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71900000010

第10章 虎丘禅系的发展(3)

师范在华严家的这一思想影响下,还进一步就总别与异同等范畴展开过探讨。在一次中秋的随堂开示中,师范提出了:“寻常月是中秋月,中秋月是寻常月。看来真个只寻常,道是寻常又还别。别,别,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续华严家的“六相”中,有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六种范畴,五代时期的法眼文益禅师曾将此引人其禅学思想体系中,并有过许多精彩的开示。到了宋代,禅学思想趋向于整合,各家的宗风逐渐地融合起来了,因此旁宗的前代祖师的禅教,也被他们所吸收。值得注意的是,师范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平等不碍分别,分别不碍平等”的禅观。他在一次上堂中说:“万别千差,处事同一家;事同一家时,万别千差。本着这样的禅观,他在禅修上主张“于其中间觅一丝毫彼我之相,了不可得,得到这个田地,是谓一味平等,无有高下。实,在禅家中,这种思想的最早提出,应当是中唐时期的青原系禅的实际开山祖师石头希迁,他在《参同契》中提出了“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的禅观。这一思想一直被作为青原禅系的根本思想,且在曹洞与法眼儿孙那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到了宋代,各种灯录与公案文字迭出,加之评唱公案的文字禅也应运而生,自然会促进宗门之间的融合,从而彼此吸收其合理的禅学思想。诚然,站在具体的接机作略的方面来讲,确实存在着宗门之别,然站在一味平等的禅法本体来说,毕竟无任何分别可言。何况,在师范之前,曹洞宗的大阳警玄曾在圆寂前,修书拜托临济门下的浮山法远,让他代为传付法嗣。这一使命的完成,比起借鉴旁宗禅法来说,显然要更为进了一步,因为他必须精通旁宗思想与机锋作略才能做到。

之本自具足,直下承当。在明确了禅法的本体之后,师范于接引学人时,不但注重对禅法本体的开示,而且也没有忽视让学人在证悟本体的同时,去认识森罗万法的差别性。本此原则出发,师范认为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大道之源”,在每人心里是本来具足的,因此,只要能够扫荡干净心头的尘垢,自然就会见到这个“大道”了。因而,师范认为:“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只贵各人自己鼻孔端直而已。显然,这也是禅门的祖师所常开示学人的一个句子,它揭示了禅宗提升学人自性的一贯主张,也体现了师范强调“自力”的禅学思想倾向。

在一次结夏的小参中,师范曾给学人这样开示过: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言发非声,色前不物。才开口,触着空王祖讳;拟动步,踏断弥勒脚跟。头头总是生涯,处处无非妙用。所以道“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在师范这里,不但“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就连发诸口耳之间的语言也并非声音的本质,见诸眼前的景象也并非色法的实相。因此,就禅法的本体而言,只要开口便会触着“诸有”;只要举足,便与禅道大乖,它必须在离言语与一切有为的境界之外去证悟。只要进人了这一境界,也就万法皆空,一切随缘自在,乃至“头头总是生涯,处处无非妙用”了。为了让学人实现这一境界,在寻常的上堂中,师范不惜方便开示。他曾引经做过这样的开示:“鹄白乌玄,松直棘曲,山僧反复更思量,六六原来三十六。”其中的“松直棘曲,鹄白鸟玄”一语,出自于《楞严经》卷五中,前代祖师也常举过。在师范这里,他引用了经文之后,随即通过反复思量,而得出的结论则是“六六原来三十六”,这无疑是在启发学人去领悟“本来如此”、“本自具足”的至理。学人只要明白了这个至理,也就会从自家心地用功了,因而师范无时不在提示学人“伸脚原在缩脚里”的原理。

既然学人心中本来具足了“大道”,因此也无须假借外在的修持,只须朝学人自家心田直下悟去,便会获得月白风清的美景良辰。为此,师范告诫学人大凡明辨古今,决断是非,也须是斩钉截铁始得。”叫也的这一主张,纯是对临济直下承当作风的发扬,也是对六祖以来的曹溪顿旨的合理继承。在日常的开示中,师范曾如拉家常似的对学人说:

若论个事,直是省要易会,多是诸人自作艰难,自作障碍。所以有时东廊西廊见诸人和南问讯,山僧便乃低头相接。其实无他,只要诸人识得长老是西川隆庆府人事。若识得去,便与诸人打些乡谈,说些乡话。如今且未说你识得长老,且各自知得自家乡井也得。

“佛法本平常,莫作奇特想”,这是丛林中流传的名句。可是,出人丛林参学的禅和,往往容易堕人无尽的分别思量之中,乃至“自作艰难,自作障碍”。因此,师范提醒学人的悟道,只有去掉分别心,只须在寻常的见面问讯等曰常生活细节中去体会,才能识得“自家乡井”。在寻常的参学中,师范要求学人“不起一念”,“直得水云杂沓,凡圣交参,彼我情忘,主宾道合”。在师范看来,“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只有达到“说听俱忘,语默不二”的地步,才能进人“一语一默,一动一静,一进一退,悉皆不二,是谓微妙清净平等不二法门”的境界。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执着很重的学人,师范虽然不像前代的祖师那般使用棒、喝等激烈作风,但其接引也颇具临济迅疾直接的机锋。他在平曰常常告诫学人,到他门下是“无道可学,无禅可参”的,只有用平常心去体验才能悟道。在一次端午节的开示中,师范的机锋语句,颇有临济“扫荡一切”的余韵在。

今朝五月端午,乳峰收得一服药,不是耆婆留下,亦非扁鹊传来。虽然不值分文,要且无病不治。所谓佛病、祖病、禅病、心病,一切毛病,凡曰服者,悉得痊愈。乳峰不敢珍惜,今日击鼓升堂普施大众,若是有病者来,左手吩咐;无病者来,右手吩咐。且道因甚如此?有亦不有,无亦不无。

好一个“佛病、祖病、禅病、心病,一切毛病,凡曰服者,悉得痊愈”,颇与临济老子的“逢着便杀”的作风相似,这等机锋,显然是对临济家风的赓续。

诚然,临济作风发展到南宋之后,也减轻了那种“痛下针锥”的锐利锋芒,因而师范在扫荡之余,还不吝开示禅法“有亦不有,无亦不无”之理。

玉指出两病,歇心对治。针对丛林中出出进进的禅和,师范在慈悲接引之中,逐步地发现了当时禅林中所流行的种种弊病。为了更好地促使学人悟道、更好地扭转丛林中的这些偏锋,师范对禅林时下的弊病进行了针砭。他在《示湛上人》中说:

学道无过两种病:若不滞在澄澄湛湛中,便在纷纷扰扰处。猛烈汉痛与摆拨,腾身一踯,透过那边,非但彼我声色能所俱亡,求其生死征兆了不可得,方谓之大休大歇大安乐、绝学无为闲道人也。到得恁么田地,犹只名自悟自了的人。若论蜀之三十六江,前头大有滩在,切宜勉之!

所谓学道之人的两种弊病,一种是“滞在澄澄湛湛中”,即落在禅门通常所说的“厌喧求寂”的独觉之病中;第二种是“滞在纷纷扰扰处”,即落在世法的纷纭纠缠之中。在这两种弊病之中,前者虽然于悟道有个人处,但偏于静处,不懂得如何去圆融世出世法;后者虽能容摄世法,但毕竟昧失了佛法作为出世间法的特质,落人了碌碌红尘之中。因此,师范才唤醒学人,让他们“腾身一踯,透过那边”,做到“非但彼我声色能所俱亡,求其生死征兆了不可得”,从而实现“大休、大歇、大安乐、绝学无为闲道人”的终极目标。然而,达到这样的境界,在师范看来,还只是“自悟自了的人”,而要实现自度度人的目的,还必须具有种种圆融、种种善巧才行,因而也必须努力继续前行。

在指出了当时丛林参学的两种弊病之后,师范针对这两种弊病,提出了对治的方法。师范对治这两种弊病的主要方法是“歇心”,即休歇学人的攀援心、求道心与一切分别心识,从而让他们用平等的心量去观照世间万物,获得不偏不倚的中道实相观。师范平日告诉学人“道在日用”,“若滞在日用处,则认贼为子;若离日用,别讨生涯,则是拨波求水。与此同时,他在《示仁上人》中,对此还有过更加详细的阐述。

道不可求,责在歇心而已。然此之一歇,不可强也,须假朝求暮讨,至意路绝处,忽然自歇。一歇之后,驰求之心悉皆止息,有如途路旅泊之人,欲诣其所,力在乎行,非行不能到。一到之后,伶俜辛苦等事悉皆止息,无复奔走。岂不见善财历五十三参,至弹指处,楼阁门开,入已(已)还闭,从前所得法门,所见境界,悉如梦幻。

在这里,师范所说的“歇心”,是指学人经过丛林参学的一番痛苦磨砺之后,再把他们求道的驰心放下,自然会如同长路奔波的游子忽然找到了归宿一般。此时,学人原先苦心寻觅的那个“道”,却也在休歇了诸缘之后,忽然出现于心头,使他蓦然获得了“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悟境。可见,这里的“歇心”,实质上是针对进入丛林参学已久、苦耽参究的那一类学人而言,而不是针对刚入禅林的初学。

从上可知,师范所说的“歇心”,必须是在“历五十三参”之后,才能如此去做。反之,对于那些参学不久或者参学不深人的禅和,师范还会时刻警醒他们,让他们不要把时光“从脚跟下蹉过”。他在上堂中,还这样给学人开示过前面是悬崖万仞,后面是荆棘丛林,两边烈焰,火聚于中。如何转身?到这段开示,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譬喻经》中的破斥贪恋世法的一系列譬喻来叭看到那些触目惊心譬喻,自然会使我们立即警醒的。

此外,在师范平时的开示中,也不乏种种善巧方便,足以启发学人悟道,今举两例如下。

元宵,上堂:“人看人,火照火,无杂坏,忘彼我。与么会得,许你亲见燃灯如来,得受记别。如今十个五双多是坐在光影里,动椒随人脚跟后转,乃高声云。大众!众举首!”复云:“不信道。

上堂:“去年梅,今岁柳,颜色馨香依旧。依旧则故是,因甚南枝向暖北枝寒?”拍禅床云:“莫道春风有两般。”

在这两则开示中,前者先说出平等境界,然后蓦然指出当时不少学人“随人脚跟后转”,以激起学人疑情。恰在此时,师范忽然叫大众抬抬头,正当众人抬起头来时,他蓦然一句“不信道”,便把他们心头的分别心识打掉了。后者则先营造一定的意境,激起学人的分别意识之后,猛然一句“莫道春风有两般”,便把学人的分别心驱除干净了。像这样纵擒卷舒的教法,完全能够让学人在差别中见出平等,于平等中不昧差别,也可谓高明的禅教作略了。

1融合三教,重视外缘。面对与佛教并存的儒教和道教两家,师范采取了包容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早在宋初,儒佛之争曾一度十分激烈,甚至还有许多大儒提出过排佛的主张,因此云门宗僧人契嵩作《辅教篇》,力图调融儒佛之间的冲突。李唐时期,道教曾一度被奉为国教,而在赵宋,也有几代帝王是信奉道教的。为了争取禅宗弘法的空间,顺利地弘扬好禅法,师范势必会将处理好佛教与道教之间的关系。在处理三教关系上,师范避开了三教各自的优劣之争,他在皇宫对答宋理宗时说:“三教圣人同一舌头,各开门户,鞠其旨归,则了无二致。”这就是说,三教同源,它们的修行方式虽然各自分道扬镳,但其最终目标却是相同的,因而三教之间是一种殊途同归的关系。

其实,师范还不止是在朝廷的奏对中主张调融三教,而且还用偈颂的方式传授学人,使其徒众自觉地接受这一主张。在他的偈赞中,还有一首《三教合面相》的偈子:“一三三一,三一一三。解不能散,聚不成团。今古合成闭口面,只因门尸(户)有多般。”至于这个“三教合面相”,在当时是雕像还是画像,我们无从得知,但这尊偶像被供奉在师范的径山道场,应当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了。师范认为三教之间是一种既无法拆散,而又不可能整合的关系,三者应当各自分道扬镳,而又共同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整体。站在中国思想史的角度上讲,三教之间的互相碰撞与融合的整个过程,不但是中国佛教所无可回避的事实,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全过程。主动的调融三教关系,这不但可以为禅宗的发展争取恰当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可以使禅宗的发展更加趋向中国化。

本着这样一个原则,在师范的开示中,处处可以见到他援引佛典乃至儒、道经典说法的例子。我们姑举几例如下:

谢两班上堂:“方交正月一,又过了五日。世事冗如麻,光阴劈箭急。所以道:‘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乳峰看来,又有什么不乐处?东边有知事,西边有头首,山僧赢得倚栏杆,尽日仰头看云走。阿呵呵,时人往往听作山居歌。吻(入焦山普济禅寺)佛殿(开法〕:“你不识我,我不识你,狭路相逢,脑门着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师召大众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吻上堂:“古者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至于无损。’正恁么时,蜻蜓许是好蜻蜓,飞来飞去不曾停;捉来摘除两个翼,便是一枚大铁钉。”

在以上四例中,第一例是援引佛典开示,“是日巳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分别见于出《法句经》卷一、《出曜经》卷二与卷三。第二例中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一语,是出自于《周易‘系辞上》。第三例中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于《孟子尽心下》。第四例中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至于无损”,出自于《老子》第四十八章。像师范这样援引三教典籍开法,而且又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他对三教融合完全是出自于诚心,是一种自觉的行动。

与此同时,师范对于禅修,不但强调自力,同时也很重视外缘,他在《示垠侍者》中,曾有切身的经验之说。

学道如世巨商,经涉大海,渺无涯际。始须假舟楫,想橹棹。及其到也,只在须史。正恁么时,回视前来所用功力,一时俱息,当下自然稳贴贴地,奇珍异宝悉皆现前,方是自家元物。然后周贫济乏,随意运用,不由别人。在这里,“假舟楫,憩橹掉”这两个譬喻,正好把自力与外缘二者间的关系给道破。本着这样一个原则,在具体的办道之中,师范也不拒绝来自于帝王家的援助,因而使得几度火毁的径山道场不但获得了及时的修葺,而且屡屡扩大了原有的规模。但在这里,我们也得如实地说明,师范在争取帝王家外缘的时候,曾说过不少阿谀皇室的话,这在《奏对录》中,几乎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交代火灾事故上,他居然有这样一段无稽的搪塞之话:

在昔邸园精舍,亦罹此厄。唐宜律师尝问韦陀尊天曰:“世尊无量福海,当说法时,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天龙神悉皆毕集,是谓宋吉祥地、隶殊胜处、何得有此厄耶?”韦天答曰:“此南天王天乘大愿力,当重新此寺,是以爇之。

如此巧言令色,实在有损一代大禅师的形象,很不值得后世效法。至于他在皇宫中所恭维理宗的“须弥山为笔,香水海为墨,尽大地为纸”等肉麻话,我们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三、雪岩祖钦及其禅法

同类推荐
  • 听禅闻道静思语——佛学中的人生感悟

    听禅闻道静思语——佛学中的人生感悟

    禅,正是这样一把打通现实与理想的钥匙,以超然物外的智慧、妙趣文雅的吐属,渡人于稚拙之中,醒人于妄执之间。它是世间一道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带我们进入恬静平和的生活。
  • 道教

    道教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讲到宗教时,曾说:“大凡人类奉拜相同的神和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以结合成一个民族”,根据这个道理来看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固有的宗教是道教,道教崇奉的是“虚无自然元始天尊(王)”,相当于一般人通常所称的上帝,这就是中国人所奉拜的相同的神。而我们信仰相同的祖宗就是黄帝,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因此道教是我们大部份中国人所信奉的宗教。
  •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对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故这种心理平衡能力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立人格,精神充实,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道家以“善利万物而不争”、“容乃公”的宽阔胸怀,以祸福相倚,有无相生的深邃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告诫人们,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应“抱朴守真”、“安时处顺”、“不与物迁”。
  • 中国道家之精神

    中国道家之精神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热门推荐
  • 我的美女师姐们

    我的美女师姐们

    女大三抱金砖,这个年龄的师姐,正配。十六岁的师姐,是不是太小了点?唉!都是幻想,修炼才是王道,男人不挺起,什么师姐,都是浮云。
  • 暮曲潇潇

    暮曲潇潇

    朔朔寒冬白色了春的序曲,桃李灼灼晕染了夏的芬芳,杨柳飘絮纷飞了秋的落木,秋华沉寂冬雪的萧条。谁能了解,幻化多变的四季犹如人生四景,看似复杂却也不过是一条最为平凡的路。
  • 镜界之旅

    镜界之旅

    识古玩,冲甲A,百般机巧,于无声处听惊雷。进赌场,入股市,异星来客,不是猛龙不过江。如果镜子里真的有另一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主体还是客体?余弦,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随着他能力的增强,遥远星空的幕布也一点点拉开。
  • 破尽

    破尽

    动乱来临,群雄并起,天地变色,在这人才辈出的乱世,看半妖徐超如何破尽虚无,超越一切,逆风无敌。书友群号:312052296
  • 网游之超级入侵

    网游之超级入侵

    “人类是宇宙唯一的智慧生命?这话你信吗?反正我不信!”同样,开发殖民地这种事情,也不是人类才有的专利。“尔等地球蛮夷,别把我们外星智慧想的那么野蛮……”没有任何的征兆,外星智慧的入侵,就这样不声不响的展开……
  • 感动青少年的100道心灵鸡汤

    感动青少年的100道心灵鸡汤

    共享心灵丰美的盛宴,提升人生至高的境界。以故事为底料,调以哲理的启思,为青少年朋友文火慢炖,烹制100道心灵鸡汤,精心奉献一部感人至深的心灵之作……
  • 异界之道徒

    异界之道徒

    他是现代道教的忠实信徒,却意外穿越玄幻世界,这是一个魔法与剑师的天下,没有道教我就创建道教,没有神仙我来修仙。
  • 锦绣医妃之庶女不善

    锦绣医妃之庶女不善

    她是现代唐门医药圣手,穿越架空异世,既是南宫王府的庶出四小姐,人人避讳的天煞孤星。又是一路上救死扶伤口碑极好的医仙之徒,更是王府唯一一个与美貌沾不上边无德无才的女儿。人善被人欺,别以为她沉默久了,就是个好欺负的茬。伪善的姐妹,薄凉的父亲,咄咄逼人的嫡母,这帐得一个个来算。他是人人敬畏的战神王爷,传闻陌王爷貌美骁战,不近女色,却有有断袖之癖。可是,明明是断袖,她怎么就怀孕了呢?“妹妹,对不起,我不是故意要抢你的心上人。”貌若天仙的大姐楚楚可怜,手却炫耀似紧紧挽着男人的手。赵晋看着眼前神色不明的少女面带歉意,“绯月,是我对不起你。可你要是真心对我,就该放手。”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混沌魔神之创世纪

    混沌魔神之创世纪

    世间的各种文明,都有属于自己的神话,或是恢宏,或是传奇。而不同神话间却有一个共同的起源——混沌!如今不同的我们,是否曾来自同一个世界?浩瀚万里的穹宇上,那人可还记得当年的回忆?……融合洪荒神话体系,希腊罗马神话体系,北欧神话体系,凯尔特神话体系,基督教神话体系,伊斯兰教神话体系,波斯神话体系,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体系,埃及神话体系,印度神话体系,非洲神话体系,日本神话体系,澳大利亚神话体系,玛雅神话体系,阿兹特克神话体系,印加神话体系,菲律宾神话体系,克苏鲁神话体系……回到鸿蒙之间,看盘古开天,梵天创世,上帝造人……
  • 我要我们天天在一起

    我要我们天天在一起

    李东文,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