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65400000010

第10章 烦恼即菩提

【无苦集灭道。】

在佛教中,苦、集、灭、道被称为四谛法门。谛,为真实义。四谛,即四种真实不虚的道理。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就是对乔陈如等五比丘开示四谛法。此后,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施设种种法门,基本没有离开这一纲领。正因为如此,四谛被视为修学佛法的大纲,在修行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谛,含有两重不同的因果。其中,苦、集二谛为迷的因果。集是因,苦是果,由集感苦,是凡夫的杂染因果。灭、道二谛为悟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由道证灭,是觉者的清净因果。这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一是以情为本的人生,一是以智为本的人生。学佛,正是转迷为悟、转染为净的过程。

佛陀又有大医王之称,因为他所施设的教法可对治有情生命中存在的病态。四谛法门的施设,正是佛陀根据良医治病的程序而建立。良医给人治病时,首先要清楚病人的状况,然后找出患病的原因,接着弄清此病通过治疗能恢复到什么程度,最后是开设药方。医生所能治疗的,只是人类的身病。而佛陀所医治的,则是众生的心病。其治疗程序,就是四诗法门。

一、苦诗:苦,是有情生命的现状。佛教认为人生是苦,认为有漏皆苦。因为这一点,有人就说学佛是逃避现实,是自讨苦吃。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佛陀说人生是苦,正是为了帮助我们正视生命的现实。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什么?是家庭、财富、地位吗?那些固然也是现实,却只是现实的一部分。其实,人生最大的现实,是生、老、病、死,是无常、因果、苦空。认清这些现实,才能有效改变现实,逐步解决痛苦,改善生命品质。那些没有学佛的人,虽然每天都在为眼前的“现实”忙碌,却不曾发现、也不敢面对生命真正的现实。

比如说“病”,人们要是得了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多半都能保持镇静。一旦得了晚期肝癌等不治之症,就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对了。不少病人在没有了解自身病况前,还能谈笑风生,一旦得知真相,就会痛苦不堪,乃至精神崩溃。原本病情还不致命,还能存活数年,却因巨大的精神负担压迫,使病人几个月就一命呜呼。所以,医院查出不治之症后,一般都是通知家属,却对病人保密,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多数病人不敢面对真相。

“死”更可怕。关于死,鲁迅先生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家喜得贵子,许多达官贵人、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有人说孩子将来会当官,有人说孩子将来要发财,有人说孩子有长寿相,这些人因为说了吉利话,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最后来了一位客人,却说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被主人大骂一顿,赶出门去。其实,孩子将来能否当官、发财,都是未知数。但无论这个孩子多么飞黄腾达,将来必死无疑,所以,这句才是唯一的大实话。可是,这样的人生现实,又有几个人愿意接受呢?事实上,人们不仅不愿面对,还以种种好话刻意掩盖,刻意回避。平时相互招呼时,说的总是恭喜发财、健康长寿之类的客套,要是问一句“你什么时候死”,听者必定觉得十分晦气,觉得问者不通人情。

对待烦恼,人们也同样采取逃避方式。现代人喜欢说,换个心情,换个活法。烦恼来了,就去跳舞、唱歌、喝酒,再或者就去上网、聊天、旅游。换来换去,却还是换汤不换药。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烦恼虽能得到暂时缓解,但问题并未根治。真正的解决之道,是从问题产生的根源着手,在烦恼生起时,不再借助外物,不再寻求依靠。而是冷静地面对自心,观照烦恼的生灭。唯有自身具备相应的免疫力,烦恼才会得到有效对治。否则,都是治标而不治本。

佛法教导我们,要正视人生现状,勇敢地面对它,而不是消极回避。苦,正是佛法对人生实质的透视。佛陀为我们阐述了人生的种种苦恼,如前面所说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不是要我们被动地接受苦,而是在认识人生痛苦的前提下,积极消除痛苦,超越痛苦。

二、集谪:是招感苦果的原因。集的内容,分为烦恼杂染与业杂染两类。佛经中,根据烦恼特点而有种种异名。或将烦恼称为缚,即系缚义,能系缚有情于生死中不得出离。或将烦恼称为漏,即漏泄义,有情生命因烦恼故,从六根不断漏泄种种过失。

或将烦恼称为瀑流,能令众生漂流于三界生死,沉沦颠倒。或将烦恼称为取,即执取义,能执取生死之果。或将烦恼称为盖,即覆盖义,能覆盖清净善心。或将烦恼称为垢,即染污义,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或将烦恼称为轭,这是令牛与牛车不离的颈木,烦恼亦能令众生与生死境界和合不离,长劫受苦。从这众多异名中,也反映了烦恼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关于烦恼的种类,经中说有八万四千烦恼。简单归纳,主要有十种,分别是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是对事物的贪求和占有之心。嗔,是对不喜欢的境界生起仇怨、苦恼、损害等情绪。痴,是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从而引发错误的观念与言行。慢,是执着自身长处而轻视他人。疑,是因缺乏智慧而对真理产生怀疑。身见,是执五蕴身为我。边见,是执此身为永恒或断灭的两种片面认识。邪见,是否认因果规律,否定凡圣之别。见取见,是将身见、边见、邪见等执为真理。戒禁取见,是遵守一些错误戒律,以为能由此解脱。在佛教中,将这十种烦恼称为根本烦恼,是其他烦恼生起的基础。

业:是在烦恼基础上产生的行为。通常分为三类,分别是身业、口业、意业。一种行为的产生,是由意识与思心所相应,对之进行抉择判断后,付诸身口行为,从而构成业力。从伦理性质而言,业可分为善、恶两类。善行,是能利益自身和他人的行为,也是能够利益现世、他世的行为。反之,则是恶行。善恶的定义,须贯穿三世进行说明。此外,因有善恶,果唯无记。如天界乐果或地狱苦果,虽对现世或违或顺,但苦乐果报本身并没有善恶属性。

善恶行为千差万别,最基本的,是十善行和十恶行,两者是相对的。在此,首先对十恶行作简单介绍:一、杀生,以恶心断除有情生命;二、不与取,未经允许而将他人物品等私自占为己有;三、邪淫,不被法律或社会道德认可的男女关系;四、妄语,欺骗性的语言或行动;五、离间语,又称两舌,即挑拨离间的语言;六、粗恶语,又称恶口,是以恶心伤害他人的语言;七、杂秽语,又称绮语,能诱发他人烦恼的淫词艳曲和污言秽语;八、贪欲,对于他人财富、地位等起非理希求;九、嗔恚,因烦恼而对有情起伤害之心;十、邪见,否定因果,否定圣贤。与十恶相反的,便是十善行,即不杀生乃至不邪见。

三、灭谛:灭,为寂灭义,是由止息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而证得的涅盘境界。

四、道谙:证得涅梁不是凭空而有的,需要踏踏实实地修道,这便是道谛的内容。修道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其中,又以八正道为主,这是修学佛法的常道,也是众生趣向涅药的不二中道。八正道的内容如下:

(一)正见,即如实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是相对T世人颠倒的认识而言。世人因无明所惑,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五蕴无我,却执有我;世间无常,却执永恒;事相虚假,却执实在;人生是苦,却执以为乐;不见因果,却道无因无果。拥有空性正见,就能破除迷惑,如实通达人生真相。

(二)正思维:即正确的思考。思考与自身认识有关,一个无知的人,一个对人生充满困惑的人,一个执着错误观念的人,不可能有正确的思维。要使我们的思考与真理相应,就必须以正见为基础。如此,始能逐步趋向正思维。所谓“听闻正法,如理思维”,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正思维,又称正志。志,有志向义。正志,就是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以此引导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三)正语:是语言的德行,这就必须避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不良语言。我们要说的,是真实语,是利益语,是爱语。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语言,既要符合事实真相,又要能够利益大众,还要本着对他人的关心爱护来说。不是对方爱听什么就讲什么,也不是将自己要说的强加于人。

(四)正业:是行为的德行。业有三种,即身业、口业、意业。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都要远离十恶行,远离烦恼,远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仅如此,还要通达无我,勤修戒定慧,广行六度四摄,这才是菩萨应行的正业。

(五)正命:是谋生的德行。这里所说的命,指我们选择的职业或生存方式,有正命、邪命之分。所谓邪命,即不正当的谋生手段,如贩毒、赌博、诈骗等违背法律与社会道德的行为。作为一个学佛者,不仅要遵循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更要遵守戒律的规范。依戒律来看,凡与杀、盗、淫、妄相关的行业,皆属邪命范畴。反之,能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益的职业,对眼前和将来都有利益的行为,才是正命的生活。

(六)正精进:是努力奋斗的德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不断努力。由于目标不同,这种努力也有不同性质。有的努力是道德的,能为自他带来利益;有的努力却是错误的,会导致犯罪,导致灾难。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中,就反映了一个战争狂人企图征服世界的努力过程。但这种努力却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大苦难,恰是正精进的反面。佛教反对从事犯罪的努力,鼓励趋向德行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的那样:“未生恶令不生,巳生恶令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正精进,是以舍恶修善作为努力方向。

(七)正念:是心念活动的德行。修行修什么?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对观念和心念的修正。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取决于念头,世间一切事态也根源于此。念头有善恶、迷悟、染净之别,所以,世间才有凡圣、良莠之分。《六祖坛经》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佛与众生,相距如此悬殊,差别却只在一念。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恶徒到成佛,也只在放下这一念。由此可知,把握念头正是修学的关键。

因而,佛陀特别提倡六念的修行,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这是修学佛法应具的基本理念。念佛,是念佛德行,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念法,是念法的真相、空性和涅盘,念断惑证真的方法;念僧,是念贤圣僧的德行和威仪风范;念戒,是令自身行为符合法律、戒律的规范,从而趋向解脱;念施,是外舍财物培植福田,内舍烦恼健全人格;念天,不是现慕天福,而是忆念天人福德,了知修习善行的重要性。此外,经论还说到十念,在六念外增加念休息、念数息、念身无常、念死。

念休息,是止息妄念,使心念趋于平静;念数息,是观自己的呼吸,知息粗细、长短、冷热,系心于息,心息相依;念身非常,时时忆念色身危脆无常,命在旦夕,不再贪着尘世;念死,则是忆念死神随时都在身边觊觎窥视,准备乘虚而人,故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从趣向解脱的意义来说,佛陀又为我们说了四念处,即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是观照心念的无常变化,调整心态,安住正念,不随恶缘所转。观法无我,是观照一切法缘生缘灭,无我和我所,如实观察,不执以为我。观身不净,是观照我们的色身,虽假沐浴更衣维持表面干净,内在却充满浓血粪便,九孔常流不净,从而不起爱恋;观受是苦,是观照有漏的苦乐等受,实质皆是苦,不可贪着。常修四念处,能对治凡夫于心、受、法、身所起的“常乐我净”四种颠倒。

(八)正定:定是心一境性。通常选择一个善的所缘境,通过不断观修,将心念安住其中,从而止息掉举、昏沉,令心持续地安住、稳定、寂静。定,又有正定与邪定之分。所谓邪定,是贪着定乐,沉溺于此。修定会带来禅悦,但这种禅悦同样不可贪着。《瑜伽菩萨戒》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味静虑,于味静虑见为功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声闻贪着禅悦,则不能趣向解脱;若菩萨贪着禅味,则不能利他。因此,菩萨戒视贪着禅味为犯戒。此外,为追求神通而修定,也属于邪定。神通仅仅是一种能力,需有健全的人格作为基础。否则的话,拥有神通就像幼儿玩火,是极其危险的,很可能玩火自焚,为其所伤。正因为如此,在佛教修行中,慈悲、道德、智慧远比神通更为重要。忽略德行而一味追求神通,绝对是不可取的。

佛教修行是依三增上学,即戒增上、定增上、慧增上。其次第,是依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此可知,修定是为了开发智慧,而不是以定为目的。唯有开发智慧,始能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证得涅盘。因而,引发无漏慧的定才是正定。八正道是修学佛法的常道,也是趋向解脱的不二中道。佛陀告诉我们:“一者心着欲境而不能离,非解脱因;二者不正思维,自苦其身而求出离。”及至世尊人灭,更谆谆告诫阿难“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也就是说,解脱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依照佛法的指导。这个法,就是以八正道为核心的种种法门。

四谛法门,佛陀主要对声闻人而说。佛陀为五比丘初转法轮时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概括起来,四谛法门的修行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换言之,在声闻境界中,是有苦可知,有集可断,有灭可证,有道可修。

而以般若中观正见观照四请法,则是另一番风光。《心经》曰:“无苦集灭道。”这就告诉我们,若以般若智慧观照,四谛法门也是无自性空,是了不可得的。在此,我们同样可以采用前面的公式:苦不异空,空不异苦,苦即是空,空即是苦。集、灭、道亦复如是。在现象上,四谛法门虽存在染净之别,但从无自性空的本质上看,苦集灭道当下即是空性。在空性中并无染净之别。

从四谛无差别的意义上,可以进一步领悟“烦恼即菩提”之理。世间杂染的苦果,假如是永恒而固定不变的,确实令人烦恼。而以般若慧观照,所谓的烦恼,也是无自性空。就像烦恼生起的时候,假如执以为我,在乎它、纵容它,很快会沉溺其中,备受折磨。相反,如能觉照烦恼生起的因缘,及当下烦恼的这一念,烦恼自然息灭。

同类推荐
  • 佛解人生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 独眼看禅机

    独眼看禅机

    现代佛教并不是人们意识里“封闭和消极的”,佛教自古至今积极利用慈悲普度的情怀饶益众生,特别在文化事业上。华岩寺的弘法利生活动之一即是提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又不舍弃现代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艺术形式。佛教界也要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李哲良先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社会对佛法对佛教的关注,欢迎更多的人们来重视佛教文化,佛教界也愿意与人民大众一起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 道教

    道教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讲到宗教时,曾说:“大凡人类奉拜相同的神和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以结合成一个民族”,根据这个道理来看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固有的宗教是道教,道教崇奉的是“虚无自然元始天尊(王)”,相当于一般人通常所称的上帝,这就是中国人所奉拜的相同的神。而我们信仰相同的祖宗就是黄帝,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因此道教是我们大部份中国人所信奉的宗教。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这是一本了解耶稣和基督教知识的理想读本。《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以故事形式讲述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主要包括耶稣的诞生与少年时代,耶稣的传道生涯,耶稣的受难与复活三方面内容,完整再现了耶酥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热门推荐
  • 吸血鬼王的蔷薇花

    吸血鬼王的蔷薇花

    他是血族的王——陌羽她是妖族花妖一族的继承人——妖婉他是人族的守护者,血王的克星——玉萧子血族和人族开战,妖婉为救血王化为一颗种子,玉萧子耗尽生命也只能将血王封印,万年后,血王现,将复仇人族,妖婉出,却已然是下一世,玉萧子一脉出了一个玉天,复仇与爱情,血王选择什么,守护与爱情,玉天将又如何选择……
  • 第十三封信

    第十三封信

    她觉得她前世一定是欠了他很多钱,所以一定要换他很多债,所谓的孽缘,不过就是性格不合,八字不合,连朋友都不和,只是,当他发现了她的秘密,一切会变成怎样?不得而知......
  • 安暖相之

    安暖相之

    总有那么一个人,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会与你相遇,即使讨厌回想与他的点滴,也会在梦中盘旋不息,即使矛盾重重、风波不断,也不想与他分离片刻,总有那么一个人,而他就是全世界只属于你的唯一。
  • 史上最强交易

    史上最强交易

    人品爆发,交易系统降临赵昊身上。从此主播界,多了个我叫赵日天的土豪。一颗玻璃球可以交易到金子,谁有我霸气?8g的影片能够交易到各种仙丹妙药(没错,就是你们想的那样)古代,仙侠,未来,玄幻咱想去就去,就是这么牛b。当赵昊踏上人生巅峰,有人问:你为何如此牛b。赵昊转身神秘一笑,心里说着:只要你拥有系统,你也可以。系统,你值得拥有。
  • 丧尸计划

    丧尸计划

    隐秘小镇的教堂下埋葬着古老的吸血鬼?一个从小在丛林中长大从未走出大山几乎是个文盲的孩子,却被偶然到来的丛林飞虎队的团长看中,在队友们眼中他简直就是奇迹、神话、天才,他能化解任何的丛林险阻,然而这次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未知诡秘的敌人,他是否能带领大家化险为夷安全突围?
  • TFBOYS之爱你不放手

    TFBOYS之爱你不放手

    三个明星千金在一场无意间碰见了三只,这也是她们命运的改变,她们不在孤独,这也是她们爱情的开始。
  • 国公爷的漫漫追妻路

    国公爷的漫漫追妻路

    这是一个现代女穿越架空朝代被衰神附体的悲惨故事;李公爷:听说嫁人能够转运哦,你值得拥有!村妇岑:不嫁,不嫁,我的目标是驱除蛮子,守卫边疆!
  • 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

    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

    人生是奔流的河,它的堤岸有松软的泥土,也有坚硬的岩石;时光是它不息的河水,锲而不舍地冲刷着堤岸,泥上冲走了,岩石留下来,成为忘不了的历史雕塑。本书所写,正是作者有生以来没有被时光冲走而凝结成岩石的记忆。里面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老一辈学者的形象——何其芳的勤奋和忘我,蔡仪的严谨和执著,吴晓铃的亲切和风趣;有革命家族的历史记忆——提着驳壳枪牺牲在抗日战场的父亲,如同终日劳作在上面的土地一样质朴淳厚的祖父,携子投身抗日队伍以报杀夫之仇的母亲,童年故乡的温馨和大舅的慈爱;有到美国的探亲记——浸透着儿孙亲情,对美国西部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的记述……
  •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分为上下两篇,共八章、十个部分,主要记录了作者对事物存在与变化真相的一点探索,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一些体会,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方法。上篇就宇宙和物质、生命和意识等从哪来,如何运行及演变等提出了一系列与当前不太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力图跳出现有的思路与局限,对当今的一些热点和疑惑问题给出一种解释,并提供出还原世间万物真实面目的一个答案。下篇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结合作者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提出了人生中几点最基本的实质与意义,总结了在思维及认识上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希望对我们与自身、和外界的沟通及交流能有所帮助。
  • 暴君法则

    暴君法则

    兄弟背叛,双亲遇害、家园毁灭,出生于恶魔的故乡,被称为低等公民的少年,沿着恶魔的足迹遵循暴君的法则踏上以一人敌一国的征途。天地不仁,独尊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