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62900000011

第11章 针灸治疗

第一节 总论

针灸治疗疾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针灸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临床证候表现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原因则不外乎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主要反映在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针灸治疗,就是根据阴阳、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诊察疾病以获取病情资料进行辨证,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所在部位、病证性质和病情的标本缓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依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以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一、针灸治疗的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是针灸治疗疾病时所依据的准则。它对于针灸选穴处方,以及操作方法的运用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原则已有明确的论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除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根据中医治疗学的基本思想和针灸治疗疾病的具体实践,可将针灸治疗原则归纳为标本缓急、补虚泻实、清热温寒、三因制宜等。

(一)标本缓急

标与本是一对相对概念,具有本末、主次、先后、因果等多种含义,常用来说明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以及疾病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标本缓急是说疾病有标本缓急的不同,治疗有先后主次之分。标本的相对性常随疾病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划分:从邪正关系来看,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疾病发生来看,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病变部位来看,内脏是本,体表为标;从发病的先后来看,先病是本,后病是标。因此,在临床上要从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分辨其标本缓急,来确定治疗上的先后主次。根据《内经》“治病必求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则并行,甚则独用”的治疗思想和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标本缓急的运用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本质,而后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临床症状只是疾病反映于外的现象,通过辨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机制,归纳为某一证型,这一证型大体上概括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然后,针对这一具体证型立法处方,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对于其他治疗原则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头痛,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外感、血虚、血瘀、痰阻、气郁、肝阳上亢等,选取局部腧穴治疗,虽可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但容易复发。必须针对引起头痛的原因,选用相应经脉的腧穴予以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急则治标

急则治标,是说在标症紧急,甚或危及生命时,或后发之标病(证)影响先发之本病治疗时,应先治标病(证)的一种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某种病情较急迫,如不急治,则可转为危重的情况而制定的。在特殊情况下,病情表现为标病急于本病,论治时则应随机应变,先治标病,后治本病。如治疗某些疾病引起的二便不通,则当先通其便,然后治其本病,即张景岳所说:“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3.缓则治本

缓则治本,是说在标病(证)不急时,针对病证本质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当某些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由于该病所引发的其他病变,但又不属于危急症状时,仍应以治疗本病为主。因为治愈了本病,由其所引发的病变也会随之而消失。如肺痨病人由于阴虚燥热,常见有午后发热、咳嗽等,治疗时不应把重点放在退热上,而应着重于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解决了阴虚肺燥,发热、咳嗽等症随之消失。

4.标本兼治

标本兼治,是指在标病与本病并重时的一种治疗原则。标病与本病或俱急,或俱缓,若单治标或单治本,则不能适应病证的治疗要求,就必须兼顾标本进行治疗。例如:肝病引起的脾胃不和,可在治肝的同时兼调脾胃。正虚邪实的臌胀病,单纯扶正或单纯祛邪都于病情不利,唯有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才有可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疗效。

(二)补虚泻实

补虚泻实即扶正祛邪。疾病的演变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通过扶正祛邪,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其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病邪。《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可见,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虚者宜补,实者宜泻。《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都是针对虚证、实证刺灸的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

1.补虚

“虚则补之”,“虚则实之”是指虚证的治疗原则是用补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如气虚、阳虚、血虚、阴虚者。针灸补虚,常取关元、气海、命门、膏肓、足三里、太溪和有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募穴、原穴等,并结合针灸手法之“补法”的施用,达到“补”的目的。“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是指气虚下陷而引起的病证,灸治为主的补气举陷。

2.泻实

“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虚之”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可统称为“实则泻之”。是指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用泻法。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如表邪亢盛、痰涎壅塞、食物中毒、食积胀满等。针灸泻实,常取大椎、合谷、行间、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等穴,只针不灸,施用泻法或点刺出血,以达到“泻实”的目的。“菀陈则除之”,属于实者泻之的范畴。泛指络脉瘀阻而引起的病证,刺血为主以清除瘀血。

3.补泻兼施

疾病的临床证候常表现为虚实夹杂,治疗上应根据虚实的主次关系,决定补泻的先后与轻重缓急,扶正与祛邪合并使用或先后使用。补泻兼施,即扶正与祛邪兼用。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适用于以邪盛为主的虚实夹杂证。注意扶正与祛邪之间的作用关系,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如肝实脾虚证,临床常见胁肋胀痛、嗳腐吞酸的肝实症状,又同时兼见腹痛、食欲不振、便溏等脾虚症状,治疗时应泻足厥阴经、补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

(三)清热温寒

热性病证用清法,即以寒治热;寒性病证用温法,即以热治寒,均属于正治法。《灵枢·经脉》载:“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就是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制定的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

1.清热

清热即清法,是用针法疏风清热,清热解毒,泻热开窍的一种治法,用于热证的治疗。“热”指邪热亢盛,或为气血壅盛,或为外感风热引起的表热证;或为五脏六腑有热的里热证;或为气血壅盛于经络局部的局部热证。《灵枢·经脉》篇载:“热则疾之。”《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指出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针刺用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不留针。如表热证,常取大椎、曲池、合谷等穴,并疾出其针,以宣散热邪。五脏热者,选择相应腧穴而刺之,以泻其热;热在经络局部者,用毫针散刺,或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局部出血,以疏散其热。

2.温寒

温寒即温法,是用针灸温通经络,温养阳气,回阳救逆的一种方法,用于寒证的治疗。“寒”是指疾病的性质属寒,或为外感寒邪引起的表寒证;或为寒湿痹阻经脉所致的寒痹证;或为阳气不足引起的脏寒证。《灵枢·经脉》篇载:“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指出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若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施治最为相宜。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则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施行“烧山火”针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扶阳祛寒,温通经脉。

(四)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季节(包括时辰)、地理环境和治疗对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1.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可产生一定影响。春夏之季,阳气升发,人体气血趋向体表,病邪伤人亦多在体表;秋冬之季,阴气渐盛,人体气血潜藏于内,病邪伤人亦多在深部。治疗上,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人体气血流注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应的规律,针灸治疗注重取穴与时辰的关系,强调择时选穴,如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均是择时选穴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因时制宜”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此外,在针灸临床上还应注意针刺的时机问题,如治疗疟疾宜在发作前2~3小时进行针刺,痛经宜在月经来潮前开始治疗,一般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不同的生活习惯,会使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特点有所区别,治疗方法亦有差异。《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说明针灸治疗方法的选用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有密切关系。

3.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是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等的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特点,尤其是妇女患者有月经、怀孕、生产等情况,治疗时应予以注意。年龄不同,生理机能及病理特点亦不同,治疗时应予以区别。《灵枢·逆顺肥瘦》:“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又载:“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二、针灸治疗的作用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针灸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不仅从多方面证实了针灸具有上述治疗作用,而且深化了人们对针灸治疗作用机制的认识。

(一)调和阴阳

调和阴阳是指运用针灸等方法,通过经络、腧穴和针灸手法的作用,使阴阳之偏盛偏衰得以纠正。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对认识人体、认识疾病、辨证论治等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若因六淫七情等因素导致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就会使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失常,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针对人体疾病的这一主要病理变化,运用针灸方法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可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的状态,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正如《灵枢·根结》所载:“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充,合形与气,使神内藏。”阐述了针灸治病的关键在于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阴阳调和,精气充足,形气相合,神气内存。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例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属阳热偏盛,治宜清泻胃火,取足阳明胃经穴内庭,针用泻法。寒邪伤胃引起的胃痛,属阴邪偏盛,治宜温中散寒,取足阳明胃经穴足三里、胃的募穴中脘,针用泻法,并灸。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属阴虚阳亢证,治宜育阴潜阳,取足少阴经穴太溪,补之;取足厥阴经穴行间,泻之,以协调阴阳。此外,由于阴阳之间可相互化生,相互影响,故治阴应顾及阳,治阳应顾及阴,所以又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方法,这些方法的核心仍是调和阴阳。

(二)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指运用针灸等方法,通过腧穴和针灸手法的作用,使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经络“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经络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则“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各脏腑器官得以濡养,脏腑体表得以沟通,人体的机能活动相对平衡,从而维持人体健康不病。若经络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受阻,则会影响人体正常功能活动,进而出现病理变化,引起疾病的发生。针灸通过刺激某些经脉上的腧穴,可以使经络功能失常得以纠正,从而解除由此产生的病理反应。这就是针灸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作用所产生的治疗效应。中医认为,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和经络气血运行状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针灸对经络气血的疏通、调和作用决定了针灸治疗的广泛性和通用性。例如:“痛证”的基本病理机制是经脉的气血不通,针灸正是利用其疏通经络的作用,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

(三)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实质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正盛邪祛则病情缓解,正虚邪盛则病情加重。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好转归的基本法则。

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临床运用针灸手法中的补法,选配一定的腧穴,可以起到扶正的作用;运用针灸手法中的泻法,选配一定的腧穴,可以起到祛邪的作用。具体运用时还要根据邪正消长、转化情况,区别病证的标本缓急,分辨针下得气是邪气还是正气,随机应用扶正祛邪的法则。

三、针灸处方

针灸配穴处方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选取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方法组合而成。是针灸治病取得疗效的关键。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艾灸等刺激某些穴位来完成的。针灸临床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针灸处方是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因此,选取适当的腧穴位并合理地配合,采用正确的刺灸方法,是针灸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

(一)选穴原则

针灸临床选穴的基本原则是循经选穴。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常用的选穴方法有近部选穴、远道选穴、对症选穴。

1.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是指在病症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局部选穴”。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多用于治疗病位较局限和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的病症。如鼻塞选迎香;口歪选颊车、地仓;胃痛选中脘、梁门;肩痛选肩髎、肩髃;眼病选睛明、瞳子髎;耳病选耳门、听宫等。

2.远部选穴

远部选穴是指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又称“远道选穴”。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人体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症。其临床应用时有本经选穴和异经选穴。

(1)本经选穴是指经脉循行的部位(包括脏腑、组织器官和体表诸部位)发生疾病,就在其经脉上选取腧穴进行治疗,故称之为“本经选穴”。如肺病选太渊、尺泽;脾病选三阴交、太白;胃病选足三里、内庭;心病选内关、大陵;肾病选太溪、阴谷;肝病选太冲、曲泉;腰痛选委中、昆仑等。

(2)异经选穴是指某经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病变,选取其相表里经脉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其中包括表里经选穴、同名经选穴、相关经选穴等。如胃痛取足三里,或取与胃相表里的脾经穴公孙,与胃有关经脉的腧穴如肝经太冲,心包经的内关等。再如外感咳嗽选合谷、列缺,属表里经选穴;胸胁疼痛选支沟、阳陵泉,属同名经选穴。木横克土之呕吐选太冲、足三里,肝肾亏虚选太冲、太溪,则属相关经选穴。

3.对症选穴

对症选穴,亦称随症选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的方法。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提出来的,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往往难以明确其病变部位,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对于这一类病证,可以按照对症选穴的原则选取适当腧穴。如发热选大椎、曲池、合谷;昏迷选人中、十宣;虚脱选关元、神阙;自汗选足三里、关元;盗汁选阴郄、复溜;气病选膻中;血病选血海;筋病选阳陵泉等。

(二)配穴方法

配穴方法是在选穴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证治疗的需要,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同时配合应用的方法。配穴是选穴原则的具体应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并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要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1.本经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源于《内经》,是以经络循行分布特点为配穴依据的方法。即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取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此法多用于治疗单一的脏腑、经脉病证。如肺病咳嗽选中府、中泽、太渊等;《灵枢·厥病》载:“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等,均属本法的应用。

2.表里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是指以脏腑经络的阴阳表里的关系为配穴依据的方法。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专选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此法多用于治疗相表里的脏腑、经络病证。在临证应用时,既可单选其表经腧穴,也可单选里经腧穴,或表里两经配合均可。如《灵枢·厥病》载:“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选京骨、昆仑。”这是里病选表经腧穴。《灵枢·厥病》载:“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这是表证选里经腧穴。《灵枢·五邪》载:“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这是表里经配合应用。特定穴应用中的原络配穴法,也是本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3.前后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又叫腹背阴阳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腰背。前后腧穴配合使用,谓之前后配穴法。此法多用于治疗脏腑病证。如胃脘痛,前选中脘、建里,后选胃俞、脊中;心胸疾病前取巨阙,后取心俞;肺虚咳嗽前取中府,后取肺俞等。《灵枢·官针》所指的“偶刺法”及特定穴应用中的俞募配穴法等均属于本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4.左右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是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道理,左病可以右取,右病可以左取,还可以左右同时并取的方法。左右配穴法源于《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多用于治疗头面、四肢、脏腑的病证。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右侧面瘫取左侧合谷;左侧偏头痛取右侧阳陵泉、侠溪,右侧偏头痛取左侧阳陵泉、侠溪;心悸取双侧内关;胃痛取双侧足三里等。

5.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是指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同时配伍组方治疗疾病的方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的腧穴;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的腧穴。此法临证应用较广,可治疗头面、四肢、躯干、脏腑病证。如偏头痛,上肢取外关,下肢取丘墟;头项强痛上取天柱,下取昆仑;胸胁痛上取支沟,下取阳陵泉;偏瘫上取肩髃、曲池、合谷,下取环跳、足三里、解溪;胃痛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百症赋》载:“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天元太乙歌》:“心痛手颤少海间,欲要除根针阴市。”此外,特定穴中的八脉交会穴的配合应用,也是本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6.远近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是以病变部位为依据,在病变的近部和远部同时选穴配伍成方的方法。此法临床应用较广,可治疗头面、四肢、躯干、脏腑病证。如胃病取中脘、足三里;鼻塞取迎香、合谷;头晕取百会、太冲;腰痛取肾俞、大肠俞、委中等。

(三)组成变化

针灸的配穴处方固然有一定的原则,但在临床应用时,虽用同一个腧穴处方,由于针灸补泻、施术的先后、针刺的深浅、腧穴的加减、留针的长短等不同作用,因而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在运用针灸处方时,不能固执成方,必须通过配穴处方组成变化来适合病情的需要。组成变化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针刺手法的变化

针刺的深浅与处方的作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如临床上常用同一处方,由于针刺的深浅不同,而所起的疗效就有显著的差别。《灵枢·官针》就明确指出“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疾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因此据方施治时,一方面要考虑不同腧穴部位针刺深浅不同,而另一方面还必须因病、因时、因人的不同而灵活施术。针刺方向除了与穴位所在部位有关外,还与病情有关。《内经》中的合谷刺、关刺等各种刺法的变化对处方作用的影响值得重视。针刺补泻,作用有别。补与泻是针灸施治的基本法则,其操作方法和它的作用彼此完全不同。《灵枢·终始》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由于补泻操作不同,在同一个腧穴处方中,可以起完全相反的作用。如临床上补合谷,泻三阴交,有行气活血、通经化瘀之效,用以治血滞经闭;反之若泻合谷,补三阴交,则有理气养血固经之效,而治疗月经过多或崩漏之疾。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补泻反则病益笃。”

2.施术先后的变化

针灸处方有主次之分,施术有先后之别。《灵枢·五色》曰:“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灵枢·周痹》也说:“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临床施术时一般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背后腹,先头面躯干后四肢。但在特殊情况下,就应考虑施术的先后。

3.腧穴加减的变化

一个处方中的腧穴增减不仅关系到治疗效果,而且会改变处方的主治作用。一般来说,处方中的主穴不变,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加减腧穴。如临床上取合谷为主,配曲池为理上焦的要方,若与三阴交相配,则可行气活血,调理月经,若与复溜相配,则可发汗、止汗,若与太冲相配,则可镇静、镇痛,治疗痹证,中风口喎。这种种不同作用则在于腧穴的加减变化。

4.刺灸方法的变化

针与灸虽然同属于外治法,但其作用并不尽同。在临床应用上也有所区别:“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酌情施术,考虑用针、用灸或针灸并用,或多灸少针,或多针少灸,或刺络拔罐,或点刺出血等,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四、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概括的一类腧穴的总称,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等。由于这类腧穴的分布和作用的不同,故其临证具有特殊的应用方法。

(一)五输穴的应用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穴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其分布特点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每经5穴,十二经共有60穴。五输穴与五行配属,在五行属性上阴经与阳经各不相同。

(二)俞、募穴的应用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俞穴的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故又称为背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在胸腹部的腧穴,故又称为腹募穴。每一脏腑均有各自的俞穴和募穴。由于俞募穴与各自所属脏腑有密切的关系,常用于诊断、治疗相应的脏腑及组织器官的病证。

(三)原、络穴的应用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也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此外,还有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穴。

(四)郄穴的应用

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1个郄穴,共计16个郄穴。临床上郄穴常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痛。根据古代文献记载,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痛证。如治疗肺病咳血,可选肺经郄穴孔最;治疗急性胃脘疼痛,可选胃经郄穴梁丘等。郄穴除单独使用外,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故有“郄会配穴”之称。如孔最配血会膈俞治疗肺病咳血效果尤佳,梁丘配腑会中脘治疗急性胃脘痛疗效更显等。

(五)八脉交会穴的应用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分布于人体腕踝关节附近。八脉交会穴具有主治奇经病证的作用。临床应用时,不仅主治本经脉循行所过的四肢躯干、头面五官病症,还可单独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证。如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督脉病证,可取通于督脉的后溪穴;胸腹气逆而拘急的冲脉病证,可取通于冲脉的公孙穴。按一定的原则两穴配伍,可以治疗两脉相合部位病证。如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两穴配伍可治疗冲脉与阴维脉相合部位(心、胸、胃部)的病证;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脉,两穴配伍可治疗督脉与阳脉相合部位(目锐眦、颈项、耳、肩部)的病证,这属于上下配穴法范畴。

(六)八会穴的应用

八会穴是指人体气、血、脏、腑、筋、脉、骨、髓等其精气聚会处的8个腧穴。因八会穴与其所属的种脏腑组织器官有密切的关系,故其可治疗相应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章门主治五脏病,以肝脾病为主;中脘主治六腑病,以胃肠病为主;膻中以主治气病,以调气理气为主;膈俞主治血病,以止血活血为主;阳陵泉主治筋病,以痿痹挛瘫为主;大杼主治骨病,以骨节强痛为主;悬钟主治髓病,以瘫呆萎麻为主;太渊主治脉病,以调畅血脉为主。《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也。”说明八会穴还可以治疗某些热性病。

(七)下合穴的应用

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三阳经的6个腧穴,故又称“六腑下合穴”。胃、胆、膀胱三腑的下合穴与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同名同位,大肠、小肠、三焦三腑的下合穴与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不同名不同部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合治内腑”,概括了下合穴的主治功能。临床上,对于六腑病证均可选用各自相应的下合穴进行治疗。如足三里主治胃脘痛、腹胀、饮食不化;阳陵泉主治胁痛、呕吐、黄疸;上巨虚主治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下巨虚主治腹痛便溏、疝气;委阳主治腹胀、水肿、带下;委中主治小便异常等。

(八)交会穴的作用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经脉交叉、会合部位的腧穴。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交会穴可治所交经脉的病证。如足三阴经脉之交会穴三阴交穴,不仅可治足太阴脾经病,而且能疗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病等。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关元穴,不仅可治任脉病,而且能疗足三阴经病等等。历代文献对交会穴的记载略有不同,但绝大部分内容出自《针灸甲乙经》。

第二节 各论

目的与要求:

1.掌握重点病症的辨证分型、针灸处治法、处方、方义及随证配穴。

2.掌握一般病症的针灸处方。

3.熟悉重点病症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

4.熟悉一般病症的辨证分型、随证配穴。

5.了解一般病症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

一、中风

(一)概述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角喎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因其起病急剧、症见多端、变化迅速,犹如风之善行而数变而名中风,又称卒中。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其主因为风、火、痰、瘀为患,病及心、肝、脾、肾诸脏腑。人至中年,由壮渐衰,气血亏虚,脏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运行失常,痰湿内盛,复因忧思恼怒、或嗜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阴亏于下,阳浮于上,肝阳暴张,阳化风动,扰动气血,血随气逆,挟痰挟火,上冲于脑,蒙蔽心窍,横窜经络,形成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诸证而发病。若阴阳之气逆乱发为闭证,若正气衰退,阴阳之气离决,可发生脱证。

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意外疾病可参照本病治疗。

(二)辨证

1.中风先兆多因气血上逆而病,症见眩晕,心悸,肢体麻木,手足乏力,舌强等症。

2.中经络痰浊瘀血阻滞经络,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无神志改变。症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言蹇,口角喎斜,脉弦滑或弦数。

3.中脏腑或风阳暴升,蒙蔽心窍;或真气衰微,元阳暴脱,病位较深,病情较重,病变深中脏腑,根据正邪情况分为闭证和脱证。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脱证以元阳暴脱为主,属虚证。

(1)闭证: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半身不遂,口角喎斜,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

(2)脱证: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手撒鼻鼾,肢冷汗多,呼吸低微,二便失禁,四肢不收,脉细弱;如见汗出如油,两颧淡红,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之危候。

(三)治疗

1.针灸

(1)中风先兆。

治法:疏调阳明,理气活血。取督脉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用毫针平补平泻。

处方配穴:百会、曲池、合谷、风市、足三里、绝骨。

方义提要:督脉总督诸阳,调和气血,取百会调诸阳之气,使上逆之气血得以平复;手足阳明经穴理气活血,阳明气血调和则肢麻、乏力诸证消除。配足少阳经穴加强理气活血作用。

(2)中经络。

治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初病单刺患侧穴,久病先刺健侧,后刺患侧。初病宜泻,久病宜补或平补平泻。

处方配穴:半身不遂,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角喎斜,地仓、颊车、合谷、内庭、太冲。

除上述处方外,半身不遂还可取患侧井穴,点刺出血,取接续经气之意;上肢可取肩髎、阳池、后溪等穴;下肢可取风市、梁丘、悬钟等穴。病程日久,上肢可配大椎、肩外俞;下肢可配腰阳关、白环俞等;如患侧经筋屈曲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乃阳病取阴之意;如手指拘挛配八邪,足趾拘挛配八风,语言蹇涩,配哑门、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口角喎斜按病位可酌配牵正、水沟、四白、下关等穴。

方义提要:风病多犯阳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扶助,使机体功能逐渐恢复。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路线的不同,分取手足阳明经腧穴,以达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之功。手足阳明和足厥阴经脉均上达头面,取地仓、颊车以疏调局部经气,循经远取合谷、内庭、太冲,以调本经经气。

(3)中脏腑。

①闭证。

治法:平肝熄风,清热豁痰,醒脑开窍。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十二井穴点刺放血;余穴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配穴:十二井、水沟、太冲、丰隆、劳宫。

如神志渐醒,则减十二井、水沟,酌加百会、印堂、风市、三阴交;牙关紧闭配颊车、下关;两手握固配合谷;语言不利配通里、哑门、廉泉。

方义提要:十二井点刺放血及泻水沟可醒脑开窍,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太冲平肝熄风,潜阳降逆;丰隆宣通脾胃气机,蠲化痰浊;劳宫清心泻热。

②脱证。

治法:回阳固脱。取任脉经穴为主。针用补法,重用灸法。

处方配穴:关元、神阙(隔盐灸)。

汗出不止配阴郄、复溜,小便失禁配三阴交、水道;鼾睡不醒配申脉。

方义提要: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二穴重用灸法,以回阳固脱。

2.耳针

选穴:肾、肝、心、三焦、皮质下、脑干、枕、额。

操作方法:用毫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30~4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捻转1次,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头针

选穴: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操作方法:选用28~30号长1.5~2.0寸毫针,针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治疗时让患者活动肢体,一般隔日1次。

4.电针

选穴:选取上述四肢腧穴2~3对。

操作方法:毫针刺入,得气后加电针,采用疏密波或断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次20分钟。

二、面瘫

(一)概述

面瘫是以口角喎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又称“口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多见,无明显的季节性。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经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临床分为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两类,本篇仅叙述周围性面瘫。

(二)辨证

本病通常急性发作,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患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流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延久,部分患者口角歪向病侧,名为“倒错”现象。

风寒证多有面部受凉史,如迎风睡眠、乘车当窗、贪凉吹风过久等。风热证常继发于外感发热、中耳炎、牙龈肿痛之后,伴有耳内、乳突轻微作痛。

(三)治疗

1.针灸

治法: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手足少阳经穴为辅。毫针酌情补泻,或平补平泻,亦可加灸。

处方配穴:风池、翳风、颊车、下关、地仓、合谷、太冲。

鼻唇沟平坦配迎香、禾髎,鼻唇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配承浆,目不能合配阳白、攒竹,面部板滞配四白、颧髎。

方义提要:取风池、翳风疏散风邪,翳风又可祛风止痛,适于初病耳后疼痛。地仓、下关、颊车疏调面部经气,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祛风通络,善治头面诸疾。

四肢穴针用泻法,头面部穴宜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局部穴初起宜浅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刺或斜刺。

2.皮肤针

选穴:阳白、地仓、颊车、太阳、合谷。

操作方法:用皮肤针叩刺上述诸穴,以局部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发病初期或面部有板滞等面瘫恢复期及其后遗症。

3.穴位注射

选穴:翳风、颊车、颧髎、牵正。

操作方法:用维生素B 1或维生素B 12注射,每穴0.5~1ml,每次2~4穴,每日或隔日1次。面部诸穴可交替使用。

注:重点病症包括中风、眩晕、头痛、面瘫、腰痛、不寐、咳嗽、胃痛、腹痛、泄泻、痛经、月经不调、小儿遗尿、小儿食积、风疹、扭伤、目赤肿痛、牙痛。

同类推荐
  • 现代护理管理进展集萃

    现代护理管理进展集萃

    编者以我国护理管理实践为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反映护理管理学科新知识和新进展,全面介绍了当今护理管理的新理论、新观念及热点问题,内容涵盖护理管理基础知识、管理理论与原理;管理职能方面讲述了人力资源、领导、控制等内容;在管理质量方面涉及了护理质量管理、护理业务技术管理、护理安全与风险和质量持续改进的控制方法和评价策略。
  • 用方配伍技巧

    用方配伍技巧

    作者根据教学和临床工作经验,以学习研究发掘古人创方的思路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讲解和示范了临证用方药物配伍的方法与技巧,指导临床怎样用好、用活方剂。
  • (便携式)金匮要略学习记忆手册

    (便携式)金匮要略学习记忆手册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千百年来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是每位研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是造就中医名家的奠基石。当前,“读经典,做临床”已成为中医界的共识。实践证明,掌握经典的原理和要点,对于提高临床能力和疗效有很大的裨益。所以,学习好《金匮要略》就显得十分重要。以此为动因,我们编写了《金匮要略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一书,希望给学习者些许帮助。本书的编写以“简要、实用”为宗旨。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临床意义大、涉及主要考核点为标准,选取《金匮要略》原文200余条。
  • 奇效偏方治顽疾

    奇效偏方治顽疾

    《奇效偏方治顽疾》共收录各科方260首,每方中药饮片在8味以内,个别方超过8味但都不超10味。每方列组方、用法、功效、主治、说明,尤其说明部分,概括中医方解及其主治现代病证,分析发病机制,阐述各药(饮片)现代药理研究,以探明其方治疗作用之合理性、科学性。同时,配以中药饮片图片(少量缺如),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冀希望能一册在手,以备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医师一时之需,又能满足中医爱好者保健之需。
  • 妇产科医师处方手册

    妇产科医师处方手册

    本书由药学和妇产科专家共同编写,详细论述了妇产科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及处方。主要包括妇科感染性疾病、妇科急症和妇科急腹症、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子宫内膜异位症、女性盆底疾病;妊娠病理、妊娠合并症、异常分娩、分娩并发症、异常产褥、新生儿常见病、产科特殊处理措施、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等。每种疾病按概述、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注意事项等编排。本书的特点是内容经典、简明实用,针对品种繁多的药物和疾病,提供了临床用药的最佳处方,适于妇产科医师、基层全科医师和医学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热门推荐
  • 噬血情歌

    噬血情歌

    一剑刺中,隔世的恩怨,爱恨交缠的时光......风停,雨停,心动,情动......
  • 龙卷霸皇风—死神的咆哮

    龙卷霸皇风—死神的咆哮

    这世界是何等冷酷,因为它从不让任何人安逸的生存。而人生苍白的花朵,已无处可落。勇者的灵魂不会因为漫长时光的变化而消逝。王者的光辉不会因为滚滚烟尘的掩盖而消失。一个人不懈的战斗,为之付出一切的牺牲,最后得到的是:“这难道不是你想要的吗?……
  • 带着娃儿跑

    带着娃儿跑

    她,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商人之家。她的出生就注定了命运的悲剧。他,狂傲且不可一世,坐拥亿万资产,对爱情却哼之以鼻。当一枚冰冷的戒指戴入我的手指,我才知道在不知不觉中一切已成了事实。从此,我的人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涅血玄天

    涅血玄天

    玄天大陆,三劫九灾降临,风云骤起,群魔乱舞。陆天不小心来到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为了能够睡觉不被亲爹骚扰,娶媳妇能够随心所欲,在亲爹的哭诉下,不得不继承祖先遗愿,来拯救这个世界。
  • 世界的余晖

    世界的余晖

    青铜龙的一瞥,穿越了艾泽拉斯的千万个位面,这条时间线没有那些传说般的存在。生活在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世界中的人们,他们的故事也许完全不同……一个没有怒气的战士想要成长。一个隐世的传奇为徒再度出山。一个被屠村的孤儿要拯救世界。一个万念俱灰的法神一朝堕落。一个亡者……
  • 若桐

    若桐

    若莞桐花,既然到了这个世界,那就随意的活,肆意风流,天翻地覆。
  • 雪海的神奇穿越

    雪海的神奇穿越

    她是一个刁蛮任性但另一面却是活泼开朗的小女生!她想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但是事情总是那么的难以预料!.....让她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老天爷偏偏就是要和她开这种玩笑!一天在同事喝酒庆祝发薪水后...回到寝室的那天晚上,等到第二天醒来时她发现自己竟然穿越了......那么在古代里能得到属于她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吗?还是她带着现代的知识在古代里做些什么呢!莫非这两者她都能得到!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欢迎阅读雪海的神奇穿越!
  • 倾世妖妃

    倾世妖妃

    初见他时,她是一只小狐狸,被他捧在手中,一袭白衣胜雪,尘埃不染,犹如神邸。从此,她敛尽锋芒,只愿做他眼中天真可爱的孩子。他的目光淡然幽远,却宠溺的将她报在怀里。她暗暗发誓,要助他得天下。哪怕万劫不复,也要永远相伴。可这默然相守,终归还是走到了尽头,一次次的变故,绝情,断念,灭心。断念谷中,他的白衣浸透了触目惊心的血迹。七剑,招招要害,剖心,蚀骨。但,爱如冰凌,就算寒冷彻骨,依旧有人执着守护,悲伤至极却不肯放手。【其实不虐】
  • 飘在鄂木斯克的中国青年

    飘在鄂木斯克的中国青年

    本小说2016年4月已经进入影视改编商谈阶段,感谢大家支持!该小说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从青年的视角,叙述描写了一群在俄罗斯经商的中国青年和自己的同胞,以及和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越南等国家的人们之间,发生的爱恨情仇的故事。他们为了生活,或是为了生活的更好,而选择来到俄罗斯,但现实的经历告诉他们,这里并非天堂,无论赚取了多少财富,终究不是自己的家,这也正是小说“飘”的内涵所在。希望通过本小说,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知道这个群体的同胞在异国他乡的艰辛与奋斗,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关怀。
  • 忠犬男友与我

    忠犬男友与我

    李倾玥她重生了!然而这一世却不在那么悲惨!一场“意外”找到亲人。转校后她遇到了一个美【冰】男子……接触之后,尼玛。这个外表妖孽,疑似bl的男人竟然是闷骚货:大神?你能不能别再跟着我了?我要去泡妹子!某男皱眉,“有了我你还想泡谁?”........说好的不让女的靠近呢?别扒着我啊!【宠文,男女主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