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73100000043

第43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2)

3、以审美和艺术来解放人的爱欲并进而解放被异化了的人类。即使是在成熟工业文明的“理想”条件下,劳动的异化性质也无法改变,而异化劳动额外压抑人的爱欲本能,是违背人性的。他认为爱欲的解放可以创造新的持久的工作关系,它可改变社会劳动异化状态。从而暗示出,人的解放就必然涉及审美和艺术。具体而言,这一解放路径就是:由爱欲的解放,通过快乐、感性而引向了审美方面和艺术。反过来讲,也是对的:通过审美和艺术来解放爱欲,进而解放人类。审美和艺术可以使人达到与理性相调和的“新感性”。“解放的意识,将高扬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它们在保护生命中去自由地发现并实现人和事物的可能性……想象与理性、高级能力与低级能力、诗歌与科学思维之间的对立,将会消除”338。因而与革命相伴随的必须是社会物质方面和知识方面的重构。

(二)审美和艺术的特征

1、艺术的否定性。这一观点分别在多部作品中表现出来:(1)其《文化的肯定性质》反复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的肯定性质,因为“人借助美的相助,才使自己置身于幸福之中。”339而且“只有在艺术中,资产阶级社会才会容忍它自己的理想,并一本正经地把这些理想作为一种普遍的要求”340。(2)其《单面人》强调:“艺术只是作为一种否定的力量才发挥其魔力。”341(3)其《论解放》强调:“形式就是否定,它就是对无序、狂乱、苦难的一种把握。……因而,内容被形式所改造,从而获得了超越其内容组成成分的一种意义”342。(4)其《阻碍革命与反抗》强调:“在社会的另一极,即在艺术的领域中……审美的天地与现实对立着——泾渭分明的意向性对立。”343也即只有在审美形式中,才有资产阶级的反资产阶级性质。持久的审美颠覆才是艺术之道。

2、艺术的自律性。马尔库塞十分强调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他把艺术和审美与人的自由和解放联系了起来。《论解放》指出:“审美秩序就其本身的要求看是自律的。艺术作品建立了自己本身的界限和目的,它的意图就在于把各个组成成分按其自身的法则联系在一起,这些法则构成悲剧、小说、奏鸣曲和绘画的‘形式’”344。而所谓“审美形式”,是指和谐、节奏、对比诸性质的总体,它使得作品成为一个自足的整体,具有自身的结构和秩序(风格)。艺术和审美之所以能使人解放和自由,并不在于它是政治工具,而在于它是完整的独立世界,它本身就使人跨入自由和解放的新世界。甚至“形式是艺术本身的现实,是艺术自身”345。也即借助形式而且只有借助形式,内容才获得其独一无二性。

3、艺术的感性性。艺术的自律性,使艺术和审美的革命性成为本质,而建立新感性,则是解放人类、改造社会的必要途径。马尔库塞指出:“对社会的根本改造,意味着把新的感性与新的理性结合起来。想像力也可以变成生产性的;只要让想象成为沟通以感性为一方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为另一方的中介”346。人类自由就植根于人类的感性之中,感官发现和能够依靠自己发现崭新的(或更加满意的)事物的可能性和能力、形式和属性,并能够促使和引导这些可能性、能力形式和属性的实现。

(三)艺术的社会政治功能的发挥

马尔库塞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之“艺术具有社会政治的革命功能”的观点,并提出了一些反对庸俗社会学倾向的看法。1、艺术只有作为艺术,只有具有了审美形式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政治作用。他说:“艺术不能为革命越俎代庖,它只有通过把政治内容在艺术中变成无政治的东西。……艺术才能表现出革命”347。革命和艺术是对立统一的。2、艺术与革命在“改造世界”中携起手来,但艺术在其实践中,并不放弃它自身的维度。艺术总是非操作性的东西,“艺术与革命的联结点,存在于审美之维上,存在于艺术本身中”348。他说:“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反,我认为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即在审美形式本身。”

(第三节)“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阿尔都塞学派的理论家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同结构主义结合起来,即用结构主义来“诠释”“发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并力图创建一种“新马克思主义”,即“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苏共二十大后各种各样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世界观(如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等)严重地威胁着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阿尔都塞学派源于对此做出的积极回应。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揭示的主要是文艺与社会结构尤其是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的联系。这里主要介绍三个代表人物阿尔都塞、马契雷、哥德曼的主要文论观点。

一、阿尔都塞的艺术与意识形态理论

法国着名哲学家阿尔都塞1948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执教至今,其哲学着作主要有:《阅读(资本论)》、《保卫马克思》等。阿尔都塞反对在哲学中讨论自由、异化、物化和处于历史中心的“人”的地位等主题,试图以结构主义来保卫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科学”的基础上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影响了马契雷、伊格尔顿等人。

(一)意识形态生产出艺术

1、“意识形态”有两面:国家机器与表象体系。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做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独特理解,其中有一个着名的定义是,把意识形态表述为“对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350。他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包括意识形态表象体系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两个方面。其表象体系,指的是人们体验自己与自己的生存条件的关系。而其国家机器则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包括教会、学校、家庭、政治组织、通讯交往和文化设施等。强调此两方面,旨在弥补精神状态与社会制度,人的主观世界与外在世界的脱节。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为每一个个体在这架机器中准备好了一个位置,唤出个体并且赋予它一个名称,然后通过自我形象或再现的形式给个人提供一种抚慰性的关于整体的幻景,一种抚慰性的一致感。2、意识形态不同于科学。阿尔都塞认为,任何意识形态的特点都是受到阶级利益支配的,因而不是对世界的整体的真实的反映。“在意识形态中,真实关系不可避免地被包括到想象性关系中”351,而科学则不然,它超越了狭隘的阶级利益的局限,能够提供给人们关于世界的恰当认识。意识形态重实践,而科学重理论。3、艺术可窥破意识形态。在阿尔都塞关于文艺的文章中他都把艺术置于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意识形态生产,并且,艺术可以让人以某种觉察到的方式窥破意识形态。文学生产实际上就是艺术家依据一定的劳动工具和美学技巧,将既有的意识形态原材料加工成作品的过程。4、意识形态孕育艺术。意识形态是孕育艺术之母,艺术与之打交道的并不是它本身所特有的现实,而是意识形态的现实。任何艺术家的自发的语言都是意识形态的语言,是用于表达和产生审美效果的活动的意识形态。但是艺术的特殊职能是通过意识形态生产来同现存意识形态的实在保持距离,以便使人看破这种实在。5、艺术介于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科学与艺术在处理同一个意识形态对象时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艺术以看到和觉察到的形式,科学则以认识的形式(在严格意义上应该说是,通过概念)。”352艺术不能使我们获得严格意义上的认识,它是介于意识形态和科学之间的:“艺术使我们看到的,……乃是它从中诞生出来、沉浸在其中、作为艺术与之分离开来并且暗指的那种意识形态。”

(二)“依照症候”的阅读理论

在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阿尔都塞提出了“依照症候”的阅读理论,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过程:由意识形态的前科学状态到独创的科学体系革命。

1、马克思思想发展四时期:(1)1840-1842年,认为历史只能依照理性与自由这种表述人的本质的思路才能被理解,因而通过哲学与政治批判就可以达到一个符合人性的国家;(2)1844-1845年,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所支配,主张通过实践恢复人的本质来实现人道的共产主义;(3)1845-1857年的转变期,与一切把历史和政治建立在人的本质基础上的理论决裂;(4)1857-1883年的成熟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并不是以明显而有意识的形式存在于他的论述中,而是潜藏在作品的深层。因此,以一般的阅读书籍的方法并不能发现这种深层的无意识结构,必须采取“依照症候”的阅读方法发现这种深层框架。

2、阅读《资本论》,需要挖出未言明的无意识来。阿尔都塞“依照症候”的阅读理论直接来自于拉康。对于拉康来说,文本中没有直接言明的地方与看得见的东西是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354。阅读《资本论》等马克思的原着时,就要像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那样,看到马克思没有明确说出,但却埋藏在原文中、构成第二个“沉默的论述”的空白之处。必须把它“从深处拖出来”355。阿尔都塞声称,只有通过这种重新阅读,才能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从对它的习惯读法中解放出来,使《资本论》等客观的文本得到真正的解码。

阿尔都塞的这一阅读理论也体现在他的文学批评中。在阿尔都塞看来,艺术作品虽然存在着意识形态,但却不是明确表述意识形态的,只是“暗含”着主体的意识形态。要完成对作品的深层次的把握,就有待于正确的文学批评。因为正确的科学的文艺批评就是要“依据意识形态的结构阐明文学作品”,“寻找出使文学作品受制于意识形态又与它保持距离的原则”356。

阿尔都塞的批评实践也建立在这一阅读理论基础之上。他在贝尔多拉西的戏剧《我们的米兰》中,从空白、缓慢的群众场面和紧凑的充满动作的悲剧场面中两种时空之间,读出了剧本分裂结构的深刻寓意,这一结构和寓意是剧本任何地方都未言明的。总之,阿尔都塞在这种艺术的“空白”、“沉默”和“不在”中揭示了深刻的文学意义,主张用科学对意识形态的神话和谎言进行严厉的批判,不赞成仅仅从道义来谴责资本主义,因为人道主义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通过文艺批评实践证实了他关于文艺本质的见解:文艺介于科学和意识形态之间,文艺有助于人们认识意识形态结构,从而达到对社会与个人的真实存在的科学认识。他的这种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批评模式给马契雷、伊格尔顿等后来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马契雷的文学生产理论

马契雷是阿尔都塞学派第一位职业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他的文学理论可以说是阿尔都塞的哲学思想在文学批评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阿尔都塞《论文艺的一封信》的系统化。他在自己最重要的着作《文学生产原理》中提出以下观点。

(一)文学创作是一种生产劳动

“作品并不是直接植根于历史现实,而仅仅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中介,”357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家所面临所沉浸的意识形态的观点。在马契雷看来,文学创作好比生产性劳动,通过这种劳动,原材料被加工成了作品。(马契雷反对把作家称为“创造者”,他认为这一概念会使人误以为文学作品是无中生有的,或是由某种无形态的泥土组成的。)但是,这种生产劳动几乎完全是在作品的上层建筑领域作文章。作家所要做的是以先已存在的文学形式(如文学体裁、传统和语言)去加工意识形态,从而构成文学本文。因此,文学不可能是个人的独创,与其说作家生产产品,不如说作品自己通过作家生产出来。

文学虽然是运用现有的原材料加工成形,但是,作品一经写成,任何进入作品的东西都会改变成别的东西。为此,马契雷把意识形态(马契雷称之为“幻觉”)与作品文本(马契雷称之为“虚构”)作了区分。他认为前者是作家创作所依据的材料,是文学特有的手段(如修辞、描写、叙述等技巧)把它们改变成某种不同的东西,赋予它形状和结构,借此,艺术使我们与意识形态保持距离,摆脱这种“幻觉”。

总之,马契雷认为文学创作与生产劳动一样,作者不是创造者,而是加工生产者。

(二)文学作品的结构是一种“离心”的形式

文学的这种加工意识形态又窥破意识形态的功能来自作品的“离心”结构或者说“离心”形式。马契雷不仅断然否定了文学的反映论,也坚决摒弃了有机整体的形式观。(这显然是冲着卢卡契来的,马契雷称之为新黑格尔的若干谬见之一。)在他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幻的非客体的社会信仰所组成的严密体系。意识形态的功用就是力图消除矛盾,自居圆满。文学生产就是为没有形态和外形的意识形态提供形状和结构。真正的艺术作品的形式永远是“离心”的、“不规则”的、“不完整”的,作品没有中心的要素,只有含义的不断冲突、歧异和消散。这是因为:(1)当作家试图按照自己的方式说出真理时,他发觉自己不由自主的暴露出他写作时所受的意识形态的局限,而感到有不能明白地说出的东西,他不得不显示空隙和沉默。这些空隙和沉默使得作品永远是不完全的。(2)文学生产是意识形态的虚构制作,在生产中,作家永远要立足于观察和评判两种构思,使用文学性表达法和意识形态性表达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构思和两种表达法,而它决定了作品并非作者原先打算要写的那种完整、圆满、一致的东西,而表现出含义上的冲突和矛盾。(3)意识形态在被赋予外形和轮廓时,它自身也被“挖空”了,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表明意识形态万能仅仅是一种幻觉:“即使意识形态本身听起来总是坚实的,丰富的,它却由于存在于小说中,由于具有可见的固定的形式,便开始谈到它自己的不存在。”

总之,“在作品内部,在作品和它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冲突”359,正是这种冲突最终形成了作品内部对意识形态的拒斥;文学“通过利用意识形态向意识形态提出了诘难。”360文学形式是离心的,具有使文学与意识形态疏远的作用。即使作者要努力追求那种完整统一的文学形式和文学结构,那也仅仅是作家的一相情愿。

同类推荐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饮食文化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饮食文化

    本书从饮食探源、饮食思想、饮食礼仪、饮食器具、饮食流派、饮食典故、饮食典籍等方面出发,从各个角度呈现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全貌。
  • 明清小说女性研究

    明清小说女性研究

    本书包括形象解读篇、文本研究篇、附篇等三大部分,具体有《略论明代文学中女性审美形象》、《晚清小说中的中国女豪杰形象解读》等文。
  •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这个题目,对我来说,已不新鲜了。早在七十年代末,我就想好了这个题目,并且作了动手的准备。由于研究赵村理更为急迫,我改变了方向。1981年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我当时在《汾水》编评论,特地开辟了一个《鲁迅与山西》的专栏,约请王瑶先生、冈夫先生、唐诃先生以及我的朋友王峻峰,分头写了文章。
  •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全书以时代为经、作者为纬,精选从西周至明代的千古传世美文,不但兼顾各个时期、众多作者,而且内容绚丽多彩。虽然只是百余篇历代美文,却涵盖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简明发展历程、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精髓、历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与思想状态、文章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等诸多方面。既有外交家的唇枪舌战,纵横家的巧舌如簧;又有帝王求贤问策的记述,臣子献计进忠的疏表;还有欢适惬意的宴饮,硝烟弥漫的战场与奢靡宏伟的宫室,落英缤纷的桃源;涵盖了中国古典散文和传统文化之精髓。
  •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尼采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遭到了一些人的歪曲和误解,为了让现代读者摒弃错误的观念,更好地了解尼采,我们重新编译了这本论文集,旨在帮助广大读者理解先哲意在改变人类思想面貌的人生哲学与审美观,重塑一个美丽的,而非面目狰狞的尼采。就像他的思想一样,他的一生是其作品的最好注释,很少有人能潜心参悟他的作品,但大多数人都非常欣赏他的近似癫狂的酒神精神。人生难免有不得意的时候,人生无法回避悲剧的冲击,只有那些富于激情的表现,才是美丽动人的东西。
热门推荐
  • 别惹吸血鬼妈咪

    别惹吸血鬼妈咪

    他邪气又霸道,音色如魔,“消魂蚀骨的血,只有我能品噬!我才是你的王!”暧昧纠缠,疯狂迎合,她的眼神却越来越冷,越来越淡。七年后,他的追逐,让她选择不再逃亡,带着温润却充斥着邪肆感的儿子回国,化身成恶魔,狠心绝意做坏女人!“妈咪,我保证永远站在你这边!我发誓!”小布丁伸出小手,精致粉嫩的脸蛋分外认真,呵呵!顺带保护一下爹地的生命安全吧!“乖啦!有宝贝的精神支持,妈咪就会成冲力马达,Comeon!Comeon!”亲亲宝贝脸蛋,她眼底一掠而过的阴霾和戾气,你的噩梦就要开始了……小布丁全身一颤,只觉阴气缠身,冷森森地,咒怨是怎样炼成的,他总算见识到了。哎!宝贝很无奈……
  • 大道九天

    大道九天

    【2015倾心打造玄幻巨作】命悬一线是虚幻的,狂傲灭敌是虚幻的;金山旖旎是虚幻的,江国称道也似是虚幻。当他睁开双眼的那一刹那,这一切,又陆续展开帷幕。
  • 末世之我是天网

    末世之我是天网

    一场事故,让李无道穿越到了末世,成为了天网;天网明白是什么吗?不明白啊,没事,哥给你解释解释,这天网啊,就是终结者的幕后大boss啊;终结者不认识啊,没事,玩过红警吧?洒家这天网也能捣鼓出来哦;哦,红警也没玩过啊,没关系,哥还能搞出蜂巢来,搞出火焰女皇来,搞出舔食者来,搞出暴君来,搞出异形军团来,就是要搞出绿巨人来,那也不是不可以的;好吧,这些都不认识啊,那没关系,请出门左转,回火星吧孩子,地球很危险,不适合你!
  • 灵偶师

    灵偶师

    这里的人偶千金难买,有缘即送。汝为有缘人!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斯人已逝,擦肩而过,身不由己,爱与恨的交纵,悲与欢的交缠……每一件人偶都是孤品,这世上独一无二的!我可以再复制一个或者十个,哪怕是上百个!但,都已经不是原来那一个了!___简灵可是我扔然留了下来,为了那份念想,在黑暗中咀嚼孤独,寂寞……___琴语什么仙人,我只是简灵造出来的一个人偶!我的生命是你给的,名字是你取的,无论尘世如何变动我都只有你!命?我不信命!如果命运已经注定好了的话,那我就去打败他!___叶云
  • 再见,你可好

    再见,你可好

    不告而别八年,却又突然出现,把她宠上天,彼此相爱相杀。浅小姐的沐先生回来了,他说,有我在,整个z国你都横着走……宠妻狂魔沐先生只为浅小姐而狂。小虐甜味
  • 英雄难过美人棺

    英雄难过美人棺

    王爷死了?她君千儿虽天生能看到凡人的死亡日期,却唯独看不清王爷的死期,可那阴货绝不是那么轻易死的。她悄悄推开棺材盖子,入眼一双盈盈笑意的黑眸。啊喂,干嘛拉我进来!“既然君掌柜舍不得本王,那就与本王同棺而眠好了!”且看某个见习死神在古代人间的苦逼卖棺生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们发现了什么

    我们发现了什么

    逃离了被禁锢三的大学生活,终于熬到了实习,几个自命为“自由村成员”的年轻人,没有去像同龄人一样去事业单位等处去工作,而是走上了要“踏遍中国所有村庄,见遍所有奇人异事”的路,这一走,却不知。。。。。
  • 北京人在北京

    北京人在北京

    故事讲述了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北京,和三个女孩无畏狂妄的青春,爱恨的纠葛以及成长的蜕变。艾希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家庭,美院二年级在读,有个正读高三的弟弟艾铭臣,她的父亲艾曲生为了儿子的大学学费,逼她退学。南冰与高富帅向海在高中时曾是一对人人羡慕的情侣,分手后依旧纠葛不清,因为想开一家咖啡馆,她在酒吧里打工赚钱时认识了玩摇滚的不羁青年关诚,两个人的孽缘变成了三个人的争夺。许雯雯贪慕帅哥美貌,总是被骗财骗色,姿色平平的她却有着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想整容进入演艺圈。
  • 大妖猴

    大妖猴

    傲然屹立天地之间,什么仙佛,什么六道,我自狂笑,挥舞金箍棒,搅他个天翻地覆!……通俗版简介: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在试玩一款西游主题的网游时,意外穿越到了修仙界,身带西游系统,可兑换各种物品!金箍棒,买了!
  • 让行动为梦想导航:阳光家教助力成长

    让行动为梦想导航:阳光家教助力成长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性格、习惯、品质养成的重要时期。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独立意识、逆反心理、偏激行为明显增强,若不能及时给予疏导与调节,就会对个人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