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71900000012

第12章 虎丘禅系的发展(5)

道本一贯,用该万殊;去留无迹,如走盘之珠。达夫是者,方知从上一千七百野狐涎涕,只是一个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却须一咬百杂碎始得。也就是说,禅法的本体可以贯穿于一切,而作为禅法的“用”,便可以展现出千差万别来。然而,禅法的体与用之间并不可以分割开来,二者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并无任何结合的踪迹。诚然,这样一种悟境的实现,只能依赖于学人的切身修学,这就是祖钦在这堂开示的收束处点出参究“狗子佛性”话头的用意所在。为了让学人能够充分体会到禅法的这一特性,祖钦还充分利用他所住道场的历史文化,从而灵活的开显禅法的这一特性。他在上堂中说:

只闻子声,不见子形,忒煞分明;只得其体,不得其用,可煞现成。汝等诸人闻山僧恁么道,劈面便掌,已是眼里无筋;欲向这里承当,赚你平生。在这里,“只闻子声,不见子形”,本是沩山与仰山在采茶时的应机勘辩语,充分体现沩仰禅对禅法的体用圆融之重视。当年祖钦住持在仰山道场,他充分利用这一古则,正好实现了他开显体用圆融禅法的目的。与此同时,祖钦还充分利用不同的时令来开堂,随机显发禅法的这一义趣。例如:乾会节提纲:“徤行不息之谓乾,万法归一之谓会,会万法归自己者,其唯圣人乎?运乾德以位天者,其惟至理乎?理之至也,本乎无作;人之圣也,体乎无为。尧风荡荡兮,舜曰熙无。”

这个“乾会节”应当就是重阳节,因在《周易》之中,凡是阳数都用“九”来表示,凡是阴数都用“六”来表示,而乾为阳之代表,坤为阴之代表。如果两个阳数会合在一起,不就是“重九乾会)了吗?在这里,祖钦先就“乾会”二字人题,引《周易》义理加以阐发,然后引《肇论》中“会万法归自己者”(《肇论》作“会万物以成己者”)生法开去,阐述了禅法的本体义趣。在祖钦看来,禅法的参究,必须达到“有体有用,无正无偏”的地步,才能体会出“万法亦然”的真实境界。

与此同时,通过我们上文引用的“理之至也,本乎无作”一语,似乎也发现了祖钦对盛行于赵宋的“理”之合理吸收。我们知道,经过唐五代之后,禅宗获得长足的发展,人宋之后,不少士大夫也出入丛林逃禅,乃至造成了“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的局面。为了挽救衰落的儒学,自北宗周敦颐(公元1017年一公元1073年)发轫此学之后,继之二程、张载、朱熹、陆九渊等大儒并起,一门新儒学一理学于爰生焉。其实,理学家所说的“理”,早在孟子时便提出过,到了宋儒那里,他们一方面极力排斥佛学,另一方面又从佛教的禅学中吸收某些哲学思想,从而充实传统儒学的缺失,使之具有较强的哲理思辩性。在程朱派理学家看来,“宇宙之间,一理而巳”,而这个“理”又是产生于“未有天地之前”;而在陆王派理学家看来,“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经过如此改造的新儒学,虽然远离了孔孟的原旨,但要比原旨的孔盂更具哲学的思辨性,因而对后世所造成的影响也甚巨。祖钦在与吴都运讨论禅法的信中,对于这门新兴的儒学,也作了合理的吸收。他说:

侍郎谓无极乃此个道理,无穷极也。又谓孔孟之说如是,伊洛之说又如是,晦庵、象山之说又如是。是以见此个道理,无穷极也。然而理既无极,事亦无极。事本无名,因理而得;理本无形,因事而显。始自天开地辟,至于三皇五帝,历代君臣,一治一乱,一兴一亡,是事之无极也。事不自立,因理而显,理即心也。天地万物,生我心内;治乱兴亡,自此心中流出。故曰事本无名,因理而得。心即理也,即天地万物,四时代谢,治乱兴亡,以见此心。是理之无极也,故曰理本无形,因事而显。事即理也,理即事也,事与理融,是为极也。极之为极,浩浩荡荡,杏杏冥冥,不可穷,不可尽,是为无极。无极之极,是为太极。太极乃中也,中也者,即天地万物、喜怒哀乐未具以前,清虚之至理也。然此清虚之理,含藏天地万物,与夫喜怒哀乐,是谓中也。其为中也,圆同太虚,非欠非余,能平高下,不堕有无。即吾佛氏所谓正法眼藏,孟氏所谓浩然之气,孔氏所谓一贯之道。以是融会儒之与释,虽门户不同,道之所在只一也。

在祖钦这里,他对“理”的认识,与陆王派相近,同样认为“理即心也”,同时也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等理论引人了其禅教之中。诚然,在祖钦这里所说的“理”中,应当是包容了天地万象的一个哲学本体,它具有“圆同太虚,非欠非余,能平高下,不堕有无”的特性。因而,这个“理”也就具有禅家所谓的“心”的属性,这就是祖钦对“理即心也”的认识所在。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祖钦这里,他极力调融儒佛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融会儒释的目的。其实,在我们上文中所提到的“一以贯之”,本来就是出自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可见祖钦对儒家着作的烂熟于心,也可见出他对儒佛之调融。

3调融儒佛,文采斐然。我们在讨论师范的禅学思想时,就提出过他主张对三教的调融,但他的那一主张仅在宋廷的奏对中能够见到片言只字。到了祖钦这里,他不但与乃师一样主张调融三教,而且对于三教(主要是儒佛)的调融,有过许多具体的阐述。他的这些论述,为后世的三教合一思想奠定了基础,到了下二代中峰明本禅师那里,这种思想的发展已经趋于圆熟了。

在调融儒佛的同时,祖钦首先考虑的调融教内的宗派关系,然后是调融儒释之间的关系,而后才是把儒释道三家的关系调融。在佛门内部,教禅之间本来就存在一些差异,也曾引起佛教界内部的一些论争,这种内耗对于佛教的生存与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祖钦这里,他认为教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他因此提出了“一心三观,一句三玄,曾无彼此,休分教禅”的看法。在祖钦看来,统一教禅思想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将二者的分歧暂时放下,首先落实到佛门的“三无漏学”这一根本点上。他在给《荆溪吴都运书》中,曾有过较深的探讨:

窃观释氏之道,以戒定慧三学为宗。戒则律以持心,定则静以照心,慧则智以明心。有慧无定戒,则念念在放逸,徒尔事言说,而不能断轮回脱生死。有定无戒慧,则念念在虚寂,徒尔滞顽空,而不能唱大教导群生。有戒无定慧,则念念在执捉,徒尔拘法度,而不能一是非、齐物我。然而慧即定,定即成,成能生定,定即生慧。慧也、定也、戒也,祖乎一心,心本不有,戒定慧复从何得?

戒定慧三学,在佛门历来被称作三无漏学,僧人的修学赖此三者以得究竟解脱。在祖钦这里,他同样主张以这三学为宗,并且就三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明确的阐述,指出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而在收束之处,祖钦蓦地一句“慧也、定也、戒也,祖乎一心,心本不有,戒定慧复从何得”,又把三学统摄到了禅学之中。经过祖钦这样一阐述,原本不大注重传统佛教修学的禅宗,也会通过接受三学来调适自宗与传统佛教的关系;而禅宗在自觉地接受三学以后,自然也把三学融摄到自宗之中了。于是,原先的教禅之争,无论是天台,抑或是华严,也均会统摄到三学之中,从而消泯二者之争。

在调融了禅教之争以后,祖钦同样注意调融儒释之争。祖钦在写给宗然上人的信中,明确地提出:“儒释无二道,圣凡无二心。但得其心,道则尽矣。在彼在此,曾何间焉?”8祖钦的这一主张提出,与乃师无准的三教“同一舌头,各开门户”之说相比,显然要进了一步。在祖钦看来,儒教与佛教二家,同是从一个“道”的本体中派生出来的,而这个本体也就是禅家所说的“心”。这一说法,与他在给吴都运的信中所提出的“理即心也”,无疑是同出一辙:即将儒家所说的“道”或者说“理”,全部统摄在禅家的“心”这一范畴之中。在写给宗仁上人的信中,祖钦进一步指出:“仁为五常之宗,心为万象之主,心恕则仁自生,心慈则仁自兴。善恶之性同一源,生佛之分无二天。从旷大劫至目前,着衣吃饭谁不然。在这里,祖钦在调融儒释二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儒家的“仁”与佛家的“慈”等范畴展开讨论,最终将之归结到禅家寻常所说的修道在着衣吃饭中这个根本点上。到了给王潜斋的信中,祖钦就儒佛两家教义的一些基本观念,作了更为细致的阐述。

以释而言,曰正法眼,曰大圆觉,曰毗卢印。通而变之,即赵州柏树子、云门干屎橛、德山棒、临济喝。卷而为玄关,为金钡;舒而为万别,为千差。以儒而言,曰皇极,曰中庸,曰大学。会而归之,即孔氏之忠恕,孟氏之浩然,回也愚,曾子唯。着而为诗书,为礼乐;列而为三纲,为五常。由是而观,儒之与释,道之所在固一,惟其化异,而制不同耳。何哉?是由释之教,以慈忍为化,以戒定为制。故夫人也,或得玩而视之,近而易之。儒之教,以诚明为化,以刑责为制。故夫人也,崇而尚之,仰而畏之。……

在祖钦这里,首先是把佛门教家的正法眼、大圆觉与禅家的德山棒、临济喝等范畴的差异调融起来。然后把儒家所谓的皇极、中庸、忠恕、三纲、五常等理念,一齐列举出来,指出其差异在于教化方式的不同。然后将两家的教化差异举出来比较,各有其长,是以两家可以相辅相成,共同赞化天下了。在此基础上,祖钦就儒佛两家的教化功能,还作了更加具体的讨论。

窃观圣人之道,与如来之道,同一道也,未尝二也。圣人之道,则率性;如来之道,则见性。见性则可以明心,可以成佛,可以度众生;率性,则可以正心,可以修身,可以治国平天下。虽率与见异,而性则同也。非独圣人与如来,同此一性,自曾子、子思、孟轲以降,至于近世伊、洛、晦庵、水心、筲脗,及荆溪安抚都运侍郎,正脉绵绵,接踵而臻圣人之域,莫不同此性也。祖钦在这里,着眼于一个“性”字,而后以“率性”与“见性”来区分儒佛两家的差异。作为见性的禅家,其终极目标无非是成佛与度生;而作为率性的儒家,其宗旨则是“治国平天下”。由是则两家,一者出世,一者人世,各家均有独特的社会功用,因而也具备了各自独立存在的社会地位了。然而,无论两家在表现方式与社会功用上存在多少差异,但是,两家的思想都统摄在一个“性”字上,由这个“性”派生出了两家的各种理念与范畴。祖钦的这些提法,比起北宋时期契嵩《辅教篇》中用“五戒”比附“五常”的做法,似乎要进了一步。但我们也不可以忽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南宋理学的兴盛,对儒家哲学的本体作了重新的架构,其中吸收了不少禅家的思想,这样也使得祖钦的阐述更为容易找到两家同源的契机。禅家对儒家的调融,与儒家对禅家思想的吸纳,二者间自觉不自觉地搭起了沟通的桥梁,最终把两家思想融摄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大熔炉之中了。在三教调融之中,关键在于调融儒佛两家,因当时并无佛道之争,而起源于北宋的理学,发展至南宋末年巳经形成了一种主要的哲学思潮,它势必会对禅学造成一定的冲击。

我们在讨论祖钦调融儒佛时,也发现祖钦对佛学乃至传统文化的修养,具有髙深的造诣。虽然说祖钦五岁就出家了,但他在出家之后,在不断地接受文化熏陶,直至他出世开法也阅读经典不停。在祖钦的《语录》中,有不少引经开示的例子,也有他在阅读《华严经》时随机开示的机缘语句,尽管《雪岩和尚语录》中没有提到他阅读教外的经典,但透过祖钦以上一系列论述,从他对于儒家的教义如数家珍的事实,足以见出他平日对儒家经典的用心。在留心儒佛经典的同时,自然也提升了祖钦的语言文字水平,从他的书信、序跋、偈赞等文字中,我们不难见出其斐然的文采。在他寻常的开示中,诸如“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乾坤一统清如镜,那个男儿不丈夫”等隽语,足以见出其一端。在此,我们还想把他的《友山序》抄录如下,从而见出其赠序文字的水平。

友直、友谅、友多闻,圣人之遗训也。直则开心见诚,谅则察往知来,多闻非具正遍知之谓欤。在古亦曰择朋须胜己,似我不如无,取友之道也如此。必谦上人之号友山,文不在兹乎?插天拔地而不倚,山之直也;风来树动,叶落知秋,山之谅也;钟鸣谷应,猿啼崔啖,非山之多闻也欤?今上人取山为友者,是三德也,盖德可以益于吾也。然山亦静亦定,静定之间,戒慧自足,吾今取山为友者,岂徒然哉!

甲申秋之七曰,上人瓣香幅纸,请雪岩老叟序以证之。序非所能也,姑即此义,以理此事,直书以遗之云。

这是祖钦受必谦上人之请所作的一篇送序文字。他一开篇就着意于一个“友”字,接着引《论语》入题,然后另辟蹊径,对于“直”、“谅”、“多闻”作了全新的诠释。所谓“插天拔地而不倚”之“直”,“风来树动,叶落知秋”之“谅”,“钟鸣谷应,猿啼唳”之“多闻”,完全符合出世独立的禅师之高洁风姿。至于“然山亦静亦定,静定之间,戒慧自足,吾今取山为友者,岂徒然哉”等语,更是褒赞道友的佳句。似这等妙文,颇具八大家的风韵,而它却出自丛林方外人之手,足以见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在尚“文”的两宋大时代精神的影响下,非独文人的文字趋于精美,禅家的文字则更为空灵隽逸了。

同类推荐
  • 妙语微言

    妙语微言

    太桥旦增堪布自幼年出家,深喑佛法之道,在多年学习和修行过程中,悟出人生在世的许多道理。本书是作者长时间的心血积累,从人生观、幸福观、金钱名利观、世界观、环境保护、佛教的真谛等等方面阐述了佛教的精髓。将为繁忙聒噪的都市生活,贡献一丝清凉的幽香之气。
  •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高僧辈出,译师荟萃,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高僧窥基法师为佛教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子,是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大师的高足弟子。窥基聪慧颖脱,过目不忘。躬事玄奘,独得嫡传。学富五车,辩才无碍。切问近思,新意迭出。勤奋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誉,尤其是继承玄奘事业,为开创唯识宗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被尊为唯识宗二祖。本书就窥基的功业作一专门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心经的人生智慧

    心经的人生智慧

    《心经》作为般若系统典籍的精华,言简意賅,揭示了般若思想的精髓。自三国以来,被译出21次,历代为之注疏者有百人以上,流行至今超过80种。在般若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心经》的千古魅力,就在于它仅用260个字,揭示了究竟解脱的不二法门,对修学佛法来说是必不可缺的根本典籍之一。济群法师长期从事佛教教育及研究工作,现为闽南佛学院研究部导师。
  • 佛典譬喻经全集

    佛典譬喻经全集

    《佛典譬喻经全集》为佛教譬喻经的全集,囊括了目前能搜集到的所有佛教譬喻故事。这些譬喻故事都是可读性很强的寓言,大多直接来自老百姓平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含有很高的智慧和实用性。在生活节奏很快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读“譬喻经”陶冶心灵,学习摆脱日常烦恼的方法,从而以一种舒适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状态去对待生活。本书的特点是:原文选用典籍原本,以白话形式加以注释、翻译、点评等,譬喻经种类齐全,注译评的作者是北京社科院的专家,这使得本书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白话译文和点评浅显易懂,适合普通人群阅读。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热门推荐
  • 王妃嚣张

    王妃嚣张

    一个现代电脑黑客技术宅女特工,被谋害穿越,重生在一个将军府的废材小姐身上,从此废材逆袭,亮瞎了那些钛合金狗眼。不能斗气?七系全能,古今一人,谁还敢说她是废材?别人一兽难求,她却神兽不屑,终爱一头小毛驴。别人趋之若鹜的神器,她却转手送人。白衣飘渺,蹁跶如鸿,宛若谪仙神圣不可侵犯,优雅高贵的九王爷,据说她给上了。还扔本书,让他好好研究里面的姿势,扬言隔晚再来验收。
  • 忘却前程之沙场红颜

    忘却前程之沙场红颜

    前尘往事,与一个已死之人不过是梦一场,爱过、伤过、恨过,心已死;一朝梦醒,却已是千年之隔,此生,我只愿醉卧沙场、手舞银刀,无情无爱了此一生......
  • 学生热爱社会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学生热爱社会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为了指导班主任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辑了这套“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与主题活动指南丛书”图书10册。本套书除了论述班级文化建设的各种方法外,还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各类班级主题活动的案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非常适合各级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及学校辅导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 玄天魔尊

    玄天魔尊

    大学生楚天在网吧玩‘魔兽争霸’时触电而死,竟然莫名其妙的穿越到了异世界!这是一个魔法与斗气纵横的世界,楚天发现自己不仅来到异界时带来了游戏中的技能,同时还得到了老妖怪所传授的震古烁今的第一功法玄功!以及魔武大陆的绝顶斗气功法噬天诀!天地纵横,逍遥驰骋。我欲噬天,谁人敢挡!我不甘平凡,于是我便不凡!楚天语。
  • 将门悍妻:夫君乖乖侍寝

    将门悍妻:夫君乖乖侍寝

    上有白莲花姐姐,下有恶毒妹妹,唯一的亲哥还对自己万分嫌弃……无妨!靠自己也可以拳打心机女表,脚踢小贱人!什么?说我娇蛮?季澜烟仰天大笑三声:谁说的!本公主剁了他!新婚夜,她一袭嫁衣胜火,轻挑起新郎官的下颚邪魅道:“你若敢纳妾,本公主就阉了你!”男子轻笑,将她压在身下声色暗哑“娘子莫怕,不疼的……”季澜烟怒:“你怎么不按剧情来!该求饶才对!把你爪子拿开啊!”
  • 倾世妖娆绝宠轻狂妃

    倾世妖娆绝宠轻狂妃

    前世,她是21世纪的顶尖杀手特工,未料,败在了他的手里。穿越后,她玩转大陆,契灵兽,造神器,炼丹药,就连第一美男也被她拿下。废材?姐是废材你不就是臭水沟里的老鼠了么;灵兽?姐都不知道有多少只了?第一天才?还不是被我打趴下了;高傲女神喜欢的男人还不是照样往姐身上扑。”月倾殇你不要太狂!”“姐有狂的资本,你有么?”
  • 穿越混个王妃当

    穿越混个王妃当

    在婚礼前,她满心欢喜,和亲友说笑,终于要嫁给青梅竹马的烈哥哥,却不料,婚礼上“精神失常”的妈妈来闹场,万般俱疲的她放弃了生的希望,却被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救下,那人声称他以等了她10年。究竟她该何去何从?
  • 末代三国

    末代三国

    或曰: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嗣主刘禅投降,汉亡。同年,成都之乱,庞会为报父仇,尽屠关氏满门,汉寿亭侯关彝殁。……现代人重生为关兴之子,历史重新书写。江山谁主沉浮?这里也有忠肝义胆,绝世名将。这里也有侠骨柔肠,权谋政客。煮茶夜话,末代三国,也有不一样的精彩,细数指间风流。
  • 玩笑一生

    玩笑一生

    有人说上帝在给你关上门之前必然会给你开一扇窗,可是,不是所有人的人生都很圆满,有些人一生来就很不堪,而后也不被命运眷顾,潦倒、失落、绝望、放弃这些都烙在她身上,这一生她来还前世的债。
  • 小木匠的传奇人生

    小木匠的传奇人生

    天生我才必有用,且看一个被女友抛弃,相亲成功为了彩礼奋斗的大学生,沦为小木匠之后如何在都市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