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是蟋蟀的王国。只要有心倾听,耳鼓充盈了蛐蛐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掐指一算,眼下已是八月,蟋蟀应该在屋宇下等候好久了。今晚关了电视,不再吹空调,拿起芭蕉扇,去仰望明月,谛听久违的蛐蛐声。
蛐蛐果然如期而至,房前屋后到处都是,它们的琴声热闹得很呐。今晚的月光,真的很亮,像是特意为蟋蟀悬挂的;近处的柳冠好似女子一头披发,在晚风中摇曳婆娑,远处的恰似一团烟雾;缠绕在玉米上的豇豆叶面,满是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薄荷畦里飘来阵阵清凉的沁人心脾的芳香。蟋蟀白天害怕毒日躲在草丛或泥土里,此时庄稼根部格外阴凉,蟋蟀钻出来用鸣声奏起弹拨乐,是琵琶的轮指,还是扬琴的连击?似乎都是,似乎又像倒吹的哨子,宁静、悠扬而抒情。其实,古人比今人聪明,他们能用汉字来模拟蟋蟀的叫声“促织”、“蛐蛐”“唧唧”,只要略会口技的朋友都能惟妙惟肖吹出来。这声音,像是唠嗑拉家常,述说生活的安逸、祥和与幸福。从蟋蟀的叫声中,我似乎读懂了它们的吟唱,有关于食物的,有关于爱情的,还有古今中外发生的重大变化,也有当前天气渐凉如何钻进水泥房屋去的忧虑。这声音能鞭打你思想的野马驰骋起来,又能扇动你想象的翅膀飞翔空中,古往今来,翻江倒海,聚于笔端。
最早描写蟋蟀的文献要算《诗经·豳风·七月》,这首农事诗叙写的是古代奴隶从事农业生产和遭遇奴隶主剥削的生活的,其中,描写了蟋蟀因躲避严寒而“入我床下”的经过;《古诗十九首》里的蟋蟀声是哀怨的人民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憧憬;“唧唧复唧唧”,弹唱的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苦恼吧,它渲染了木兰“替父从军”思想嬗变的过程。蒲松龄捉来的《促织》是成名儿子魂化的精灵,控诉苛敛猛于虎的罪恶,也诠释了因果报应的古老的道德传统。余光中认定《就是那一只蟋蟀》流露了乡愁,表达的是盼望民族统一,中国腾飞的愿景。《故乡》中“蟋蟀在这里弹琴,蚰蛉在这里低唱”,说明儿童喜欢百草园,大自然美妙无穷。
今晚聆听蟋蟀,思绪万千。就是那一只蟋蟀,从水泥的缝隙中,来到我的院子里,快乐地歌唱。它从古代一直唱到今天,“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它唱出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唱出了华夏的沧桑巨变。它的歌声,使天更高地更厚,山更清水更绿,物更秀人更美。聆听蟋蟀的人,心会往下沉,“宁静致远”,心情变得柔软,想念亲人,盼望团聚;反对压迫,赞赏平等;忘却仇怨,牢记友谊;珍惜拥有,登攀未来。
有人说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蟋蟀;也有人说,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人。那么,蟋蟀与人是相等的,蟋蟀就是人。蛐蛐弹琴,人类讴歌。
今晚蛐蛐的乐音,是多么动听哎!
(《澳洲彩虹缨》《东方生活报》《东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