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不同,就要求施教的方法有所不同。在人群中,有十分相近的思想问题表现,但无完全一样的思想问题根源。治病治根,真正解决问题,就须从根源做起,而根源不同,挖掘的方式方法就显然不同。比如,同样是郁郁寡欢,有的人是因工作失误而失去笑意,有的人是因爱情受挫而失去欢乐,有的人是因性格抑郁而不展笑容,有的人是因家庭不幸而面布阴云,等等。要使这些人都变得乐观起来,用同样一种方法显然是不行的。
气质各异,就要求在施教中采用不同的工作艺术。气质是人们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具有明显的天然特征,同时也受人的社会实践所制约,使人的个性具有独特的色彩。气质构成了性格的基础,性格表现了人对现实的态度,不同气质的人对施教者的态度和方法,就要求不同,感应不同。如两个不同气质的人,因同样的问题受到同样的批评后,反应就有很大不同;一位可能当场就表示不满,顶撞,不服,但一旦冷静下来,火气、怨气、不服气就烟消云散。而另一位则可能当场不表示什么,但思想问题不见得就完全得到了解决,于是生闷气,郁郁寡欢。对这些气质不同的人做思想工作,格外需要方法出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因人施教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是抓共同的兴奋点。虽然人有差异,但毕竟有能引起共鸣的东西存在,如希望、前景等,对每个人都是有吸引力的。李大钊说过:“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我们应注意人们的这一欲求和兴趣,用新生活的前景来振奋被教育者的精神。
(2)是抓气质的差异点。由于气质上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反应和接受能力,所以对不同气质的人要采取不同的帮教方式。对反应敏锐、脑子聪明的人,批评可以含蓄些,甚至可以点事不点人,让其“自动对号”,以免伤害其自尊心。对自卑感严重、失去自信心的人,可将批评与表扬结合起来,肯定对的,批评错的,使他们既看到问题,又看到希望。对疑心大、爱面子、自尊心强的人,可以谈心的形式,商量的口气,分阶段、分层次地谈问题、解决问题。对性格孤僻、脾气暴躁的人,可以采取迂回批评的方式,由远到近、由彼到此,逐渐谈到问题实质,使之产生联想,逐步看到自己的问题,促成问题解决。
(3)是抓问题的症结点。出问题是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但出问题的原因是大不相同的。我们要认真分析犯错误的根源,从去病除根入手,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一副药治一种病,先治本后治表。
(4)是抓思想工作的忽略点。思想教育的任务是要把所有的人都变为新人,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往往注意的是有明显毛病的人,却忽略了一种善于察言观色、什么坏思想都不表现的“老实人”。马卡连柯就非常头疼这种人,他说:“这就是我们首先应当研究的性格,因为这种‘老实人’总是从我的手边滑过去,以致使我既不能够保证他的思想,也不能保证他的行为。”对这种人一是要特别细心地观察他的行为,二是要多与之交谈思想,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
16.循序渐进法
人的思想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种变化可分为正变化和负变化。正变化是指由坏到好、由一般向逐渐令人注目、令人羡慕方面的变化。负变化是指由好到坏、由一般向令人担忧、令人反感方面的变化。无论正变化还是负变化,都是一个渐次发展的过程。
思想政治工作是要促进人向正变化方面发展的,在工作中就须遵循其发展规律,逐渐投入思想力量,使之产生动力,渐次向正确方面递进。于是,循序渐进就成为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被人们经常地使用着。
和其他教育方法一样,在实施循序渐进教育方法之前,应该认真观察、研究和分析被教育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考虑其对思想帮教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渐次施教的内容和重点,然后开始思想帮教。
循序渐进教育,可采用下列办法来进行:
(1)条件更改法。人的思想产生于现实,常常为现实所左右。因此,要改变人的思想,就须逐渐改变人们所处的现实条件,如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及人们的社会存在等,从而使旧观念从人们的意识中得到消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告诫我们,“只有改变条件,而不是靠理论上的演绎”。事实上,有些思想若不从改变条件入手,是很难加以扭转和解决的。如一些人因工作上不去而思想包袱沉重,要使其轻装上阵,我们就应该先解决工作上不去的客观不利条件,然后再教给方法,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2)从虚到实法。对于一些思想敏感的人,我们可以先务虚后务实,暂不触及实际问题,先讲一些能够启发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道理,再逐步向实际问题过渡。这样做,有利于启发自觉,也使人不感到突然,便于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3)化整为零法。如一个人的思想问题较多,若一揽子提出并解决,容易造成思想压力过大,头脑膨胀,产生抗拒情绪,不利于解决问题。与其这样,倒不如先从次要问题抓起,逐步加温,逐步提高思想,这样把大问题分割成一个个小问题,逐一加以解决,既能达到目的,做起来还轻松愉快。
(4)由浅入深法。各类问题的产生,一概括起来是由三方面因素引起的。一是以人生观和道德观为主体的基本因素,对人的思想行为起着支配作用;二是客观条件因素,如党风、社会风气、现实生活所给予人的影响,也能改变人的思想行为;三是偶发性因素,如天灾人祸等,往往使人的思想行为发生中断、扭曲或突变。在做思想工作时,我们可以先从消除第二、第三种因素做起,扫清外围,逐步合拢,最后着力解决第一种因素问题。
(5)中心突破法。在导致问题发生的三种因素中,人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责任感、行为习惯等构成的基本因素,是起主导的、决定作用的因素。在解决思想问题时,我们把这一基本因素作为重点,同时把另两种因素掺糅进来,一并加以考虑。通过仔细、认真、合情入理的分析,热情、耐心的帮助,使基本因素的问题得到解决,中心开花,难点突破,其他因素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6)阶段解决法。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轻重、缓急,分阶段来解决。在每一阶段,我们要确定适当的重点,在重点问题得到突破时,再考虑实施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尤其是解决人的思想品行等问题时,分阶段尤为重要。要使人的思想品行得到提高和完善,没有多阶段、多方面和较长时间的帮教与锻炼是不行的。
(7)积极催化法。思想问题的解决正如它的形成,都是一个渐次发展变化的过程,尤其是问题的解决,是一种“逆惯性”的工作,需要克服习惯的下滑力,攻克旧意识的屏障,同时还需要培养被教育者坚韧的上进力,因此,想一朝一夕就使问题得到解决是不现实的。为此,在做思想工作时,教育者首先应该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然后积极工作,认真帮教,把需要点明的问题给被教育者点明,并教以方法,让其自己思考和提高,待以时日,催促变化。
循序渐进看来是一种慢功夫,但若方法得当,态度认真,这种慢功夫往往是能收到快效果的。
17.耐心说服教育与严格纪律结合法
耐心说服教育,是指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不能采取压服的办法来解决,而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地说服教育,分清是非,讲清利害,使之自觉地改正缺点,纠正错误。严格纪律,是指对那些错误比较严重而又不听从劝告,不接受教训,我行我素,以致严重违反纪律的人,要执行必要的纪律,如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八种处分。
在耐心说服教育和执行纪律问题上,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1)是要注意做到目的明确,态度诚恳。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教育人,使被教育者转变立场,改造思想,端正认识,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为此,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满腔热忱,把被教育者看作是自己的朋友,耐心地启发他们,用明确的道理、生动的事例、真挚的话语打动他们,说服他们,对他们的思想转变充满信心。
(2)是强调说服教育,但不放任,说服教育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软弱的表现,而是对人的思想转变充满信心的表现,是有力量、有魄力、有眼光的表现,而且也是转变人们思想的必经之路,是思想教育必有的过程。作为社会中的人,他必须要受一定的纪律约束,他的言行必须符合一定纪律的规范,社会主义纪律是社会主义实践和社会主义文明的产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做到的起码要求,是建立在全民利益基础之上的、共产生义道德规范,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人们思想言行的准绳。恪守纪律,是每位公民的义务,是社会主义事业获得胜利的保证。所以,在思想教育中,为着人的进步和事业的进步,我们不仅要靠说服教育,而且要实行必要的纪律。
(3)是要防止滥施惩戒,执行纪律并不放松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我们实行纪律处分,只是为说服教育所采用的一种辅助手段。处分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教育人。为此,我们无论在执行纪律之时,还是在不执行纪律之时,永远不可放弃思想教育,不可有整人之念。即使在执行纪律的时候,也要设法让被教育者了解纪律概念之丰富的内涵,消除对抗心理和对抗行为,使之自觉地服从纪律。
总之,说服教育是启发人、转变人的思想的主要方法,严格纪律、实行处分是其辅助手段,我们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