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67100000048

第48章 五代宋元汉族风俗(19)

宋代皇帝也有爱打球的,如宋徽宗称是球迷皇帝,甚至以球踢好坏作为用人标准之一;并有咏打球的宫词传世,如“时来奋击争多胜,格令输赢不畏严”;“凤尾杖交团月合,龙门球过一星飞”等。南宋时,文化日趋文弱,君主已不再打马球,马球逐渐衰落,而兴起一种徒步打球,名“捶丸”。比赛时各人分别用木棒击各人的小球,使之依次滚入球穴,有点类似今天的高尔夫球。

元代打马球虽不甚风行,但仍有保留。《析津志》载曰:“击球者,金之故典,而我朝演武亦自不废,先以一马前驰,掷大皮缝软球子于地,群马争骤,各以长藤柄球杖争接之,而球忽绰在球棒上,随马走如电,球子终不坠地。力捷而熟娴者,以球子挑剔跳掷于虚空中,而终不离球杖,马走如飞,然后打入球门,中者为胜。”

4.蹴鞠更为晋及

蹴鞠,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足球竞技活动。宋元时,这项运动更加普及。鞠的制作宋比唐更讲究,皮球的缝合从八片增加到十二片,达到“碎凑十二分圆”。据汪士程《蹴鞠图谱》记载,当时已有20余个皮球品种。蹴鞠有用球门的简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白打为单人踢

纹铜镜球技艺表演,花样特多,有上百种动作,表演人数从单人到十人不等。单人表演,可手脚头胸等处并用,视踢出的花样多少和难度为胜负。多人表演有对踢、三人踢、多人踢等,《宋朝事实类苑》载曰:“然或俚俗数少年簇围而蹴之,终无堕地,以失蹴为耻,久不堕为乐”。《宋朝事实类苑》卷五二《书画会伎艺蹴鞠》。可见,白打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球不堕地。二人以上的白打,要求垂臂,手不能动球,即所谓“身如笔直,手如提石”。宋代,足球也在女子中流行,她们多在春秋凉爽季节参加“白打”比赛。

宋朝踢球者还有专门的组织,如“蹴鞠打球社”、“四海齐云视”等。“齐云社”到元、明时还有活动,前后延续了二百来年,宋徽宗也曾是这个组织的成员。陈元靓《事林广记》有诗赞“齐云社”曰:“四海齐云社,当场蹴气球,作家编着所,圆社最风流。”

宋元时期的蹴鞠活动,其对抗竞争的比赛形式已渐趋消失,而趋向单人踢球技节表演,并逐渐向杂技化发展。元人《燕山丛录》所记载的显录宫道士韩承义,肩、背、胸、口、腹部皆能玩球,球可绕身终日不堕,可见技艺已相当之高。

5.射柳之戏传入汉地

宋元时期,北方的辽国、金国重视骑射,故均有射柳比赛活动。辽朝射柳往往在祈雨仪式时举行。《辽史》载曰:“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致奠于先帝御容,乃射柳。皇帝再射,亲王、宰执以次各一射。中柳者质志柳者冠服,不中者以冠服质之。不胜者进饮于胜者,然后各归其冠服。又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辽史·礼志一·吉仪》。从所引史料看,辽国射柳于祈雨时进行,且局限于契丹皇族内部,并无汉人参加。到金国时射柳已与祈雨无关,通常在五月五日举行。《金史》载曰:“凡重五日拜天礼毕,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镟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金史·礼志八·拜天》。则金代“射者以尊卑序”,谢柳活动也普及于普通官员,其中当有汉人参加。元代时,端午射柳活动得以继承,其制与金代基本相同,端午日“射柳击球东苑里,流星骡马蹴红尘”朱有炖:《元宫词一百首》。射柳时,仍各以手帕系于柳上,自记其仪,有引导者先走,万户引弓随之,乃开弓射柳。断其白志,则击锣鼓为胜。

6.竞走由朝廷到民间

元时,又有竞走比赛,杨瑀《山居新语》曰:“皇朝贵由赤(急足快行之意),每岁试其脚力,名之曰放走”。元代竞走比赛通常在上都和大都举行,届时,“监临者封记其发,以一绳拦定,俟齐,去绳走之。大都自河西务起至内中,上都自泥河儿起至内中,越三时行一百八十里,直至御前,称万岁礼拜而止。头名者赏银一绽,第二名赏段子四表里,第三名赏二表里,余者各一表里。”杨瑀:《山居新语》。已近似于现代的运动会。当时的诗人对竞走比赛多有吟咏,张昱《辇下曲》诗曰:“放都贵赤一齐行,平地风生有翅身。未解刻期争拜下,御前成个赏金银”。杨允孚《滦京杂泳》诗曰:“健步儿郎似籋云,铃衣红帕照专春。一时脚力君休惜,先到金阶定赐银。”

八、卫生风俗

宋元时期,汉族社会已比较讲究生活卫生,在公共卫生、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等方面,均已形成了许多良风益俗。

1.公共卫生受到官方重视

在公共卫生方面,宋朝已经注意掩埋路尸。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诏两京诸路收瘗暴骸;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五月,又诏瘗汴、蔡、广济河流尸暴骸;天禧(1017~1021年)中,复命于京畿近郊佛寺买地,以瘗死之无主者。当时规定瘗埋尸体,一棺给钱六百,幼者半之。《宋史·真宗纪》。徽宗朝以后,各地官府均设漏泽园,专为掩埋路尸。南宋时期,仅临安府所属二县就置有漏泽园12所,规定“寺庵寄留槥椟无主者,或暴露遗骸,俱瘗其中”;“官府委德行僧二员主管,月给各支常平钱五贯、米一石,瘗及二百人,官府明申朝廷,给紫衣师号赏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八《恩霈军民》。

至于城市的清洁卫生,则由官府出资雇有专人负责。据《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有每日扫街、盘垃圾者,每日支钱犒之;遇新春,街道巷陌官府差雇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雇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人家有泔浆,自有日掠者来讨去”;“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蹇去,谓之倾脚头”。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诸色杂卖》。

宋朝各地都有公共浴堂,供居民沐浴洗澡。南宋临安的浴堂并有行会组织,称为“香水行”;而所在浴处,“必挂壶于门”,作为标记。浴堂中还有专门为顾客服务的揩背人,《续夷坚志》记有泽州针工以揩背钱助某疾卒到城中浴堂洗浴之事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二。宋代太学中亦有浴堂,南宋末年雷宜中长“成均”,“直舍浴堂久圮,遂一新之”《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此外,南宋临安城巷陌街市中并经济有卖面桶、项桶、浴桶,以及洗漱孟子者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团行》、《诸色杂卖》。

夏季气候炎热,极易疾病流行。太宗雍熙四年(978年),诏命“诸州郡暑月五日一涤囹圄”《宋史·太宗纪》。对拘押囚犯的牢房,在暑期尚且五日一洗涤打扫,说明宋人已有颇强的卫生观念。

2.家庭卫生“好美洁”

家庭卫生方面,“杭人素轻夸,好美洁,家有百千,必以太半饰门窗”《宋朝事实类苑》卷六十。说明当时已颇为注意居室的布置和环境卫生的打扫。同时,居民还十分重视灭鼠、驱蚊、治白蚁等。

宋时灭鼠主要靠养猫。南宋临安城中并有专门以提供猫食为职业者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诸色杂货》。可见养猫灭鼠之俗已较为普遍。也有养鼠狼捕鼠的,大理寺评事钱仲,其仆以五百钱买一鼠狼,喂养驯熟后用以捕鼠,“无论巨细远近,必追袭,捣其穴擒之。官舍多以松板布地,有为鼠所啮破而往来者,辄亦深入而搜取之。数月之间,群鼠多扫迹殆绝。”洪迈:《夷坚支戊》卷七。此外,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临安城中卖“老鼠药”的小经纪人,就有数十家周密:《武林旧事》卷六。;从中可见药物灭鼠之法已被普遍采用。

当时驱蚊之法,江淮地区习惯于“以艾烟熏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多蚊》。;当时市场上已出现用艾条和蒿叶制成的“蚊烟”,南宋临安多有卖“蚊烟”周密:《武林旧事》卷六。的小经纪人。岭南地区,则习用蛆草驱蚊,周去非《岭外代答》曰:“蛆草高一二尺,状如茅,夏月插一枝盘筵中,蚊蝇不近”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八。夏日以扇驱蚊是传统的方法,宋时仍沿之,孔平仲《孔氏谈苑》载曰:“仁宗暑月不挥扇,以拂子驱蚊蝇而已。”《孔氏谈苑》卷三。

此外,又用蚁虎来治白蚁。洪迈《夷坚志戊》载曰:“鄱阳人屋宇多用松,困于蚁暴,患无术可治”,有人自淮南携来“蚁虎”,“放入蠹柱中,少顷,蚁纷纷而附,脑上率有小窍,才半日,空群无余”洪迈:《夷坚志戊》卷三。在南方柳州,人们则用“都管草”驱辟蜈蚣,周去非《岭外代答》曰:“都管草”,“一茎六叶,置室中辟蜈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八。

宋时重视家庭卫生的打扫,当时的清洁用具已有油笤、扫帚、竹帚、筅帚、拂尘和鸡毛掸子等,宫中还以孔雀翠尾做的扫帚。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一。其中筅帚用篾丝做成是洗刷锅碗的工具。《大观茶论·筅》曰:“茶筅”,“以筋竹老者为之”。南宋都城临安,常有“卖油笤、扫帚、竹帚、筅帚、鸡笼担(掸)、圣堂拂子”的小贩,沿街叫卖。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诸色杂货》

其他卫生用具,有唾器、溺器,主要在富贵人家中使用,史载宋仁宗“用素漆唾壶盂子”,称为“简质”《归田录》卷一。文彦博一次过郑,曾失“金唾壶”朱弁:《曲洧旧闻》。高宗母韦贤妃性俭,有司曾进“金唾壶”,而令易以涂金者。《宋史·韦贤妃传》。溺器,宋时又称为虎子、厕马。宋破后蜀时,曾获孟昶七宝溺器。而一般“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诸色杂货》。

3.洗沐和刷牙习俗的养成

个人卫生方面,经常洗沐在当时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周密《齐东野语》提及“吴兴多蚊”时,曾曰:“每暑夕浴罢,解衣盘礴”,说明到夏季,一般人均每晚洗浴。《石林燕语》载曰:吴冲卿、韩持国等“三数人尤厚善,无日不过从,因相约每一两月好相率洗沐定力院”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蜀人蒲宗孟,有洁癖,日常生活有大洗面、小洗面,大濯足、小濯足,大澡浴、小澡浴之分,“每日两洗面、两濯足,间日一小浴,又间日一大浴”《宋史·蒲宗孟传》。

当时洗沐的去垢用品,有皂角、澡豆等,《遂昌杂录》载曰:僧人温日观与鲜于伯机父交好,“每索汤沐,鲜于公必躬为进澡豆”。浙江民间有用“肥珠子”者,《鸡肋编》载曰:肥珠子,“木亦高大,叶如槐而细,生角长者不过三数寸,子圆黑肥大,肉亦厚,膏润于皂荚,故一名肥皂,人皆蒸熟暴干乃收”;南方一些地区的妇人洗沐,则有用灰汁者。庄绰:《鸡肋编》卷上《皂荚》。

宋时人们已有刷牙的习惯。据温革《琐碎录》记载,徽宗时社会上已能生产并使用一种以马尾毛制的植毛牙刷。南宋时,都城临安街市中经常有卖“刷牙子”的小商贩,并有专门出售牙刷的店铺,如市西坊南的“凌家刷牙铺”和金子巷口的“傅官人刷牙铺”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铺席》。《续夷坚志》则记有一“揩牙方”,系用茯苓、石膏、龙骨、寒水石、白芷、细辛、石燕子等泡制而成;当时麟抚折守用此方“早晚揩牙”,“年逾九十,牙齿都不疏豁,亦无风虫”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三。而沈括、舒昭亮等则长年“用苦参揩齿”《宋朝事实类苑》卷四九。

同时,人们还有用药草清除蚤虱的习俗。如芸草“叶类豌豆,极芬香,遇秋后叶间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验”,南方人多采之,“置书帙中即无蠹,置席下即去蚤虱。”邵伯温:《邵氏闻见后录》卷二九。又,“生姜苗铺席下去壁虱,椒叶能辟蚤,狗舌草花亦然”庄绰:《鸡肋编》卷上《生姜苗》。以开水烫虱是传统的做法,宋元时已普遍使用,陆游《入蜀记》曰:“又在剑川见僧舍,凡故衣皆煮于釜中,虽禈裤亦然,虱皆浮于水上。其治蚤,则置衣茶药焙中,火烙令出,则以熨斗烙杀之。”

(第四节)五代宋元汉族礼仪风俗

五代宋元时期人生礼仪风俗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变异显着,有的作了更改,有的出现了新俗。而总的趋向,贺生和婚丧习俗都形成了侈靡浮诞的一套繁杂的惯制,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

一、育诞风俗

宋代人生礼仪习俗中的育诞礼俗,起自婚礼上的祈子习俗,终至男冠女笄的成人礼,中间经历胎教,催生、三朝、百日卒、周日卒、满月、寄名、哺谷,开蒙等一整套习惯程序。现分述如下:

1.祈子习俗多样化

五代宋元时期男女婚礼上的“传袋”,“撒帐”等礼俗,均含有祈子的意义。“传袋”者,传种接代之意也;撒帐,两宋时撒以钱币,果子,谓卑结果也。婚礼以后,民间多将早生贵子的希望,寄托在法力无边、大慈大悲的观音身上,有“观音送子”之信仰,各地均建有观音寺院,如南宋都城临安荐桥门外,即有“观音寺”吴自牧:《梦粱录》卷五《僧塔寺塔》。另,据《稽古略》记载,元末宝全禅师之母张氏等信观音,有僧人赠之以观音像,曰:“谨事之,当生智慧之男。”不久,果有孕,生宝全禅师。可见观音送子的信仰已在社会上深深扎根。此时,还有向妈祖祈子的习俗,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曰:“人多见其与侍女拟西王母云,然尤善习孕嗣,一邑供奉之。邑有某妇醮于人,十年不孕,万方高禖,终无有应者,卒祷于妃,即产男子。嗣是凡不育者,随祷随应”。又有于七月七日供“摩睺罗”以祈子之俗。此俗唐代已流行,唐代诗人王建《宫词》曰:“七月七日长生殿,水拍银盘看化生”。化生,《岁时纪事》曰:“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西域,谓之摩睺罗”。宋时此俗犹存,吴自牧《梦粱录》曰:七夕,“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斓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珠珠翠装饰尤佳”。又有于别人家洗儿会时争食枣子以祈子的习俗,《东京梦华录》卷五《育子》曰:洗儿时,丢钱,枣于盆内,“盆内有立枣儿,少年妇争取而食之,以为生男之征。”

2.胎教习俗远巫近医

随唐以后,传统胎教学说逐渐有了医学根据,开始褪去原始、神秘的巫术色彩,而与现代生理学有了一定的相似性。宋代医学家陈白明《妇人大全良方》有“论胎教”一节,认为:“胎教,产图之书,不可谓之迂而不加信”,“保胎之法,须多方豫养,方无后患。”根据“胎教”理论,受孕妇女饮食起居皆有禁忌,《妇人大全良方》曰:妇女“一受孕之后,切宜忌不可食之物,非惟有感动胎气之戒,然于物理亦有厌忌者,设或不能戒忌,非特延月难产,亦能令儿破形损命”《妇人大全良方·食忌篇》。当时的食忌习俗有食螃蟹令子横生,食生姜令子多指、生疮,食蛤蟆鲜鱼令儿痴,如此等等。

3.催生礼出现

宋代孕妇将生产时,有“分痛”习俗。临产前,妇家父母送银盆或彩画盆,内装粟杆一束,以锦锻或纸覆盖,上放花朵、通草、贴套;送馒头,谓之“分痛”;做眠羊、卧鹿、果实,取眠卧之意。此外,还要加彩画蛋120枚,加精美食品和婴儿绣彩衣等,一齐送往婿家,称为“催生礼”,预祝孕妇生产快速通顺。

宋人已有药物催生之俗,《妇人大全良方》即载有“催生丹”,其配方为:“十二月兔脑髓,通明乳香、母丁香、麝香”。又有“催生鬼血散”,其一为“腊月兔血蒸饼,切作片子蘸之,以纸袋盛挂,当风处阴干为末,煎乳香汤调下二钱”;其二为“腊月兔脑髓涂于一张薄纸上,更用一张合榻,以称锤槌三、五十下,每遇难生,着大小天生两字作符,以醋汤调下,极妙”;其三为“兔毛和皮烧为灰,末之,以酒调方寸匕,服之即产。”虽然有定的医学根据,但巫术色彩仍然很浓郁。

4.产俗日趋丰富

同类推荐
  • 用破一生心

    用破一生心

    一提起智慧,一谈到哲学,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柏拉图与弟子们散步其中的古希腊阳光下的花园。可是,洛阳宫长生殿的镇殿金狮子,似乎却被很多人漠视。
  • 回族解读

    回族解读

    本书为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六篇论文论述了回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中的作用。第二部分选择全国十个省区的回族地区,逐一解读其文化特点,第三部分是作者对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中亚回族)的面面观。
  • 中国起名100法

    中国起名100法

    一个人的姓名,除了具有区别社会成员的身份符号作用之外,还有言志、抒情、寄托、兴思、描摹、纪实、艺术、审美等功能。人一出生,都各被赋予不同的名字。名字是人一生的财富,名字既是代表具体个人的一种符形标志,同时又是向周围传播信息的主要声音载体。当名字成为生命、生活的一部分时,其一言一行,言谈举止,总会自然联想到自己名字的寓义,这就是名字对心理、对个人成长的积极的暗示。一个响亮优雅、有品味的名字、有利于社会交往,提高亲和力,增强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发展。一个吉祥的名字,对于一个人的健康、婚姻、人缘、幸福都十分重要。
  • 鼓楼风光

    鼓楼风光

    《鼓楼风光》以综述的形式重点介绍了南京市鼓楼区境内的石头城、清凉山、宝船厂遗址、乌龙潭、古林公园、国防园、随园、鼓楼、中山北路、颐和路、湖南路等名胜景点和重要道路的古今风貌。该书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集学术性、资料性为一体,做到史料翔实、图文并茂,对读者了解鼓楼区的历史风貌、近代文明和现代时尚,以及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有着很好的帮助。
  • 一本书读通国学典故

    一本书读通国学典故

    本书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于一体,以清晰的条理、凝练的文字、简短的评述向读者介绍数以千计的国学典故知识,融全面性、知识性、文化性、可读性于一体。翻开本书,您可以在国学典故广袤的海洋中尽情畅游。让您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国学精髓。
热门推荐
  • 穿越之我的师父是相公

    穿越之我的师父是相公

    她,孤儿一枚,无辜穿越到古代,跟随师傅救世济人,他,江湖传闻,他无所不能,医术一绝,武功超凡,外表倜傥,可偏偏对她这小徒弟丢了那颗淡漠的心。最终,是否能赢得那一颗迷糊的芳心?
  • 无限漫步

    无限漫步

    无限的轮回,漫步着寻找终点......世界流程:真三国无双→仙剑3前传→仙4→最终幻想7圣子降临........后续待定,随时更新
  • 九境劫

    九境劫

    九天大陆,五帝:风帝,炎帝,雷帝,冰帝,幻帝!他,一介少年,出身不凡,冥冥中天机蒙蔽,乃大道之躯。为了寻找父母,走进武者的世界,体验了爱恨情仇,人生百味。然而因为他的不凡,反而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危险,五帝破空而现……
  • 窗外的时间

    窗外的时间

    儿时的曾经以早已悄悄离去,暑期的欢乐留下最后的一笔漂亮的句号。初中依然那么美丽,初恋走了,没有把朋友遗忘掉,却没有。。。。。
  • Robbery Under Arms

    Robbery Under Arm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通天秘境

    通天秘境

    不可不畏天,不可不畏神!无尽岁月过去,只有四大庙境仍然屹立不倒。东庙境拜青帝,传青龙血脉;西庙境拜战神,传白虎血脉;南庙境拜赤帝,传朱雀血脉;北庙境拜黑帝,传玄武血脉!
  • 五行修补匠

    五行修补匠

    学五行道法,练五行神通,混五行世界,成五行大匠。一个江湖小混混,拚智慧,斗勇气,耍滑头,行大运,在五行修真的世界里,成长为万神敬仰的存在。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 豪门老公的霸宠

    豪门老公的霸宠

    她,人前,一个默默无名的记者,更是一个让人怜惜的穷家女,人后,是‘晓’的接班人,具有多重身份,身世迷离;当命运的钟声敲起,两个人遇见,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只是一场美丽的意外?强大腹黑BOSS遭遇百年一遇的披着羊皮的小猫。
  • 铁马踏梦

    铁马踏梦

    满目疮痍的繁华下,乱世到来,不过是一瞬之间!英雄,枭雄,狗熊,渐渐也有了高下。人生短短数十载,再回头,只见铁马踏梦!讨论群号:16471769
  • 谁揭开了我的面纱

    谁揭开了我的面纱

    在神秘的太阳墓葬中获得永生的楼兰女王在沉睡,千年之后复活,被一个一出生就要注定当做祭品的贵族男孩子给挖掘出来,并揭开了她的面纱,于是,女王变成了男孩的新娘。但是,男孩最后还是逃脱不了成为祭品的悲剧。于是,女王又回到了她的墓中开始沉睡,一千多年后,她被中国考古队再次挖掘出来,邪恶就此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