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67500000059

第59章 唐代饮茶与法门寺出土的茶具

(曰)高桥忠彦王竞香译

一、唐代茶的历史

加工山茶科植物的叶子并饮用的文化,即茶文化。众所周知,茶源于中国,其后传入包括日本、欧美等世界各地。可是,茶作为中国的国民饮料及其地位的巩固却比较晚,也就是唐代的事情。即与酒和其他饮料相比,还不能说历史悠久。尽管如此,茶自唐宋以来直到今天,作为文人生活中的必需事项,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且,饮茶方法本身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变化着,体现着中国人始终追求茶之味的热情。

具体地说,如下表所示,中国饮茶的历史有三个高峰期。第一,唐代完成的“煎茶法”。这是优雅高尚的饮茶法,饮茶习俗开始并在全国普及。其详细程序将在后文叙述,即煮出粉末化的固形茶之形式,后来的点茶法、泡茶法由此发展而来。第二,“点茶法”。这是实现饼茶高级化的宋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如最后一节所述,对日本茶道而言有着重要意义。第三,“泡茶法”。这是元明以后随着绿茶、散茶的改良而发展的饮茶法。在清代,发酵茶(乌龙、红茶等)得以发展,内容也趋多样化。茶与宜兴紫砂壶绝妙搭配的出现,也是明代以后,与后来的功夫茶及现代茶艺有关,也与日本的煎茶道有很深的关系。当然茶的历史很复杂,虽有如图表所示的界限,但对表明其重点很有意义。

第一型到完成即可认为是唐代以前茶的历史。饮茶之风源自茶树的原产地云贵高原的四川,沿长江遍及南部中国,被认为最迟是汉到三国时期其后,中国迎来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时代,其间游牧民族王朝统治北方中国,他们喜爱饮用乳制品中国南部的茶饮料还未普及。统一南北朝的隋及唐代初期,为茶在全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根据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饮茶传人中国北方是开元年间(713~741)之事。“泰山灵岩寺降魔师允许僧人饮茶,人们纷纷仿效而流行,都市开有很多茶铺。”又载,陆羽着茶论即《茶经》(758年前后成书),因为解释“煎茶炙茶之法”、设计“茶具二十四事”(二十四套茶具、《茶经》中如实列举了如数之茶具),好事家皆备有一套茶具。根据这一点可知,他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茶经》在唐代饮茶普及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表明陆羽加以改良以前饮茶具体方法的文献极少。《茶经》七之事引用的《广雅》中有“荆巴间采茶做饼,叶老者饼成以米糕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笔之。”此段文字在《广雅》(三国魏之张揖编)中已不能看到,这样的史料也许就不存在。但至少是陆羽看到的旧风俗,大致是唐以前饮茶法的可能性很高。陆羽对此方法加以改进,使提取更纯粹茶味的饮茶法趋于完善和普及。再者,陆羽茶和其自幼为竟陵智积禅师养育之事有关,可以说是以寺院传承的饮茶法为基础。另一方面,不能忘记的是他后半生定居湖州,采集各地名茶并加深见识的结果,因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饮茶体系。

二、《茶经》中的唐代饮茶

作为评价唐代饮茶实态的文献资料,《茶经》大概是唯一的,依据其记述,将产生具体印象的形式尽可能进行系统地整理。《茶经》总共分为十章,关于茶的制造之事有“二之具”、“三之造”,在茶的饮用程序方面有“四之器”与“五之煮”,都有详细记载。

首先,总结饼茶的制造过程。采制茶叶。用甑蒸茶。用杵捣茶。用规制作圆形、方形、花形饼茶,中心穿孔。以竹签穿之炙烤,使其干燥。用竹签、草绳穿之保存。梅雨时期,置育(木竹纸等制作的放在炭火上的容器)中,除湿气。

非常遗憾,当时的实物饼茶并没有保存下来。但其制作方法很容易效仿,实验制作是可能的。按上述做法,表面有皱纹带点黑绿色又相当坚硬的饼茶就制成了。

这种茶按现在的分类,基本上属于绿茶范围,在最初阶段,由于蒸叶防止了茶酵素的作用。但是,考虑到干燥过程需花时间的因素,就必须考虑非酵素的发酵。即所谓的后发酵,特别在表面会有明显变化。《茶经》“三之造”中有“宿制者则黑,日制者则黄”的记载,显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的后发酵。在本文中,可见对茶叶的鉴别,要进行像色泽、表纹(皱)情形的鉴别,此处不再赘述其次,整理有关饮茶的方法。用夹子夹住饼茶炙烤至表面膨胀。趁热放入纸囊内。用碾子碾成粉末。再用罗过筛,取细茶末。将铁釜置风炉上烧沸水,待有小水泡出现,投入盐花。水泡连续出现时,取其汤,以竹荚搅拌,以则量取茶末投入汤中心。用取出之汤以止沸降温,待茶华(水沫与茶末在汤面形成的)出现。用瓢舀出注入碗中即成。

在此,可以说对茶叶炙烤的程度,汤沸的具体情形都要用眼力来判断,要有熟练的方法,与这种完全相同的饮茶法,现d不再使用。那么,点什么样的茶只能靠想象。先不说茶味如何,如从看到的情况来讲,茶花漂浮在表面是其特征。事实上,在唐代的诗文中,多用松花、麴尘等词语来描写茶花,黄绿色茶沫浮动的情形总是感人的(2)。

除掉茶华之后,茶汤本身的色泽是煮出来的后发酵绿茶的粉末,即被认为是所说的茶色薄。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主张将用作茶碗的邢瓷及越瓷进行比较,前者色白,因而,茶色泛红为次;后者色青,而茶色映绿为上。总之,前者茶色为原本之色,后者与青色相混而成绿色,由此推测,茶色为从红到黄的范围之内。

如上所述,陆羽提倡并记述的茶当然不是唐代茶的全部情况。《茶经》“六之饮”,对民间的饮茶情形,陆羽持批评的立场,再加葱、姜、陈皮、吴茱萸、薄荷煮茶等方面,斥其如阴沟的流水一样让人嗤之以鼻(1)。这与前述的《广雅》记事结合考虑的话,可推测其目标是追求茶之真味,改变以前在茶中加各种原料作为汤或药品饮用的旧习俗。正如前边讲过的那样,唐代的士人阶层接受陆羽茶,各家皆备茶具二十四事之说。虽无唐代宫廷饮茶的直接资料,却大概可以考证为陆羽流之茶吧。

三、法门寺出土的茶具

在法门寺地宫发现的众多文物中,可以说包括三种茶具:⑴明确记载作为饮茶用的器物;(2)在饮茶时使用的可能性极高的器物;(3)能指出是饮茶时可能使用的器具。属于(1)类的有银茶碾、茶罗与琉璃茶碗及茶托。

茶碾与茶罗是配套使用的,是将饼茶碾碎、过筛之用具。法门寺《衣物账》中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的记录。与出土的茶碾、茶罗、茶匙相对应。可推知总共为七件一套的是以茶碾为主体的“茶槽子”、碾碎茶叶的轮状“碉轴”(本身表面刻有“碉轴”)、《茶经》“四之器”中叫“堕”。即碾子、茶罗(分为盖、主体和抽屉)、长短两根茶匙(长35.7厘米和19.2厘米),推测其合为一套。

这些茶器中,茶碾与茶罗是咸通十年(869)敕令文思院(宫廷金银器制作坊)制作,铭刻着“茶碾子”、“茶罗子”,极有可能是唐懿宗皇帝(860-874)在位时期宫廷使用的茶具,是供奉法门寺(当时为重真寺)的佛舍利而贡施的。

根据《茶经》四之器记载,碾为橘木等做成,唐代民间的碾为木、石、陶制之物,大概只有宫廷才使用银碾吧。一方面,北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有茶碾为银质或铁制的记述。由此可见,银碾仍为宫廷用物。而且,说到茶匙,可以认为是从茶碾中取茶末、并量茶末等多种用途,没有必要勉强与《茶经》中的用具比较吧。

其次是玻璃茶碗、茶托。相当于《衣物账》“琉璃茶碗、托子一副”的记录,不容置疑是饮茶用具。如前节所述,据《茶经》记载,与邢窑白瓷相比,越窑青瓷(更适合茶色)使茶色更显好看。法门寺出土的陶瓷器中,秘色瓷碗属于越瓷,但不保证是饮茶用具。玻璃茶碗被看作是《茶经》中类玉、类冰之述的器物,接近越瓷特征,其黄绿色也能反映茶色。至少与北宋时期点茶时好黑色建盏相比,可以说是唐代的特色。

作为(2)类中极可能是饮茶时用的盐台。《衣物账》有“盐台一副,重十二两”的记载,并在盐台足架内侧刻有“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凃金盐台一只,并盖共重一十二两四钱”的铭文,可看作《茶经》“四之器”所谓的“鹾簋”(瓷质带圆盖的盐坛)。关于唐代饮茶时在茶汤中加盐之事,如上述那样,此习惯北宋以后巳不时兴。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有“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然茶之中等者,若用姜煮,信佳也,盐则不可”的记载。法门寺出土的三足架银盐台,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饮茶时的用具。《衣物账》中除结条银茶笼外,从置于茶槽之上,茶碾、茶罗制成之前一年(咸通九年即868)同在文思院制造这点来考虑,推测其与茶碾等茶器的关系非常紧密。

属于⑶类的是鎏金银龟盒(《衣物账》中为“龟”),金银丝笼子(《衣物账》中为结条笼子)等,有研究人员推测为茶器。虽不能否定这些器物作为保存茶饼来使用的可能性,但其详细用途,将不会超出以上推测的范围。

总之,以上所述茶碾、茶罗、匙、茶碗、茶托、龟盒、笼子全部在《衣物帐》上被分为“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账…等”内,依据气贺泽保规先生分析,这批器物是日常生活用品,是把佛舍利作为人格来、藏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唐懿宗皇帝使用过的这批茶具,就不只是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而且有助于理解唐代宫廷生活的情形。

四、茶文化的变迁与曰本

大家知道,唐代茶文化是通过遣唐使等传入日本,并保留下来的。《日本后纪》弘仁六年(815)记载,有人唐经验的大僧都永忠亲手给嵯哦天皇煎茶的记事。“煎茶”呈现出唐代茶的情形。另外,从《经国集》载惟氏之诗“独对金炉炙令干燥(炙茶)”;“浪花起(茶花)”;“吴盐和味味更美(加盐习俗)”等,可看到反映唐代饮茶特征的词句。

但是,那好像是昙花一现。随着国风文化的隆盛,日本茶文化已走向衰亡。到镰仓时代,荣西带回的宋代茶文化却固定下来,与后来的茶道有密切关系,这完全是另一种形式的茶,即点茶。

如表所示,在末中注入沸水饮用即为点茶。其时注沸水所用的长嘴壶,即使用汤瓶是其特征。而体现点茶出现的资料,在宋初陶榖的《清异录》中有很多记事。同书引用苏廛《十六汤品》若是唐末之事,那么关于汤瓶的详述、早就洗练的点茶文化,显示那时已经存在点茶。而且,在重视点茶文化的福建一带,特别是北苑团饼茶得到迅速发展和改良,也是五代到宋初完成的。

系统记载点茶方面的茶书,有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从两论着及其他资料总结整理宋代点茶程序如下:将团饼茶(福建团茶很珍贵)捣碎;碾为粉末;筛罗;入末茶于茶盏中;用汤瓶注沸水;用匙或茶筅搅匀,以备饮用。这与唐代煎茶法相比变得简洁明快,《茶录》中用团茶,而宋代散茶的发展也很着名,有江西的双井茶、浙江的日注茶等名茶。以点茶方式饮用散茶时,主要是用石磨碾制茶末的。

然而,荣西传回日本的茶是南宋时期的浙江茶,是碾碎散茶以点茶形式饮用的类型,对此加以改良,后来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文化。关于为什么唐代茶在日本消亡、宋代茶则扎根保留下来这一点,显示单纯明确的理由是困难的。以五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在日本中世文化上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一个理由吧。

〔注释〕文献中可见饮茶风俗最初的例子,常被引用的是西汉末王褒的《僮约》(前59)。

比如,《洛阳伽蓝记》卷三有北方人蔑称南方的饮料茶为酪奴的故事。

《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有“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须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的记载。

《茶经》三之造“茶有千万状”,叙述比喻茶如胡人皮靴等八种,这是形容茶的表面吧。“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拗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

参照高桥忠彦《以唐宋为中心的饮茶法的变迁》(《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09册1989年3月)。

《茶经》四之器碗项,有“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记述。视越瓷有透明感的绿色为好。

《茶经》六之饮器有“饮有粗茶、散茶、抹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ft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或用葱姜、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的记述。

本节参照气贺泽保规先生的《法门寺出土的唐代文物及背景——碑刻(衣物账)的整理与分析》(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中国中世文物》1993年3月)。

试推定法门寺出土的有关茶具的议论,以韩伟先生《从饮茶风尚看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文物出版社《文物》1988年10期)为主,完成了多数,除列举的以外,其他结论不能确定。

茶碾底部有“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茶碾子一枚,共重二十九两”铭文。

河南偃师出土出土瓷茶碾,有徐殿魁先生《试论唐代的民间茶具》(《农业考古》1994年2期)。

《大观茶论》罗碾项有“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宋代的茶碾似乎普遍为金属制之,南宋的《茶具图赞》附有“金法槽”之名。

见气贺泽先生的论文集597页-599页。

《日本后纪》弘仁六年四月有“癸亥,幸近江国滋贺韩埼,…更过梵释寺,…大僧都永忠手自煎茶奉御”。

《经国集》卷十四,惟氏之《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有“…山旁老爱为宝,独对金炉炙令干,…盆浮沸,浪花起,巩县埦,商家盘,吴盐和味味更美,物性由来是幽洁”的记载。

参照《清异录》苑茗门中的“生成盏”、“茶百戏”、“漏影春”。

(高桥忠彦,日本国东京学业大学教授;王竞香译自《中国法门寺地宫珍宝赴曰本展图录》)

同类推荐
  • 宁厂古镇

    宁厂古镇

    宁厂古镇历史悠久,是川东地区长江水系人类的发源地和文化的摇篮之一,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年以前。本书从山地人居环境学的研究角度,对宁厂古镇的历史演变、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古镇自然环境、聚居形态、建筑空间、装饰艺术、保护与发展等方面剖析与论述,将山地环境、城镇形态、建筑空间纳为一体进行讨论。力求把握该类型山地小城镇的演变规律及其在新的经济、文化、城镇聚居形态下的建筑学构成价值和文化发展价值,以期对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起到借鉴与指导的意义。
  • 中国民俗学通识

    中国民俗学通识

    本书对民俗的概念、特征、功能等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对民间信仰、节日风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礼仪等的研究,具体详明;讲解各种对联、请柬等民俗应用文的写作方法,深入浅出。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实用价值较高。《中国民俗学通识》是一门大学“通识课”教材,既适宜于文科生,也适宜于理科生。
  • 千年圣地:孔府孔庙孔林(文化之美)

    千年圣地:孔府孔庙孔林(文化之美)

    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及其后裔的府邸、庙宇和墓地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它气势雄伟壮丽,极具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它以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丰富的文物珍藏、高超的艺术价值而著称于世。
  • 大众语典谚语(2)

    大众语典谚语(2)

    《大众语典格言》,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为汉语谚语类工具书。
  • 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自古始,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其“五花八门”的知识海洋里,所包括的学问和知识,的确是多方面的,其内容,亦是非常丰富多彩多趣的。《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能够适应不同层次或曰多层次的需要,人们读了《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会感受到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都是比较强的,并且会使人感到从书里能够得到许多有益而又有趣的知识。
热门推荐
  • 梦归江南

    梦归江南

    美丽的江南是她们多年魂牵梦绕想要回归的故乡。然而,黑暗的旧社会,动荡的老年代,给宫女和她们的亲人造成了决别之痛、回家无望、惨遭杀害、葬于异乡、家破人亡、同胞相残等种种惨痛的悲剧。只有在安定和平的新时代,才能给予宫女回归、团聚的美好梦想和心愿。同时,使人感痛和感慨百年中国的风风雨雨、沧桑巨变,并歌颂我们生活的这个和平、统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 泠泠一水间:神偷傲娇公主

    泠泠一水间:神偷傲娇公主

    她是皇室中最年轻的公主,多才多艺,聪慧倾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他是邻国帝皇的独子,政治天才,面容秒杀一切同性。欺负闺蜜?一个个排着队上来送死!想害自己与皇兄大人?先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自己可是千年一见的天系修炼者,什么第一天才在自己眼前简直就是蝼蚁!可为什么偏偏跳出来个魂性体质的妖孽,不停的骚扰自己!本来还想出手教训教训,三招之内就倒地吐血了!大爷求放过!
  • 哈佛幸福课

    哈佛幸福课

    在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不是大宗的经济学课程,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课程,而是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幸福课。泰勒博士被誉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讲师”和“人生导师”,他的幸福课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美国、西欧及中国很多家新闻媒体都曾多次进行了报道。泰勒博士的幸福课程被全世界各大企业领袖们誉为“摸得着幸福”的心理课程。
  • 朝秦“慕”楚

    朝秦“慕”楚

    一场刻意为之的“乌龙”拉开了楚薇大学悲惨生活的帷幕。室友“落井下石”;学长搞怪无厘头;而他却是腹黑狡诈……这一切的一切是楚薇幸福的起源,也是悲剧的开始。她是追爱而来,阴差阳错地竟然成了被追的那个。她虽然富贵不能淫,却在他的威武之下屈服。在感情这条路上,不是先爱就先输,而是看谁的恋爱等级比较高。
  • 幽灵岛·石头里的哥哥

    幽灵岛·石头里的哥哥

    《幽灵岛》还原了处于青春期、富于冒险精神的少年追寻悬疑事件真相的过程,情节惊险刺激,结局发人深省,字里行间充满童真童趣。《石头里的哥哥》讲述了暑假里,中学生张觉华只身一人隐姓埋名从老家来到江南小城琴川,实施“XB行动计划”——寻找“包德”。六年前,张觉华在琴川师范学校读书的哥哥张俊华,为救三个少年与歹徒搏斗而光荣牺牲,之后张觉华家不时会收到署名“包德”的汇款。张觉华在琴川遇到一连串的怪事,由此产生了许多误会。最后,他和琴川的新伙伴一起抓住了贩卖假币的罪犯,不仅误会消除,思想感情也得到升华。
  • 青春不言散之晚风习习

    青春不言散之晚风习习

    “羽习习,你拿走了我的心,却在五年前一声不吭的一走了之,你,很好。”“习习,无论我在哪儿,我都会一直想着你,很想很想。”“那个时候我才明白,有些人,走进了心里,或许终其一生,都无法将她从心里抹掉……一段感情,改变了好多人,变了他,变了你,变了我,还变了……”
  • 封门村外的传奇之路

    封门村外的传奇之路

    村落鬼灵丛生,平凡的主角在机缘中拜师,在一次次与邪灵巫师的斗争中奋力崛起,在无数危险面前如露薄冰,更面临人世间的险恶,主角一次次在刀尖中走过,终成王者,傲视天下。
  • 天地玄黄之宇宙的誓言

    天地玄黄之宇宙的誓言

    宇宙公主,圣,火,月,黑暗族,人类,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 世界残酷待你,你要温柔待自己

    世界残酷待你,你要温柔待自己

    这是一本写给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理想的年轻人的书。以温柔如水的文字陪你走过坎坷,走过逆境,给灵魂安定,给前行者信念。愿所有的负担都变成礼物,所受过的苦都照亮前方的路。勇气和自信,都来源于爱。唯有温柔,能抵御世间所有的坚硬。
  • 一叶晓梦

    一叶晓梦

    一叶晓梦寻千秋,太古情迷雾里舟。幻真寐景寂沉沦,美谣遮了万种愁。一片幸运草,梦回太古世界。几段残梦影,探寻沉沦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