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65400000004

第4章 人生的大智慧

本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佛教典籍中,一部经典的题目,往往是全经内容的画龙点睛之处。因此,在学习经典时,首先要了解经题蕴涵的深意。

先释般若。般若,是梵语音译。佛教经论的翻译,有音译和义译两种方式,音译多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玄奘三藏在译经时,就制订有‘‘五不翻”的规则:一、尊重不翻;二、顺古不翻;三、多义不翻;四、秘密不翻;五、此方所无不翻。“般若”既属于第一种类型,以尊重故不酣。另一方面,汉语中也缺乏与“般若”内涵相应的词汇,故采用音译。

由于般若是梵语音译,我们显然无法从字面上依文解义。那么,般若又具有什么深意呢?古德为了人们理解的方便,有时也将般若释为智慧,但它显然不同于通常所说的世间智慧。因为世间智慧是有限的,有缺陷的,更是夹杂烦恼的,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圆满、清净的,能使我们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而彻底超越生命中的无明烦恼。

般若对于生命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般若智慧,人们就会产生认识上的迷惑和执着欲望带来的痛苦。

一、认识上的乡

凡夫因无明所扰,总是陷入各种迷惑状态中,既不能透彻了解自己,也无法真正认识世界。或许有人会说:难道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吗?这个问题听来似乎令人费解,事实却是如此。试问: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有人可能会不加思索地回答:“我”就是我。其实,这是一个极为深奥的问题。我们以为,“我”就是我。那么,究竟是以身体为“我”,还是以思维为“我”呢?倘若以身体为“我”,身体乃四大假合,四大解体之时,“我”在何处?倘若以思维为“我”,思维乃经验及概念的积累延续,并无独立自性可言。足见,这个问题远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容易回答。所以,西方哲学的最高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也是人生的一大迷惑。记得有位西方哲学家曾对人生作过一番形象的比喻:人生有如过桥,而这座桥的桥头、桥尾、桥下都布满云雾,人们就从一团云雾走向另一团云雾。以佛教观点来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仅仅是一期生命的开端。当我们死亡时,也只是这期生命的终点,并不意味着它的彻底结束。事实上,生命还会生生不已地延续下去。在漫长的生命洪流中,今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短暂片段。因此,我们在着眼于现世生存的同时,更应追寻“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答案,这也是每个人必须解决的切身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命运。那么,命运是什么?人生是否存在命运?假如存在命运,它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由什么力量推动?对于这些问题,世人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有人不信命运的存在,以为生命发展没有既定规律可寻;有人深信命运规律,认为冥冥之中确实存在支配我们的力量。此外,有人认为命运不可改变,认为支配命运的力量来自神灵;有人认为命运可以改变,认为改造命运的机会在于自身,等等。那么,命运究竟是怎么回事?

因果报应也是世人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从某些现象来看,世间万物似乎各有因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收获来自播种,成功来自努力。但从某些现象来看,生活中又存在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有人作恶多端,却过得逍遥自在;有人行善积德,却过得穷困潦倒。因而,多数人认可一生论,不信因果报应。而世间各种宗教大多认可因果报应的观点。那么,因果报应确实存在吗?

人为什么活着?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也是人们经常提出的问题。生存在这个世间,许多人并不知道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是沿着前人约定俗成的习惯,上学、工作、成家、生儿育女、升官发财、享受欲乐乃至一命呜呼。一代又一代,人们重复着几乎相同的生活模式,却很少去思考这种生活能否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怎样才能开发生命的最大价值?这就必须知道:人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

佛经中,称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为欲界。欲界的最大特点,就在一个“欲”字。可以这么说,这个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强烈的欲望中。什么是欲?欲,就是生命内在的希求,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而由身心产生的欲望,又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佛经中,将之简单归纳为“五欲”,分别是色、声、香、味、触。色欲,是眼睛希望看见亮丽的颜色;声欲,是耳朵希望听到悦耳的音声;香欲,是鼻子希望闻到芬芳的气息;味欲,是舌头希望品尝可口的美味;触欲,是身体希望接触舒适的环境。在佛经中,“五欲”有时会另有所指,分别指财、色、名、食、睡。财欲,是对金钱财富的希求;色欲,是对男女情感的希求;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食欲,是对饮食的希求;睡欲,是对睡眠的希求。有情的生命,就是在不断追逐五欲的过程中延续。当上述欲望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暂时的快乐。因而,通常所说的人生幸福,无非是指欲望的满足。

但欲望又是不稳定的。人类欲望虽与物质条件有关,但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满足?并没有具体、统一的标准。从整体来说,往往是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提升,所谓水涨船高。对古人来说,丰衣足食就能知足常乐;而对今天的人来说,衣食无忧已很难使人满足,更难使人因此产生幸福感。随着物质的繁荣,欲望也在随之膨胀,而且是无止境地膨胀,这使人们永远处在无休止的追逐中。

欲望的表现形式’有三大特征:

一、占有。人们被欲望驱使,总想不断占有。当温饱尚未解决时,人们只求吃饱穿暖,有个遮风蔽雨的住处。一旦基本需求得到保障,很快就不会满足,进而希求方便舒适的生活。洗衣服太麻烦,最好有洗衣机代劳;走路太疲劳,最好有私家车代步;工作之余闲得无聊,应该有个电视消遣娱乐;外出旅游固然潇洒,还要有架摄像机随时记录。要求越多,需要添置的东西就越多,为此耗费的钱财也就越多。但钱财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相应的,我们就得赚钱,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欲望而拼命工作,忙碌不休。

有了物质财富之后,人们又会向往名誉地位。总之,别人拥有的,我必须有;别人没有的,我也得有。欲望,常常使我们一生都在不断追逐、占有的循环中度过。一个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很快接踵而至。被欲望支配的人,往往忽略自己已经拥有的,忙于追逐那些尚未属于自己的东西。却很少考量,这一切究竟是不是人生的真正需求。俗话说:欲整难填。一个对财富充满欲望的人,即使有了百万家产,还会继续想着千万、亿万。由于我们永远把目标向前推进,怎么可能有知足的时候?因而,即使拥有再多,也很难感觉幸福。

二、比较。生活在现实社会,必然会与他人发生关系。于是乎,就会相互攀比。你拥有百万,我得拥有千万,比你富有;你坐夏利,我得坐奔驰,比你神气;你吃千元一桌,我得吃万元一顿,比你豪华;你穿新款时装,我得穿国际名牌,比你时髦;你的电脑是386,我得买486,比你先进;你当县长,我得当上市长,比你官大。

带着比较心态去生活的人,总在期待出人头地,希望从他人羡慕的眼光中感受幸福。但是,社会日新月异,即使我们不停地跟着跑,也难以长处潮流之先。比如电脑,开始时286都难得一见,都感觉非常先进。短短几年,386、486就显得过时了,因为586已闪亮登场。不过,就算换了最新型号又如何呢?要不了多久,又会落伍,又会过时。20年前,谁家如果有一辆自行车,就够他们幸福很长时间了。但自行车普及后,需要拥有摩托车才会感到幸福。待摩托车普及后,则需要拥有私家车才会觉得幸福。

社会总在不断推陈出新,处于比较中的人,虽然总在追求幸福,总在为达到某个目标努力,却难有满足之时。即使暂时处于领先地位,暂时感到满足,也很快会被新的比较驱使,继续奔忙不休。

三、竞争。以比较的心态生活,必然导致竞争。在家庭中,兄妹间为博得父母宠爱而竞争;在学校内,同学间为成绩高低而竞争;在市场中,同行们为占领市场而竞争;在学术界,学者们为学术地位、作品影响而竞争;在国与国之间,则会因国土、资源的占有而竞争。人类社会,难道也要像自然界那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难道相互拼搏,乃至你死我活的争斗,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吗?在竞争中,多少人活得疲惫不堪,多少人过得不堪重负。

欲望,使人们不断向外攀缘,并在这种无休止的追逐中迷失自我。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某日,佛陀静坐后在林中漫步。这时,一群年轻人匆匆向前走来,向佛陀询问,是否看见几个女孩从这边经过?佛陀问其缘由,年轻人说:昨晚他们与这些女子寻欢作乐,清早起来时却发现她们已逃之夭夭,并卷走了他们的全部钱财。佛陀反问道:那么,是寻找女子和钱财重要,还是寻找你们自己更重要呢?

现代人多数和故事中的年轻人很相似。在一味向外追逐时,很少关注自己,不知道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如今,几乎全社会都在疯狂地赚钱,所谓“十亿人民九亿商”。今天的中国大地,与经济挂钩的书籍特别畅销,和经济相关的院系生源爆满。文化界尚且如此,何况其他?社会上,各种生财之道五花八门。多少人为了赚钱挖空心思,不择手段。

随着经济发展,无数消费机会被创造出来,以此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意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这些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类娱乐场所:如舞厅、酒吧、夜总会等等。人们白天忙于赚钱,晚上纵情享乐,在一刻不停的忙碌中,彻底迷失了方向。更令人担优的是,经济繁荣了,社会道德却每况愈下。

对欲望的过度追逐,必将导致痛苦的结果。正如《阿毗达摩俱舍论·分别界品》所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这首偈颂告诉我们:沉溺于欲望中的人,总在不断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如愿,就会沮丧失落,有如被利箭射中那样痛苦难当。佛教中,将这种欲望不能满足所造成的痛苦称为求不得苦,与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合为“八苦”,是对人生一切痛苦的简要归纳。

《中阿含经·苦阴经》中,也深刻阐明了欲的过患。经曰:“云何欲患?族姓子者,随其伎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行治生,或以学书,或明算术,或知工数,或巧刻印,或作文章,或造手笔,或晓经书,或作勇将,或奉事王。彼寒时则寒,热时则热,饥渴、疲劳,蚊虻所蜇,作如是业,求图钱财。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行,作如是求,若不得钱财者,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若得钱财者,彼便爱惜,守护密藏……若有王夺、贼劫、火烧、腐坏、亡失,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记述了追求财富和失去财富导致的痛苦。经中又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浄,子共母浄,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彼既如是共斗浄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这些因争夺财富而导致的纠纷,从古至今不曾停止。不仅社会上彼此争斗,即使在朝暮相处的家庭中,在血脉相连的亲人间,也时常会因财产而造成各种纠纷,或是夫妻反目,或是父子敌对,或是兄弟失和,或是亲族离散。究其根源,也是因为占有欲造成的。

经中接着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浄,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浄,民民共诤,国国共浄,彼因斗浄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叉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世人因欲望而彼此争斗,永无休止。商人与商人争,政客与政客争’国家与国家争。当年,德国法西斯席卷欧洲,日本侵略者危害亚洲,及人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种种痛苦,其始作俑者,也是欲望导致的霸权扩张。在武器落后的古代社会,战争通常只会造成局部地区的灾难。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倘若某些大国无法遏制自身的扩张欲,人类就会面临毁灭性的灾难,其后果不堪设想。

人类若想解决由认识困惑和执着欲望带来的痛苦,唯有依靠般若智慧的力量。《心经》曰:“般若波罗蜜。”波罗蜜,汉译为度,即到彼岸之义。所谓度,就是度过烦恼,度过生死瀑流。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到彼岸,并非东方琉璃世界,亦西方极乐世界,恰恰是我们所在的现实人间。假如我们被无明所惑,就是烦恼、痛苦的此岸,就是彷徨、苦闷的此岸,就是空虚、不安的此岸。一旦开发般若智慧,正见诸法实相,如法起修,如理而行,就会抵达安乐、祥和的彼岸,抵达解脱、自在的彼岸。所以说,般若正是将我们从此岸度到彼岸的舟航。

同类推荐
  • 佛的故事

    佛的故事

    本书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图文的形式将一幅瑰丽神奇的佛教文化地图立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零距离感受佛教文明,全方位接触真实历史。
  • 佛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智慧一点通

    在古代,不管是君王还是庶民,只要遇到难以解开的疑惑和难题,他们往往会去深山古庙去寻找高僧大德,虔诚向他们求教,以求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因为人们相信,只有生活在清静之中的人,才会有通天彻地的大智慧。如今,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房子问题、婚姻问题、工作问题、人生问题等等接踵而来,但是我们又去哪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呢?事实上,高僧虽然远去了,但是他们却把智慧留给了后人。本书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超越对话: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对转化

    超越对话: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对转化

    本书作者作为深受怀特海哲学影响的基督教思想家,在当代宗教多元论的语境中探讨了基督教与佛教(禅宗、净土宗)的对话,提出了通过对话而超越对话并相互转变的对话模式,这对当今世界宗教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富有建设性。
  •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 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

    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惠能以白丁之身,彻悟万法皆空。承继禅宗衣钵,开枝散叶,独创南禅法门,又锐意革新,将佛禅义理撷其精要,去其冗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这一外来宗教彻底中国化和平民化。《六祖坛经》曾被列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十本哲学著作之中,而惠能本人被称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
热门推荐
  • 流年青梦:挚爱一生无悔

    流年青梦:挚爱一生无悔

    “凌雨枫,从现在开始,你不许碰我,不许黏我,不许和我说话,因为过几天,我就要结婚了!”苏静娚的话音刚刚落地,凌雨枫就略带不爽的口气问,“他有我帅吗?你非要嫁他?”苏静娚摇头。“他比我有钱吗?你要移情别恋?”苏静娚还是摇头。凌雨枫皱皱眉,接着问,“哦,懂了,那他床上功夫肯定比我好?”苏静娚气的,狠狠的白了他一眼,还是没有说话。凌雨枫见自己问了那么多问题,这个丫头不是狠摇头,就是翻白眼。气的,一把抱住她,把她往沙发上一按,身体压上去,凑到她嘴边,纳闷儿的问,“难道我猜错了,该不会是他沙发上的功夫-比我好吧?”苏静娚彻底的,更无语了,把眼一闭,心想,懒得理你,你特妈的-爱咋地咋地。
  • 修炼成魔

    修炼成魔

    成仙是他的理想,不懈的努力让他一步步成功,他经历过荣耀,也经历过失败。在修仙路上,亲人的被害令他伤心欲绝,铁血复仇给他带来了魔的称号。他在尸山血海中崛起。但这路能走多久。
  • The Path of the Law

    The Path of the Law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仙道剑圣

    仙道剑圣

    大道三千,修行法门无数,唯不朽长生,养天地浩然之气,最为正道。千万年时间飞逝,无数圣人神子,都是以此为自身修行的道理,极力推崇。可是,在这天下间,在这过去、现在、与未来……只有他,不信这些!他所相信的,只有那柄剑……自己手中的那柄剑!世间万物,皆系于一剑之上!
  • 洪荒阵道

    洪荒阵道

    一个小人物的洪荒游历,不争霸,只求长生和自由一个热爱阵法的修炼菜鸟的成长史
  • 恶道焚天记

    恶道焚天记

    这是一个修道的故事,奔向成仙大业那最后的光辉,多少人前赴后继,阴谋诡计,杀伐残暴,只为长生不死,只为拥有无边法力,只为能操控这时间的一切!看起来这的确是一条非常诱人的光辉之路,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荣誉目标。然而,他却一直没有要参与进来,至少从前没有!同门之间的不睦,宗族之间的争斗。他无意卷入其中,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他不想害人,却被人所害。也许改变并不一定是出于本愿,是无情的现实一步一步把他推入了无尽的深渊!会得到解脱吗?
  • 有缘自会相见

    有缘自会相见

    她不过是去便利店买东西时看到了店家在放的电视剧而已,她不过是瞟到了电视剧的男主而已,她不过是被男主的侧脸帅蒙了而已,她不过是成为了他众多粉丝中的一员而已,脑残粉?nono,我们是理智的真爱粉好吗?!梦想有一天能够站在他的身边,住进他的心里,一步一步的朝着他的方向努力着,奋斗着……这是一个被嘲笑的梦,但是她一点都不觉得丢脸。
  • 镜子与刀

    镜子与刀

    一场病症之后的穆鱼失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失去了正常交流的手段。听信了仙人指点的父母将穆鱼关在了自家的小楼上。渔夫老罗之子九果用杀鱼刀与他对上了话。一直呆在楼上的穆鱼发现了老罗的秘密,用镜子不停指点九果,九果终于明白过来,
  • 未来之星不能说的爱

    未来之星不能说的爱

    机遇让两个人再次相遇,缘分让两人激起波澜,回忆的惨痛,让彼此身心俱疲,痛感让人不敢去接触。。。。。
  • 离开后爱上你

    离开后爱上你

    一个神秘的电话,让一对相恋十一年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恋人分道扬镳。她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绝情离开,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她疯狂地找他,他躲着不见她。记忆中皆是花明月皎,现实却是一片断壁残垣……相思相遇……转身回首……爱忧情愁、离合悲欢,一切都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