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子道》
释义
做父亲的有直言规谏过的儿子,就不会做出不合礼制的事情;士人有直言规谏过的朋友,就不会做出不合大义的事情。说明交友应当交那些敢于当面指出自己过失的人。
延伸阅读
贞观四年,唐朝社会上便出现了“升平”景象。这之后,又连年丰收,所以天下太平,盗贼不作。早在贞观元年(623),许多大臣就上书请求李世民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庆功大典,祭祀地点在泰山顶上。李世民也认为开国有功,事业有成,便接受了大臣们的意见,同意赴泰山封禅,独有魏徵又力排众议,认为不可。唐太宗这次很不高兴,便质问魏徵:“这么多大臣都同意封禅,为什么唯独你反对?难道我的功还不够高,德还不够深吗?国家还没有安定,四方还没有臣服吗?”
魏徵从容地回答:“皇上功业虽高,但是百姓受到的恩惠却不够多;您的德行虽深厚,但恩泽还没有及于所有的人。当今天下虽已太平,但仍是百废待举,财力还不十分充裕;粮食虽然丰收,库存还比较空虚。这怎么能向天地报告功业呢?再说封禅是大事,四邻各国酋长都得随从庆贺,那样耗费是极大的!而况伊、洛(河南中原地带)以东地区,至今十分荒凉,这不等于向四方各国展示虚弱,滋生图谋中原之心吗?”
魏徵心想:皇上一定是因为刚刚取得了一些成绩,便骄傲自满,注重排场,不爱惜民力了,这是懈怠和堕落的开始,切切不可掉以轻心!他从目前和长远的利益着眼,力陈不可兴师动众封禅的理由。唐太宗被他说得哑口无言,心里很不舒服,但嘴上又无法反驳,只好作罢。这样一来,国家的一大笔开支就被省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