韩信率领兵马去讨伐陈豨的叛乱。谁知道这两个人都借口有病拒绝了,而且,韩信还暗中派人送信给陈豨,让他放心大胆的出兵,自己在京城暗中会相助的。刘邦见自己无法动用两人,无奈之下只好亲自率领人马出兵讨伐。
刘邦离开长安以后,韩信为了配合陈豨的叛乱,就与自己的手下商量了一个主意。那就在夜里假传圣旨,把监狱中的囚犯都放出来,然后率领他们去把吕后和太子抓起来,这样,刘邦就完了。商量完了之后,就只等陈豨方面的消息了。谁知道后来泄露了消息,这回可麻烦了。
吕后接到消息之后大惊失色,就赶紧找来了丞相萧何并一起商量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先故意放出消息,就说陈豨已经被高皇帝给抓住了,然后让朝中大臣都进宫来贺喜。
韩信不知是计,也没什么准备。结果刚一进宫门,就被预先埋伏好的武士给捆了起来,送到长乐宫杀死了。然后,吕后又下令诛灭了他的三族。临死之前,韩信后悔莫及,他悲叹道:“我真是后悔当初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呀,结果现在落得这样的下场,竟然会死在妇人的手里,难道这就是天意吗?”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在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是刘邦手下的上将军。公元前206年的时候,韩信率领几万兵马,沿黄河向东去攻打楚军。汉军一路上所向披靡,很快就攻占了齐地,直接威胁到了项羽的生死存亡。这时候,项羽就派人去游说韩信,想让他叛汉归楚,但是被韩信拒绝了。
过了没多久,齐地的谋士蒯通上门向韩信献计,他劝说韩信脱离刘邦,在齐地自己称王,这样就能形成刘邦、韩信、项羽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韩信认为刘邦对自己不错,所以就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这就是韩信临死前所说的话的来历。
刘邦平定了阳夏侯陈豨的叛乱之后,很快就回到了都城长安。当他听说淮阴侯韩信因为谋反已经被诛杀的时候,非常惋惜。于是他就问吕后:“韩信死的时候说过什么话吗?”
吕后回答说:“他说后悔当初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
刘邦想了一会儿,终于想起来了。他恍然大悟地说:“蒯通就是那个齐地的谋士吧,快派人把他给我抓起来。”皇上一声令下,手下的当然不敢含糊。很快,蒯通就被押到了长安。听说他来了,刘邦决定自己亲自去审问他。
刘邦见到蒯通之后,劈头盖脸的就问:“就是你曾经给韩信出主意,让他谋反吗?”
蒯通跪在地上,神情自若的回答说:“是的,我是曾经劝过他造反,但这小子根本就不听我的话,这才落的今天的下场。如果当初他接受我的建议的话,陛下还能杀得了他吗?”
刘邦勃然大怒道:“来人,赶紧把这个狂徒给我拉出去煮了。”
这时,蒯通大叫道:“请陛下息怒,小人冤枉呀!”
听他这么说,刘邦差点没气乐了。于是他就问:“你教唆韩信来造我的反,今天我要杀你,你竟然还好意思喊冤,我今天倒要听听,你有什么冤枉的。”
蒯通大声说:“秦朝末年,法纪败坏,政权瓦解,天下大乱。原来被始皇帝灭掉的六国的诸侯都纷纷起兵造反。在这种情况下,大秦王朝就像一只迷失了方向的鹿,天下的人都想抓住这只鹿,在这其中,有才能的人必然要疾足先得。跖的狗去咬唐尧并不是因为唐尧不仁德,而是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当时,小人只认识韩信,并不认识陛下。所以,臣理所当然的就把韩信当作自己的主人,并给他出谋划策。况且,当时天下的英雄都磨刀霍霍,跃跃欲试,想当皇帝的人不只陛下一个,后来他们没有成功,只是他们的能力不如陛下罢了,难道您要把他们都煮了吗?”
刘邦听完蒯通的一席话,也觉得他说的挺有道理。最后就把蒯通给放了。
评点
蒯通这个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有点奇怪。虽然他在《史记》中连个列传也没混上,但是在别人的列传里描写他的篇幅甚至超过了一些列传传主的记述文字。
韩信被杀之前“检举”了蒯通,这才有了上面的故事。在他和刘邦的对话中,你说他狡辩也要,随机应变也好,不管怎么说他达到了目的,那就是活命。
遇到紧急事件,应该冷静处理
大多数人都因缺少自我控制破坏了自己的生活,损害了原有的幸福。在生活中,我们碰到的真正能够沉着,冷静,保持平稳安宁的人真是寥若星辰。
一个人能够保持镇静的情绪与他对自己的了解息息相关。了解自己,首先必须通过思考了解他人。当对他人对已有了正确的理解,并越来越清楚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间的因果关系时,就会永远保持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态度。
只有明智的人,能够控制和引导自己思想的人,才能够控制心灵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自我控制是力量,正确的思想是优势,冷静是权力。请对你的心说:平和安静,就一定会处变不惊!
公元1449年,经过土木堡一战,50万明朝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也让瓦剌兵给抓住了。这个消息传到北京之后,举国震惊。
这时候,整个大明朝廷乱作一团。太后听说儿子被瓦剌兵抓走了,就赶紧从国库中拿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然后让人去送给瓦剌人,想把她的儿子换回来。结果可想而知,人家都快打到北京了,怎么会这么容易就把人给你送回来呢。
北京城中,到处都是从土木堡逃出来的伤兵,整天看着这些缺胳膊少腿儿的士兵,老百姓能不害怕吗?再说,皇上都让人抓去了,北京城的守备军队也不多,眼看着瓦剌兵就要打进来了,这时候急需有人出来稳定局面。知道瓦剌兵不可能答应讲和了,皇太后也冷静了下来,她为了安定人心就让郕王朱祁钰先代理皇帝的职权,然后召集满朝文武商量对策。
大臣们来了以后,七嘴八舌地说什么的都有。大臣徐有贞说:“现在瓦剌兵已经到了城外了,他们的战斗力比我们强,人也比我们多,我们实在是抵挡不住的。我昨天夜观天象,发现京城要遭难了,所以我们不如先放弃京城,暂时先到南方去避一下,然后再做打算。”
听完徐有贞的话,兵部侍郎于谦马上就站出来反驳他说:“现在正是国家危难之际,谁主张逃跑,应该马上拉出去砍头。京城乃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大家难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训吗?”
于谦说的义正词严,他的主张得到了许多正直的大臣的支持。于是,皇太后就决定让于谦负责整个北京城的防务。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自小就志向远大,想要做个像文天祥那样的大英雄。他还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开始进入仕途。在他当地方官期间,他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深得老百姓的爱戴。
当时,宦官王振专权的时候,朝廷内贪污成风。地方官如果进京办事不送点礼儿,那什么事儿也办不成,于谦十分看不惯这种事。他的朋友就劝他说:“您不肯送贵重的礼品,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吗?”于谦甩了甩自己的袖子,笑着说:“只有两袖清风。”为这个,他还特意写了一首《入京诗》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手帕麻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因为于谦不溜须拍马,这就让不可一世的王振很不爽。于是,王振就指使同党给于谦罗织罪名,把他关进了监狱,还判了死刑。后来,朝中大臣和老百姓们听到于谦被判死刑的消息之后,纷纷联名向明英宗请愿,要求释放于谦。王振一伙儿一看众怒难犯,又实在没有什么把柄,只好释放了于谦,并恢复了他的原职;后来,又被调到北京担任兵部侍郎。
现在,皇帝被掳、京城告急的时候,于谦终于显出了他的大义,毅然担负起首位京城的重任。他沉着应对,先把城内的所有士兵都调动起来,加强了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然后又整顿内部,清除了一批内奸。
后来,明朝政府看到瓦剌首领也先没有杀害明英宗,但也没有释放明英宗的意思,而是要把他当做威胁明朝的人质。于是,为了断绝他们的险恶用心,于谦等大臣请求太后正式宣布让朱祁钰做皇帝,然后再遥称被俘的明英宗为太上皇。就这样,公元1450年,朱祁钰登基做了皇帝,这就是明代宗。
也先看见明朝又册立了新君,知道明朝是想跟他干到底了,于是,他就以送明英宗回北京为借口,带着大军向北京杀来。
公元1450年十月,瓦剌军打到了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营寨。这时候,于谦没有惊慌,他马上召集在北京的将领们开会,商量如何抵御外敌。大将石亨就说:“现在我们的兵力比较弱,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把部队全部撤到城里来,然后把城门紧闭。如果这样,时间长了,瓦剌后勤补给不上,也许会自动退兵。”于谦马上说:“这不行,敌人都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如果我们撤军的话,那不是向他们示弱吗?这样只会让他们更加嚣张,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出击。”然后,于谦就分派将领带兵出城,在城门外摆开阵势。
一切都准备好之后,于谦又亲自带领一支人马驻守在德胜门外,他让城里的守将把城门全部关闭起来,表示他破釜沉舟的决心。将士们看见主将如此勇敢,都备受鼓舞,恨不得马上就和瓦剌兵真刀真枪的干一场。这时候,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援军也已经到了北京城外,城外的明军增加到了22万人。
也先虽然也发动过几次进攻,但都遭到了明军奋勇阻击。城外的百姓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也都站在房顶上,拿着砖头瓦块参加了战斗。就这样经过了五天的激战,瓦剌军死伤惨重,也先又怕退路被明军截断,只得带着明英宗和残兵败将撤退。北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也先失败后,知道扣住明英宗也没有用处。就把明英宗放回了北京。
评点
于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为官廉洁正直,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在明英宗被俘之后,于谦处变不惊,他亲自率兵守卫京城,并击退了瓦剌军。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在人的一生中,能够自立根基的事不外乎两件: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的确,做人之难,难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成事之难,难于从纷乱的矛盾和利益的交织中理出头绪。而最能促进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就是把自己调整到以一个合理的心态去踏踏实实做人、做实事、做好事,就是树立信念、敢想敢拼、以诚待人、公正处事、努力学习、成熟思考、积极行动、持之以恒。唯有此,则事必成!做人和做事往往都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彼此相互配合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去。
要想先做事,必须先做人。做好了人,才能做事。做人要低调谦虚,做事要高调要有信心,事情做好了,你的做人水平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公元1039年,西夏军进攻北宋的延州城。宋军好久没有打仗,兵士疏于训练,根本就抵挡不住西夏骑兵的进攻,所以很快就被西夏人打的节节败退。这让宋仁宗非常着急,于是他就把延州知州范雍革职查办,然后另派韩琦和范仲淹到陕西去指挥抗击西夏的战争。
韩琦、范仲淹刚到陕西没多久,尹洙就向他们推荐一个叫狄青的军官,说这个人英勇善战,是个能担当大任的人才。这时候,范仲淹正为无人可用而发愁呢,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当然会很感兴趣。
狄青,字汉臣,是山西西河人。他出身平民家庭,从来没有读过书,刚当兵的时候,狄青只是京城禁军中的一个普通士兵。由于他从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再加上他聪明勤快,很快就当了一个小头领。
后来,李元昊建立西夏国之后,宋仁宗就把禁军派到边境上去防守了,就这样,狄青到了陕西保安(今陕西志丹)。
公元1038年,西夏骑兵突袭保安城的时候,如狼似虎的西夏人把北宋的守军都吓坏了,根本就没办法参战。就在守将卢守勤为了如何守城而发愁的时候,狄青主动要求让他担任先锋,去抗击西夏军。卢守勤见狄青愿意当先锋,当然十分高兴,于是就让他带领一支兵马去与来犯的西夏兵交战。
狄青在出征的时候,先把发髻打散,弄得披头散发的,然后还在头上戴了一个铜面具,只露出两只眼睛。打仗的时候,只见他手拿一支长枪,东挑西刺,杀入敌阵之中,如入无人之境。
西夏士兵自从进犯宋境以来,还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厉害的对手。再加上狄青的那副打扮,就更让人害怕了。在宋军的一番冲杀之下,西夏人的阵脚大乱,纷纷败退。狄青又带领宋军追杀了一阵,这一次打了一个大胜仗。
这次胜利的捷报传到东京汴梁之后,可把宋仁宗给乐坏了。于是他就下令:卢守勤提升官职,狄青也当上了一个中级首领。这还不行,宋仁宗还想把狄青召到京城来,看看这个能征善战的部下长得什么样。后来还是因为西夏兵又打过来了,狄青已经上前线了,才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
在以后的几年里,西夏兵不断的侵犯边境,弄得地方不得安宁。狄青曾前后参加了二十五次大小战斗,受了八次箭伤,但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到了后来,西夏兵士只要一听到狄青的名字,就吓得浑身哆嗦。
范仲淹听了尹洙的推荐,立刻就决定召见狄青。狄青来了之后,范仲淹亲切地问他:“你都读过什么书呀?”狄青从小就没读过书,所以就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这时,范仲淹语重心长的对他说:“你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普通士兵了,你已经是个将领了。做将领如果不多读点书可不行呀!”然后,范仲淹还给狄青介绍了几本书。
狄青听了范仲淹的话,非常感动。从那以后,他经常利用打仗的空隙时间刻苦读书。没过几年,古代名将的兵法他都倒背如流了。当然,在战场上他依然英勇善战,多次击退西夏兵,因此不断得到提升,名声也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把他调回京城,担任马军副都指挥。
宋朝的时候,有个制度很残忍,那就是在士兵刚刚参军的时候,为了防止兵士开小差,要在脸上刺上字。狄青刚当兵的时候也被刺过字。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小兵狄青也成了大将狄青了,但是脸上还留着黑色的字迹。
有一次狄青上朝的时候,宋仁宗看见了他脸上的黑字,就对他说:“狄爱卿,你现在已经是朝廷重臣了,脸上还留着黑字太不体面了。你今天回家之后,敷上点儿药,把黑字除掉吧!”
狄青回答说:“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地位,我很感激。至于这些黑字,我宁愿留着,让兵士们见了,知道该怎样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