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72800000014

第14章 生生之德(1)

一、万物之母,玄牝之门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道的思考,对天地自然以及人类的起源的追问。“道”作为哲学范畴本来是一个极具抽象和思辨性的概念,但是在老子却使用了几个非常直观的词汇来表达他对“道”的理解,比如“母”、“门”和“帝”,或者说“母”、“门”和“帝“等几个形象而直观的概念,与“道”具有同位的意义。这些概念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老子思想受到古代传统神话思维的母性生殖崇拜的影响。

(一)万物之母

在《道德经》中前后共五次提到“母”这个概念,每一次都在表达不同的内容,笔者按照篇章顺序,将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涵,一层层地揭示出来,以加深对母这一概念在《道德经》中的地位的理解。第一次出现“母”这个概念是第一章。老子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由于不同的句读,可以有两个解:按照以上的句读,此段的大意是,天地始于无名;有名是万物之母。按照另外一种句读,意思则大不一样: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样句读,此段的意思就成了:用“无”来表示天地之始;用“有”来表示万物之母。“无”与“无名”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因为“无”本身也是名。所以用“无”和“有”表达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的时候,人类已经掌握了概念。起码有个“无”来表达天地之始了。就笔者对《道德经》的理解,觉得第二种句读更接近老子的本义。

那么,根据第二种句读的解析,我们再来看“母”这个概念。既然用“有”来指称“万物之母”,那么这“万物之母”就是“有”。它与“无”不同之处在于:天地之始,只是万物从无到有的起点。而“有”则是具备万物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所有条件,就如同有了母亲,人类生命的繁衍就有了基本条件一样。之所以用“母”这个概念表达万物产生的起源,正是因为中国古代先民把整个世界都看作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天地万物的诞生过程,都像母亲生育子女一样。

老子第二次提到“母”这个概念是在第二十章中。他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今,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按;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苦海,望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在这段文字中描述了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自我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其原因就在于“贵食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追问终极问题,叩问宇宙、人生的起源和终极价值。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求道的精神,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反映出老子的终极关怀。人类的起源问题,世界的起源问题,人类生命的终极价值问题,这些都是哲学思考的核心内容。而中国古代神话最富于思想价值的内容,正是对人类与宇宙起源的想象。老子第三次提到“母”是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主要是对“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做进一步的阐明。他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今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先天地而生的混成之物就是“有物”,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有”。之所以成为天地之母,不但因为它能够产生出天地万物,还因为它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并且不受其他任何事物的左右和影响。这里的“母”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而是指这个先天地生的“有物”。它不是死寂的存在,而是具有生的功能的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条件,所以被称作“为天地之母”。对这个能够“为天地之母”的“有物”,老子不知它叫什么名字,只好选择“道”、“大”来代表它。这个“大”表示无限,所以它也是周而复始规律的表达。而“道”、“天”、“地”和“人”,都可以用“大”来称之,那么就意味着这四物都具有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共同特征,这个特征就是自然。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地、天与道,都是生生不息的永恒的生命过程。

老子第四次提到“母”是在《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用“母”和“子”的关系,论述普遍真理与具体规律之间的关系。他说: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在老子看来,追问真理是为了现实生活,叩问终极价值是为了当下的存在。而所谓“食母”就是要“得其母”,也就是了解天地之始。其目的并非纯粹的好奇,而是要“知其子”,也就是通过对最普遍规律的把握,达到对具体事物的了解。既然已经确认或者获得了对天下之始的了解,知道天下有始,也就是把握了天地的根源,掌握了事物的最一般的规律,那么自然也就把握了由其母所生之子的规律。然而,当人们了解了具体事物的规律之后,却不能忘却普遍规律。在具体的生活现实之中,不能由于生存需要而忘了终极关怀。所以“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才能达到“没身不殆”,也就是始终不渝的境界。

老子第五次提到“母”是在《道德经》的第五十九章中。这里的“母”具有“道”的意义。他说: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在《道德经》中,治国、养生、生产和道德修养是一致的。治人就是进行社会管理活动,事天则是祭祀天地鬼神的宗教活动,这些人类活动都不如农业生产重要。而农业生产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农时和季节,勤勉劳作。就像道德修养一样,要靠平日的积累。重视平日的积累,才可能做到“无不克”的境界。这是一种达到无限的境界,没人知道其极限,便无人可以战胜得了,也就能保证国家的平安。这就是“国之母”,也就是治国之道,有了它国才可以长久。国家如此才能“深根固柢”,个人如此才能“长生久视”。

老子用“母”这个概念表达对道的理解,说明在老子的时代,对母性的崇拜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这不仅是老子在用“母”的特性表达他自己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规律的理解,这样的形象化的解释,也使得深奥的哲理变得浅显易懂了。只是我们远离了母性崇拜的时代之后,对“母”与“道”的关系反而觉得无从把握了。

(二)玄牝之门

关于天地万物根源,老子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门”,这也是一个非常形象和直观的概念,用以表达老子对事物总根源的理解。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接着上文的话说,既然“无”和“有”都是指称事物的名词,那么永恒的“无”,亦即“常无”与永恒的“有”,亦即“常有”,就有了相同相似的一面。就是说,无论是“妙”,还是“徼”,其实都是一回事。或者说,“有”和“无”,一旦以“常”谓之,便具有相同的品质。二者的相同之处,就是“玄”,而这个玄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就是“玄之又玄”,它是“众妙之门”,也就是宇宙间的种种奇妙现象的总的根源。

对这个被称之为“众妙之门”的总根源,老子还有一个更为生动形象的表达。他说: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不绝,用之不勤。所谓“谷神”是指执掌植物,尤其是庄稼的生长、繁殖的神灵,也就是使庄稼能够生长、收获的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无形的,为了便于人们理解,老子用一个形象化的概念“玄牝”表述它。所谓“玄”就是黑色,也是无形、无限和神秘的意思;而“牝”则是雌性动物。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无形的雌性生殖之门。那么,在老子看来,司掌庄稼生长的就是一个无形而神秘的雌性动物。而“玄牝之门”则更加形象地表达了老子对天地之根,万物之源的理解。就像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一样的“玄牝之门”,不但能够生育万物,而且是一个永恒不绝的过程。这是将人类的生殖功能拟人化为天地的功能,是神话思维的典型表现,自然是生殖崇拜或者母性崇拜时期神话思维的历史遗留。正所谓:“天门开阖,能为雌乎!”“为雌”便是发挥雌性的功能,就是生育。这个“天门”也就是“玄牝之门”,正是它的开合产生这世间万物与人间百态。

老子如此说:方面表明他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依然受到神话思维和生殖崇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明,在老子的时代,用这种形象的说法可以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可见当时人们对生殖崇拜并不陌生。

(三)象帝之先

除了“母”、“门”这两个明显带有母性生殖崇拜意味的概念之外,老子还用“帝”这一概念描述天地的总根源。他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冲”是功能、作用和力量的表达,道具有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力量和功能,这种力量和功能自然与生殖和化育有关。这种力量,是无形的,所以“渊兮”;这种力量又是确实存在的,所以“湛兮”。人类一时不知这种力量源自何处,所以说“不知谁之子”。但是,人们却知道它是最初始的根源,因为它是“象帝之先”。“象”就是有或者存在;“帝”的最原始含义就是女阴,在此处作根源解;而“象帝”就是森罗万象之根。所以“象帝”也就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就是“玄牝之门”的另一种说法。而“道冲”之所以在“象帝之先”,就在于它是这无形之门的生育功能的来源。也就是前文说到的“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的力量所在。

二、道生万物,长而不宰

无论是“万物之母”,“玄牝之门”,还是“象帝之先”都只是从存在形态上对宇宙本源做的形象化的描述。然而《道德经》对本源的思考并未停止于此。老子还对这万物之母和玄牝之门的功能做了深入的思考和论证。这一点在上文的“天门开阖,能为雌乎”一语中已经有所反映。而这种功能,就是生。《道德经》中“生”的概念出现过35次,其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各有不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理解的生;二是作为自然现象的生;三是天地本源的生。这“生”既是前文说到的“长生久视”的“生”,也是万物得以产生的“生”。有生就有命,生是根源,而命则是生的具体表现。

(一)生于毫末

关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普遍使用的“生”的概念,老子使用得并不多,而且并非作为哲学范畴来使用的。比如他说: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这里的“道”既有自然规律的意思,也有道义的意思。老子认为,一个掌握自然规律和道义的人,不应该辅佐君主用军事手段争强于天下。因为战争只能给人带来灾难,而且其报应会立刻见效。发生过战争的地方,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所以“荆棘生焉”。这里的“生”就是草木生长的意思,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气在《道德经》里的“生”还有动物生产的意思。比如他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有道就是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个时候人与人和谐相处,没有争夺,更没有战争。人们驱赶着马用力耕种田地。而“天下无道”时则与之相反。天下纷争,战争频仍,本来是用于农业生产的马,却养来用于战争。结果,怀孕的母马被用做战马,将马驹生于郊外的野地里。

《道德经》里的“生”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生活,尤其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老子说: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反其所生。普通民众如果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力,那么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要使祸乱不至于发生,统治者就不能使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生存的道路。这里的“生”就是指生活、生存。

生的对立面是死,与的相对是生最根本的意义所在。老子在《道德经》里所使用的“生”概念,最多的含义就是与死对立的生命的“生”。他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如果统治者只顾自己纵欲玩乐,课税超过民众所得,民众在入不敷出、劳力用尽的情况下,自然就会饥饿不堪。统治者如果野心太大,过于追求政绩和作为,就会把民众弄得无所适从,民众就变得难以管理。统治者如果奢侈享受,过于保养自己,就会搞得民不聊生,民众也就不怕死而敢于反抗了。这里与“死”相对的“生”,自然是人的生命的生。此时的“生”已经接近哲学范畴了。

(二)益生曰祥

对于人而言,生已经不再是完全无意识的,而是能够自觉掌握的过程,这种过程老子称之为“摄生”。也就是,能够努力获得生命的资源,这种资源老子称之为“生之厚”。比如他说: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与万物一样,凡出生于世,就必有死去的一天。人在生与死之间,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长寿的人,他们在天下人中大约占30%;第二种是短命的人,他们在天下人中大约也占30%;第三种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却误入歧途,常在中年时期就转向死亡,这种人也占天下人的30%。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第三种人,嗜欲太深,自奉太厚,常常因为过分谋求物质的享受而劳心劳力,耗费精气神,结果反而伤了生命,于是过早地走向了死亡。那些善于保养自己生命的人,能够做到清静朴质,少私寡欲,与世无争,恬淡自然。这种人在天下人之中,大概只有10%。这样的人,在荒山野岭中遇不到野兽,即使遇到野兽也不会受到伤害。在战争中不披甲执兵,即使上战场,兵刃也伤不着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无死地”。因为这种人真正了解人生的生死之道,他不属于“生”,也不属于“死”,超越了“生死的假相”。他生在世上不感到可喜,临死之时也不感到悲哀,因为他已经领悟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这里谈及的“生”,已经超越具体的生命过程,而进人哲学范畴了。

将天地也看作是生的过程,这就是哲学范畴的“生”了。老子在解释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的原因时说: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是能够长久存在的,其原因就在于它不自己生长自己,而去生长万物;天地无私心,其生不为自己,也没有目的,因此它能够长且久。这显然赋予天地以道德品性,因此才可能与圣人的境界联系在一起。圣人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也能够像天地一样,“不自生”反而获得长生。因为圣人学着天地的处事方式,将自己的事情放在后面,而把别人的事情放在前面,这样就使得他的道德境界高于他人。他虽然将自己置之度外,但他的生命力反而长久存在。他的无私,反而能够成就他的伟大,使他受到后人的敬仰。圣人不以自己的私心行事,反而达到了自己的意愿。

生命的本性就是无为、无私、不自生,这正是生命本身的伟大之处。这种伟大而高尚的道德品质,隐现着古代先民对母亲的崇拜,因为这样的品质唯有母亲才具有。正所谓:

同类推荐
  • 老子正解

    老子正解

    本书共81章,对《老子》进行了研究,每章都包括“经文校正”、“词义注释”、“白话译文”及“原意解说”四部分。
  • 管窥《道德经》

    管窥《道德经》

    本书旨在向朋友们推荐《道德经》这部非常经典的著作。希望读者们读了它之后能够有所解,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发现和顿悟生活中的“道”,进而循“道”而行,成为“修善”,“有德”的人。
  • 哲学的故事

    哲学的故事

    本书作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哲学知识。近50个精彩故事独立成篇,连缀起来又共同组成一幅精彩的哲学画卷,清晰地呈现出哲学发展的脉络。此外,还增设了“哲学辞典”、“哲学家小传”、“名人名言”、“名人评说”、“著作列表”等辅助栏目,以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 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

    千百年来,孔子的智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智者,就是在今日,也有着其无可比拟的现实价值。当今社会,人们过度追求金钱、物质及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心灵孤寂、人格分裂,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想到了孔子的智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曾国藩冰鉴(第八卷)

    曾国藩冰鉴(第八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热门推荐
  • 遇见你,最美的爱情

    遇见你,最美的爱情

    每一次相遇,悄悄地,互不告知。相遇时,雅馨说“你还转身离开吗?我怕,怕下次遇见没有力气抓住你的双手,怕下次我已经没有了勇气”,辰说“不怕,抓住你的手,不会再放弃”。每一次悄悄相遇,他们都是在给自己创造机遇,每一次悄悄离开,他们都有太多的遗憾和不确定。这就是爱情,羞涩的,甜美的,幸福的的旋律。这样子的相遇,很好。
  • 落梅之梅花妆

    落梅之梅花妆

    南宫珞梅,被家里送到宫中,离开了让她厌恶的那个家,却发现宫中亦十分可怕。入宫不久便屡屡发生与珞梅密切相关的事,姐妹自杀,宫女刺死。种种事情,还有变幻莫测的对头,到底是偶然所造还是刻意安排。参杂着对一见钟情的邱子城的爱慕,是否还能在宫中侍奉皇上左右。爱情友情亲情,身份地位权贵,到底什么是真正所要。一步步探索身世之谜,谁真谁伪?天下之大,何处容身?
  • 五行圣主

    五行圣主

    这是一个小人物踏上武道,称霸天地的故事。
  • 云穹

    云穹

    也想能有一天,活在一个玄幻的世界里。做着玄幻的事,修炼玄幻的招式。转世是真实存在的,只要你相信它的存在。在平行于我们的位面为了小小的无形的物质而拼搏者也许这是徒劳无功,也许这不被常人看好。但,真正的巅峰者永远都不会同普通人一样甘于平庸。
  • 圣天尊

    圣天尊

    叶枫玩虚拟网游,因一部逆天功法意外认主而穿越到一个神秘的面灵极界,灵魂附身在一个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家族少爷身上,从此不学无术的大少爷摇身一变,修习逆天功法,在灵极界和九境尊界中成为整个宇宙巅峰级的强者圣天尊!
  • 岁月无痕之起源梦

    岁月无痕之起源梦

    是天命么?天命当真无法违抗么?每一世都注定如此么?无论信或不信,这都是必定的劫。
  • 嗜血毒爱:怒婚

    嗜血毒爱:怒婚

    结婚纪念日,她原本想给他一个惊喜,怎料回到家却发现鸠占鹊巢,他正和另外一个女人缠绵悱恻。当听到他说与我结婚的目的时候,我彻底惊呆了!原来这场婚姻里连自己肚子的孩子也是他的筹码!原来一切都是为了……不,我要绝地反击,武装自己,保护自己!
  • 仙亦归途

    仙亦归途

    漫漫归路,苦人间苦;笑修真笑;仙亦归去。她再醒来已不在昨日,从最低成慢慢爬起,一步一步的接近,在最累的时候也不过是淡笑道:“不过是重来一回。”(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邪王盛宠:嫡女惊华

    邪王盛宠:嫡女惊华

    十月怀胎换来的却是一失两命!被夫君和庶妹联手害死含恨而亡!涅槃重生,惩治继母庶妹,笼络伪善祖母和无情爹爹,巧妙化解薄情郎婚约…这一世,她要彻底改写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夺回属于她的一切!不料,这一世的精明能干,怎的就落入了某人设定好的圈套?!
  • 律戒本疏

    律戒本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