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38000000027

第27章 寻找台湾小吃

台湾没有名菜,但有名闻遐迩的小吃……

臭豆腐

“哦!臭豆腐,我喜欢。”David给我印象很深,他是一个会吃臭豆腐的老外。

我是他英文班的学生,老师同学之间私交甚好,常常户外教学。有一次教学主题是“台湾小吃”,我们想整他,就去某个有名的臭豆腐店。刚一入门,他就像个小孩,开心得不得了。呵呵,谁说老外不吃臭豆腐?

臭豆腐从小吃到大,也没注意哪间店有何特别之处,总之都是炸得金黄酥脆的外皮,吃得到细致软嫩的豆腐,小小四四方方的,淋上略带甜味的酱汁,附上自制泡菜,这是传统的台湾油炸臭豆腐。坊间还有很多臭豆腐料理,其中麻辣臭豆腐最为人喜爱。走一趟饶河街夜市,你会发现一大串店家都卖这个,且家家座无虚席,可以想见它多受爱戴。一碗综合麻辣的臭豆腐,除了很大一块臭豆腐,还有蘸满汤汁的大肠、鸭血,吃起来真是带劲。

老爸非常反对这种腌制品,觉得对身体不好,所以趁他出差后,老妈会去买那种很大一块白色的臭豆腐,在上头放些豌豆、肉末和葱花,大火蒸一下就可吃了。记得那时的豆腐真的是很臭,可是吃起来又很香,之后再也没吃过如此好吃的了。不过味道四溢的结果,就是老爸回来闻到,不高兴了好几天。

曾经有个老外问我,臭豆腐坏掉了,怎么吃得出来?嗯,想想这一线之隔的区分,似乎是中国人才有的本能,于是回答他: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蚵仔煎

第一次在厦门市区吃蚵仔煎,很便宜,合台币不到30元。满满的蚵仔,占据整个盘面,看不到青菜,看不到面衣,我和友人彼此惊呼。纯粹以吃蚵仔来说,真是经济实惠,但若以蚵仔煎的角度来看,就着实“太粗”了点,接下来几次经验,大抵都是“数大便是美”,之后就不想尝试了。当然,我不知道这是否能代表厦门地道的蚵仔煎。

在台湾吃蚵仔煎很贵,一份约合人民币10元。新鲜大大的蚵仔几颗,放在柔软的皮上,搭配两根青菜、打散的鸡蛋,最后淋上店家自制的酱料。这是台湾的蚵仔煎,色香味俱全,蚵仔不会多到让人吃了怕,熟的程度刚刚好,筋道的皮和着蛋、青菜一起,真是最佳拍档。台湾卖蚵仔煎的店家比比皆是,大街小巷都可看到,但真正生意好的,制胜关键在于香甜的酱料,这个是很难仿效的,各家都有独门秘方,能否笼络客人的心,就靠这个了。

回想与这位朋友的对话,心中无限感慨,台湾人的嘴,真的比较刁。

肉圆

肉圆非肉丸子,这是台湾的传统小吃。肉圆的做法南北有所不同,中北部常见油炸,南部清蒸,出名的彰化肉圆即前者,个人较偏爱后者。

在彰化,到处可见卖肉圆的摊子,名气之大与彰化大佛并列。肉圆一般外观呈碟形,内馅以瘦肉、香菇、竹笋为主,外皮以在来米混合地瓜粉搅拌,经过蒸、炸,特别香酥,再淋上店家特制酱料,便是令人闻香下马的美食了。

在彰化有一间小店,几十年来只卖肉圆。早期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他们靠着南来北往的卡车司机,将口碑传出去。创始人原先只为求温饱,因为真材实料、物美价廉,生意愈做愈大,除此之外,吃了油炸的肉圆后,店里免费送汤解油腻。这锅用香菇、竹笋、大骨熬出的清汤,味香甘甜,爱喝多少舀多少,只送不卖。

南部肉圆除了只清蒸不过油,内部馅料有些许差异,外皮吃起来较为滑顺爽口,虽是传统小吃,但是地位不只是点心,很多人视它为早、午餐不可或缺的主食,再配碗清汤,比吃大鱼大肉都过瘾。我喜欢在摊子前,看老板将竹盖子掀开的一刹那,冒出的蒸汽散开,露出一颗颗白胖胖的小肉圆,短短几秒钟,让口腹之欲急速攀升。记得儿时,三颗肉圆才10元,拌些蒜泥、酱油一起享受,吃完后加入大骨清汤,与剩下的调味料搅拌均匀后,就是一道美味的汤,真是便宜又大碗。

每次只要经过卖清蒸肉圆的摊子,就完全失去抗拒的能力,是否有名、地不地道,一点都不重要,只要是肉圆,我都愿意尝试,所以我的推荐是,只要看到有卖就去吃吧!

“粿”是一种用米做的食物,把它装在碗里头,就叫做碗粿。

它的主要原料是台湾的在来米,而且最好用一年以上的旧米,口感才会好。为了选购适合的,店家多半有配合的米商,长期供货,如此才能有稳定的品质。烹煮米浆时间的拿捏也很重要,不小心过了头烧煳了,整锅都废掉。在来米浆煮好后,舀到吃饭碗里,再加入虾米、香菇、腌过的猪肉等配料用大火蒸熟,放凉后再放入蒸笼保温。

高三那年,每天下课都到图书馆温书,附近有一间“碗粿大王”,几乎晚晚必到。店家只卖碗粿和贡丸、鱼丸汤,你一入内,服务人员只会问你要什么汤,有专职的人负责端碗粿巡堂,想吃碗粿只要跟他示意即可,最后看桌上的碗结账。该店没有广告,很多路过的民众,都会被碗粿的味道吸引。这家的碗粿,吃起来有点黏但不会太黏,加上店家特制的调料,令人再三回味。

我从每次吃一碗,到一次两三碗。有一次台风前夜,依旧到“大王”的店里享受,等用完餐等公车回家时,已经风雨大作,又没带伞,只好哆嗦地躲在一屋檐下。这时远方16路公车缓缓驶来,正算好时间准备冲出去一跃而上,身旁有一高中帅哥,温柔地说:“我送你过去吧!”有些愣住了,但还是跟着他,两人拿着一把小雨伞,我心里甜的哦!在昏暗的夜色中,他是我的明灯;短短两步路,像是走了两公里那么久,停下的公车,如同南瓜马车,等着我们这对佳人。

上车后,他主动打开话匣子,问我是否常去“大王”家吃碗粿。“你好厉害耶,我每次去看到你都吃两三碗。”还不只这个,接着又说:“今天虽然风大,你一定吃饱了沉甸甸的,很稳,不会被吹跑掉。”

至此,美梦破碎……

盐酥鸡

盐酥鸡不只是台湾的小吃,还代表了一种饮食习惯。

台湾人很注重隐私权,趁着买盐酥鸡同时,请阿姐的小摊让我照张相。每次想吃盐酥鸡时,就会固定来这里,卖了27年的盐酥鸡,从母亲的手上接下衣钵,问她时下的年轻人吃不了苦,第三代是否有人接?她笑笑说,应该会有吧!

阿姐的故事很普通,她的父亲早期经商失败,母亲为了家计,只好卖盐酥鸡。没想到一卖卖了快30年,起名“第二家盐酥鸡”,是因为他们不是第一家。和阿姐闲聊间,我们讨论为何有些小吃很快夭折,盐酥鸡却可以畅销久久?得出结论之前,我的盐酥鸡已炸好,就没再继续这个话题。味道一如往常的好,只不过这次没有常见的九层塔,改了蒜头,鸡肉仍然大块,薯条仍然大根,爱吃的甜不辣,外酥内软,泡上一壶热茶解油腻,这是辛劳写稿后的难得悠闲。

油炸类的东西,总是能挑起人的食欲,香、酥、脆是它的特色,但是火气大、油脂高、热量高,这些会造成身体负担的负面评价,又让人担心害怕,就在这“喜欢又怕受伤害”之间,盐酥鸡在一片养生观念大行其道的世界中,奇迹式地留存下来。也许等我老了以后回忆,她是我心目中的“盐酥鸡阿姐”,就像儿时记忆中的黑轮伯吧!

盐酥鸡虽然好吃,但是在台湾,有些场合不能带进去哦!因为它的香味,会让其他人坐立不安,万一引发暴动,就罪过啦!

东山鸭头

第一次听到东山鸭头,是高中的一位学姐说的,她是台南人,某次假日跟她回家,才知道她外婆卖这个小吃。

刚看到时很怪,什么东西都黑不拉几,卖相实在不好。摊子上的选择也很少,就是基本的鸭头、鸭脖子、豆干、米血、黑轮,等等,但仔细闻,那味道很香,有一种说不出的甜甜的幸福感。

“吃吃看啦!”在学姐的鼓励下,挑了一小块米血,看着原本已经黑乎乎的小东西,经过卤汁以后更黑,心想,这哪会好吃,勉强塞进嘴里,一咬下,居然有一股特殊香味慢慢化开,吃起来软软甜甜的,于是,一口接一口地停不下来。外婆很开心,因为“吃光光”对她来说,是种肯定。接着她拿出方便面过卤汁,好吃到不行,问外婆为什么没卖?她说这对人不好,吃多影响健康。

看着她忙碌的手,几乎没有停过,熟练地接过托盘,一会儿斩脖子,一会儿切豆干,小心翼翼丢进滚烫的卤汁里,晃动、晃动、再晃动,起锅装好递给客人,同时也报出了正确的金额。过程中,我看到她身兼生产、品管、会计数职。学姐说她闲不下来,年轻的时候种田,老了以后每天在家,说不想浪费生命,就卖起东山鸭头了。

我们觉得她辛苦,但她乐在其中。记得外婆说过,人要多动动,才会开心。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宅在家里,想一想还真是惭愧。

挫冰

挫冰也可以成为台湾小吃?

没错,在台湾吃冰,就像吃一顿饭,花样繁多,有些还能DIY。有点餐形式,也有自助式的。如果把“冰”当做米饭,那么,红豆、绿豆等,就是菜啦!

台湾传统挫冰,不若雪花那么细,但也是不用咀嚼的沙冰,所使用的材料,都是没有色素、香料,现煮现做的。豆类制品尤其多,芋头和番薯也一定会有,这些都必须炖要足够的时间,吃起来才会香软。之后有了雪花冰,除了挫冰更细,入口即化,配料上还多了一些酱料品,如巧克力酱、花生酱等,感觉像在吃西餐。随着时代演进,现代人有了品味和养生观念,要求好看、好吃又健康,于是有了以新鲜水果入味。永康街的芒果冰就是最出名的代表。

挫冰的历史,其实一直跟台湾的饮食文化密不可分。

很怀念儿时吃八宝冰的年代,摊子上一盘盘的,装了红豆、绿豆、粉粿……至少八种。我坐在摊位前面,看阿婆一勺勺将料放进碗里,喜欢的,就叫阿婆多给一点,不爱的,就少放一点。阿婆会刨冰在满满的料上,最后淋些糖水。我总是拼命把上头的清冰扒完,然后要阿婆再加刨冰,印象中,她都无怨无尤。

台湾的冰店有个特别之处,就是夏天卖冰品、冬天卖甜汤,因为两者的“菜”几乎一样,好像红萝卜可生吃也能熟食。

台湾人真是连吃冰都可以很幸福。

同类推荐
  • 蒙田哲理散文(感悟与求知书坊)

    蒙田哲理散文(感悟与求知书坊)

    本书辑录了蒙田的经典哲理散文,结合鲜活的现实事例,启发读者思考、理解、感悟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正确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积极进取,成就幸福人生。
  • 边缘处的言说

    边缘处的言说

    本书共分为四辑,主要内容包括:心灵的迷狂——张承志现象批判、个体人生与社会政治的亲密拥抱——论王蒙小说中个体人生的价值指向、从“山药蛋派”到“晋军后”——山西三次小说创作高潮之再审视等内容。
  • 海地战歌

    海地战歌

    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光辉战斗业绩的大型纪实性报告文学。全书共16章30万字,全面讲述了由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独立组建的中国第五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从甄选集训、出征海地到载誉归来的精彩历程,详细刻画了中国警察在政局动荡、战乱频发的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的真实感人故事,构成了一部恢弘的中国维和警察英雄史诗。
  • 为爱延续的生命

    为爱延续的生命

    记录了主人公遭遇噩运以来与家人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作者试图通过那些一痛楚绝望的日子里悟来的道理,告诉天下所有和她一样承受苦难的朋友:在任何艰难田苦申都要珍爱自己宝贵的生命,勇敢、坚强地去战胜一切困难。为求生存,一定要战胜心理的障碍和软弱,拉长生命的极限。
  • 春晖秋月:项宗西散文随笔自选集

    春晖秋月:项宗西散文随笔自选集

    我赞成简洁,开门见山,言之有物。我们的人生已被“千头万绪的繁复而耗尽”。华丽的包装,冗繁的铺陈,统统应该摒除,就像一条小溪,不深,清澈得让人一眼能看到底。
热门推荐
  • 重生:凤权皇后

    重生:凤权皇后

    五年前她是北魏失去孩儿失去母后被处以极刑的废弃皇贵妃。五年后,她是凤权倾天下,夺权、弑兄,拥得后宫三千独宠,惑天子以令诸侯的南疆妖后。他是鼎立一方的强国霸主,宠时可纵容爱妃摔死自己的孩儿,不爱时便送你魂归黄泉路,成为历史上最的冷酷无情帝王——拓跋辰逸。
  • 走过那条熟悉的街

    走过那条熟悉的街

    他是关于初恋的回忆,他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初恋。她是我深爱的女孩,她是我一生中唯一。
  • 谁撬动了银川经济

    谁撬动了银川经济

    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任何一段辉煌的背后,都有血汗、泪水、艰辛和失败。《谁撬动了银川经济》是一部着眼经济、落笔人生、弘扬创业、宣传励志的书籍,它可以见证企业家们从一个专业的经济工作者向宣传思想工作者转变的心路转折,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同时“撬动”了企业家们对宣传思想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初衷和工作理念。
  • 压寨夫人有脾气

    压寨夫人有脾气

    半路被人劫,醒来在陌生的地方,出门一群小弟一口一个夫人叫得亲热,她嘴角抽搐,后知后觉这是清流寨?敢情她是被劫来当压寨夫人的?然而寨主大人高傲冷艳,心狠手辣,特别让她受不了的是他嘴毒!真是一说话跌三观,刀刀插心口,没朋友!他们互相觉得和对方呆在一起就是折磨,若分离的那刻,会觉得是解脱?他们殊不知一种情感在萌生,蔓延,扎根,真分离的那时才是折磨。其实早已习惯生命里有那个她/他。
  • 名女人面对死神

    名女人面对死神

    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宰相管仲是中国妓院的开山祖师爷。他在国内设“女闾”,以容纳奴隶,优待游士,提供娱乐,增加租税。清人褚人获说:“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花粉钱之始也。”
  • 点击成仙

    点击成仙

    什么,没有灵根,没有资质,修炼功寸步难行,那点击你总会吧,点击成仙——只要点击你就可以变的更强。
  • 中华典故(上)

    中华典故(上)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 沧海遥

    沧海遥

    不是什么小说,就是心情好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随便写的。留着自己看。
  • 我滴黑道女友

    我滴黑道女友

    树叶泛黄的季节,郁金香中学迎来了一个转学生,一切没有什么不同,却又变得不同。这个世界的高手组织很多,天堂、八歧社、龙夏之魂……但没什么影响,毕竟是有实力有组织有靠山的人……
  • 我的邻家老板

    我的邻家老板

    在这个崇尚打工甚至以打工为人们本命的世界里,18岁尚在读高中的少女翎浦雉奈,临近一学年毕业的最后一日早晨,被父亲叫唤着睡梦中迷糊醒来,即将迟到的路上险些丧命,却遇到了一位身着几分特别的男青年并被其所救。他到底是谁?为什么能够拥有那样敏捷的身手和速度?而雉奈却并不知道,这位男青年的出现,正渐渐地开始使她的生活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而所有的所有,都只为了一件有意义、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奋斗下去的事情——“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