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71900000023

第23章 明代的虎丘禅系(4)

智瑄分明背着柴回来,但永慈偏要说他是背着荆棘回来,在这貌似平常的禅机语中,实质上蕴藏了转凡成圣、转识成智的生死大事于其中。事实上,永慈在这里不过是反其道而激将智瑄,从而使之产生疑情,促使他实现转“棘”成“柴谐音才,即琢璞成玉之意)的目的。因此,当智瑄答出“是柴”之后,便引发了永慈会心的一笑,然而智瑄却因此陷人了迷惘之中。恰在此时,永慈用极为平常的语调告诉智瑄:“是柴将去烧却。”惟其语调寻常,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了智瑄的疑情,但永慈并没有再回答智瑄所问的“什么道理”了,这更加促使智瑄是夜的努力参究。由于当时智瑄在专注参究,乃至灶中冒出大火,烧着了他的眉毛,烧得脸面剧烈疼痛。此时,智瑄立即取镜子来照,谁知这一照,他因看到自己烧落眉毛的面容而豁然大悟了。再者,我们从智瑄给永慈所呈的偈子,便可以见出这场悟道因缘的契机所在:永慈的“压良为贱认柴作棘)正好激起了智瑄一路向上参究的精进心;而他在烧伤脸面之后的照镜,正好见出个中端的,犹如获得了洞山的“宝镜三昧”。在永慈进而用“打”来勘验智瑄时,智瑄夺下拄杖,应机对答,赢得了永慈最为会心的大笑。于是,智瑄再度呈偈,把他与永慈间心心相印的契心境界托出,以故获得了永慈“即此偈语,可绍吾宗”的首肯。在《续指月录》卷十三,还载有永慈对智瑄的付嘱语“果是从缘人者,永不退失;从疑得者,妙用随机”云云。至于永慈对智瑄的付嘱偈子,在《续指月录》中的所载,也与《五灯全书》不同,作“临济儿孙是狮子,一吼千山百兽死;今朝汝具爪牙威,也须万壑深山止”气智瑄在永慈门下得法之后,住持在金陵高峰寺(今江苏省南京境内),之后迁翼善寺,随缘度人,走完了他以智慧获得究竟解脱的人生。明宪宗成化壬辰(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腊月九日,永慈圆寂,塔建翼善寺左〔《续指月录》作“全身塔于东明寺右”)。智瑄的门人,据《续指月录》所载时座下得法五人,琦居首焉”,这个“琦奇),便是指天奇本瑞。

《五灯全书》与《续指月录》在智瑄的传记中,均载有他接引天奇本瑞的机缘语句,足以证明永慈是慧3的嫡传,是虎丘下的实际传灯人。对于智瑄接引天奇本瑞的因缘,《续灯存稿》卷九是这样记载的:

天琦参,师问:“甚处来?”琦曰“北京。”师曰:“只在北,为复别有去处?”琦曰:“随方潇洒。”师曰:“曾到四川么?”琦曰:“曾到。”师曰:“四川境界与此间如何?”琦曰:“江山虽异,云月一般。”师举起拳曰:“四川还有这个么?”琦曰:“无。”师曰:“因甚却无?”琦曰:“非我境界。”师曰:“如何是汝境界?”琦曰:“诸佛不能识,谁敢强安名?”师曰:“汝岂不是着空?”琦曰:“终不向鬼窟里做活计。”师曰:“西天九十六种外道,汝是第一。”琦拂袖便出,师以偈付曰:“济山棒喝如轻触,杀活从兹手眼亲;圣解凡情俱坐断,昙华犹放一枝新。吻本瑞在参学智瑄门下时,已经遍参天下尊宿了,而智瑄的接机也是直接从本瑞的来路人手的。直到本瑞以“江山虽异,云月一般”来回答游方参学的体验时,智瑄蓦然擎拳,叩问本瑞在四川是否也曾见过。此时的本瑞也一路向上,他不但当即回答了没有见过,而且以“诸佛不能识”来描述他所证得的境界。像他这样超越空有的透脱境界,自然会获得智瑄的印可,其中的“西天九十六种外道,汝是第一”一语,貌似否定,实际上是智瑄对本瑞的完全认可。在《五灯全书》卷五十九之智瑄本传,还载有智瑄欣喜印可本瑞的“为克家种草,堪支吾道”一语,各本则无此语。值得注意的是在智瑄付嘱本瑞的偈子中的“济山”二字,他将临济和与临济作风相近的德山并称(德山棒,临济喝),体现了他试图由此恢复晚唐时期痛快潇洒的禅机作略的愿望。果真如此生发开去,自然会坐断圣解凡情,在禅林中绽放出鲜艳的新蕾来。

(五)天奇本瑞禅师行状概略

天奇本瑞禅师是智瑄门下的神足,他曾直注天童正觉与雪窦重显的颂古,共四卷,然本瑞的生寂年代及其行状均不详于文献。

本瑞俗姓江,字天奇(琦),世称“茕绝老人”,南昌锺陵(江西省境内〕人,母乃徐氏。本瑞的出家年龄在二十岁之后了,因一日忽感念“色身无常”而“弃家远游”,大约在二十一岁时,投荆南(今湖北省境内)无说能禅师披剃。无说能禅师让本瑞看“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使他于参禅得个人处。后遍游丛林,遇上高邮全首座,与他一同前往襄阳,在路途偶闻妇人呼猪声,全首座当即述有一偈:“阿娘墙里唤哪哪,途路师僧会也么?拶破这些关捩子,娘娘依旧是婆婆。”本瑞听到全首座的这首偈子之后,“矍然汗下”,遂激起了他在禅法参究上的疑团。也许就是因为他入此疑团还没有透得出,因而闹了一场大病。当时有一位晖禅者在他身边,叮嘱他“病中不可放逸”,并给他举出大慧宗杲背疮因缘,才使本瑞透出“娘娘依旧是婆婆”这一机缘。有一天,本瑞似乎听到山鹿在叫唤“会得日用之中无不是的道理”,于是到四川去拜谒楚山禅师。本瑞见到楚山禅师之后,便请教他:“某甲闲时看来了然明白,及至临机,因何茫然?”楚山告诉他:“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然本瑞还是未能完全透得,因复往南京,在路过单县的途中,“恍如梦醒,始觉从前所悟,一场慷惧。”此后,本瑞往参宝峰智瑄禅师,经过一场机辩,彻了心源,其悟道因缘及智瑄的付嘱,均在上节已经提到。在《五灯会元续略》卷第四,还载有本瑞与祖月一起阅《应庵语录》因缘,本瑞就《语录》中“此是左府,判司两手吩咐”一语叩问祖月“今言吩咐,吩咐个什么”,祖月却在拟议之中,本瑞劈面给了祖月一掌,他的这一迅疾禅机得到了智瑄的印可。本瑞在智瑄门下得法之后,出世开法,曾在金陵与竟陵(今湖北省)荆门等地住持,随缘度人,门下出无闻明聪与大休实(《续灯正统》载有关岭正聪、汉阳古岩、伏牛济庵实与石州大川洪四人关于本瑞的开法机缘语录,在《五灯会元续略》与《续指月录》中,颇有记载。在《五灯严统》卷二十三,载有本瑞的这样一段开示语:“一切无余,一切无碍;一切无碍,一切无余。透得无碍,自然无余;透得无余,自然无碍。”11在本瑞这里,“无余”与“无碍”,无疑是他对禅法的一种究竟诠释,也就是说禅法究竟义趣是涵盖一切、殊无丝毫挂碍的。其实,这一涵盖一切,了无挂碍的禅法,就在学人面前,如果当下会得,即便识得自家珍宝,了却人生大事。因此,本瑞又这样开示学人说:“世间无法,出世间无法,会得这个无法,归家稳坐。

另外,在《五灯会元续略》中,载有本瑞开示金山宝禅师的语录,在《续指月录》中,载有本瑞接引普照太初之机缘,均可见出本瑞禅机的直截了当。其实,本瑞的许多开示语不但禅机喷发,而且语新意工,实在是禅家的妙手偶得。例如“间(闲)花野草露真机,剑号巨阙;蛱蝶穿园拍板飞;珠称夜光。两岸芦茼齐点首,云腾致雨;一条江水伴鸥飞,露结为霜”11等语,骈偶清丽,实在可人。另外,透过本瑞的《焭绝直注四家颂古叙》可知,本瑞不止是要求学人“不论向上三玄,要了末后一着”,从而把握临济家风,同时对曹洞的五位禅法也做了合理的吸收。在他《序言》中,采用四言的句式作颂,高度的评价了曹洞禅法,谓“有功无位,名之外绍;有位无功,名之内绍;功位双具,正偏兼到;功位两绝,独明向上。”

此外,在本瑞的传记中,还出现了两处符号(本),很像是对仰山圆相的继承。这一作略,早在高峰原妙禅师时便使用过,在本瑞这里的同样出现,足以说明他对前代祖师的禅法是采取兼收并用的态度。

(六)无闻明聪禅师行状概略

无闻明聪是本瑞的高足,然其生寂年代均无记载,《佛光大辞典》谓明聪圆寂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盖本虚云《增订佛祖道影》之说。然此前诸种文献均不录明聪的生寂年,不知后世依据何种文献确定其圆寂年代,为何又不详其生年。

明聪禅师字无闻,俗姓奚,福建邵武人,母乃吴氏。据《续灯正统》卷三十所载,明聪十七岁出家,二十岁受具,早年修习止观、唯识论。在这里,“止即指精神统一而达无念、无想的寂静状态观指以智慧思维观察某一特定的理趣或事物。在戒、定、慧三学之中止”属于定学的范畴,“观”则为慧学所概括。止观比较接近于禅定修习,备受天台宗的重视,天台智顗最重止观法门,将之分为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三种,依次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六妙法门》、《摩诃止观》三书中宣说此三种止观。而唯识论(谓《成唯识论》或《唯识二十颂》之类的着作)则谓一切外在现象都只是心识的变现,而非实存于外,因而在八识分析上细致人微,且注重名相的诠释。这两家学说本来就不甚兼容,不知何以能被明聪一同掌握的。也就在明聪修习此两学之时,一位丛林宿衲诘问他《法华经》卷三中的“大通智胜佛”揭子的含义,而明聪则依文解义。在禅林中,素有“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如同魔说”的提法,以故他遭到了这位老衲的哂笑与呵斥。也因老衲的这一启发,激起了明聪参禅的疑情,致使明聪坐卧不安,如此六年,忽一日因闻马嘶而大悟。值得注意的是这位老衲激发明聪参禅的因缘,早在沩仰宗禅僧兴阳清让时便提出过,后来的无门慧开把这则公案辑录到了其《无门关》一书中。在《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则谓明聪因“大通智胜佛”的偈子激起疑情之后,“乃与义学浩浩盘桓,”当时有人说“既是佛矣,何须更成”,也有人说“为度众生故,所以不成佛”。而这些回答皆没有使明聪满意,他因而捐弃自己所好的止观与唯识之学,一心参究禅法,直至闻马嘶而悟道。

明聪因参究“大通智胜佛”偈子而开悟之后,便趋天奇本瑞禅师门下求印可。可他刚一与本瑞相见,便被本瑞呵叱出来,乃至同行者还认为明聪与本瑞无缘。是夜,本瑞便召唤那位曾经挨骂的禅僧〔即明聪正好印证了明聪“真个那是晚”的预言。此后,他们师徒间有一段勘辩,达到了会心的境地,《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对此有如下记载。

旦过寮,师迎作礼,公便击之。师进曰:“适来草草,触忤和尚。”公按杖曰:“老僧今日被上座勘破。”师又进曰:“和尚是在世忘世,在念忘念,岂被人勘破?一本云“色能勘破”公曰:“在世忘世是如何?”对曰:“了物非物。”曰:“在念忘念是如何?”对曰:“于心无心。”曰:“心物俱忘时如何?”对曰:“华山高突太行我。”公休去。未几,以化柄属焉,且诫师曰:“从上真宗有子,担荷何忧哉!但百兽虽潜踪于狮子声中,然千花却发艳于象王影里,子其勉之!”

从明聪与本瑞的机辩来看,他们师徒之间确实达到了会心的境界,且昭示了明聪日后将展示高洁的禅行。明聪在接受本瑞的付嘱之后,遵嘱在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境内)山居六年,之后又在六安山隐居六年,然后回到光州的旧隐居处再山居五年,这样前后共隐居了十七年。如此之后,明聪才“出随州(今湖北随州)关子岭,建立龙泉寺,以安来学”。据《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所载,当时的龙泉寺学者云集,但明聪“爱以剧务绳学者,重振百丈之规,或不堪其劳而去,未期月复来归之,以故升其堂者,皆挺特有志之士”。而明聪自己也能以身作则,“函丈之室如旅泊,中夜跏趺,四壁凛然,榻下咄咄之声,常惊达旦”气有如此的清范垂世,自然会使宗门振兴,流传久远。

明聪的弟子很多,但真正传其法脉者独有笑岩德宝一人,在《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与《续灯正统》中,均载有明聪接引笑岩德宝的机缘语句。其内容大率如下:

师(明聪)尝召宝曰:“玄沙不肯灵云,意作么生?”对曰:“贼入空房。”曰:“不得草草。”宝喝,师诺,宝乃辞去。历栽,还侍师,又召曰:“人人有个本来父母,子之父母今在何处?”对曰:“佛眼觑不见。”曰:“子还见否?”对曰:“某亦不见。”师曰:“子何不见?”曰:“若见则非真父母。”师曰:“如何是真父母?”对曰:“本来真父母,历劫不曾离;起坐承他力,寒温亦共知。相逢不相见,相见不相识;为问今何在,分明举似师。”师深肯之。

从以上机缘语句可以见出,德宝在明聪那里因问玄沙不肯灵云得了一个人处,由是在龙泉依止了数载。尔后,因明聪再度召德宝叩问“本来父母”而得个出处,获得究竟的解脱。事实上,这个所谓的“本来父母”,实质上就是指学人的“本来面目”,亦即人们不曾被尘垢染污的那颗清净“本心”。只要学人能够蠲除无始以来积累的重重污垢,便会彻见自家的这颗本心,获得真正的自在解脱。而作为人人尽具的这个本来面目,在言语上是毕竟无法表述的,因而德宝的述偈着重表述了它的这一特征。另在《续灯正统》卷三十,载明聪在首肯德宝的述偈之后,同样作有一偈以付嘱德宝:“汝心即吾心,吾心本无心;无心同佛心,佛心非吾心”。复嘱曰:“汝当护持,缘熟智愚皆度”气则更加体现了他们师徒之间的道契。

关于明聪的禅教,在《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中颇有记载。由于明聪在参禅之前,对经论曾有一定的修习,他是因《法华经》中“大通智胜佛”的偈颂引发疑情而参究禅法,最终获得解脱的,因而他对后学的教导也着重提出了如何摆脱“文义”与“情见”羁缚的问题。他说:

吾师天奇老人,每惧后学外着文义,内生情见,故有语云:文义者,法也;情见者,人也。非人何以有其见?非法何以有其文?是以文义、情见,通属人法。人之不空,情见难绝;法之不空,文义难灭。文若不尽,见奚能尽?义若不尽,情何能绝?如是奔竞,辗转无穷发之乎?文生于见,义生于情;返之乎见生于文,情生于义。先乃所引生能,后乃能追生所,总名曰生。文灭则见灭,义绝则情亡。情不自忘,因乎义忘而情忘;见不自泯,因乎文泯而见泯。统名曰死,死死生生,实可哀哉!此吾老人防微杜渐,切实至极。汝辈有志于吾宗,宁可忽诸!然食饭不咬米,行地不踏土,又作么生委悉?

同类推荐
  •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作者把竺法护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彰显于世,目的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本书主要以中国西北回族中一个宗教性群体——西道堂为研究对象,将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尝试性地应用于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并进一步对西北回族内部差异性做出阐述。
  • 往事百语(二)

    往事百语(二)

    回想我的一生,曲折多变,苦难连连,往往因为长辈的一句话,或是师友的一句话,若有所悟,牢记在心,继而活用,成为我一生待人处世的格言,从其中得到了无尽的般若宝藏。即使面临山穷水尽的困境,仍能坚忍不拔,无怨无悔。令我深深体会一句话所散发的力量。
  •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禅宗的基本常识

    禅宗的基本常识

    本书主要介绍了禅宗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禅宗的创建发展,还介绍了许多为禅宗作出贡献的高僧和一些著名的丛林清规的知识以及阐述禅宗文化的各个方面等同时还精选了历代许多富含深刻哲理寓意的禅宗公案。
热门推荐
  • 兽魂圣帝

    兽魂圣帝

    混沌初开,盘古大神开天辟地,清者升,浊者沉。形成了独特的战宠出没的大陆——化育大陆!大陆之上灵修为主,共分的七大境界分别为集灵、化灵、天纹,育灵,斩身,征天、圣煜。各大境界有分别对应七域分着七各阶段,七七四十九天劫过后才得正位。至于别的境界只有传说,没有人真正的见过,更没有人站在那里。不过一个树里的孩子却能翻天覆地,打破了传统的修炼规格,着实让人难以置信。随书前进,一探为何?
  • 南华前传:沧澜劫波

    南华前传:沧澜劫波

    “气如紫霄盖北斗,貌似谪仙步凡尘。”绝世剑侠如彗星般横空出世,却因妄攫天机而身罹奇疾。天机神算之下,他能否逃脱天道制裁,在罪与罚中走出一条血泪之路?
  • 武器专卖店

    武器专卖店

    卖武器喽,卖武器喽,倚天剑,屠龙刀,盘古斧,通通都有,你要啥就有啥,一律半价,先到先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大家快来抢购呀!!!!————这就是一个坑爹的主角成为了百宝屋店主,开始了周游世界的冒险生活。
  • 创魂记

    创魂记

    曲折而宏大的故事,真实而痛快的人物,美好而缠绵的情感,一个平凡人类怎样成为一个世界的灵魂一个奴役下的世界怎样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
  • 凤仪天下:后宫皇后传

    凤仪天下:后宫皇后传

    爱恨纠葛,宫廷争斗,一纸圣旨,沈家族女沈嬅嫁入皇宫。太子正妃体弱却颇富心计,良媛勾心斗角,鸡飞狗跳,本已与太子平静过完一生便好,却不料中途出来一个青梅竹马之情,心力交瘁,阴谋连连。朝中关系错综复杂,青梅竹马虎视眈眈,且看沈嬅如何在宫中争得一席之地?“臣妾自以为与皇上多年来尽了心,皇上且安心去吧。”眼泪滑落,这一生竟是如此…
  • 好好笑,姑娘

    好好笑,姑娘

    农村生活也许没有想象的那么平和,城市生活也或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喧嚣,立于俗世中,潇洒泪别离。姑娘,哭了的时候请忘了流眼泪,笑了也别吝啬眼角飞扬。要相信,世间事没有那么简单,却也没有那么艰难。
  • BIGBANG之错过的爱恋

    BIGBANG之错过的爱恋

    婚礼上,他突然闯入,拉起我的手就走,边说:“我不会让你嫁给别人,就算我身败名裂,就算全世界都阻止我们,我也要和你在一起”看着权志龙坚定的面容,我心底泛起异样的感觉……
  • 驯服世界

    驯服世界

    帝国分裂,王国相争,一场场战争只为开疆辟土,一次次战斗只为流芳百世.....,在这乱世之中,生活在睡得羽翼之下?一支支破碎的竹简,在等待谁的召唤?只有强者才会受到尊敬的世界,多少人为了变强与生存,无数种族先贤开辟了一条一条通向强者的道路。身为‘魔体’的他又将如何在这个乱世之中生存?
  • 修山者历行记

    修山者历行记

    无名诗云:辰星期期无虚尽,日月艾艾初显嵘。模模糊糊汉河路,迷迷茫茫人生中。清朝末年一个16岁的少年遭遇人心险恶,机缘巧合之下穿越到数万年前的太古时期,天地之大,奇珍异兽,闻所未闻,远非人族蛮夷之辈可堪。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 爱情这逃犯

    爱情这逃犯

    回想贫瘠时代无爱的青春,感念80年代晴空千古典而又浪漫的爱情,展现90年代以来商业文化语境中人的情感生活的种种燥乱和变异。本书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了我国社会近40年来情爱和性爱观念发展变化的轨迹。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本以个体视觉展现社会情感风貌的专著,全书以时代变革、商业大潮、国门开放为背景,以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各类事件为对象,真实地再现了喧嚣的历史转型期动荡的世态人心。大量即时性的描述,使文字充满了新鲜的活力。同时,作者的女性立场和学者身份,又赋予全书优美而犀利的叙事风格,显示出极强的历史纵深感和文化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