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59800000025

第25章 称藩归国(1)

(第一节)李茂贞称藩

一、称藩纳贡

后唐同光元年(923)四月,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帝,建国号为唐,改晋天禧二十年为同光元年。此时在北方两强争霸的格局中,虽然晋军占领魏博,重新控制河北,赢得了战略主动,但形势仍不甚明朗,梁晋孰赢孰负俱有可能。因此,作为北方第三势力的李茂贞对此并没有做出相应反应。毕竟,晚唐五代以来的多元政局已经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制衡格局,相对稳定。称王称帝者多矣,甚难引起波澜。

同光元年(923)十月,李嗣源率军突袭汴梁,一战定胜负,后梁统治轰然崩溃。十一月,李茂贞得知后唐一举灭梁,这才遣使致书祝贺庄宗,但他信中“以季父自居,辞礼甚倨”。李茂贞之所以态度如此,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李茂贞与李存勖之父李克用在唐末并列雄藩,同朝为臣,又各有大功,得以赐姓联宗,皆预大郑王房,义如兄弟,因此李茂贞对李存勖以叔父自居;二是李茂贞号“名望宿素”,在李克用死后,他自恃资历,始终以反梁同盟的盟主自居,对后辈之李存勖有些轻视,而且他也想趁此时机警告后唐不要轻举妄动。对于李茂贞的态度,后唐庄宗因急于稳定中原局面,也不予理会,不置可否。

同光元年(923)十二月,庄宗率军进入洛阳,正式定都西京,意欲西进。次年正月,李茂贞闻讯,开始内心不安。李存勖一举灭掉了实力强劲的后梁,那么他西进的目标显然就是盘踞关中多年的李茂贞秦岐割据势力。而此时的后唐大军士气正盛,一旦进军岐地,定如摧枯拉朽一般,李茂贞是无力阻挡。李茂贞为试探后唐态度,立即派其长子王府行军司马、彰义节度使、兼侍中李继曮入朝献贡。庄宗以李茂贞乃前朝勋旧,对李继曮特加优礼,加其为中书令,赐诏李茂贞但称岐王而不称其名,暗示并无西进之意。庄宗此举也有暂时稳住李茂贞之意,以打消其戒备心理。因为相持二十多年的晋梁对抗,使后唐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目前后唐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不是与李茂贞的战争。

李继曮见后唐甲兵强盛,回到凤翔告诉其父。李茂贞当时的心情应该是又喜又惊:喜的是李存勖还承认他的功劳和资历,对其十分礼遇恩待;惊的是后唐如此强大,一旦西侵,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秦岐政权国将不存。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作用下,李茂贞决定一改“辞礼甚倨”的态度,谦恭地上表朝廷,“请正藩臣之礼”,表达了称藩的请求,以求暂时保住岐地。庄宗对此“优诏不许”,继续暗示不会改变秦岐政权目前的自立状态。二月,后唐又进封岐王李茂贞为秦王,特许李茂贞可不名不拜。李茂贞因此接受后唐册封,开始正式向后唐称藩。

李茂贞称藩的表现主要有三:

(一)接受册封

首先,李茂贞接受后唐册封,由岐王转封秦王,表示李茂贞已经纳入后唐册封体制,开始称臣纳贡。其次,不仅李茂贞接受后唐册封,秦岐政权辖境的大小官员也都要接受后唐封授和认可。李茂贞“墨制”或“承制”选授官吏的方法重新回归至晚唐藩镇先自行任官,再表奏朝廷认可的轨道上来。同光二年(924)李茂贞临死之前,命嫡长子李曮权知凤翔军府事,次子李昶为泾原留后,然后表奏朝廷。后唐先后在同光二年(924)五月和同光三年(925)五月予以认可,正式下诏册封,承认凤翔李氏的自立状态。

(二)重修藩礼

李茂贞接受后唐册封的秦王爵,正式向后唐称臣,还意味着取消其自立标志的岐王开府,自己改行藩王之制,取消天子之礼。秦岐政权全境改行地方官制,向朝廷奏报认可,不能再有逾制僭越之举。刘氏则取消皇后名号,改称国夫人,称岐国夫人;李茂贞封秦王后不久去世,刘氏又改称秦国太夫人。这在其墓志中也有体现,志文唯独不提称后之语,显然是避当朝之讳,不敢僭越。李茂贞子侄辈本以“继”字相联,为避后唐皇子之讳,一律去掉“继”字,单称名,如李曮、李昶、李侃之称。直至后唐天成元年(926)九月,后唐明宗下诏将李茂贞诸子预皇子之列,赐“从”字辈,方才改为李从曮、李从昶、李从昭等。

(三)向朝纳贡

纳贡是称臣归附、重修臣礼的标志之一。李茂贞虽然在称藩不久后就死去,但从仅存的史料中还可见李茂贞朝贡的概况,确可证明李茂贞称藩之实。

虽然,李茂贞通过上述方式向后唐称藩,但他也不会甘心将自己经营多年的独立王国拱手送人他手。他的臣服是有条件的,是在得到后唐默许或暗示的前提下有条件的臣服,即暂时保住秦岐政权的事实独立状态。而后唐暂时对此采取了羁縻政策,继续让李茂贞的两个儿子经营凤翔、泾原两镇七州之地。同光二年(924)五月,朝廷正式下诏李曮继任凤翔节度使,正式标志着朝廷对凤翔李氏自治的承认,而这种特殊的自立状态一直延续至后唐长兴元年(930),其中只是自治的程度逐渐削弱罢了。

二、归唐原因

李茂贞始终与后梁对抗,而主动向后唐称臣的原因,史无明载。若把他向中原王朝称臣的行为举动简单归结为自身政权实力上与后唐的失衡,而惧怕后唐西讨,是十分片面和武断的。笔者认为其中有更深层次的客观和主观原因,试分析如下:

(一)昔日联盟的瓦解

后梁虽然篡唐立国,但朱全忠一直没有完成天下一统,即使在北方也是偏于中原一带。河东的晋、关中的岐、两川的蜀、江淮的吴甚至是幽燕刘氏等割据势力对朱梁俨然结成了军事同盟。李茂贞秦岐政权势力的存在也赖于后梁有四方掣肘,有后顾之忧。而后唐则不然,幽燕刘守光政权覆亡,吴、蜀割据自保,后梁统治也轰然崩溃,后唐基本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李茂贞环顾四周,与西蜀再度交恶引发的战争已经彻底失去了对后唐的潜在盟友,单单靠他一隅之力断不可能与强大的后唐相抗。因此,割据势力联盟的瓦解导致实力格局上的最终失衡是李茂贞向后唐称臣的客观原因和根本原因。

(二)难以割舍的恋唐情结

李茂贞虽然在唐末骄横跋扈,“凌弱王室,颇有问鼎之志”,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始终没有像朱全忠那样想取而代之,而且在唐亡之后还表现出很深的恋唐情结。诸如继称李姓,始终不称帝,延用大唐年号等等。其中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唐王朝对李茂贞的赐姓名,把他列为宗室。而对于出身低微的李茂贞来说,预于国姓属籍是他一生至高的荣誉,对于他后来的政治地位也很重要。所以,他已经自视为大唐皇族中的一员了。这从他发迹之初就可以看出,他对唐室无疑是忠心耿耿,立下了汗马功劳,以维护李唐王朝为己任。但是,他位列方镇之后,也逐渐表现出了晚唐藩镇特有的干政、兼并、割据等一系列的行为倾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若不如此,也只能是依附于他人甚或被兼并,此乃时势所驱,大环境使然。二是虽然“唐室虽微”,但“天人未厌”。唐末方镇不听朝命、自霸一方或干政预事,但并不否定李唐王室。大唐王朝统治已将近三百年,李姓天下已深入人心。在当时人的观念里,篡位自立,取而代之,天下改姓,那是不可接受的。杭州董昌的迅速覆亡和朱梁篡代之后遭到各镇诸侯的反对与对抗都是明证。因此,李茂贞也同样怀有这样的观念,篡位代唐,是他从内心深处所不能接受的。这种心理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唐亡后他虽然自立政权,妻称皇后,宫室、礼制多有僭越,但他始终不称帝。或许因为是否称帝,对他而言有着本质的区别;二是表现为秦岐与后梁在政治和军事上始终对峙抗衡,以致天佑二年(905),朱全忠心腹蒋玄晖有“今兹晋、燕、岐、蜀皆吾劲敌”之语。而后唐(晋)的李克用及李存勖,同样也是来自于唐帝赐姓,而且他们始终自称唐朝宗室,奉唐为正朔,国号仍然为唐,这在心理上首先就能唤起李茂贞对大唐的眷念,较朱梁而言更能为人所接受。加之自身实力不济,雄心不再,一心向佛,所以,年已垂暮的李茂贞决定向后唐称臣,有其深刻的心理原因。

(三)后唐的优礼态度

后唐对李茂贞十分优待,并没有马上兼并秦岐地盘的打算,仍然让李氏世袭,保持着形式上的臣服和事实上的独立。这种态度也让李茂贞放心向后唐称臣。而相比而言,朱梁则始终没有对李茂贞伸出橄榄枝,也是岐梁对抗相始终的原因之一。而李茂贞向后唐称藩则不同,一是后唐依然称国号为唐,李茂贞原本就是大唐岐王,改封之后,李茂贞仍称大唐秦王,这在其墓志中就有体现。也就是说,从名义上,李茂贞归附称臣并无委屈投降之意,这于情于理皆可理解。二是李存勖因为李茂贞是旧朝元老,对他十分尊敬,许其不名不拜,又改封他为秦王,加封李从曮为中书令。李茂贞病重时,李存勖还专门“诏使赐医药问讯”。客观而言,后唐朝廷对李茂贞父子是恩宠有加,以礼相待。特别后唐默许其可延续原有的自立状态,这是李茂贞父子称藩的关键。可以说,正是后唐的优待态度让李茂贞最终决定称藩归附。

(第二节)李从曮继立

李茂贞称藩后数月,也即同光二年(924)四月十一日就撒手人寰,遗命其嫡长子李从曮继立,权知凤翔军府事。李茂贞一生称王割据,连任凤翔节度使长达三十八年,虎踞秦岐,卵翼十余镇,势力达及四十余州,影响不可谓之不大,是晚唐五代多元政局中的重要一元。后唐立国后,李茂贞心中眷念的大唐江山在他心目中得以延续,他的复唐愿望也终以实现。临终前,李茂贞被后唐追封为秦王,赐谥号曰忠敬,还赢得了后唐朝廷的默许,传位其子,保证了秦岐政权之凤翔、泾原两镇的实体性和延续性。随之李从曮继立,秦岐政权开始步入后李茂贞时代。

一、李从曮生平

李从曮,原名李继曮(李茂贞诸子以“继”字行)。李茂贞归附后唐后,李继曮为避庄宗之子行“继”字讳,故省“继”字单称“李曮”。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九月,明宗特赐李茂贞诸子预皇子列,准连皇子行“从”字,以从子视之。自此,李曮改称李从曮,为史所记。因此,李从曮、李继曮、李曮乃为一人。

据《旧五代史》卷一三二《李茂贞附李从曮传》记载,李从曮乃李茂贞长子,生母为刘氏,后晋开运三年(946)卒于位,终年四十九岁。依此推算,他应该出生于唐昭宗光化元年(898)。若《旧五代史》记载无误,那么李从曮的身世还需进一步探讨。李茂贞生于856年,至898年他正处于割据的鼎盛时期,在其四十三岁才得“长子”之说似显不妥。从唐天复三年(903)正月李茂贞(时年四十八岁)以其子李侃迎娶唐昭宗女平原公主的记载来看,李侃当时应正值婚娶之龄,而所谓“长子”的李从曮才年仅六岁。李从曮之上似应有李侃一兄。又,《册府元龟》卷七八六《总录部·多能》记云“晋李从昶(李从曮之弟),秦王茂贞第三子也。”据此种种,李从曮似不是李茂贞长子。笔者推测李茂贞当有前妻,后又迎娶刘氏,立为正室。李茂贞四十三岁时与刘氏生下两人第一个儿子李从曮。刘氏既是正室,李茂贞开府立国之后又称皇后,李从曮以此才被称为李茂贞的嫡长子。

同类推荐
  • 记忆中的战旗

    记忆中的战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黄陵文典·黄帝祭祀卷

    黄陵文典·黄帝祭祀卷

    公元2008年4月4日,时值戊子年清明佳节。由黄帝故里黄陵县组织编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历史文化系列丛书—《黄陵文典》1—16卷
  • 新帝王莽

    新帝王莽

    新的皇帝,不一样的王莽。
  • 宋史通俗演义(一)

    宋史通俗演义(一)

    后儒之读《宋史》者,尝以繁芜为病。夫《宋史》固繁且芜矣,然辽、金二史,则又有讥其疏略者。夫《辽史》百十六卷、《金史》百三十五卷,较诸四百九十六卷之《宋史》,固有繁简之殊,然亦非穷累年之目力,未必尽能详阅也。柯氏作《宋史新编》凡二百卷,薛氏《宋元通鉴》百五十七卷,王氏《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陈氏《宋史纪事本末》百有九卷,皆并辽、金二史于《宋史》中,悉心编订,各有心得,或此详而彼略,或此略而彼详,通儒尚有阙如之憾,问诸近今之一孔士,有并卷帙而未尽晰者,遑问其遍览否也。
  • 莽九州

    莽九州

    李煜沉迷于诗词,醉生梦死,赵匡胤的铁骑踏遍了半个中国,意欲挥兵南下。穿越后的李潇改进炒茶工艺,开创制壶先河,一首诗词惊天下,三篇文章定河山。小人物如何改写历史,谋定天下?莽莽昆仑,唯有九州……
热门推荐
  • 一个失败者在上海

    一个失败者在上海

    这是我在上海奋斗的故事。一个曾经生活的失败者,硬是靠着自己仅有的一点机会和勇气在上海闯荡,但愿我的故事能够为你的生活带来一点灵感。
  • 洪荒神灭

    洪荒神灭

    现代文明崩溃,天地巨炉,重炼洪荒,群雄争霸,杀起破星,诸神泯灭,亡者归来!
  • 硝烟飘过青春的岁月

    硝烟飘过青春的岁月

    她不由自主的看了看那些鸟儿,脸上微微泛起了红润,手里拿着的一张信纸在微微的颤动。远处,一辆吉普车停在状元亭边上,里面坐着俩个身穿黑色便服,肩上都跨着盒子炮的年轻男子,眼睛不时的看着情人阁这边的一对年轻人。
  • 天后攻略

    天后攻略

    第一雷:有人的地方就有八卦!你怎么能逃离八卦?这里有八不完的美女美男卦!这里有八不完的娱乐明星卦!这里有八不完的恋爱奸情卦!看八卦天后在八卦丛生的是非之地,给你爆料一个又一个八卦!*******第二雷:异国艳遇+一见钟情+细水长流=幸福生活转世移魂+豪门恩怨+私生子女=混乱人生娱乐明星+狐朋狗友+恶俗桥段=雷死人不偿命*******本书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本书属于八卦搞笑性质,一切与现实无关,请大家不要较真儿。
  • 星际大明星

    星际大明星

    穿越了,有金手指了,不过崇拜掉落系统是个什么鬼?掉落的这屠龙刀又是什么鬼!难道叫我用屠龙刀去砍星际母舰!
  •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附西晋录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附西晋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零一号村

    零一号村

    受到广泛关注,即为“存在”,简单的说,“存在”就是种感觉。而有一类人,他们的存在感在不断流逝,他们就是“幸存者”
  • 遥远时空之拐个帅哥回家来

    遥远时空之拐个帅哥回家来

    郭小姐的牢骚:“该死的冰山脸,什么大皇子啊?!看不起人,讨厌死了!”“二皇子好酷、好帅、好有型哦哦哦!”“苏哥哥,谢谢你的帮助与陪伴!”“啊啊啊啊!臭小鬼,别再叫我猎物了,我不是你的猎物啊啊啊啊!”“连公子真的对不起!”
  • 女人要学会说“不”

    女人要学会说“不”

    在爱情的世界里,女人总是把男人放在第一位,她们总是喜欢说“我爱你胜过爱自己”之类的傻话,总是把男人当成天。而男人呢?他们即使再爱你,也只是把你放在和自己等同的位置上。所以,受伤的往往是女人。冰冰在上学的时候,爱上了高自己两级的学长,很快他们就进入了热恋期。大学毕业时,冰冰按计划准备考研究生,她的男友却不同意:“咱们结婚吧,我非常需要你。”是结婚还是考研,她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 重活十二年

    重活十二年

    如果是你,从2015年重生到2003年,大学入学前夕,你会怎么做?是灯红酒绿泡妹子?还是埋首苦读做学霸?或者走上官道从此为民服务?亦或者开创商业帝国纵横资本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