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24000000303

第303章 代后记: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是《论语》,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是《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联系到翻译理论上来,就是说:翻译理论是可以知道的,是可以说得出来的,但不是只说得出来而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空头理论,这就是中国学派翻译理论中的实践论。其次,文学翻译理论不能算科学理论(自然科学),与其说是社会科学理论,不如说是人文学科或艺术理论,这就是文学翻译的艺术论,也可以说是相对论。后六个字“名可名,非常名”应用到文学翻译理论上来,可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原文的文字是描写现实的,但并不等于现实,文字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还有矛盾;第二层意思是译文和原文之间也有距离,也有矛盾,译文和原文所描写的现实之间,自然还有距离,还有矛盾。译文应该发挥译语优势,运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来和原文展开竞赛,使译文和现实的距离或矛盾小于原文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那就是超越原文了。这就是文学翻译理论中的优势论或优化论,超越论或竞赛论。文学翻译理论应该解决的不只是译文和原文在文字方面的矛盾,还要解决译文和原文所反映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这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

一般翻译只要解决“真”或“信”或“似”的问题,文学翻译却要解决“真”或“信”和“美”之间的矛盾。原文反映的现实不只是言内之意,还有言外之意。中国的文学语言往往有言外之意,甚至还有言外之情。文学翻译理论也要解决译文和原文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情的矛盾。

《论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这“三之论”是对艺术论的进一步说明。艺术论第一条原则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所反映的现实,求的是真,可以使人知之;第二条原则要求用“三化”法来优化译文,求的是美,可以使人好之;第三条原则要求用“三美”来优化译文,尤其是译诗词,求的是意美、音美和形美,可以使人乐之。如果“不逾矩”的等化译文能使人知之(理解),那就达到了文学翻译的低标准,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浅化或深化的译文既能使人知之,又能使人好之(喜欢),那就达到了中标准;如果从心所欲的译文不但能使人知之,好之,还能使人乐之(愉快),那才达到了文学翻译的高标准。这也是中国译者对世界译论作出的项献。

翻译艺术的规律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矩”就是规矩,规律。但艺术规律却可以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是因为得到承认才算正确的。所以贝多芬说:为了更美,没有什么清规戒律不可打破。他所说的戒律不是科学规律,而是艺术规律。不能用科学规律来评论文学翻译。

孔子不大谈“什么是”(What?)而多谈“怎么做”(How?)。这是中国传统的方法论,比西方流传更久,影响更广,作用更大,并且经过了两三千年实践的考验。《论语》第一章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乐)乎!”“学”是取得知识,“习”是实践。孔子只说学习实践可以得到乐趣,却不说什么是“乐”。这就是孔子的方法论,是中国文学翻译理论的依据。

总而言之,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是研究老子提出的“信”(似)“美”(优)矛盾的艺术(本体论),但“信”不限原文,还指原文所反映的现实,这是认识论,“信”由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发展到鲁迅提出“信顺”的直译,再发展到陈源的“三似”(形似,意似,神似),直到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这已经接近“美”了。“美”发展到鲁迅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再发展到林语堂提出的“忠实,通顺,美”,转化为朱生豪“传达原作意趣”的意译,直到茅盾提出的“美的享受”。孔子提出的“从心所欲”发展到郭沫若提出的创译论(好的翻译等于创作),以及钱钟书说的译文可以胜过原作的“化境”说,再发展到优化论,超越论,“三化”(等化,浅化,深化)方法论。孔子提出的“不逾矩”和老子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有同有异。老子“信美”并重,孔子“从心所欲”重于“不逾矩”,发展为朱光潜的“艺术论”,包括郭沫若说的“在信达之外,愈雅愈好。所谓‘雅’不是高深或讲修饰,而是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高。”直到茅盾说的:“必须把文学翻译工作提高到艺术创造的水平。”孔子的“乐之”发展为胡适之的“愉快”说(翻译要使读者读得愉快),再发展到“三之”(知之,好之,乐之)目的论。这就是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发展为“美化之艺术”(“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的概况。

许渊冲2011年10月

同类推荐
  • 巴尔扎克妙语录

    巴尔扎克妙语录

    本书分品德·情操、爱情·友谊、风雅·生活、婚姻·生理、文学·艺术、政治·宗教等专题,收录了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大量妙语,另外还附有巴尔扎克年谱。
  • 巅峰

    巅峰

    真实而全面地记叙了新中国几代登山运动员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地攀登数座海拔7000米以上山峰,在雪域高原、生命禁区挑战人类登山奇迹的感人故事和艰辛历程。时光如梭,虽然这些故事已成为历史,但那些聚焦在登山队员身上关于勇气、团结、力量、纯真、善良、美好、友爱、胸怀、梦想的感人故事,和其中闪耀着的人类因追求真善美而不屈不饶的思想光芒,却是需要我们永远传承、发扬的精神财富。尤其在当下,更具有诸多现实意义。一个人的历史,是一部心灵的成长史;一群人的历史,是一部民族不屈前进的奋斗史。《巅峰》描写的,正是一部群体挑战生命极限、回归真实自然、演绎人间大爱、集合理想信念的心灵史诗。
  • 温暖灵魂的味道

    温暖灵魂的味道

    张佳玮用灵犀的文字写出令人垂涎的琳琅美食,让人的整个灵魂都要起舞,整个人生都要亮了。苏美则用跳脱的语言,写出生活的随性,岂能万事如意,但求吃口好的。这么远那么近透过记忆的琥珀,用一块花馍讲述一个与你无关,却处处带你回头的故事,那些让人怀念却回不去的旧时光。小岩井则讲述行走在异国他乡的羁旅人的舌尖乡愁、青春爱情和心灵羁绊。
  • 悦读MOOK(第二十卷)

    悦读MOOK(第二十卷)

    世上之书,数不胜数,每天还以成千上万的数字增长。这浩瀚的书海,谁能穷尽?有了这许许多多的书,为何还要添上这一本——《悦读MOOK》呢?当你阅读《悦读MOOK》,你会发现,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是一本有关书的书,是会激起你阅读兴趣的书。《悦读MOOK》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不仅有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还有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
  • 灵魂笑忘书——水浒人物心灵探秘

    灵魂笑忘书——水浒人物心灵探秘

    本书对《水浒传》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包括《从官场到江湖》、《别无选择》、《从教授到军师》、《钱财于我如粪土》、《鱼与熊掌可否得兼》等文。
热门推荐
  • 剑破仙穹

    剑破仙穹

    逆行修仙,以求长生,天道之下,无处遁形。天若灭我,仗剑屠天,仙若挡我,我要剑破仙穹!
  • 只有自己一个人

    只有自己一个人

    我们都只是对方生命中的过客。匆匆留下一眼,又各自离去。知道很多年后,我还是能想起,他转身离去时的背影,在夕阳的拉扯下变得格外刺眼。而我也忍着泪水,转身离去。
  • 魅力集团惊天记

    魅力集团惊天记

    青年诗人,作家,少年时期诗歌作品较多,曾在中学生报设有专刊和小说连载,青年时期诗歌作品为主,大学时代曾出版小说《纯真年代》,《飞花》。现在以都市言情小说为主,代表作《小九的幸福生活》。
  • 决定女人幸福的10件事

    决定女人幸福的10件事

    本书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女人获得幸福必须拥有的十大方面,即独立、美丽、修养、智慧、心态、婚姻、家庭、情商、健康、理财,这些也是女人获得幸福应该努力的方向。
  • 赔你一世欢颜

    赔你一世欢颜

    敢抢我的男人?敢坐我的后位?上天怜悯,重生逆袭!复仇之路,挡我者,杀!!!
  • 跌进兽世:撩美男,生崽子

    跌进兽世:撩美男,生崽子

    所谓人生如戏,充满无数意外。然而一屁股跌进不按套路出牌的兽世,这意外能吓屎人……这里,雄性帅炸天,雌性丑死人,校花级的冉筱曦,蹭蹭成为最最美腻的雌性。于是乎,雄性全来求结侣交配,冉筱曦表示消化不起。那这样:你,今晚来;你,明晚来;你…还是算了,太那啥了……再数数,二四六八十…天!生多了,肿么破?木事,有法子!你,来养自己的;你,把自己的领走;你…没有…木事。晚上记得来!
  • 重生之天命帝皇

    重生之天命帝皇

    万族林立,群雄并起,是黎明前的黑暗,还是最后的晚餐,天地之大,人族的未来又在哪里?万族之多,是友?是敌?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 企业会计业务核算与财务报告编制

    企业会计业务核算与财务报告编制

    企业会计业务核算与财务报告编制(第2版)》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会计报表项目(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会计调整顺序组织内容,分为十五章。编写中结合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在结构、体例、理念、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有改革与创新,充分考虑到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需求,对接与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资格、中级会计师等认证有关的课程。
  • 漫漫阳光

    漫漫阳光

    《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续文,不喜慎入……某宵新浪微博名:清_宵欢迎关注
  • 宁波盐业史研究

    宁波盐业史研究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这应该算是一本迟到的小书。记得20世纪80年代跨入高校大门不久,我就在瞢瞢懂懂中对盐业历史产生了某种说不清又道不明的兴趣,开始有意识、无意识地搜集与其相关的文字资料,截至毕业离校,不经意间手抄笔录外加剪贴的成果累加起来竟然已盈尺余。但说实在的,当初压根儿没想过会就其写出一本小书来。高校毕业后,厕身一所乡村中学数年,教学之余,虽不时将其翻出来看看,梳理一番相关的史实,但那时更多的还只能算是以其来消磨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