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67100000010

第10章 隋唐汉族风俗(10)

5.男佩鱼袋、女插梳篦

朝服佩绶、鞶囊系汉族传统风俗,隋唐时代仍沿袭不变。但唐代常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佩带鱼袋的风俗,这是前代所未有的。鱼袋本来用于装鱼符。鱼符系刻有官员职务的身份证明,唐代规定须随身佩带。但可以佩鱼者仅限于职事官。武则天时,因玄武与“武”姓相讳,遂改佩鱼为佩龟,并初次规定了龟袋的品级。中宗时,恢复佩鱼,并将范围扩大到散官。睿宗朝,正式将鱼袋与常服服色相连,规定穿紫袍衫者,鱼袋用金饰、穿绯者用银饰等。到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佩鱼范围再次扩大,规定一切检校、试、判、内供奉官均可佩鱼袋。从此,鱼袋就成为常服中绯紫服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凡赏赐绯紫服的同时也赏鱼袋,二者连在一起,称章服,鱼袋基本上变为一种表示身份地位的佩饰,所以韩愈有《示儿》诗曰:“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

女子佩饰主要有首饰。唐代女子首饰常见的有钗、步摇、钿、梳篦等。钗,多插于发髻,金银打制,形状常见的有蝉、雀、鸟等小动物,如王建诗曰:“玉蝉金雀三层插”;段成式诗曰:“出意挑鬟一尺长,金为钿鸟簇钗梁”等。《全唐诗》,五函五册、九函二册、九函五册,扬州诗局刻本。出土的唐钗实物,钗梁上即有小鸟形状。插于发髻前部,并垂有小饰物,走路时小饰物会随步摇动的钗,也叫步摇,其钗体常作凤鸟形,即白居易《长恨歌》中所谓“钗垂小风行”。

钿,又名“花钿”,有金钿、翠钿、宝钿等,制作工艺已十分高超。金钿系以金子制作。日本大和文化馆藏有中国唐代团花簪花,在葵花形状的花庶周围,用金丝编成网文,制出八片立体花瓣,构成一朵盛开的山菊,精巧别致。翠钿系以翠绿的鸟羽粘贴而成,如王建:《宫词》曰:“不知红药阑干曲,日暮何人落翠钿”,表明这是镶有翡翠的钿;宝钿则是在金钿上镶嵌宝石,或直接以宝石雕饰成花朵。钿多簪于额前发中,温庭筠《南歌子》曰:“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钿的垂饰正处额前眉间。隋唐妇女簪花钿的确形象可从着名的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见到。

唐代妇女还有头插梳篦之风。梳篦有金制、银制、玉制和犀角、白角制等。金篦,薛昭蕴《女冠子》词曰:“翠钿金篦尽合”;银篦,花蕊夫人《宫词》诗曰:“斜插银篦慢裹头”;玉篦,元稹《六年春遣怀》诗曰:“玉梳钿朵香曜解”,如此等等。隋唐时妇女插梳篦的方法,则有横插、斜插、对插和多把小梳篦合插等。张萱《捣练图》中的妇女,头上同时插几把小梳篦,如元稹《恨妆成》诗曰:“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宫词》诗曰:“归来别赐一头梳”。周昉《挥扇仕女图》中的妇女则头插两把大梳,梳齿上下相对,系对插。妇女对插梳篦的形象,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也可以看到。

又有佩臂钏之俗。臂钏起在南北朝时,多戴在手臂上,隋唐时期戴的位置逐渐下移,最后落在手腕上,成为一种腕饰。白居易有《盐商妇》诗曰:“皓腕肥来银钏窄”,可见当时妇女的银钏已戴在腕上。在湖北武昌隋墓中出土的女子陶俑上,腕部塑有数道螺文,当是臂钏之形象。在唐代名画《步辇图》《簪花仕女图》中,也可看到妇女腕戴臂钏的形象。

石金项链此外,隋唐时期的少数歌女舞姬中,已出现戴耳环、耳坠之俗,但流行尚不广。1957年8月,在西安隋李静训墓出土了一串项链,其链条由二十八颗镶有珠宝的金珠构成;上端袋有扣钮,下端缀有坠饰;坠饰上镶有嵌青金石,制作精美,据专家考证,系来自西域之物。但也可证,佩戴项链之俗已开始在隋唐妇女中出现。

6.文身黥字流行

文身习俗起源古老,“越人习水,必镂身以避蛟龙之患”《酉阳杂俎》前集卷八《黥》。说明春秋战国时的越国已有文身习俗流行。隋唐时期,文身习俗流行更为广泛,成为人们一种的嗜好。如蜀小将韦少卿“嗜好剳青”;宝历年间“长乐里门有百姓刺臂”;长安百姓三王子,“遍身图刺,体无完肤”;武陵人雷满,“文身断发”,等等《酉阳杂俎》前集卷八《黥》。文身习俗已从南方,延伸至北国;上起皇室,下至民间,男女老少,均不乏黥迹。

隋唐以前,文身的图案较为简单;隋唐时期,则文身内容日趋丰富,图案更为复杂,诸如诗词歌赋、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山水花卉、神仙鬼怪、傀儡戏文等,皆成为文身内容。如荆州葛清,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诗30余首,称“白舍人行诗图”;蜀中韦少卿胸刺一树,上栖寒鸦数十,树旁有挽镜人物,寓张说“挽镜寒鸦集”诗意;长安王力奴胸腹“为山、亭院、池榭、草木、鸟兽,无不悉具,细若设色”;高陵宋元素,“(身)刺七十一处,左臂曰:昔日以前家未贫,苦将钱物结交亲。如今失路寻知己,行尽关山无一人;右臂上刺葫芦,上出人首,如傀儡戏郭公者”。《酉阳杂俎》前集卷八《黥》。

隋唐时期,人们文身的动机五花八门。黔南观察使崔承宠少时,遍身刺一大蛇,“始自右手,口张臂食两指,绕腕匝颈,龃龉在腹,拖股而尾及骭”,每当酒酣,则“努臂戟手,捉优伶辈,曰:蛇咬尔!优伶等即大叫毁而为痛状,以此为戏乐”,似以黥体戏弄人;段成式门下驺路神通,“每军较力,能戴石簦靸六百斤石,破石粟数十。背刺天王,自言得神力,入场神助之则力生”,则又以黥体祈获神力。《酉阳杂俎》前集卷八《黥》。

7.服饰崇时尚

隋唐胡服盛行,毋论民间,抑或皇室,皆喜着胡装。《旧唐书·舆服志》曰:太宗“朔望视朝,以常服及帛练裙襦通着之。若服褶袴,又与毛巾帻通用着于今”;“其常服,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于戎事。自贞观已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已。”褶袴、六合靴等常服多系胡服。上行下效,对民间胡服风尚的形成影响巨大。如民间帽式,隋唐之际,骑马者多着幂离;到唐高宗时,幂离换成帷帽;开元年间,则又变为“无复障蔽”之胡帽,凡此三变,仍不出胡式。再如男女衣着,折襟外衣,靴靿并行本系中亚波斯风格;而长袖窄口细腰,且腰佩承露囊等诸多式样,又系取法于印度、回鹘。唐太宗曾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一年。在如此开放的社会中,服饰盛行胡风是十分自然的。

又有女着男装之风。《新唐书·五行志》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厉、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可见,太平公主这样的贵妇也着男装。盛唐以后,社会风气更为开放,妇女在大庭广众间颇有“着丈夫衣服靴衫的”《旧唐书·舆服志》。“士流之妻”也“衣丈夫服,靴衫便帽。”《大唐新语》卷十。李廊《长安少年行》十首之五曰:“遨游携艳妓,装束似男儿”。李华《与外孙崔氏二孩书》曰:“妇人为丈夫之象,丈夫为妇人之服,颠之倒之,莫甚于此”。李华乃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可见安史之乱以后,女着男装的风习仍旧盛行。故元稹犹有《赠探春诗》曰:“新妆巧样画双蛾,慢裹恒州透额罗。正面偷轮光滑笏,缓行轻踏皱之靴。”范摅:《云溪友议》。裹幞头、执笏、着靴,正是男子装束。

袒露前胸又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大时尚。女装上衣露胸,汉魏时未见,南北朝时始有出现。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和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均出土有袒胸女俑。唐代女装露胸,当沿袭南北朝之俗而来。敦煌壁画329窟有一执花跽坐少妇,身穿袒胸罗衫,两乳隐然可见。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所绘侍女、韦顼墓所绘贵妇人、懿德太子墓石刻宫廷女官等,皆袒胸露乳,胸部轮廓分明。当时诗人对妇女袒露前胸之风亦有所描绘,如温庭筠《女冠子》曰:“雪胸鸾镜里”;方千《赠美人诗》曰:“却系裙腰伴雪胸”、“粉胸半掩疑晴雪”、“常恐胸前春雪释”;韩偓《席上有赠》曰:“鬓垂香颈云遮藕,粉着兰胸雪压梅”;周濆《逢邻女》曰:“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等等。足见唐代妇女服装,在薄、透、露上,远比前代开放。以纱罗作衣料,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个特色,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唐代独创,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时髦服装审美特点的概括。

二、饮食风俗

中国饮食文化在隋唐得到高度发展,饮食行业兴旺发达,饮食品种丰富多彩;相应地,饮食生活方面也形成了许多独具一格的习俗和风尚。

1.主食三餐定型

隋唐以前,汉族社会基本实行早、晚两餐制。尽管有时也出现包括“午时食”在内的“三食”,但隋唐以前的“午时食”,只是补食、点心,而非正餐。隋唐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于是,两餐制受到冲击,三餐制开始流行。因此,在唐代诗文中也出现了许多中餐词语,如权德舆《田家即事》曰:“山僧相劝期中饭,渔父同游或夜归”;李频《南游过湘汉即事寄友人》曰:“向野聊中饭,乘凉探暮程”;贾岛《送贞空二十人》曰:“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白居易《咏闲》曰:“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夏日闲放》曰:“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段成式《酉阳杂俎·王格》曰:“忽见一寺,门宇炳换,遂求中食”等等。其中“中饭”、“中餐”、“午饭”、“午餐”、“中食”等词的出现,说明隋唐起“午时食”已入正餐之列。

隋唐时期,汉族社会日常饮食的主食结构基本上是南米北面,辅之以粟、豆、稷、黍等。但由于南方稻麦轮作制的流行,南方主食中面食也占有很大比重。主食种类仍可分为饼、饭、粥、糕等数种。从史籍中的出现频率看,饼最多,饭、粥次之,糕较少。

隋唐时期饼食,种类繁多,见之于史籍上的就有胡饼、蒸饼、煎饼、环饼、汤饼、薄饼、齑饼、饼、烧饼、笼饼、等。

胡饼在汉时传入中原,魏晋南北朝时已普遍食用,隋唐时沿袭不断,且食用范围更加广泛,并出现了有馅的胡饼。《唐语林》曰:“时豪家食次,起洋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圆仁《入唐求法巡行礼记》载曰:唐文宗开成六年(841年)“立春节,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亦然”。当时又有胡麻饼,类似今芝麻烧饼。白居易《寄胡麻饼与杨万州》诗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辅兴”系当时长安城内辅兴坊,以产胡麻饼而盛名。

蒸饼,又曰笼饼,即后来之馒头。宋人张师正《倦游杂录》曰:“唐人呼馒头为笼饼。”蒸饼在唐前已有食用,至唐时则更加普遍,且街市上到处有卖。《朝野佥载》载曰:长安人邹骆驼“常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朝野佥载》卷五。《酉阳杂俎》载曰:武则天时,张衡国“路旁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酉阳杂俎》前集卷四。《唐大和尚东征传》曰:鉴真东渡日本,随船带“干蒸饼一车”。当时还有内加葱肉的笼饼,似今之肉包子。《太平广记》载曰:武则天时侍御史侯因止,“常命作笼饼,谓膳者曰:与我作笼饼,可缩葱作。比市笼饼,葱多而肉少,改令缩葱加肉也。时人号为缩葱侍御史。”《太平广记》卷二八五,引《御史台记》。

,又称毕罗,也系胡食,唐时始从吐蕃传入。据考证,它是一种带馅的面点。李匡乂《资暇录》月光:“毕罗者,蕃中毕氏罗氏好食此味。今字从食,非也。”流行于关中,长安就有许多肆、店,专卖;许多人家能自己制作,如韩约家所作之“樱桃”,以樱桃为馅,熟后仍“其色不变”《酉阳杂俎》前集卷七。

汤饼,又称馎饦、不托,即后来之面条。宋人欧阳修《归田录》曰:“汤饼唐人谓之不托,今俗谓之馎饦矣。”夏天吃的汤饼叫“冷淘”,即凉面。当时光禄寺“冬月则加造汤饼……夏月加冷淘”,以供百官膳食《唐六典》卷一五。杜甫《槐叶冷淘》诗曰:“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君主纳凉晚,此味亦时须。”《全唐诗》卷二二一。所咏当为加槐叶的过水凉面。

隋唐时期的饭食,以原料而言,主要有粟米饭、稻米饭、麦饭。北方多吃粟米饭、麦饭,南方多吃稻米饭。平民百姓吃饭,米质较粗糙,如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曰:海州登州之间,“山村县人,飧物粗硬,爱吃盐茶粟饭,涩吞不入,吃即胸疼”。但官廷御厨炊制的饭品则颇有讲究,如夏天所食的“清风饭”,陶谷《清异录》载曰:“用水晶饭、龙睛粉、龙脑末、牛酪浆调事毕,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进,惟大暑方作。”又如韦巨源“烧尾宴”中的“御黄王母饭”,同样是粟米饭,却将肉丝、鸡蛋等“杂味”浇盖饭面,十分精美。

唐时流行一种名为“青精饭”,又名青饭、乌饭。其常见的制法为:“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紧小,黑如璧珠,袋盛可以适远方也。”《本草纲目·青精干石饭》引。青精饭也有以特殊稻米饮制的,皮日休《润卿遗青饭》诗曰:“分泉过屋舂青稻,拂雾飘衣折紫茎。”原诗“青稻”下注曰:“此饭以青龙稻为之”;“紫茎”下注曰:“南稻茎微紫色。”《全唐诗》卷六一四。青精饭常为道家修炼时所用,陆龟蒙《四月十五日道室书事寄袭美》诗曰:“乌饭新炊芼臛香,道家斋日以为常。”《全唐诗》卷六二五。习俗以为青精饭有保健、美容功能,陆龟蒙又有《润卿遗饭》诗曰:“旧闻香积金仙食,今见青精玉斧餐。自笑镜中无肯录,可能飞上紫云端。”《全唐诗》卷六二八。称道它可以辟谷轻身延年。杜甫有《赠李白》诗曰:“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全唐诗》卷二一六。谓之有美容作用。

此外,南方还有以菰米做的雕胡饭,唐代诗人多有吟咏。如王维诗曰:“香饭青菰米”;李白诗曰:“跪进雕胡饭,目光明素盘”;杜甫诗曰:“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

粥系传统食品,传之隋唐时,品种更加丰富,就主料而言,有粟米粥、稻米粥、麦粥、面粥等。粥的食用也更为普遍,上自皇帝官宦、下至僧俗民众,无不食用。每遇荒年,官府及社会善士则要开仓施粥,赈济灾民。如隋代赵郡人李士谦,家乡“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隋书·隐逸传》。隋唐时期粥的名目很多,如当时光禄寺为百官供膳,“夏月加……粉粥,寒食加饧粥”《唐六典》卷一五。;“白居易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瓯”。《云仙杂记》卷五引《金銮密记》。此外,还有杏酪粥、云母粥、胡麻粥、地黄粥、茶粥、葱粥、杨花粥、冬凌粥、长生粥等。隋唐时期,人们已将粥用于食疗,孙思邈《千金食治》记有食疗粥品18种;而昝郎《食医心鉴》则记有57种。

除饼、饭、粥外,隋唐时期的主食品种又有糕。韦匡源《烧尾宴食帐》中,有“七返膏,水晶龙凤糕、玉露团”《清异录》卷下。等数种,其中“七返膏”即“七返糕”,水晶龙凤糕即糯枣糕,玉露团则是一种酥糕,皆为比较精美的糕品。

2.副食食谱趋广、食法趋精

隋唐时期副食品种比前代更为丰富,如蔬菜类,据有关史料统计,其品种除前代已有的芋艿、薯蓣、韭、蕹菜、紫苏、蓼、菘、芥菜、荠菜、苋、蒿、蕨、苏菜、芹菜、莼菜、苹、蒲、蔓菁、萝卜、胡萝卜、胡荽、苜蓿、龙须菜、石花菜、紫菜、落苏、莲藕、冬瓜、萱草、菱角、竹笋、荸荠、百合、薤、甜菜、葵瓜、芸苔等外,又有当时近引进的莴苣、菠菱等,共约四十多种;肉类则有猪、牛、羊、狗、鸡、鸭、鹅等家养畜禽,象、熊、鹿、驼、猴、狸、兔、野猪、鹧鸪、鹌鹑等野生禽兽,鲩鱼、青鱼、鲢鱼、鳙鱼、鲵鱼、海蟹、比目鱼、海镜、海蜇、蚝、乌贼等水产。此外,还有一些地方的吃蝙蝠、蜂房、蚁子、老鼠,甚至吃蛇蝎、蚯蚓、蜣螂乃至臭虫等。这就为丰富多采的菜肴提供了物质来源。

同类推荐
  • 诗性的寻找

    诗性的寻找

    本书在作者实际课堂讲课的基础上,以散文式优美的语言,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多角度解读,和对作家创作秘密的深度发掘,多方位阐释文学的魅力。登堂入室,引领读者全方位进入文学的殿堂;启迪智慧,打开看文学看人生的多种视角。以专业的眼光、新颖的角度解读二十多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点评十多位经典作家的多彩人生,建立文学与多种学科领域的联系,拓展文学理解的空间和视角。
  • 太极拳中国功夫(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太极拳中国功夫(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太极拳中国功夫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太极拳中国功夫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太极拳中国功夫
  • 惊鸿一瞥

    惊鸿一瞥

    以一个文人的视角,撩开中国西部神秘的面纱。还历史以本貌,还现实以真实。这片曾被儒教文化遗漏了的土地,饱受风吹雨打,干旱饥馑,在呼嚎,在雀跃,在欢笑,在悲泣,她恣意挥洒着无穷无尽的欲望与渴求……著名作家高建群,以《最后一个匈奴》式的历史感与洞察力,为中国西部大开发鼓呼,建言,给政府决策部门以提醒,给西部“淘金者”以建议,为你深入了解西部打开沉重的大门。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姓氏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姓氏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字海寻趣

    字海寻趣

    《趣说中华字源、词源、句源:词海拾贝》以故事为载体,把词源融合在民风民俗、社会制度、审美情趣和思维习惯中,展现出词语丰富的内涵和持久的美丽,构建了一个由词语点缀的万花筒,让读者从中了解丰富的词语知识和文化。
热门推荐
  • 十年光阴,只为护你周全

    十年光阴,只为护你周全

    为你种下十里桃花,却换不回你一世牵挂;为你写下三生情话,却换不回你一缕嫁纱;为你卸下残骑裂甲,却等不回你一盏清茶;为你学会琴棋书画,却等不到你一世风花;为你守候半生韶华,却抹不去你一道伤疤;为你承受风吹雨打,却换不来你一句回答;为你尝尽酸甜苦辣,却敌不过你一缕朱砂;为你等瘦几载春夏,却赢不了你三千白发。王俊凯,即使你退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 前妻不认帐

    前妻不认帐

    她只不过气他对她的欺骗,在婚礼当天骂他无恶不作,顺便开个小小的玩笑说他是同性恋,然后带着他的孩子逃之夭夭!家里有二个嚣张的宝宝,一个腹黑;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为了骗吃喝,把人家帅哥叫做“爸爸”,碰到正牌爸爸,骂人家“大混蛋”。他咬牙切齿质问:“他们到底是谁家的孩子?”
  • exo.错过的爱

    exo.错过的爱

    这世界上,没有了原来的单纯,人心险恶,纸醉金迷,所有人都沉浸在这种乐趣中,玩弄人心。死前,她是被人唾弃的私生女,死后,她重获新生,降临在一介才女的身上。可却再次看见那恶毒的‘姐姐’,一朝归来,她决定复仇,我们一起看看她这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究竟要如何走完。
  • 三国英灵

    三国英灵

    远古时代,三国大战之后,英灵不灭。世人修行,凡修,魄修,魂修,拾阶而上。得英灵之魂者,战天破地,无所不能。
  •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让地球和人类一起再继续(典藏版)》由石晓娜所著,《低碳经济--让地球和人类一起再继续(典藏版)》旨在引导新时代的青少年一起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绿色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爱,让我们的爱更宽广,更包容,更细致吧!
  • 这样教,孩子更优秀

    这样教,孩子更优秀

    本书围绕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为家长举案说“法”,答疑解惑,通过事例分析,系统地提出一个能够让孩子越来越优秀的教育方案,帮助父母全面提高培养孩子的能力。
  • 睥睨天下

    睥睨天下

    21世纪方允因玩WOTA身死,却意外来到大乾王朝。身获太上九清天三千年无人认可的《太上忘情篇》,得太学认可,方允为报血海深仇,剑指天涯,睥睨天下。吾方氏一族旌武侯小侯爷,凡杀我兄弟者,死!辱我姐妹者,凌迟!***************************************小朵笑靥如花道:欺负方哥哥,那就由我荡平这个地方吧……”迟尉邪魅眸光眨开,冷然一声,“方允?哼,修炼天赋平平,至于他人么……市侩!疯狂!偏执!他奶奶的就是一个变态!”
  • 不二家

    不二家

    一次偶然,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相交了,他们成了师徒,情愫在发酵…
  • The Crowd

    The Crow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忘记,不忘记

    忘记,不忘记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爱情,还有一种无法割舍、无法代替、无法忘记的就是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