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做到诚实守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太守是自己的长官,并且对自己家有恩,但是陆元方能够坚持己见,坚守诚信,力排众议,坚持卖房,实属难能可贵,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而在听到别人的打算时,即刻指出了房子的缺陷,而没有考虑房子是否因此卖不出去,真是由于他诚实的本性使然。
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无欺、履行诺言,诚信所体现的是信守承诺的责任感和对自身言行负责的道德感。诚信的人往往会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诚是信的基础,一个人只有首先做到诚实不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高允宁死不说谎
不说假话,是诚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表现。不能因为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就不守诚信,说谎话。北魏的高允为人正直,历任魏世宗、魏恭宗、魏高宗、魏显祖、魏高祖五位帝王的大臣,怡享天年,享年98岁,是因为他诚实守信,为官清廉公正,洁身自好。他在世时位高权重,声名显赫,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丝毫也没有骄纵的表现,更没有恃权自重,受到人们的尊重。
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人。在东晋初年,拓跋部还只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游牧部落,后来,慢慢地壮大,并不断吸取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经济制度。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了北魏,是为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当政以后,任用了一批汉人做他的谋士。其中最有名望的就是崔浩。
崔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立了很大的功劳,北魏的三代皇帝都很信任他。魏太武帝即位以后,他担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权。他还向皇帝建议,回复春秋战国以前的封建制,把国家分成一个个小国,还说秦始皇设立郡县制是错误的。其实,他是希望凭借自己家族在北方的势力,和北魏鲜卑族政权分庭抗礼。
皇太子拓跋冕向来看不惯崔浩的做法。有一次,崔浩想让几十个姓崔的本家人出任各地郡守,皇太子反对,他就和太子力争,结果还是照他意见办了。皇太子更加讨厌他了。
魏太武帝派崔浩带几个文人编写魏国的历史,并叮嘱他们,一定要真实。
崔浩和那几个文人按照太武帝的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魏太武帝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要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的两个文人劝崔浩将国史刻在石碑上,让其他官员看了,也可以提高崔浩的声望。
崔浩以为自己位高权重,也没有什么顾虑,就从国库里开支了三百万钱,让石匠把它一个字一个字地镌刻在碑石上,还将石碑一座接一座排立在平城西郊外的大路两旁。
国史里记载的基本上都是史实,但是北魏先辈的文化还十分落后,过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纷纷议论起来。
北魏的鲜卑贵族听说这件事后,更加痛恨崔浩了,他们将这件事告诉了魏太武帝,说这些写国史的人,是故意让朝廷丢脸。
魏太武帝本来也觉得崔浩这样做是自作主张,听到鲜卑贵族们的话,十分恼火,就下令逮捕崔浩和他的族人,并且还准备将参与编写“国史”的所有人员和他们的族人全都杀头。
当时,太子的师傅高允的职务是著作郎,而且他的文笔稳健,见识渊博,也参与了国史的编写工作。这次高允当然也在被杀之列。皇太子得到消息以后,心中十分着急。因为高允平时谨慎、正直,很得太子敬仰。于是,太子将高允找到东宫,对他说:“明天我陪你去朝见皇上,到时如果皇上问你,你必须受按照我说话的意思回答,别的什么也别说。”
高允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第二天,皇太子带他去进见太武帝。走到宫门,皇太子又再三嘱咐高允:“千万别忘了,切不可乱讲话。”“请问殿下,到底发生什么事了?”高允疑惑地问。“到了大殿上,你就知道了。”皇太子说。
到了大殿上,皇太子对太武帝说:“高允为人向来小心谨慎,虽然参加崔浩编写的‘国史’,但职务低卑,起不了什么作用,所有文字修饰,定稿都由崔浩最后决定的,请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
太武帝将高允召上大殿,问道:“‘国史’都是由崔浩审定的么?”皇太子赶紧给高允使眼色,示意他顺着话说下去,这样就可以开脱了。
“《太祖纪》是前著作郎邓渊写的,《先帝纪》、《今纪》是我和崔浩合写的,但是由于崔浩事务繁忙,只抓大纲,具体内容都是我写的。”高允没有按照太子的话说,直率、如实地告诉了太武帝。
太武帝听了大发雷霆,对皇太子说:“你看,高允竟超过了崔浩所为,怎么能赦免他的死罪呢?”
皇太子见高允为讲真话把生死置之度外,很是佩服他,又对太武帝说:“高允是一个小官员,看见皇帝威风凛凛,心里害怕,才会惊惶失措,语无伦次的。可他平时和我说,那都是崔浩所为。”
太武帝又问高允:“是这样吗?”
高允说:“我犯的罪虽然会灭族,但我不愿说谎话,更不敢欺骗陛下。太子因为我侍讲时间长,可怜我,想救我一命,但他确实没有问我,我也没有跟他说起过这件事。”
太武帝听了高允的话,觉得他忠厚直率,颇为感慨地对太子说:“高允真是个正直的人啊,死到临头还那么老实,不愿意说假话,真是难能可贵。”于是就宣布赦免高允的死罪。
魏太武帝又命人将崔浩抓来,当面审问他。崔浩吓得脸色苍白,血色尽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太武帝大怒,命高允起草一份诏书,内容是从崔浩起,凡参与修史的官员和崔浩的族人全部都要被砍头。
高允回到官署,没有立即起草诏书,太武帝派人催促了几次,他才对太武帝说:“崔浩如果有其他罪恶,当然可以处死。如果只是因为写国史,触犯了朝廷,那也不至于处死刑。”
太武帝大发脾气,认为高允不识好歹,让武士将高允捆绑起来,经太子再三请求,才再次赦免高允。
几天后,高允和皇太子又在一起闲谈。太子埋怨高允说:“人都应该见机行事,我想为你开脱,可你却始终没有按我的意思办,反而一再使皇帝发怒。想到这些,我还真是心有余悸。”
高允说:“这件事,崔浩这样做确实不对。但是,编写历史的目的是使后人警戒以往的过失。至于写皇帝活动、朝政得失,那还是需要的。再说,国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编写的,现在出了事,哪能因此推卸责任。殿下您想要救我,我十分感激您。但是,要我说违心的话,把责任都推到他人身上,我是不会这样干的。”
皇太子听了高允这番话,更加敬佩他了。
不过,魏太武帝也没有轻饶崔浩,将他和他的族人满门抄斩。但是,由于高允的直言进谏,没有株连到更多的人。
评点
在封建社会里,许多做官的人为了功名利禄,挖空心思满足自己的私利。而高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坚持说真话而不说假话,正是由于他刚正诚实,对皇上忠贞不贰。
有些时候,说真话可能会危害到自身的生命或者利益,但我们必须要求自己不说假话,并在适当的时候说出真话。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尤其是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说真话的人往往会受到迫害,说假话反而能飞黄腾达,但是我们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陷别人于不义。我们要有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决心和信念,更要讲求对策,既要保护自己,又可以揭穿坏人的阴谋。
诚实的人不欺骗自己
不欺骗别人,这是普通意义上的诚实。而不欺骗自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实。相反,那些自欺欺人的人,总是落得可笑而悲惨的下场。因此,做人一定要诚实一些,只有诚信做人,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不但官居极品,而且才气过人。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范仲淹、欧阳修等宋代大诗人,都曾经当过他的学生。据说晏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以博学多才出了名。后来,他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让他去面见皇上。
当晏殊一行风尘仆仆赶到京城时,正赶上科举会试。参加会试的都是各地选拔上来的名列前茅的才子。晏殊是作为“神童”选来见皇帝的,本可以不参加考试。但他觉得只有经过考试,才能检验自己有没有真才实学。
于是,他主动要求参加考试,皇帝十分惊讶,但还是批准了他。
那可是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参加的有1000多人,而且个个都是千里挑一的人才。有的是连考多年、两鬓斑白的老学者,有的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书生,年龄最小的就是晏殊,他还不满14岁。身临考场,他心里难免有些紧张,可他转念一想,自己年纪还小,如果考试成绩不好,说明自己的学问还不够,那就需要自己继续苦读,有什么可怕的呢?
于是,小晏殊便心平气和地坐在那里,等待开考的那一刻。
考题终于发下来了,晏殊拿过来认真一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考试题目自己曾经作过,当时写的这篇文章还受到好几位名师的称赞。
此时此刻,晏殊的心里矛盾极了。按理说,那篇文章的确是自己独立写成的,现在把它照抄下来,当然也能反映自己的水平,不应该算是作弊,再说主考官和考生谁都不知道。但是,他又想,那篇文章是自己在家里写成的,写作的条件比考场上要优越得多。如果在考场上写,就不一定能够写得那么好。晏殊又想起老师曾讲过的话:做学问必须老实,如果对自己放松,那只能害了自己。想到这里,他决定把实话讲出来,要求主考官给自己另出一个题目。可是,考场上的规矩太严了,晏殊几次想说话,都被监考人制止了。迫不得已,晏殊只好以那篇文章为基础,又做了些修改加工。写好之后,交了卷。
发榜之后,十几位成绩最好的考生被召到皇宫大殿上,将接受皇帝的复试。晏殊也是其中之一。在对晏殊复试时,皇帝高兴地对他说:“你的文章,我亲自看过了,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有这样好的学问。”不料晏殊却跪下来,连连自称有罪,并他把考试的经过讲了一遍,并且要求皇上另出一个题目,当堂重考。
晏殊说完,大殿上顿时鸦雀无声。大家被惊呆了,心里话:这孩子真是傻到极点了,别人想找这样的好事都找不到;他自己却要求另换题目,再考一次!
过了片刻,皇帝突然大笑起来,说道:“真看不出,你这孩子不仅学问好,还这样诚实。好吧,朕就成全你。”当下,皇帝与大臣们一商议,就出了一个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晏殊克制着内心的紧张,集中全部精力,很快把文章写好交了上去。
群臣看过之后,纷纷对晏殊的才华交口称赞。皇帝也十分高兴,并当场授予他一个相当进士的学位,还吩咐人给晏殊安排一个官职,先让他锻炼一下,希望他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晏殊做官之后,开始只在翰林院里担任一个小小的秘书职务,官位低,薪俸少,日子过得挺清苦。但他仍然坚持学习,毫不懈怠。
当时,天下太平,百姓富足,京城里更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朝廷官员几乎都是三日一宴,五日一游,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晏殊也喜欢饮酒赋诗,愿意同天下的文人们交往,可是他没有钱,无法参加这些活动。于是,他每日办完公事,就回到住地读书,或者和他在京城求学的兄弟们一起讨论古书中的问题。
不久,朝廷要选拔协助太子处理公务的官员。条件是:学问高、品德好。负责选拔的大臣们非常慎重,反复筛选、考察,一直也定不下来。因为选不好,就要受到皇上的责备。一天,忽然传来皇上的一道御旨,要选拔官们把晏殊算上一个候选人。不少大臣都不知道晏殊是谁。一打听,才知道是翰林院的一个小秘书。大家都挺奇怪,皇上怎么就看上了他?
原来,皇帝听说晏殊闭门读书,从不吃喝玩乐,又想起晏殊在考场上的表现,认为他是一位既有才气,又忠厚勤勉的人。选这样的人到太子身边,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就亲自点了晏殊的名。皇帝发话了,大臣们乐得顺从,很快,年纪轻轻的晏殊便被选中了。
晏殊走马上任之前,照例要到皇帝那里去谢恩。皇帝勉励他一番之后,又夸他闭门读书,不参加游乐,是个好青年。晏殊听完皇帝的夸奖后却低下了头,好不隐瞒地说:“臣并非不想和文人们宴饮游乐,只是因为自己家贫无钱而不能去,如果臣有钱,肯定也会去的。我有愧皇上的夸奖。”皇帝听后深为感动,一定要重用这样诚实的人!
从此以后,晏殊的官越做越大,名望也越来越高,可他一直保持着诚实、勤勉的作风,至死都没有改变。
评点
做人要以诚信为本,这是自古以来人们一贯认可的准则。周恩来总理曾深刻地指出: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诚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讲真话,不讲假话。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每一个欲在事业上做出杰出成就的人应有的品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