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战中,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市场竞争中,击败对方不能只下“毛毛雨”,而应该从对手的要害部位给其致命的一击,抽掉其力量之源之“薪”,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日]和田一夫
釜底抽薪原意为从锅底下抽去燃烧的柴火,使水停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市场竞争中,面对强大的对手,使用釜底抽薪招法,从对方关键之处、要害部位发起进攻,扼制和削弱对方强大的力量源泉从而改变力量对比,以此来拓展市场。
众所周知,沙特阿拉伯享有大自然赐予的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石油。1953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6.5亿吨,而沙特阿拉伯就占了4000万吨。
西方实业家嗅到了这巨大的蛋糕,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阳光炙人的国度,意在争取沙特石油的开采权和运输权。但阿美石油公司和沙特国王早就订有明确的垄断石油开采的合同:每采出1吨石油给沙特相当数目的特许开采费,石油采出后,由阿美公司的船队运往世界各地。阿美公司的这堵高墙,严密地保护着它的特权,使那些冒险家扫兴而去。
然而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在设法搞到合同复制件后,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合同并没有排斥沙特阿拉伯拥有自己的船队来从事石油运输。
这不是阿美石油公司严密防守的高墙缝隙吗?而且正是奥纳西斯完全有能力钻进去的可乘之隙。
石油不运出沙特阿拉伯就不能获得它应有的市场价值。因此,只要设法垄断沙特阿拉伯石油的海运权,形势就会对阿美公司大为不利,其势力就会大大削弱,从而可以迫使它转让出部分股份,奥纳西斯就可以实现他直接插手沙特阿拉伯石油业的夙愿了。
于是,奥纳西斯对沙特阿拉伯的王宫作了一次“闪电式”的访问,和年迈的国王作了长时间的密谈。最后说服国王自己买船运输石油。
几个月后,奥纳西斯和沙特阿拉伯国王签订了震撼世界石油业的《吉达协定》。协定规定:
成立“沙特阿拉伯海运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50万吨的油船队,全部挂沙特阿拉伯国旗。该公司拥有从沙特阿拉伯油田开采的石油的运输垄断权,该公司的股东是沙特阿拉伯国王和奥纳西斯。
协议的签订宣告了奥纳西斯的成功。这个协定一旦全部实行,沙特阿拉伯和奥纳西斯各自想得到的都将得到,阿美石油公司却从根本之处遭致命的打击。锅底燃烧正旺的柴被抽走了,锅里的水还能开吗?
奥纳西斯在沙特阿拉伯以“釜底抽薪”之法击败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阿美公司。
运用此招法的关键是要弄清竞争对手的“薪”,即制约或影响对方力量的根本所在或要害部位。
运用此招法还必须具备“抽”的功力,否则“抽薪”不成,反被火烧,岂不是惹“火”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