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受竞争对手的进攻是很正常的事。怎样才能巧妙地瓦解强敌的攻击?面对面厮杀往往会鱼死网破,甚至因敌不过对手而彻底缴械。所以在强敌面前运用古代兵法智慧,采取围魏救赵方法,不失为上策。
——[中]吴逸起
围魏救赵是指在战争中避实击虚,迫使敌人撤兵,变被动为主动的战法。在市场营销中,对来势汹汹实力强大的对手不进行正面角逐,避其锋芒,攻其不被注意之处,使其分散实力,最后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
利华公司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中国广大的爱国人士及民族企业家创办的一家生产橡胶的公司。在那时,橡胶等较复杂的产品一般都由大国控制着。他们依靠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地位及初级原料与加工原料之间的巨大差额获取丰厚的利润。所以在国际市场上,他们一直保持着垄断地位。
利华公司的成立引起了国际橡胶垄断组织的恐慌。随后,他们决心不惜采取任何措施挤垮利华公司。美国的杜邦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
为了使萌芽状态的中国橡胶工业坠死于胎中,杜邦公司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在中国市场上搞削价竞争,以把利华挤倒。
这时的利华公司,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丝毫的优势,所以如果在国内与杜邦公司进行削价竞争,结果只会使居高不下的成本在杜邦的攻势下不战自败。因此,削价,不能不分地方,但决不能在中国。只有从国外入手,使杜邦意识到我利华的决心和勇气,才有可能战胜杜邦。于是,从国外市场反击的策略产生了。
利华公司决心在日本市场上和杜邦公司一决雌雄,与杜邦公司展开竞争,同时声明,利华给予不高于杜邦橡胶的价格出售公司产品。
这项建议得到了王任中先生的同意,日本“三井”公司也决定代销橡胶。这一招果然灵,原来在日本橡胶业占统治地位的杜邦公司的橡胶产品也不得不随之降价,扰乱了该公司在日本市场的阵脚。
因为杜邦在中国进行降价竞争时,本身也是赔本的,但为了尽快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达到挤垮利华的目的,他们不惜短期内进行倾销。但杜邦公司当初根本没有想到利华公司会在其经营了多年的老巢——日本的市场上首先展开攻势,而非在中国本土上。
利华公司的政策的确击中了杜邦公司的要害。杜邦终于也明白了,要战胜利华,尤其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样,经过几次较量,杜邦公司并未把利华挤倒,反而在竞争中使利华日趋壮大。因此,杜邦只得和利华讲和,同时郑重声明,今后决不在中国市场搞降价竞销,同时杜邦同意做利华公司在日本的代理商,并付给利华35万银元做保证。
利华运用“围魏救赵”之法,使杜邦被牵着鼻子到处转,小小的利华终于得手,在竞争中成功。
“围魏救赵”之法的奥妙所在,是不要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致力于找准抓死对手的薄弱处,而这一薄弱处又是能牵动对方全局之处,惟其如此,才能扭转局面,占据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用此法,对于掌握主动,叩开市场大门有重要的作用。任何强大的竞争对手,任何坚硬的市场大门,都有其相对的弱点,有其空虚的薄弱之处,只要避其锋芒之所向,攻其薄弱之所在,就能“救赵”于水火之中,解除强大对手的攻击,直至战胜强大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