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一边喝酒,一边气愤地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的心肠像虎狼一样凶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当初,怀王和诸将约定,谁先进关,谁就封王。现在沛公进了关,封了库房,关了宫室,把军队驻在霸上,等待将军到来。像这样劳苦功高的人,不仅没受到什么赏赐,将军反倒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想杀害他。这是在走秦王的老路,我觉得大王不应该这样做啊。”
项羽说很欣赏樊哙的英雄气概,请其入座。樊哙就挨着张良身边坐了下来。过了一会,刘邦见说得差不多了,霸王的戒备心也完全松懈了,就借口去上厕所离开了宴会,很快张良和樊哙也跟了出来。樊哙劝刘邦赶快离开,不要向项羽告辞了。刘邦将来时带的礼物交给张良,要张良向项羽告别。刘邦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带着樊哙等4人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从小道跑回霸上去了。
张良估计刘邦快到霸上了,才进去对项羽说:“沛公酒量小,刚才喝醉了先回去了。他命我奉上一队白璧,献给大王;玉斗一双,献给亚父(范增)。”
项羽接过白璧,放在座位上。范增把玉斗摔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碎了它,说:“将来夺取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的大业一定会断送在他的手上。”
后来,刘邦离间了项羽和范增,并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将楚军重重包围,项羽仅率几十随从突围,最后在乌江自刎而死。
评点
刘邦与项羽的实力悬殊,项羽想杀刘邦易如反掌,正是由于项羽犹豫不决,关键的时候没有杀死刘邦,才给刘邦留下了机会,为自己留下了后患。
导致我们优柔寡断难以抉择的问题,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对于自己要做出的决定缺乏信心。努力地培养自己果敢坚毅的品性,遇事考虑清楚,“君子务穷理而果断”。面临选择,犹豫不决只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识时务者为俊杰
三国时期的司马徽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识时务者之所以能够成为俊杰,是因为他们能够随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人在旅途上要学会珍惜,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从多种视角看问题,识时务,该前进的时候前进,该退让的时候就退让,从环境中看到机会,抓住机会,成就自己。
陈平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阳武户牖乡(今河南陈留一带)人。年少时喜欢读书,才识广博。陈平家境贫穷,自幼与兄嫂住在一起,兄长在家种田,而陈平为了光耀门楣,一心只想游学,不事生产。为此,他的嫂子很讨厌他,把他赶出了家门。
不久,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在陈称王,六国诸侯也纷纷起兵。陈胜、吴广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在临济交战。此时,陈平告别了兄长,带领一帮年轻人加入了魏王反秦的队伍。魏王任命陈平为太仆,陈平多次向魏王进献良策,但是,都没有被魏王采纳。魏王手下的一些人很嫉妒陈平,多次在魏王面前说陈平的坏话,陈平知道后,自知难有发展,便悄悄离开了魏王。
后来项羽与秦军在黄河边作战,陈平听说后投奔了项羽。殷王反楚时,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打败了殷王。楚汉战争爆发后,殷王反楚投汉,项羽迁怒于陈平。原来项羽就只对范增的谋略言听计从,殷王反楚后,项羽对陈平的建议更是当作耳边风。陈平非常失望,再加上他觉得项羽只是一个鲁莽武夫,无法打败刘邦,就封好挂印和项羽赐给他的金银财宝,命人送还项羽,只佩带着一把剑独自逃走了。他想到自己的朋友魏无知在刘邦那里,而且在鸿门宴时,他发现刘邦反映机敏,是个成就大业的人才,就投奔了汉王刘邦。
经魏无知的推荐,汉王刘邦召见了陈平。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认为陈平是个奇才,非常高兴,当即任其为都尉,留在自己身边作参乘,兼护三军将校。陈平当即受命,再次拜谢刘邦。
其他将领听说陈平刚来就被封为这么大的官,心中非常不服,就连周勃、灌婴这些重臣,也十分妒忌陈平。军中议论纷纷,众位将领都怀疑陈平是否真心归汉,埋怨刘邦不辨奸贤,这么快就对他委以重任。刘邦听到这些话后,置若罔闻,根本不予理睬。
一些人为了探试陈平,故意向他行贿,送给他许多金银。陈平对此从不拒退,只要有人送,他就收下,还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这样,众将又抓住了他的把柄,周勃、灌婴对刘邦说:“陈平虽然相貌堂堂,美如冠玉,恐怕空有外表,根本没有真才实学。听说他在家时行为不检,和他的大嫂私通。而且他先投奔魏王,后投奔项王,如今又来投奔您,此人品行不端,不一定是真心的。您现在又任命他为三军护校军,我们听说他收受贿赂,谁送的多就对谁好。陈平实际上就是个不法乱臣,这样的人怎么能信任他呢?请大王明察,不要被他的花言巧语迷惑了!”
刘邦听了他们的话,不免心生怀疑,于是把魏无知召入帐内,当众责问他:“陈平欺兄盗嫂,贪财受贿,行为如此不端,你将他推荐给我又有什么用呢?”魏无知从容答道:“如今楚汉相争,依靠的是计谋和才学。臣看重的正是陈平的才学,所以才将他推荐给大王的,至于他有无欺兄盗嫂和贪金受贿的事,臣也所知不详。但臣能保证的是,如果陈平确实无能,臣甘愿受罚。”
刘邦听后,只是微微一笑。他又命人将陈平叫来,当众问他:“先生原来是魏王的手下,后来投奔了项羽,没有多长时间就弃印而走;如今又投到我的帐下。有人说你品行不端,贪金受贿,这怎能让人信任你呢?”
陈平说:“魏王非常固执,不能听取忠言,项羽志大才疏,任人唯亲,他只信任他的本家兄弟子侄、姻亲好友,不信任我,所以我离开了。听说大王你重视贤才,爱才如宝,我才甘心归顺汉王。”对于欺兄盗嫂的传闻,陈平没有做任何解释,而对贪金受贿之事,却供认不讳,还对刘邦说:“我离开项王时将挂印和金银珠宝都还给了他,现在我远道而来,两手空空,如果不接受别人的贿赂,不但没有办法生活,也没有办法做事。今天我来投靠大王你,是想把我一生所学贡献出来,如果您觉得我的计策可行,就采纳它,如果您认为没用,请您允许我回去,那些金钱还没有用,我可以全部归还!”
刘邦听了陈平的话,疑虑顿消,重重地赏赐了他,并当众晋升他为护军中尉,让他监督和考察所有的将官。这样一来,其他将领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后来楚汉战争愈演愈烈,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被断绝了外援和粮草通道。时间一长,汉王非常忧虑,召来张良、陈平等谋士商讨对策。陈平说项羽生性多疑,容易听信谣言,让刘邦从仓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让这些人散布谣言说:“项王的部下范增和钟离昧的功劳最大,但功多赏少,他们已经和汉王约定好了,要一起消灭项羽,分割项羽的土地,各自称王。”项羽听了这些话,果然对钟离昧产生了怀疑,一些重大的事情也不再跟钟离昧商量了。
随后,陈平又对刘邦说:“项羽连日攻城,却始终攻不下来,大王如果现在派人去向他诈降,他必定会答应,等他派使者来谈条件时,我们便可以从中离间范增,等楚军人心惶惶时我们就可以突围了。”刘邦下令依计而行。
项羽果然派使者来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好精致的餐具,端进使者房间。使者刚一进屋,就被请到上座,陈平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情况,还一直称赞范增,并低声问使者:“亚父有什么吩咐么?”使者不解地问道:“我们是霸王派来的使者。”陈平一听,故作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人呢!”说完撤走了上等酒席,把使者领到另一间简陋的房间,改用粗茶淡饭招待。
使者回到楚营后,将情况全都告诉了项羽,项羽开始怀疑范增了。此时,范增建议应当加紧攻城,项羽不肯听。范增听说项羽怀疑他与刘邦私通,便要求告老还乡。项羽答应了范增的请求,在回彭城的路上,范增因背上毒疮发作身亡。
项羽自知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加紧攻城,此时韩信的救兵迟迟未到,于是陈平、张良决定先救刘邦出城。陈平让刘邦写投降信给项王,约他在东门见面,又派了2000名妇女从东门出去,南、西、北门的楚兵听说东门外全是美女,便争先恐后地涌向东门。刘邦趁东门混乱,带着陈平、张良等人出西门,向关中方向逃走了。后来陈平又出计让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一同将项羽围困在垓下,使得项羽最后在乌江自刎。
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陈平力解白登山之围、计除韩信和后来除掉诸吕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评点
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应对。认清当前局势的变化,采取灵活洒脱的态度,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作出选择。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世界上的事,没有一成不变的对与错,所以,我们做事也要识时务。
做人不能太张扬
一个人有才能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谦虚的美德来装饰,那就更值得敬佩了。然而一般人都喜欢表现自己,喜欢突出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可以遇到这种好为人师的人。他们总喜欢指出别人这儿做得不合适了,那儿做得过分了,似乎他什么都在行,对什么都可以说出个道理来。他们之所以摆出一副“万事通”的面孔来,就是唯恐被人轻视,他们炫耀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他们捉襟见肘,遭人厌恶。道理很简单,你总认为别人没有办好事情的能力,别人也不会把你的能力放在眼里。
没有人喜欢被贬低,只有谦虚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懂得的一切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更不要说给别人讲道理、当老师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凭什么认为自己懂得比别人多呢?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公元219年,被曹操杀害。
三国时的杨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9岁时,一个叫孔君平的客人来拜见其父杨彪。当时杨彪不在家,杨修又是砌茶又是让座,还端上一盘水果,俨然一家之主。孔君平便拿起一颗杨梅打趣说:“杨梅,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不高兴了,马上反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其敏捷的才思让以才见长的孔君平目瞪口呆。
杨修跟随曹操后,有一次曹操建造花园,动工前工匠们弄了张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一言不发地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见了,告诉工匠们说:“门里一个活,就是阔。丞相是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马上修改了方案。工程完成后,曹操对园门很满意,一问原来是杨修的杰作,心里甚是嫉恨杨修的才华。有段时间,曹操曾为曹丕和曹植两人谁来继承魏王一事颇为犹豫。当时杨修在曹植手下做事,为了提高曹植的竞争力,杨修给曹植模拟了十几个国事军事类的问答题,告诉他说,如果曹操问到类似的问题,可以依此作答。后来曹操果然问起曹植相关的问题,曹植不慌不忙,把事先背下的答案一点不漏的背出来。曹操知道曹植平时对军事国事并不关心,现在见他对答如流,心中自然非常怀疑。后来曹丕买通曹植身边的人,知道了事情的缘由,又告诉曹操。曹操对这种作弊行为,非常生气。
还有一次,为了测试曹丕和曹植的应变能力,他让两人各自从邺城门外出,同时吩咐守门人,不要让他两人通行。曹丕先出发,受到守门人的阻拦,只好退了回来。曹植听说后,向杨修讨教方法。杨修说:“如果守门人阻挡,你跟他们说‘我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挡者斩。’”果然曹植顺利通过了邺城门。这事让曹操知道后心中很恼火,觉得这个杨修太不知道收敛了。
公元219年,刘备进军蜀军镇守的定军山,不曾想连吃败仗。当时进又不能,退又怕刘备耻笑,一时犹豫不定。吃饭时,曹操见碗中有一块鸡肋,不由沉思不语。这时正好有士兵来问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
杨修知道口令是“鸡肋”后,就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军士们很奇怪,问他如何知道魏军要回师,杨修说:“我是从今夜口令,知道魏王退兵的决定。所谓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就像我们现在的处境,进不能胜,退恐人笑。这样继续留在这里毫无意义,不如早归。你等着吧,魏王班师就在这几天。”
这话一传两传就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曹操原本就嫉恨杨修的才华,现在又见杨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恼羞成怒,就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
评点
做人太过张扬会有什么样的下场。论才华,杨修一点都不逊于后来许多流传千年的学士,可是,在做人的修养和处世方法上,杨修一点也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智慧、大家的风度和谦逊的品德。所以,白赔了性命不说,还落得个恃才放旷、浪得虚名的下场。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谦虚,才能心平气和地挑出自己的毛病和不足,加以改正和弥补,才能使自己不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