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67500000014

第14章 唐人崇敬佛祖“真身”的社会思潮(4)

目前考古发现的塔基地宫,在武则天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首先是安置舍利容器的场所发生了变化,最早出现带甬道的地宫,其规模虽然小于一般墓葬,但形制与结构与当时墓葬极为相似,应当是受了墓葬形制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舍利瘗埋过程的逐渐中国化这一事实。其次是安置舍利的容器出现了棺椁。这两个重要变化标志着舍利瘗埋中国化的初步完成。其典型代表就是甘肃泾川大云寺塔基地宫,由踏步漫道、甬道、石门、宫室组成。宫室砖筑,券顶,平面呈长方形,长约2、宽约1.5米;门向南,门板为石质,上部安置半圆形门楣,正中刻香炉,两侧刻飞天;门前有短甬道,甬道两壁绘有壁画,甬道前端为砖筑踏步。其封闭年代在武则天延载元年(694)。这是目前国内所知的年代最早的带甬道的地宫。

比大云寺塔基地宫稍早的河北正定开元寺唐高宗如意年间的塔基地宫,形制为外圆内方。这种外圆内方的地宫形制,与当地的唐墓形制非常相似,说明这种地宫形制可能是受了当地墓葬形制的影响,并没有出现带甬道的地宫形制。可见,地宫形制的重要变化的确发生在武则天时期。

(二)舍利葬具组合方式和瘗埋用具的变化

甘肃泾川大云寺塔基地宫出土舍利容器的组合方式为:石函+鎏金铜函+银椁+金棺+琉璃瓶。而比大云寺塔基地宫稍早的河北正定开元寺塔基出土的舍利组合为:石函+铜函+木函+金函,没有出现棺椁类容器。

这一时期的舍利容器的最大变化,是在隋代组合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两重容器一棺、椁,并表现出两个重要特征:一是继承隋代以来的传统,以方形盏顶铜函作为奉纳舍利的容器;二是新出现了棺、椁类瘗埋用具,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舍利瘗埋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核心容器依然为琉璃瓶,显然是继承了北魏以来的模式,也是印度舍利瘗埋方式的延续。

(三)棺棒概念的弓I入与舍利瘗埋的中国化问题

棺、椁等外在容器的出现,则说明不论地宫形制还是舍利容器,已经开始模拟中国的墓葬形式,从而形成了新的瘗埋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棺椁的引入在吸收传统丧葬习俗的同时,佛教经典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据《佛祖统记》卷三十九记载:“麟德元年二月,奘法师令众念弥勒佛,右胁而逝。是夕有白虹四道,贯井宿直慈恩寺塔。帝哭之恸,废朝五日。顾左右曰:国宝永失可为痛心。勅用佛故事金棺银椁。”尽管这段记载是宋人对《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重复,但却加入了“勅用佛故事金棺银椁”一语,这句话非常重要的地方在于,宋代人将使用金棺银椁的使用并没有归结到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而是与佛教故事联系起来。说明舍利瘗埋中使用金棺银椁,不能单纯地看作是中国传统因素的影响,宋代人的记载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据东晋法显所译《大般涅盘经》云:“供养转轮圣王之法,用新净绵及细链,合缠其身,如是乃积满千重,内金棺中,又作银棺,盛于金棺,又作铜棺,盛于银棺,又作铁棺,盛于铜棺。”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大量的焚棺图,是对佛涅盘后进行图毗的模拟,但棺的形状和中原地区不同,保存了印度平顶长方形的箱形棺的形制。在克孜尔石窟的壁画中,同时还可以看到安置舍利更多地采用瓶、罐等器物,而没有采用棺椁。

就实物而言,使用棺椁瘗埋舍利主要在唐代及其以后的各个时代。考古发掘资料已经充分证明,在北魏及隋代尚无使用棺椁的可能,如河北定县北魏塔基、邺城遗址北齐时期塔基、西安隋清禅寺塔基、河北正定隋代塔基、山东平阴塔基等,均没有使用棺椁。显庆五年(660)春三月,敕取法门寺舍利往洛阳供养,“皇后舍所寝衣帐直绢一千匹,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镂穷奇”。又据法门寺出土的《大唐圣朝无优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记载:“二圣(高宗、武则天)亲造九重宝函”。又“(显庆)五年,诏迎岐州法门寺护国真身释迦佛指骨至洛阳大内供养,皇后(武则天)施金函九重,命宣律师送还法门寺”。同一事件在不同文献所用词语略有差异,这可能与不同时期对于同类器物的命名不同有关。但目前所知最早使用金棺银椁瘗埋舍利者,是武则天延载元年的甘肃泾川大云寺地宫。在敦煌莫高窟第332窟南壁后部捏盘经变中,开始出现盖似覆瓦、前高后低、带底座的棺的形象,年代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与甘肃泾川大云寺地宫出土的金棺银椁的年代相当。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些情况下,“函”与“棺椁”仅是容器的一种名称而已,并不确指其形制。

由此可见,瘗埋舍利中使用棺椁作为舍利容器,虽然在中国出现最早,但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完全是中国传统丧葬用具的弓入,而是传统葬具与印度火葬时所采用棺椁相结合的产物。而且棺椁也只是在核心容器之外套装而已,并没有直接将舍利安置在棺椁之中,直接安置舍利的核心容器仍以琉璃瓶、金银瓶等为主。

(四)以衣物包裹舍利容器或舍利

在武则天时,还有一个细节上的重要变化,就是以各类衣物特别是一些明器化了的衣物包裹舍利容器或舍利,在甘肃泾川大云寺、扶风法门塔基地宫等均有发现。这种做法与当时墓葬之中随葬衣物的做法是一致的。虽然两京地区的唐墓中还没有发现衣物,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之中所随葬的《衣物疏》来看,一般墓葬中随葬有大量衣物,唐代也继承了这一做法。这种做法在印度的舍利瘗埋中是没有的,可以视为舍利瘗埋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反映。临潼唐庆山寺塔基地宫出土的碑铭对这种做法评述到:“衣之以锦衾,形之以信也。”

结语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舍利瘗埋出现了很多特点,是中国古代舍利瘗埋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是对此前舍利瘗埋的发展,也为以后的舍利达埋奠定基础。与佛教的发展变化相一致,总体表现出中国化的趋势。现将这些特点总结如下:

1.出现了与墓葬形制相类似的地宫形制,这在印度的舍利瘗埋方式中是没有的,是舍利瘗埋中国化的一各重要标志。

2.将棺椁引入到舍利瘗埋之中是另一个重要变化,但又不是单纯的传统文化的吸收。棺椁概念以及棺椁葬具的引入,反映了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是中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史发生剧烈变化时期,与佛教的中国化密切相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传人之后,在方方面面为了适应传统文化的需要发生的变化,舍利瘗埋制度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生的变革,不仅与佛教中国进程相一致,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这一时期的舍利容器发生了变化,引入了棺椁形式,但直接安置舍利的容器即核心容器仍以各类玻璃瓶为主,还没有彻底改变印度传来的这一习惯,反映了舍利瘗埋中国化的历程仅仅完成了第一步。而中国化的彻底完成要到9世纪初叶,其典型代表就是就是李德裕在瘗埋长干寺塔基地宫中使用的瘗埋方式,即将舍利直接安置于金棺之中,这种安置方式与传统的将尸体安置在棺木中的做法相一致。

3.从安置舍利场所来看,在出现安置舍利的塔基地宫的同时,也在唐代佛塔中出现了天宫,它相当于印度式佛塔的覆钵部分。其典型代表就是玄奘模仿西域制度修建的慈恩寺塔,不仅层层安置舍利,而且在塔上部修建石室安置舍利。每层及石室中安置舍利,显然是对印度在佛塔覆钵部分安置舍利的模仿。这种外来因素与传统因素的并存,可以视为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使得舍利瘗埋趋于复杂。而这一反复与唐代僧侣西游印度将印度原有的瘗埋舍利方式带回中国有关,并对后世的舍利达埋产生了深刻影响。

4.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往所没有的现象,即文献中所记载的“九重”宝函或棺椁。在中国古代,以棺椁的重数来表示等级的高低。据《庄子杂篇天下》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荀子礼论》记载:“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佛教文献处处强调“九重”,反映了舍利瘗埋也深刻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烙印,可以看作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例证。隋代舍利瘗埋的重数并不复杂,只有两三重。但武则天则将其推到了九重,显然是模拟天子一级的,从而将佛的地位也推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

5.棺椁概念的引人以及棺椁的使用是舍利瘗埋中国化的重大转变,而以各类衣物包裹舍利及其容器则是将舍利拟人化,这样做的目的如后来的碑铭所云“以形其信也”。

〔注释〕〔唐〕道世撰,周叔迦,苏普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四十《引证部》第二,中华书局,2003年。

〔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

徐苹芳:《唐宋塔基的发掘》,《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陈寅恪:《武瞾与佛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集第2册,1935年。后收入《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姜捷:《武则天时代的考古学观察》,《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6期。

陈寅恪:《武瞾与佛教》,《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宋〕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中华书局,2002年。

〔清〕董浩等编:《全唐文》卷九八《髙宗武皇后禁葬舍利骨制》,中华书局影印,1982年。

〔清〕王昶:《金石萃编》,《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五代〕刘昀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

〔宋〕司马光着(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宋〕司马光着(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宋〕司马光着(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唐〕慧立撰,彦琮笔:《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正藏》第50册。

〔唐〕慧立撰,彦琮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正藏》第50册。

〔唐〕玄奘,辩机着,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

〔宋〕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93年。

〔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四《梵镜寺舍利铭》,《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湖北省玉泉铁塔考古队:《湖北当阳玉泉铁塔塔基及地宫清理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第10期。

湖北省玉泉铁塔考古队:《湖北当阳玉泉铁塔塔基及地宫清理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第10期。

〔五代〕刘昀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93年。

〔唐〕道宣:《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大正藏》第52册。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

(新罗)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大正藏》第50册。

〔宋〕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93年。

〔清〕董浩等编:《全唐文》卷九八《高宗武皇后禁葬舍利骨制》,中华书局影印,1982年。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泾川县出土的唐代舍利石函》,(文物)1966年第3期。

赵永平、王兰庆、陈银凤:《河北省正定县出土隋代舍利石函》,《文物》1995年第3期。

〔宋〕志磐:《佛祖统记》,《大正藏》第49册。

〔东晋〕法显译:《大般涅盘经》,(大正藏》第12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克孜尔石窟》,文物出版社,1997年。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出土北魏石函》,(考古)1966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邺城考古队等:《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魏北齐佛寺塔基的发现与发掘》,《考古》2003年第10期。

㊣郑洪春:《西安东郊隋舍利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赵永平、王兰庆、陈银凤:《河北省正定县出土隋代舍利石函》,《文物》1995年第3期。

邱玉鼎、杨书杰:《山东平阴发现大隋皇帝舍利宝塔石函》,《考古》1986年第4期。

〔唐〕道宣:《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大正藏》第52册。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

〔宋〕志磐:《佛祖统记》,《大正藏》第49册。

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石窟》1~5卷,文物出版社,19821987年。

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文博》1985年第5期。江苏省文物工作队镇江分队等:《江苏镇江甘露铁塔塔基发掘记》,《考古》1961年第6期。

冉万里:《略论隋代的舍利瘗埋制度》,《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1),三秦出版社,2004年。

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文博》1985年第5期。

(冉万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研究中心教授)

同类推荐
  • 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

    古老而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浸润着宽广而深厚的黄土高原,三秦大地留下了中华民族先祖光辉灿烂的足变迹。沧海桑田,遥远的历史早已被漫漫黄土所尘封,昔日的熙熙攘攘也被无尽的岁月所淹没。
  • 学国学,用国学

    学国学,用国学

    本书紧紧围绕“本领”和“能力”,通过分析国学与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让领导干部能够清楚地了解国学知识,学会用国学知识中的精髓来分析当今社会出现的问题,懂得用国学知识来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点明了国学精髓的所在,开创性地把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与国学联系起来进行探究,是一本既讲得时尚,又要讲得明白;既讲得有深度、有层次,又讲得很管用、很实用的国学经典书籍。
  • 大众语典谜语(3)

    大众语典谜语(3)

    《大众语典格言》,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为汉语谜语类工具书。
  • 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

    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

    全书共收录来自多家高全国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为2009年“中国(宝鸡)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高层学术论坛所提交的论文和有关文章。
  • 中国善恶报应习俗

    中国善恶报应习俗

    本书分为八章,阐释了善恶报应习俗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善恶报应习俗盛行的原因善恶报应习俗的分类与内涵剖析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冷血校草霸上神秘校花

    冷血校草霸上神秘校花

    我派人去查过她的背景上面只说她是以着好成绩才考进的贵族学校‘剩下居然一片空白’呵呵她一定没有这么简单.
  • 逆武证道

    逆武证道

    道虽在,却难证道,天地灵气已干枯。且看叶辰,如何逆天。超脱武道极致。在这尘世,一步步走向巅峰。走推开那一扇已消失的门户。证道只为你一世安稳,长生只为你一生容颜不变。
  • 指天下

    指天下

    离人终归,却陌上路缓缓这天下之大,仍不过你一世长安我心给予,是否已知,只此一生,终爱你而遇见你,不过是三生有幸
  • 统黑书生

    统黑书生

    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一身侠气豪骨,虽被逐出组织,但总有一天可以重振神州。终有一天让所有男人倒下,成为神州第一女主
  • 茶马古道千江月

    茶马古道千江月

    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绝品线路,蕴藏着不尽的文化遗产。《茶马古道千江月》作者孟勇曾任报社记者多年,长期行走在川滇藏,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历史风物,对茶马古道一往情深。《茶马古道千江月》即用优美的篇章将茶马古道的独特风韵展现给读者,引人遐思与向往。
  • 重生巅峰之路

    重生巅峰之路

    罗西,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回到了十年前的学生时代,不懂历史不懂音律,身无长处身无分文,文不成武不就,他该如何从一穷二白走上人生巅峰?
  • 浓情浅唱一生

    浓情浅唱一生

    精灵般的女子,是否还会像前世那般的爱着自己?那个如同红色花朵的女孩儿,这一世里是否依然会消失的无影无踪?还有,曾经在自己心中驻足过的...她,她,她...这一世里是否还能遇见...?前世尴尬的父子之情,该如何处理?逝去的亲人,重新出现在自己眼前,自己该如何面对...珍惜?还有那个无论前世今生都热爱着的梦想,是否也应该继续的追寻下去?情字!一言中的!既然对他们有情,那么就应该面对。无论是欢喜的、恼怒的、悲哀的、快乐的...自己都愿意用那浓浓的情,为他们,来浅唱这一生的无怨无悔......(不11!不透剧!)
  • 霸道少爷的专属小甜妹

    霸道少爷的专属小甜妹

    小时候的约定长大后的不相识到相恋从失忆到被唤醒记忆他找到了她,她有了他一场雨绵绵而下,雨中的许夜安一把抱住了她。“白允韵,我真的好喜欢你”面对突如其来的告白,白允韵愣住了。她看着抱着她的男孩,这一刻她的心化了,她喜欢过这个混蛋吗?“最美不过你”――顾夜安“得到就不会放手,既然爱了就深爱”――盛依叶“我会爱你一世”――盛依白“在最美的时光遇见你,遇见了最好的你”――夏雨川“一生有你,足矣”
  • 夜人歌

    夜人歌

    历经二百余年的乱世之后,或有明君一统天下,纵然白骨如山,也无人会去凭吊。别人的江山如画,旁人的君临天下。对于庄明音来说,只有国仇家恨,还有昔日家园那一把毁灭一切的大火才可留于心中。
  • 仙妃奇缘

    仙妃奇缘

    青盲山下,他带领十万精兵,黑眸所到之处杀气凛然。青盲山上,她双眸决绝,红衣飘然,鲜艳夺目。四目相对,就如同丝丝线缕绞在一起,无法分开。璃儿,你若跟我回去,我定会宠你至深!呵呵……她惨然一笑,带着决绝落入凡尘。来世今生,我都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但愿下一个相遇,我们能逃离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