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71800000030

第30章 佛教(1)

(第一节)佛教的创立

佛教(Buddhism)以创始人佛陀(Buddha,小乘佛教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而得名。佛教就是佛陀所说的教义。自公元前6-5世纪在印度诞生后,广泛流行于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近代又传到欧美等国。佛教在其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民间信仰、文化、习俗相结合,形成了众多的宗派和学派,对许多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佛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佛教大约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相当于我国春秋时代(前770-前476年),距今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最早产生的世界性宗教。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印度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产物。

古代印度,包括中国史籍中同音异译的身(Yuan)毒、新头、天竺、申毒、辛头、信度、身度、贤豆、印度等,大体相当于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雅利安人(Aryans)尚未入侵之前,印度就有了高度的文化。考古发现,早在5000年前,这里巳出现了人口众多的城市,其文化发展程度比同时期的埃及、巴比伦还高。

印度自古就不断有外来民族通过西北方向人侵,先后进入印度的有委得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回教人和蒙古人等,因而印度种族繁多,堪称世界人种的博览馆。公元前2000年到前1000年间,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移居印度平原,经过激烈的斗争,征服了先于雅利安人进人印度的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自诩为高等民族,他们把达罗毗荼人及其他土着居民视为卑贱民族,驱逐到山里。他们建立了严格的种姓制度,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四个种姓中,前三者是雅利安人内部的阶级分化,他们有诵念吠陀经及祭祀的权利,被认为死后得以再投生于世,故称为“再生族,而首陀罗种姓,既无诵经祭祀的权利,又被认为无转世投生的希望,故称为“一生族”。首陀罗不被当作人看待。《摩奴法典》规定广不应当把任何忠告、(自己桌上的)任何残肴、任何献神的食品给予首陀罗”。首陀罗如杀死婆罗门,要处以极刑;而对于首陀罗“可以随意驱逐,随意残杀”,杀死首陀罗者只需简单地净一次身,如同杀死牲畜后一样。残酷的阶级压迫使首陀罗不堪忍受,他们通过逃亡、破坏水利工程、谋杀奴隶主、起义等等方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另外一方面,从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古代印度各地完成了向国家的过渡,进人所谓“列国”时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国家。各国之间不断发生争霸战争,战乱加深了人民的灾难,促使阶级关系急剧变动和新思潮的出现。随着奴隶制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刹帝利不满婆罗门种姓第一的规定和婆罗门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婆罗门的政治、精神统治进行了斗争,同时,刹蒂利之间也弱肉强食,相互杀掠。总之,从被统治阶级到统治阶级,整个社会都感到难以存在下去,各阶级的人们都惶惶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奴隶阶级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而且奴隶主阶级也需要探索解脱困境的道路。当时,统治阶级中就有些人看到前途的险恶,纷纷进入深山老林,逃避现实,寻求解脱之良方。当时盛行的有自饿、投渊、赴火、自坠、曝晒、火烤、睡刺床、寂默、持鸡狗戒(学鸡一足独立,学狗吃人粪)等苦行法,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暗无天日、苦难深重的状况。

佛教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迎合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给人们提供了从精神上解脱苦难和在来世过美好生活的希望。

佛教的创始人相传为悉达多·乔答摩(SiddhdrthaGauta-ma),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是他的族名,“牟尼”是“贤人”之意)。他又被称为“佛”,即“佛陀”,意为“觉者”或“觉悟了真理的智者”。相传他于公元前565年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即今日尼泊尔南部与印度边境接近的提罗拉科特),卒于公元前486年,活了80岁,比我国的孔子早去世6年。他是北印度残存的贵族共和国迦毗罗卫国君主净饭王的儿子,属刹帝利种姓。他出生后7天,母亲便去世了。他15岁被立为太子,17岁时娶耶输陀罗为妻,生一子名罗喉罗。释迦牟尼童年时受婆罗门教育,兼习武艺,长于辞令,能读善写,多才多艺。他有年轻美貌之娇妻,有天真活泼之稚儿,在宫中过着称心如意的舒适生活,但他却厌世。29岁时离妻别子,出家寻求解脱痛苦之道,过着游方苦修者的生活,35岁时终成正果,创立了佛教。

释迦牟尼为什么厌世而出家求道?佛经说是因为佛陀有四次离开王宫郊游,分别看见了一位步履艰难、老态龙钟的老人,一位辗转呻吟、痛苦不堪的病人,一位失去生命、尸体僵硬的死人和一个出家修道的僧人,谓之“四会”。从中他感悟到一个真理:衰老、病痛和死亡都不可避免,最终摆脱苦难的方法是厌弃人生,出家求道。对佛陀之所以厌世的这种解释显然有些牵强附会。佛经还竭力在释迦牟尼的出身、成长上大加渲染,把他神化,似乎是神派他来布道的。据说佛陀降生人世前,生活在天国中,他的母亲摩耶夫人是由于来自右边的白象的感染而怀孕的。在怀胎期摩耶夫人是从一朵开放的莲花上汲取甘露滋养胎儿的。满月时,摩耶夫人毫无痛苦地从右肋分娩出佛陀。佛陀一出生,就受到两位神只的迎接。他初降人生而能自行七步,并举右手作狮子吼我于天人之中,最尊最胜!”说完此语,即如平常婴儿,不能走也不能言语了。这些描述,当然没有多少可信之处。

佛教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苦难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释迦牟尼吸收和改造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成果,经六年的考察和思索的结果。在当时印度阶级斗争极其复杂的情况下,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都不可能自觉地克服社会危机。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使释迦牟尼对人生做出了价值判断:人生的本质就是苦,人只能从精神上解脱苦难,只能放弃现世的一切物质追求,而希冀来世过美好生活。这种价值观决定了他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摒弃了它们中不合时代要求的成分,吸收和改造了婆罗门教和其他沙门思潮①中有价值的思想材料,如轮回、业报、种姓平等、灵魂解脱等等,创立了佛教,给人们指出了从精神上解脱苦难和在来世过美好生活的道路。既对现实的苦难作了解释,给人们以镇痛剂,又满足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期望;既迎合了惶惶不安的奴隶主阶级精神解脱的需要,也迎合了苦难深重、无力解脱的奴隶的需要,并且有利于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实行精神奴役。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体现在“四谛说’’(FourNobleTruths)、“十二因缘说”、“三法印”和因果报应、轮回说等理论中,它的基本精神就是空、苦两论。即世界是一切皆空,人生是苦海无边。

1.四诗说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的痛苦观念是最重的,佛教对人生的基本看法,集中体现在其“四谛说”中。“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诗”就是四条关于人生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四诗是指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suffering)是讲现实人生中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与可爱的东西离别)、怨憎会(与不可爱的东西会合)、求不得(求不到所欲望的东西)、五取蕴。佛教认为,构成人的成分,不外乎五种:色(物质)、受(感情、感觉)、想(理性活动、概念活动)、行(意志活动)、识(统一前四种成分的意识)。这五蕴与“取”,即一种固执的欲望联结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种种贪欲。因此,人一旦有了五蕴,就会产生苦,所以五蕴是苦。总之,人间世界就是苦海,就是火宅,就是秽土,应当厌弃人世。

“集谛’’(thearisingofsuffering)分析了苦的根源,指出一切苦痛来自人的欲望,欲望是无明(对佛教真理的无知)的表现,又是烦恼之根源。欲望有三种:爱情欲(夫妇人伦之欲望)、生存欲(求生命之延存的欲望)、繁荣欲(对于权力和资财的欲望)。由于这三种欲望,必然增强人的贪(婪)、瞋(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痴(无智、愚昧)三种基本烦恼即三毒。三毒不除,必然表现在行动、语言和思想活动(即所谓身业、语业、意业)上面,由此产生人生的种种苦。

“灭谛’’(nirvana)指明了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涅盘①。灭谛的所谓灭,意为终止受苦,达到涅盘。现实的人生充满矛盾和烦恼,是苦难的深渊,只有捏盘境界才是人生的真正归宿,也是人生的最高理想。涅盘境界的特点是常(超越时空,无生灭转变,而永恒存在)、乐(断绝生死而得大自在,无痛苦充满欢乐)、我(远离我执而得不死)、净(断除一切烦恼)。这种境界即所谓大解脱、大圆寂,也即基督教所说的“天堂”,伊斯兰教所说的“天国”。

“道谛”(theeightfoldariyapath)指出了通向涅荣境界的道路和途径。这就是看破红尘,与世无争,扑灭人生的一切欲望和需求,安于现状,忍耐和服从,进行精神上的自我净化和自我修行,做到八正道(theEightfoldariyapath,即八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八正道即正见,对怫教教义要有正确的见解,这是八正道的总纲,是统领以下七种道的:正思维,对佛教教义要有正确的思维;正语,不说不符合佛教教理的话;正业,居于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的清净之处;正命,按佛教教规的规定生活;正精进,勤修涅盘之道法;正念,牢记“四谛”等佛教“真理”;正定,修习佛教禅定,心专注于一境,观察“四谛”之理。佛教认为,按此“八正道”修行,就可由“凡”入“圣”,从迷界此岸到达悟界彼岸(即达到涅盘)。所以,“八正道”又作“八船”、“八筏”。

四谛的中心是苦谛,由人生之痛苦,而追究痛苦的根源,由痛苦而渴望幸福,由痛苦之根源而指明解脱痛苦的途径。它回答了人生的本质、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人生的道路以及人生的意义等重大问题,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人生观。佛教人生观是一种出世的消极的人生观。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并非真实的存在,人们把这些虚幻的、不真实的东西作为追求的对象,当然是不可能得到的,是痛苦的。所以,人生应当厌弃,世界应当厌弃,只有“出家”,才能把自己的要求和欲望降到最低限度,以至最后泯灭一切欲望和追求,从而达到涅盘境界,得到解脱。佛教人生哲学所指出的人生道路的目的是积极的,它追求的目标也是崇高的,它不仅要求解脱现实之苦,而且要求超越和根绝一切之苦;不仅要根除个人之苦,而且要根除众生之苦。但手段却是消极的、出世的,它叫人否定人世,逃避现实,因而是走不通的。它不是叫人积极地去改造社会、解决现实的问题,而是在内心改变问题的性质,从主观上取消问题的存在,从而达到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平衡和慰藉。我们不否认痛苦体验具有主观性的一面,因而自我修行,精神解脱,可以摆脱一定的痛苦,但无法摆脱痛苦的最终根源,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无益的。

2.三世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

佛教的善恶报应说是“三世因果报应”。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即所谓“欲知前世因,今世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世因果关系是由十二因缘即生命循环的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环节相互作用造成的。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消灭。这十二因缘是:

无明我们迷惑无知,对善恶因果不明白,于佛、法、僧三宝不明白,也不知不觉,这就称为“无明”。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过去世烦恼的总称。

行是指由无明而产生的种种善与恶的意志与行为。

识众生前生死时,名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散灭,而转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转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灭,转变成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识”。南传佛教只说为“识”,但大乘佛教的唯识宗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

名色指胎儿在母胎中身心得以发育的阶段。“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识”人胎后,身躯及精神组成胞胎。胞胎渐渐长成,物质的身躯慢慢地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动也慢慢产生知觉。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当六根还没圆满生成时,精神活动成为“名”,身躯的生长称为“色”。

六入名色慢慢生长,六根生出来后,就有“六入”。因为我们从此得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称为“六人”。“六人”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为“六识”从此生起,像树根能长出树木,故称为“六根”。六根成长依胞胎,成长圆满之后胎儿就从母胎中出来,此时六根就完全具足。

触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成为“触”。此是一个心理作用,成为“心所”,并非两个东西接触之意。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触到外境。胎儿一出世,第一个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的,眼、耳、鼻、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由识至受皆由过去业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受有了这个触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舍受。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一直到“受”,这些都不是我们所需所要,是因为过去无明造业,现在承受到果报,而使我们拥有之。

爱我们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对于所受之事物产生贪爱。因为有了受就有“爱”,对这个受染着、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让它看东西,肯定它受不了,会觉得很辛苦。眼睛整天爱看东西,对境界贪爱不以受为苦,使我们对这个贪爱产生种种的执着。此贪爱有很多种,主要有两种:备界爱,比如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起爱染心;自体爱,即是我们贪爱有一个“我”,贪爱这个身体是“我”。由此贪爱引发一切烦恼而起种种造作。

同类推荐
  • 认识圣经

    认识圣经

    本书是有关介绍圣经背景知识的通俗读物。内容涉及:对《旧约》、《新约》的历史和《圣经》各篇及《圣经》中主要人物、预演故事等方面的介绍。
  • 三一教研究

    三一教研究

    本书是“浙大人文青年学者文丛”之一,全书分为林兆恩与三一教的创立;三一教的分化和嬗变;莆田地区三一教的现状;三一教的信仰;三一教的制度;林兆恩思想与三教;林兆恩及其思想的性质定位及评价等数章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禅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朵奇葩。我们参考禅宗修行的方法,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转化为自己的智慧。然后再用于管理实践。盛大网络的老总说过这么一句话:他之后以能有今天这么成功,在他看来主要是他对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
  •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作者把竺法护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彰显于世,目的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热门推荐
  • 武战荒道

    武战荒道

    遥远的荒古大陆流传着无数的传说。传说有一个人踏神道,登玄台,跃龙门,成天人;传说有一个人身藏铜门,脚踏七星,拥有无匹的战魂;传说有一个人手提魔刀,所过之处尽皆孤坟,却誓要成为那众人仰望的神。这是一个传说的故事。
  • 岁月中的你

    岁月中的你

    我的她..她们,他..他们.........那些回忆浪漫的初中时代
  • 宠爱成瘾:总裁的呆萌丫头

    宠爱成瘾:总裁的呆萌丫头

    “衣念雪,你以为你装作不认识我就能摆脱我了?我告诉你,门都没有。这辈子只要我后承奕活着一天你都别想离开我的手掌心。”“我只要你给我生孩子。我们的孩子。”高冷总裁大灰狼步步紧逼小白兔,到处设下陷阱,诱饵小白兔。一场追爱大战开始啦。
  • 弃妇的霸道总裁

    弃妇的霸道总裁

    “总觉得人生好匆忙。从来到这世界的那一秒开始,就一直在那里奋斗着。奋斗着学走路、跑步、说话。慢慢长大然后开始准备履行人生中的第一份职责,这一份职责得用我们人生中的十几年来换取,有的或许更长。而另一份职责则亦是后十几年来换取的。人生就是如此,从你来到这世界那一刻开始就背负着许多的责任。”我被抛弃,身背数债,从而进入冰山。你用心融化着我的心,虽然极度霸道,但是我知道这是你对我好的一种方式。
  • 衣冠楚楚:总裁老公滚远点

    衣冠楚楚:总裁老公滚远点

    一次意外,让本来陌生的两个男女不得不奉子成婚。苏冉成了宋庭遇眼中不择手段的女人。新婚之夜,他冷笑着对她说:“苏冉你的目的达到了,可除了宋太太的头衔,其余的你休想得到。”婚后的第一天他收拾了东西飞往国外去安慰他心爱的女人。一夕之间,她成了整个安城的笑柄。一别四年。他在国外和别的女人双宿双栖,几乎要忘了她这个妻子,还有他们三岁的儿子。后来儿子病危,他不得不回国和她准备生下第二个孩子,用脐带血来救他。四年后相见,他对她依旧疏离冷漠夜夜同床共枕依旧温暖不了两颗冰冷的心。欢爱至极的时候,他甚至还不忘提醒她他们在一起的原因。她冷艳而笑,装作不在乎,可指甲却掐进了肉里:“宋庭遇,我比你更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 人生苦短,做自己就好

    人生苦短,做自己就好

    《人生苦短,做自己就好》故事鲜活、寓意深远,告诉我们,人生这部电影也许你是跑龙套的小角色,或只是一名替身演员,不过你大可不必想方设法要成为主角,而是痛快淋漓的尽兴演出,做好自己。
  • 俏丫环:皇上,我不入宫

    俏丫环:皇上,我不入宫

    哎呀,偷个东西而已嘛,干嘛这样惩罚人,电棍碰一下就穿越了?而且还是一个楚楚可怜的小丫鬟,不过,年轻的小少爷还是很帅的。何止很帅,还很色呢,让她给洗澡搓背也就算了,还要搓前面?还故意把衣服脱了……还……还抱人家,居然还亲人家!大概因为喜欢吧,她每次都很害羞,可是,天意弄人,却在一个夜晚被皇上强行霸占了,还怀孕了,少爷,我不能嫁给你了!555…【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名人名言金典3

    名人名言金典3

    名人名言透过历史的风尘,超越国界的阻隔,俨然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对我国当代青年陶冶品性、提高修养、掌握良好的方法、学习名人的奋斗精神等,有着极大的价值和实用性。本书收录了世界着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等各方面卓有成效者的名言5000多条,涉及的古今名人有苏格拉底、尼采、黑格尔、歌德、培根、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爱迪生、拿破仑、席勒、蒙哥马利等千余人,涉及到的名言包括人生奋斗、志向追求、友谊爱情、伦理道德、婚姻家庭等诸多方面,这些名言对青少年朋友具有极大的启迪性和教育作用。
  • 又宁的树洞

    又宁的树洞

    有很多事情,我们以为自己忘记了。但是,其实我们都记得。他们都在记忆长河中静静安睡,你若想起,它们便醒来。那时的人啊,那时的感觉感受,那时的情感,我不愿忘记。为了避免我未来老年痴呆,我决定,写下它们。我珍贵的人生。
  • 拽个美男当相公

    拽个美男当相公

    穿越我愿意,古代不中意。熟人一大堆,美男哪里追?闺蜜兴奋曰: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美男还少?闺蜜又曰:你看,那个玉树临风……答曰:那是我的徒弟!——你看,那个器宇轩昂……答曰:那是我的皇兄!——你看,那个英俊潇洒……答曰:那是我的仇人!——好吧好吧,你再看,那个美如冠玉……不行!那个不许看,他是我的!答曰:……总结:喂喂,神仙老头儿,你是不是给我拿错剧本了?我的美男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