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00600000014

第14章 贞观之治(2)

唐代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形式。律是法律条文,令是有关国家组织制度方面的规定,格是皇帝临时颁布的敕令,式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唐高祖李渊曾经组织一批大臣,以隋文帝时代制定的《开皇律》为基础制定了《武德律》。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就指示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对《武德律》进行修订,形成了后来成为《唐律》基础的《贞观律》。同时,还编纂和颁布了《贞观令》、《贞观格》和《贞观式》。这些法律规定对促进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后世法律的制定、法治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太宗强调立法必须慎重,而且法律条文必须要简明扼要,同时,表述一定要准确,不能同罪异罚,不能同样一种罪,却有不同的惩罚条例。因为如果法律文字模棱两可,含混不清,一罪不同刑,官吏就有了活动的余地,就很容易产生欺诈违法的事。例如,想开脱罪恶就按从轻判处的条款办;要想罗织罪名,就引用刑重的条文。同时,法律规定不稳定也对国家的治理没有什么好处。因此,法律规定一定要一致和稳定。

古语说:刑乱世,用重典。也就是说,只有乱世的时候,皇帝才会用重刑对违法犯罪的人进行处罚,以此来保证自己的统治。中国历史上缺乏详细规定维护公民权利的“法”,却有很多详尽规定如何惩罚公民不尽某种“义务”的刑法,历代不但多严刑酷律,而且对某人犯“法”的量刑常依帝王的好恶喜怒随意减轻或加重。唐朝刚刚建立时,民心尚不十分稳定,国家经济发展也十分缓慢。因此,此时更应当采用“放任”的疗法,使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环境宽松、使人民身上的压力减轻,用严刑峻法来治理百姓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唐太宗认为运用法律应当去重从轻,以宽大为怀。

唐初制定《武德律》时,曾对隋朝大业年间烦琐苛刻的法律作了大量删削。即便如比,唐太宗还嫌处刑太重,又对《武德律》作了重大修改。长孙无忌等人制定法律时,把原先规定的绞刑改为断趾法,即砍掉右脚。唐太宗仍嫌这种刑罚太残酷,于是就接纳司法官裴弘献建议,将断趾法改为流刑,即加重徭役,流放到三千里以外,做三年苦力。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郝县县令裴仁轨,因个人私事而派公堂中的门夫服差役。唐太宗知道以后大发雷霆,要对他处以死刑。殿中侍御史李乾佑劝阻说:“法律是陛下同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而不是陛下自己一个人的。今天裴仁轨犯的是轻罪而被陛下重判死刑,我恐怕从此以后,天下百姓会惊恐万状,执法的人也不知道该怎样执行法律了。”李世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李乾佑的意见,马上纠正了判处裴仁轨死刑的错误决定。

贞观五年(631年),张蕴古任大理寺丞。唐朝相州地方有个叫李好德的人,曾经患过癫狂病,整天胡说八道,自称是天星下凡,将来必成大器,君临天下。唐太宗命人把他关进监狱,指示大理丞张蕴古调查处理这个案件。张蕴古汇报说:“李好德患疯病有证据,按照法律规定,这种人犯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唐太宗采纳了张蕴古的意见,打算宽恕赦免。

但是,张蕴古却私下把唐太宗的旨意告诉了李好德,又和李好德一起下棋。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和张蕴古有私仇,一直在寻找机会陷害蕴古,现在乘机向唐太宗弹劾张蕴古,说:“张蕴古是相州人,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在相州当刺史,他为了讨好李厚德,便假说李好德有精神病”。唐太宗大怒,下令将张蕴古斩于东市。

但刚刚杀掉,李世民就后悔了,于是召来房玄龄责备说:“你们接受君主给的俸禄,就应当替我考虑问题。事无巨细,都当留意。现在我有事不问你们,你们就不说,看到不合理的事情你们也不劝阻,你们这样下去还怎么辅助我呢?像张蕴古身为司法官吏,却和囚犯嬉戏,泄漏我的话,这样的罪行非常严重,应当受到惩罚。但按照正常的法律,他还不至于被处死。我当时大怒,下令处决,你们竟不说一句劝阻的话,主管的官署也不按照规定予以复奏,便立即把他处决了。这难道是治国之道?”房玄龄点头称是。

因此,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自今以后犯了死罪的,即使命令马上处决,也要复审三次,请示三次,然后再执行。”这个规定使得对死刑的处决比较慎重一些,但并没有解决为无辜人犯申诉的问题。张蕴古被斩首以后,司法官吏为了免遭谗言陷害,都不敢从轻处理囚犯。有时有治罪偏重的,上级也不予以查究。这样,被冤屈的人就很多。

唐太宗觉察到这种情况以后,问大理卿刘德威道:“近来法网甚密,许多不该网入的人都网入了,是什么原因呢?”

刘德威回答说:“这个原因在陛下身上,不在群臣那里。陛下喜爱宽大就会宽大,喜爱严苛就会严苛。现在国家法律条文规定,官吏对犯人治罪偏重者,官职降低三等;偏轻者降低五等。但是现在,错抓了人可以不负责任,而错放了人却要获大罪。大家心怀畏惧,为了自己免遭祸患,宁肯把无罪说成有罪。这样,刑网自然就密了。”

唐太宗生气地质问刘德威:“法律已经制定好了,你们为什么不按照法律来办事呢?你们这不是执法犯法吗?”

刘德威说:“张蕴古就是为了替李好德说话而被陛下处死的。且不说他说得对,即使他属错误放人,也远不该处以死刑。只要陛下下令今后一律按法律办事,这种风气立即就会变过来的。”李世民同意了刘德威的意见。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唐太宗一方面调整那些不宜从事法律工作的人,一方面采取措施完善法律程序,从制度上堵塞司法工作中的漏洞。张蕴古之死使唐太宗认识到所谓“复奏”制度实际上已经流于形式。于是,唐太宗修改了原来的“三复奏”制度。重新规定,凡判处死刑的,京城内要“五复奏”(“五复奏”制度,即行刑前一日、二日复奏,行刑之日又三复奏),其他各州仍旧坚持“三复奏”。对于擅自处决人犯和虽经批准又提前处决人犯的人,要追究刑事责任,严加惩处。

但是,严格依条文定罪,有时也难免有冤案。所以,唐太宗还规定门下省复审案件,如果发现有按照法令应该判死刑而情有可原的,应该记录下来上奏。即使依法应处死刑而又情有可原的,仍有获得免死从宽的机会。对证据确凿确系犯法并被判刑的罪犯,决不心慈手软加以姑息。张蕴古事件之后,由于完善了法律制度,办案合乎公允,很少出现冤情,有时甚至连判处死刑的人也没有怨言。

四、慎选地方官

唐太宗在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在行政管理和军事改革方面的功绩也十分卓着。

唐太宗要求各行政职能部门能够秉公办事,并注意调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关系,要求他们互相监督。

贞观元年(627年),他对黄门侍郎王硅说:“国家设置中书、门下两个机构是为了能够互相监督检察,中书省发出的文书如有错误,门下省应当进行校正。人们的意见想法不尽相同,这是正常现象。如果经过互相辩论,能够把意见统一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工作就能做得更好。可是一旦有人袒护自己的短处,忌讳听到自己的过失,不肯听从正确的意见;或者为了不得罪人,互相照顾脸面,明知事情不正当,也不纠正,这样只会使百姓遭殃、国家危亡。隋炀帝的时候,大臣们自作聪明,处理事情都是模棱两可,随波逐流,都顺着隋炀帝的意思行事,以为这样做自己就吃不了亏。到了天下大乱,家国双亡时,即使有个别幸免苟活下来的,也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嘲笑,永远被人唾弃。你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应当奉公忘私,处理各种事情互相启发,不要轻易同意别人的意见,人云亦云。”

唐太宗认为,一支精简高效的官吏队伍是国家管理的最大财富。一国行政管理的高效运转,不是看它有多少官员在管理行政事务,而是看它的官员的办事效率如何。因此,以官员的实际才能为评价标准,任用有德行和办事能力的人,使他们各尽其用;将每个人安排在他最适合的岗位上,使他们各自担负起所任的职责,这样才能做到精简机构,防止出现臃肿庞大的行政机构,避免出现办事拖沓、互相推诿的情况,从而真正为民办实事,为国办实事。

隋朝末年,为了反抗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许多人招兵买马,割据一方,占地为王。唐朝建立以后,唐高祖李渊设置州府、县衙,封他们为官。因此,唐初州、县的数目,比隋文帝时期大约要多一倍。唐太宗即位以后,立即着手革除这种官吏过多的弊病。他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中、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和岭南。唐太宗还命房玄龄等人精简国家机构,总共仅设置文武官员六百四十三人。

要求精简机构,要求人尽其用,必然就出现对官吏如何选拔的问题。因此,唐太宗坚持对官吏进行考核,要求房玄龄和王硅负责对官吏每年进行考核。他以“四善”作为考核的标准,即:品德高尚、政绩卓着、办事公道、勤奋认真。符合“四善”的人才可以被提拔作为政府的官员。此外,还要求官员们做到“二十七最”。比如,善于发现才学兼备的人,擢拔人才,是最好的选官;审理案件符合法律规定,合乎情理,处断公允,是最好的法官;重视调查研究,反映和揭发问题准确,是最好的监察官;等等。在具体考核时,还将官吏的成绩分为五个等级。这种随时注意考核,择优任用官吏的政策,调动了官吏的积极性。

唐朝所辖地域广大,仅仅靠中央政府治理国家显然不切实际。中央政府只能就国家事务做一个原则上的规定,具体政策还是要依靠地方官吏去施行。因此,地方官员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

早在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就曾对大臣们说:“我朝地域广大,国家的长治久安依赖地方官吏的秉公行政。我身处皇宫之中,对天下事无法事必躬亲,地方上的都督、刺史就是我的左膀右臂,我最担心的是都督、刺史是否胜任安抚百姓的重任,能否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我特意在我卧室的屏风上记下他们的姓名,无论坐着还是躺着都经常看他们,谁做了好事,我就记录在他的名字下边。这些人决定着国家的安危,必须要称职。”唐太宗对地方官吏的选拔、任用非常上心,但是缺少切实可行的办法去对他们进行很好的管理。

博州荏平有个名叫马周的人,虽然满腹经纶,很有才干,却赋闲在家无事可做。贞观五年,马周来到京城长安,暂时居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做了他的门客。一天,唐太宗诏令百官,要求大家上书议论政事得失。第二天,常何带着自己的奏折,将它交给了唐太宗。唐太宗看了常何的奏折之后,不禁暗暗称奇,因为奏折上所言的都是针对当今情况的真知灼见,这二十多条治国安民的具体措施样样都合自己的心意。要知道,这常何出身行伍,对文字以及国家治理一窍不通。大家对这件事情感到奇怪,都惊奇常何为什么一夜之间就得出这么多的好主意。唐太宗知道这些建议一定不是常何所提,其后必有高人。于是,就问常何提出这些建议的人到底是谁,常何就老老实实地说是家里的门客马周的主意。

唐太宗一听此话,断定马周是个人才。他望才心切,当天就召见马周。但是,马周平常闲云野鹤惯了,不愿受官府的束缚,所以就借故推辞,迟迟不到。唐太宗求贤若渴,如刘备一般三顾茅庐,四次派人前去催促。马周见唐太宗情真意切,被深深打动,于是就同意见太宗。到马周谒见时,唐太宗同他就国家大事彻夜长谈,相见恨晚,相谈甚欢。马周知识渊博,才思机敏,善于辩论,而且分析问题能够抓住根本,入木三分,这让唐太宗非常高兴,不久就提升他做监察御史。

贞观11年(公元637年),侍御史马周向太宗上疏说:“治理天下要把百姓看做根本。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关键在于任用合适的刺史和县令。假若每州能有一个好的刺史,那全州都能得到好处。如果天下各州刺史都能使陛下称心如意,那么全天下的老百姓也就能过上好日子了。自古以来,郡守、县令很多,不可能每个都是贤人,所以要精心选拔那些贤良有德的人来担任;如果朝廷打算提拔某人来做大将、丞相,一定要先让他们试做地方官;或者直接从郡守中挑选人才担任丞相、司徒及太尉的人选。老百姓能否过上好日子,全看刺史、县令是否称职。现在皇上只重视对京城官员的选用,轻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对边远地方的官吏任用就更不认真,那里的老百姓至今尚未安居乐业,大概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唐太宗看了马周的奏折后,对侍臣说:“各州郡守、刺史的人选,由我亲自选拔;县令的人选,请在京任职的五品以上官员各自推举一人,以备选用。”

唐太宗接受马周的意见,谨慎选择地方官吏,在地方上广用有才能的人,为地方上的百姓办了不少实事,也使唐朝的统治更加稳固。由于马周功绩卓着,圆满地完成了很多唐太宗交给他的任务,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他被提升为中书令,兼作太子左庶子,不久又任礼部尚书,深受唐太宗重用和喜爱。贞观二一一年,唐太宗赠给马周一幅题词:“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对马周的辅佐和忠良深表赞扬。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陕西省渭南县官路村南边,修建了一座马周庙,供后人凭吊。

同类推荐
  • 赤脚财神

    赤脚财神

    这是一部记叙虞洽卿上海滩传奇故事的书,是穷小子如何白手起家变成百万富翁的行动指南,集创业智慧、商战智慧、爱情智慧、生活智慧于一书。薄雾侵晨,红日东升,虞洽卿指着熠熠生辉的海水,对周围拾蛤蜊的小伙伴道:“快看,那是金子。”小伙伴说:“那是海水,真是傻子。”虞洽卿小心地捡起一个又一个蛤蜊,道:“那就是金子。”在虞洽卿眼中,海水和金子一样重要。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虞洽卿回到家乡,对一个少年说道:“没有海水,哪有蛤蜊!只有珍惜海水的人才能捡到蛤蜊,只有珍惜蛤蜊的人才能捡到金子。”
  • 海伦·凯勒传

    海伦·凯勒传

    海伦·凯勒是一个盲聋的残疾人,更是一个传奇。她是动荡的20世纪中的一道绚丽彩虹。她虽然又盲又聋,但海伦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理想以及很多热心人的帮助,勇敢地克服了在学习道路上遭遇的诸多障碍。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她通过努力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5种语言,并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她的文字,时至今日仍然打动着读者的心。她不仅是位伟大的作家,还是个了不起的慈善家、教育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曾经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十大英雄偶像;曾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她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 肖邦

    肖邦

    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王莲凤编著的《肖邦(一生都在创作的钢琴诗人)》主要以其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肖邦(一生都在创作的钢琴诗人)》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
  • 纪晓岚——风流才子的方圆人生

    纪晓岚——风流才子的方圆人生

    几十年的宦海生涯,纪晓岚凭借机敏的才智伴随皇帝左右,把一个文人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荣宠备至,一生占尽风光。
  • 褚时健传(试读本)

    褚时健传(试读本)

    《褚时健传》,褚时健数万字自述首次披露,褚橙运营细节深度全公开。褚时健最认可的权威授权传记,自序中称本书“写出了他真实的一生”,《褚时健传》是他最重要的传记作品。88岁老人的传奇人生,起落、颠覆、从谷底反弹的力量,风靡全国的“励志橙”创业史,以及他不息的强大生命力。王石、吴晓波作序推荐《褚时健传》,王石称自己看完书稿夜不能寐。大量细节披露褚橙经营方法和理念,包括褚橙的内部管理、渠道拓展、营销、品质监控等,这是之前的书都没有详细讲到的部分。
热门推荐
  • 豪门盛宠:米仓赖上米虫

    豪门盛宠:米仓赖上米虫

    安家小公主,圈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因安家兄弟一个恋妹成狂,一个爱姐成痴。而这个被保护得很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神秘小公主却一直很烦恼。原因在于她小时候一时贪吃溜进一个宴会,然后就惹上了一个怎么也甩不掉的人。这个人长得倾国倾城就算了,还会装可怜,让你打不得骂不得,还要哄着……唉,说多了都是泪啊……
  • CF之职业人生

    CF之职业人生

    三年前,唐泽雨被人陷害在游戏中使用了外挂而失去了参加世界大赛的资格,从此消失在了世人眼中。三年后,唐泽雨被人坑,来到了当时排名最后的战队无奈做起了队友。当年的王者,重新的站在了赛场上,当时的王者,重新的开始了新的征途他的征途,不在是华夏国的冠军,而是世界的冠军!
  • 可爱动物

    可爱动物

    本书收录了10款可爱的小动物形象串珠作品,丰富的色彩搭配,简单的制作方法,给宝宝在玩耍的过程中更多学习的空间。细致的制作步骤图和简洁的文字描述相结合,手把手教您如何制作宝宝喜爱的小动物形象串珠作品,带给您寓教于乐的绝佳体验。
  • 古兽真相

    古兽真相

    本书主要介绍了100余种极具代表性的古哺乳动物。几乎每个物种都加上了惊心动魄的史诗式的故事,令你仿佛置身早已消逝的动物王国。此外,本书还加入了科学史、古地理学、古气候学、生物进化学、生态学、地质学、地层学、解剖学等非常丰富的知识,为您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古兽世界,是当今国内最具参考和收藏价值的古兽类工具书!作者期望这本《古兽真相》能够成为您视觉上的盛宴,与古生物学家一起分享发现的乐趣。直至您知道,古生物不是远古怪兽,它们的形象、生活习性在现代动物身上都可以看到影子。所以博古通今,热爱并保护大自然是我们的美好期冀。
  •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

    十八岁的唐默然爱上家世显赫的萧沛然,而在他们约定要永远在一起时,萧沛然突然抛下她去了国外,跟另外一个女人订婚。她用了整整四年来遗忘,成全自己漫长的等待。而四年之后,萧沛然突然出现在她面前,这一次他孜然一身,无权无势,他用整整四年抛弃与对抗家族的禁锢,只为完成当年未完成的诺言。他们以为相爱就能敌过一切,交臂而过的爱与时光也能回到从前,然而年少时的记忆,终会死在时光里……陪她走到生命尽头的人,始终不会是他。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
  • 魂火天噬

    魂火天噬

    地球从第一个单细胞生物到现在的人掌控整个世界,所经历的时间不知凡几,但是这不得不承认大自然造物主的神奇,人如今能掌控整个世界,靠的不仅仅是大自然,而是智慧、思想、传承,靠的是大脑。当然智慧、思想、传承这三样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大脑,还有灵魂,不错就是灵魂,不记得是哪位学者大家说过:没有灵魂的人就是一具驱壳。这话所表达的重点灵魂对人的重要性。
  •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有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有病,心理疾病尤其如此。你是否经常无意识重复同一行为?你是否每天郁郁寡欢、无所适从?你是否总是认为自己身体有问题?难道得了绝症?你是否怎么吃都觉得不饱,还是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比自己胖?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他总是真诚地说着一个又一个谎言?你有没有发现原本熟悉的世界突然间变得无比陌生?你已经身处危机边缘,请对号入座。
  • 东宁未安

    东宁未安

    她浅笑吟吟的说着:“公子棋艺精湛,每每下棋,公子见我眉头深锁却总要让我,公子这般贴心,我将公子娶了可好?”逼宫之时,他曾问她,“若是败了,你该当如何?”她似是认真的思考许久,“公子若是败了,可愿与我合棺而葬?”他也曾在深夜时对她剖白心事,“情字于我,是个祸害,我要的是整个天下,你要的是江湖天涯。”她曾无心一般的答他,“若我弃了江湖天涯……若我弃了……公子可会在这天下之中放下一个我。”他不答,她却笑着说道:“公子……一切不过是我的一个玩笑话,你莫要当真。”
  • 九岚歌

    九岚歌

    她不信,款款深情敌不过一对有情刀剑他不悔,入道成魔可只为与她长守千年她不忘,千山暮雪君仍是我心中的永远他不懂,爱与恨之间的界限究竟多么小……当玄凤仙剑与灵凰重现江湖!当九虚幻境的重重妖魔挡在了他修仙路面前!当正邪各道为羽化天书之天、地、人、神、魔、道、佛七卷又将展开一场厮杀!魔教中魂宗、魅道、鬼楼各怀异心,正道中七星门、天罗寺、寒城派、凤翊山庄亦是面合神离!还有那江湖中独来独往的杀手组织云罗殿!谁能突破緂辰决第十重!谁能唤醒沉睡千年的公主!谁是天域巫女的命中所属!一切的一切等你来揭开!
  • 企业概论

    企业概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党和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对地处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均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只有抓住机遇,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不负历史使命,也才能取得自身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