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67000000043

第43章 炎帝、姜炎文化略论(1)

彭邦本

炎帝是中华民族相传最早的人文初祖之一,其传说初见于《国语·晋语四》所载司空季子的追述:

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根据这条先秦时期的记载,炎黄二帝及其族群同出一源。贾谊《新书·制不定》亦云:“炎帝者,黄帝之同父母弟也。”同书《益壤》:“黄帝者,炎帝之兄也。”可见炎黄同出一系是战国秦汉以来的传说。与黄帝一样,炎帝又是中华人文初祖中声名最着者之一,名号多、名气大而义涵丰。如先秦以来的文献记其又称“赤帝”,《逸周书·尝麦》、《大戴礼记·五帝德》。号神农氏、有焱氏、朱襄氏等,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文》之《全秦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页。但最显着者仍为神农氏,实乃东亚大陆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繁荣的神圣表征,故《世本》径称“炎帝神农氏”。在其它先秦秦汉文献中,炎帝又曰烈山氏、列山氏、厉山氏、连山氏等,似乎又与特定地域相联系,应为与烈山氏同音衍化而来《国语·鲁语上》记春秋初年鲁国大夫展禽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韦昭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也记春秋末年晋国太史蔡墨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以上烈山氏,东汉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作“列山氏”。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亦云:“神农氏起列山,谓列山氏。”《礼记·祭法》则谓“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所记显然为同一传说。学者或已指出,“烈”、“列”、“厉”三字上古均为月部来纽入声,王力先生拟音为[liat],(王力:《诗经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读音相同,故可通用(刘玉堂等:《炎帝、神农氏、烈山氏的分合因由——兼论远古传说变异与原始民族融合之关系》,《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其义涵则源于当初刀耕火种的粗耕农业。《世本》又云“炎帝姜姓”。《晋语四》也在记“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之后,谓“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是司空季子亦以炎帝为姜姓,盖因炎帝族群最初生息繁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姜水流域,故而姓姜,实乃渊源于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族群之一——羌族。从古文字学角度言之,姜、羌二字均上从羊,下分别从女或人,乃意近通用之形旁,合观则其字义出自一源;分言则羌族曾在远古经历从母系到父系之历程(其间尚有《后汉书·西羌传》所谓“以父名母姓为种号”的过渡阶段),二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历时性关系。进而言之,姜、羌皆为从羊之会意字,则又反映其族群早期曾经历以牧羊之畜牧业为主的社会历史。但姜姓的炎帝相传有众多的发明创造,因而受到中华民族历代的虔诚奉祀。而炎帝族群所创造的灿烂文化,邹衡先生和石兴邦先生等名之曰“姜炎文化”邹衡:《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论文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1年;邹衡:《漫谈姜炎文化》,宝鸡市社科联编《炎帝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石兴邦:《研究姜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以促进新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宝鸡市社科联编《炎帝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一个时期以来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

那么炎帝和姜炎文化在历史上究竟有何主要贡献呢?下面谨结合文献和出土资料,试对之略做探论。

在炎帝和姜炎文化的诸多杰出贡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传说等各种资料反映其在东亚大陆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进程中的发明及领先成就: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周易·系辞下》。

如前所述,姜姓的炎帝族,早期源于和属于羌族。羌族是古代尤其上古中国西部地域分布甚为广辽的族群,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大量记载和反映。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甘青及其临近的陕西、宁夏及川西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其后属于青铜器时代的卡约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与刘家文化等出土资料,则是其进入夏商周三代时期留下的大量历史遗迹、遗物和遗址。尹盛平先生在《西周史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指出:“陕甘交界处和甘青地区的卡约文化、刘家文化、辛店文化,都属于青铜文化,文化面貌又大致相同,器类都以袋足分裆鬲、单耳罐、双耳罐、腹耳壶为主,陶土的羼和料相同,不仅同属于一个文化谱系,而且都是以羌族为主体的西戎文化。”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可知,在上述西部广大地区,由于地域辽阔,羌族很早就已经形成众多的族群支系由于地域辽阔,支系繁众,羌族从来就未形成统一的族群共同体。如即使在汉代地处川西高原岷江上游的汶山郡,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并不统一。(《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由于地形、地势、地貌等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多样化,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炎帝之时,羌人各部因地理和历史条件的异同,生业方式出现分化,已经从早期比较低等的兼有采集、渔猎和初步蓄养、种植的经济中,发生、发展出分别以早期农业或畜牧为主要生业的支系,以及半农半牧、农牧混杂的社会共同体。炎帝烈山氏之号,实反映了其由原始采集渔猎经济中逐渐发明和发展出农业文化的漫长过程:烈山亦即焚烧山林,丁山先生认为起初本是《孟子·滕文公》所谓“烈山泽而焚之”的狩猎活动,代表原始田猎时代的生产技术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版。非常正确;其后遂逐渐从中发明了刀耕火种的初期原始农业,而《国语·鲁语上》记东周初年鲁国大夫展禽追忆往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反映的正是炎帝族群从粗耕农业向高等农业演进的漫长历程。

在以上炎帝时期已经分化发展形成的诸种生业形态中,农业族群共同体无疑处于相对先进的历史发展前列,尤其以今天宝鸡地区一带为中心的着名的炎帝族群,无疑是当初羌人繁多的支系中最为先进的一支。上古宝鸡一带广大的黄土塬,土壤肥厚,水源丰足,是发展旱作农业的理想之地,炎帝族长期繁衍生息于这里,孕育和发展出当时最先进的农业经济,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因而素来享有“神农氏”之美誉,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族群共同体,充当了引领“天下”(亦即当时一颇大之区域)的中心族群的角色。古代盛传其历代首领号称“炎帝”,绝非偶然,实为当日“天下”族群联盟的共主。究其缘由,可谓势有必致,实至名归。炎帝及其族群的此种地位,相传是在史前着名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后,才由黄帝及其族群取而代之的,但文献相传其后姜姓的炎帝族群仍然在“天下”联盟中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先秦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中,传世文献反映姬姓的黄帝族与姜姓的炎帝族长期为联姻的两个族群,并且以之为中心形成了黄河流域大型的联盟共同体及其发达的农耕文明。

根据近来的研究,古史传说时代的农业文化圈最早起源于黄土高原,这一时代引领农耕文化的圣君——“神农”、“后稷”都出自从事农业生产而闻名于世的炎姜部族,其原因是从炎帝到四岳帮助大禹治水的这一段时间,约为公元前4000到前2000年,正是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最为温暖的时期,故炎姜部落所居住的陕甘青一带大约相当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以及甘肃东部、陕西西部的仰韶文化,当时正好为农耕文化区。但从距今4000年以来,全球气候转凉并干旱化,学者或认为其时陕甘青一带已经转而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卡约、辛店、寺洼文化以及刘家文化,不再适宜于农业生产,其先民从此也就变成了“西戎牧羊人”。此即炎姜部族从最着名的农业部族变为畜牧业文化的原因。上述气候转凉并干旱化导致炎姜部族从农业变为畜牧业文化的观点颇有新意,有一定根据和道理,可成一说。但考古资料和文献传说记载等多方资料的互证解读难度很大,不宜绝对化,得出非此即彼的简单结论。

从总体上看,古代社会的生业和经济往往都是复合的,这是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大致规律。因此,早期民族以单纯的游牧经济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即使秦汉时期驯畜了羊群、被称为“西戎牧羊人”的羌族,史载其僻在甘青,“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云云,正好反映他们往往也是牧业为主、农牧兼营的,此即《后汉书·西羌传》所谓“产牧经济”。各方面的资料揭示,尽管有所谓大气候转凉并干旱化,西部许多地方的生业出现农退居次、牧进为主的现象,但上述广大地区地理、气候条件本身极为复杂多样化,这些衰退现象更多地是出现在甘青地区。以往因农业的繁荣而兴起的聚落,此期规模、人口的减少,也反映了原居这些地区的姜姓支系,向自然条件较好之处尤其是东部方向的迁徙,这有促进其所到之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历史作用。而关中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农业在整体上虽也可能有退化,但不会完全退为牧业,这与同期更西的地区,尤其与高纬度的长城以北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在关中等一些水土资源优越的地方,尤其是河流台地、阶地,已有较为长足发展的农耕文化仍然不绝如缕,有的地方还会因文明时代的到来有进一步的发展,因而姜姓族群的一些支系看来仍然保持了悠久而优秀的农耕传统。这说明,自然条件下的人文因素也不容忽视。距今4000年左右以降,正值中国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农业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形成更是以早期农业较为长足的发展为充分条件。甚至可以说,气候的变化,加上前述优秀的农耕文化传统及其蕴涵的文明因素,正好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生和发展。再者,约当虞夏之交的此期确实气候变化、涝旱灾患交替,但为了保障已有长期传统和较为长足发展的农业,史传其时先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水活动,《国语·周语下》就记大禹治水,“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命以侯伯,赐姓曰姜”。传为姜姓的四岳,据顾颉刚先生研究,本为“西方萃聚之四山”顾颉刚:《“四岳”与“五岳”》,《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7页。而其中最能坐实的就是南岳或曰吴岳,此当为最早之岳,原本即宝鸡附近的吴山,属于姜炎族群聚居的核心地区顾先生所考四山,总体上虽不免有推论推测之处,但其所考定南岳却为不易之说:“南岳与吴有关联则可断说。吴者何?吴岳也,《史记·封禅书》记其山于歧山之西,明即《禹贡》之岍,《周官》、《尔雅》之岳也。”(顾颉刚:《“四岳”与“五岳”》,《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6页)。四岳佐大禹所治的水患,被认为正是这次气候变化的集中反映,可是,治水传说本身却带有明显而强烈的典型农耕文化色彩。另外,姜戎或姜炎文化为时空涵容很大的范畴,不仅从时间上纵跨了仰韶、马家窑、卡约、辛店、寺洼文化以及刘家文化,空间上更涵盖了众多支系。石兴邦先生指出:“扎根于渭水流域的姜炎文化部族,经数千年的经营开拓,最后形成了融会诸姜与诸戎文化于一炉的周秦文化。”石兴邦:《研究姜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以促进新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宝鸡市社科联编《炎帝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是其认为姜炎或姜戎文化本身就包涵诸姜与诸戎各系,很有见地。此诸姜、戎的分合,正好反映了姜戎或姜炎文化也是集多元来源或多样性成分为一体的,其经济和生业也是如此,这与其时其地的自然生态条件显然也是吻合的。

前述讨论意在说明,气候趋凉的变迁并没有阻断炎黄以来已形成优良传统的农耕文化源流,相反,各方面的资料揭示,炎黄虞夏以来传统的曲折延续,深刻影响了殷商尤其周代社会。相传为黄帝族后裔的姬姓周族,实际出于白狄的一支,其主要生业原本并非农业。但据徐中舒先生研究,周族从不窋到公刘世居豳地,已成为黄土高原地带的粗耕农业民族;因“涉渭为乱,取厉取锻”《诗经·大雅·公刘》。得与渭水流域的姜姓高等农业民族接触而经济文化逐步提高;至古公亶父迁于岐山下周原后,从此世代与姜族通婚,接受母家的高等农业而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农业国家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47、115~116页。

同类推荐
  • 定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

    定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

    定边县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属黄河流域“河套文化”及“仰韶文化”范畴。夏禹时,属雍州,为古羌族后裔,羌氐民族的游牧徙居地。殷商时期,定边为鬼方之地,是商朝在北方的劲敌,《易经·既济》中有“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的记载。定边境内先后成为汉族和鲜卑、羯、氐、羌、柔然、吐蕃、突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场所,他们或游牧狩猎、交易互市,或金戈铁马、兵戎相见,各民族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史诗般的话剧。
  • 纳家户历史人文调查

    纳家户历史人文调查

    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长期聚居,多种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样的文化体系,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积淀深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突出特色,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力转化成经济力,加快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走一条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宁夏作为回族自治区,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中阿经贸合作论坛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突出回族文化资源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回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 饮酒与行令

    饮酒与行令

    中国人喜饮酒,有事没事喝两盅,家里来了客,有朋自远方来,都不免要备上一壶好酒,推杯换盏一番,似乎不喝酒就不算吃饭,不喝酒就不能尽地主之谊,不喝酒就不能尽兴。于是,酒成了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酒行令好处多,可以调节气氛、增进交流,雕俗共赏、老少皆宜,陶冶性情、激发才智。从诗到小说,酒令无处不在,为文学色彩拓宽了体裁,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朱领略酒令文化的魅力。
  •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中国的文化浑厚深远,有源有流,仪态万千。它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也正因为此,中华民族才得以长期地存在与持续地发展。然而,尽管中国的广袤大地以及居于其上的居民被共同的主干文化纽带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民族,但实际上,他们在外表、习俗、性格上的区别之大,并不亚于南欧地中海人和北欧日尔曼人的差别。地域性文化的特征也是很明显的。
  • 世界文化百科

    世界文化百科

    各民族的古老文化中都有解释自身起源的故事,并且无一例外地将人类的起源归功于神的创造。在欧洲和中东,人们对《圣经》里关于上帝“创世”,并创造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的神话深信不疑。
热门推荐
  • 误嫁俏王爷

    误嫁俏王爷

    夏田如愿穿越到古代,却成为一个王府打杂丫鬟。寻死无果却因有着倾城的容貌,代替宁府死去的三小姐出嫁给有名无位的大皇子。隐藏这内心的感情,只为寻求一线生机,处处隐忍。却被心中那个最重要的人伤害,最后才发现原来一直有一个人在背后默默帮助保护自己。她能否发现自己爱的归属,最后真的能如他所愿退隐山林,从此不问凡尘之事吗?
  • 无垢的云

    无垢的云

    有着悲惨童年,却一点也不在乎;家境贫寒,却也坚持自己的骄傲;被很多人抛弃,也不会抛弃任何人。就是这样的她,脆弱又坚强,承担着同龄人不能承受的痛苦,一声不吭;就是这样的她,倔强地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创造着别人以为不可能的奇迹。早熟的她,在最纯洁的年龄遇上了他,付出最真挚的感情。却发现,原来一切都是错误。
  • 林峰的传奇

    林峰的传奇

    主要描写一名修真人渡劫失败,却没有魂飞魄散,转世却进入凡人界,拥有着前世记忆,进入了长生大陆四大世家之一的林氏世家,成为了林公子,却被世家为了世家的利益逐出家门,此时他仅仅十岁,他立志要创造自己的传说,来证明自己,也开始了属于他林峰的传说——林峰的传奇,开启了主角波澜壮阔的人生。
  • 白衣,红衣

    白衣,红衣

    云雾缭绕着空中一个巨大的宫殿,在这个宫殿里花草就像有生命一样,不管是什么季节它们依然存活,繁华的宫殿有很多仆人,就像华夏的皇宫一样
  • 中国经营大师智慧全集

    中国经营大师智慧全集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经营大师,必须放远眼光,必须把握大局,商海竞争是非常惨烈的,只有那些把握大局的人才能驾驭市场。本书中有他们的人生经历,有他们的创业过程,有他们的经营理念,有他们成功后的谈定和失败后的反思……
  • 红尘天路

    红尘天路

    天路红尘天路的尽头,谁曾走过?多少人?一生只为迈向那飘渺得永生。多少年?再美的辉煌终也化为尘土。有一天,一个人成就了永恒的神话。但,一个雨后的清晨,神话碎了,还有支离破碎的心。时光无声飞过,也许千世轮回,也许万年飘逝,又现烟花牧儿。
  • 这绝对不是三国

    这绝对不是三国

    重生男:“我要报仇雪恨,我要逆了这贼老天!”系统男:“真巧,我想领略世界之巅的风采,我一起去逆天吧!”废材男:“我要让那些瞧不起我的人都后悔,加我一个我们一起把天逆了!”主角:“小天妹子别怕!我来帮你!”重生男:“就是你!上一世就是你杀的我!”系统男:“系统说的最终BOSS就是你吗?”废材男:“就是你这个混蛋抢了我的未婚妻!”主角:“一起上吧!我要打100个!”天:“所以说,你们这些人逆我干嘛呢?惹你们的又不是我。”新人求多多支持啦,只求签约,有A签最好,不能就潜力签。均定500就专心写书。
  • 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

    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汲取激励人心,催人上进的力量。他们成功的人生之路,能够激发我们更高的人生追求。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教训,能够使我们事半功倍。在成长之路上,天赋固然重要,但人生的磨炼、社会的感染、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努力等,都影响着人生智力的发展和才能的表现。人与人的天生智力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但随着后天的学习与培养,不同的人就表现出不同的才智,只有把这种才智积极地运用于实践和创造活动中,才能发挥神奇的作用,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社会财富。
  • 剑缘劫

    剑缘劫

    倔强少年许朝城就读于南方小城的一所私立中学......同班同学的可怕梦魇;夜间小路的离奇邂逅;东山之上的惊险遭遇;流传千古娲神传说;失踪父亲的蛛丝马迹......诸多事件,使他卷入了一场波及千年的大劫之中......穿越时空,探寻真相,游仙境,闯六界,......当一切都烟消云散时,似乎真正的灾难,才刚刚开始......奇异的剑柄;神秘的凶兽......难以置信的身世;催人泪下的情缘;......千年大劫,世界末日?谁是真正的幕后黑手?何为善?何为恶?何为世间最强大的力量?他,最终与谁长相厮守?带着你的好奇,和主人公一起,走进《剑缘劫》,回到1300年前的神奇大陆,寻找意想不到的答案吧......
  • 镇魂三部曲

    镇魂三部曲

    北欧神话与轻小说的结合,轻松愉快的校园生活,罪与善之间的离奇故事.但是在这些愉快的事件背后,又有什么样的阴谋在策划着呢?“只是为了颠覆这个世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