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欲不振
1.病症概述
食欲不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生理类是指人体并无异常现象,只是由于情绪的波动(如忧郁、恐惧、焦虑等)影响食物中枢的活动所致。病理性的食欲不振常由下列疾病导致:(1)突然不思饮食,口淡无味、鼻塞流涕、舌苔白腻,多为伤风感冒引起。
(2)经常食欲不好,大便稀薄且少,次数增多,闻到食物气味就感到不舒服,吃些油腻食物就想呕吐或腹泻,这是由于肠胃消化机能减退、肠胃有病所致。
(3)突然见食生厌,见到油腻的食物就恶心,身体困乏,小腿肚发酸发软,尿色如浓茶,照镜子时,发现两眼白发黄,多属于黄疸性肝炎的病症。
(4)口臭无味,食欲锐减,有可能患了习惯性便秘。这是由于便秘时,肠道细菌污染腐败,产生有害物质,从而影响肝脏功能和食物中枢所致。
此外,食欲不振还可能因各种急性传染病、肾脏和心脏疾病以及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癌所致。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A:相关反射区:胃、十二指肠、胰、小肠、脾、肝、甲状腺等反射区(见下图)。
B:基本按摩手法
(1)连按胃、十二指肠、胰三个反射区,用大拇指从胃反射区推按至胰反射区,两个脚的这三个反射区每次按摩5分钟~10分钟。每日2次。
(2)小肠、脾两个反射区可用大拇指或中指分别点按,其中,小肠反射区为双脚,而脾反射区只为左脚,每脚每反射区每次点按5分钟。每日按摩2次。
3.注意事项
(1)睡眠要充足,而且饮食须细嚼慢咽,以帮助消化。
(2)必须适度运动,最重要的是要避免焦急不安的心情。
4.辅助疗法
(1)指压足三里,力道不宜太强,应慢慢地、有耐心地进行。
(2)两手的食指到小指四指并拢,两手指尖呈相合形,以指尖按腹部,且以合适的强度缓缓地压腹部。
二、呃逆
1.病症概述
呃逆又叫“打嗝”,是由于膈肌突然痉挛,使胸内负压骤然升高,气流快速冲入上呼吸道,经过半关闭的声门带,引起声带振动而产生的一种特异声音。其原因有多种,如颅脑疾病、胸内疾病等,此为病理性呃逆。健康的人更为常见,如暴饮暴食,或突然受寒,或体位快速变换,或高声谈笑,均可引起,此为神经性呃逆。按摩对神经性打嗝有手到病除的疗效,而病理性呢逆则需其他疗法。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A:相关反射区:横膈膜、胃、颈项、腹腔神经丛等反射区(见下图)。
B:基本按摩手法
(1)点按足部横膈膜、胃反射区各5分钟,然后在第一、二跖骨与第二、三跖骨足底缝隙中深推5分钟~10分钟。
(2)患者坐在椅子上,微微抬起左脚,医者或家人用右手食指单勾法按压足横膈膜、胃、颈、腹腔神经丛反射区各10分钟。让患者调整呼吸,吸气时食指用力按压上述反射区,同时把腿伸直向上抬起;呼气时食指放松,腿回复原位,反复10次。右腿的做法同左腿。
3.注意事项
(1)通常吃辛辣的食物最容易引起打嗝。若是短暂的打嗝,对身体健康并无大碍,但若打嗝无法停止,变成长期的毛病,最好请教医师,因为有可能是慢性病的征兆。
(2)足部疗法治疗膈肌痉挛有立竿见影之效,对某些癌症等疾病晚期出现的频繁呢逆有缓解作用。
4.辅助疗法
(1)患者仰卧,全身放松,医者或家人用细小圆钝的物体(如棉签、发夹钝等)用力按压单侧涌泉穴,力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按压1分钟~2分钟即可痊愈。
(2)用拇指的腹部用力揉搓手掌的中央部位(劳宫穴),给予强刺激,抑制植物神经的兴奋,也是制止打嗝儿最有效而又简便的方法之一。
(3)调整呼吸,吸气时用力按压手部横膈膜、胃的反射区。
(4)用手搓手背的横膈膜。
三、神经性呕吐
1.病症概述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道逆流出口腔的复杂反射动作。
神经性呕吐患者多见于女性,发病常与精神因素有关,并伴有其他神经官能症症状。多数患者表现为食后即吐,若呕吐伴有皮肤苍白、出汗、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失调症状时,应格外注意,因这很可能是休克的前兆症状。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A:相关反射区:肾、肾上腺、垂体、大脑、颈项、胃、十二指肠、小肠、肝、胆等反射区(下图)。
B:基本按摩手法
(1)依次按揉肾、肾上腺、垂体、大脑、颈项各2分钟,用力以患者感到酸痛为宜,每日2次。
(2)从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小肠1分钟,手法应快速、均匀、有节奏,压力适中,要求同(1)。
(3)点按小肠、肝、胆各半分钟,以患者感到酸痛为宜,要求同(1)。
3.注意事项
(1)足部按摩每天2次,症状减轻后,可改为每天1次。症状完全消除后可改为隔天1次,续治1个月以巩固疗效。呕吐严重,有脱水症状者应适当补液。
(2)足部疗法对本症有较好的止吐效果,但对颅脑疾病、胃癌等肿瘤所致呕吐者,应及时采取专科救治。呕吐严重者,若水电解质紊乱,应及时补液。
(3)呕吐停止后宜进食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患者平时应注意饮食适度,切勿暴饮暴食,避免厚味生冷及酸辣食物。
4.辅助疗法
(1)取坐位或仰卧位,以双手大鱼际,涂上清凉油或蘸凉水,自前额正中央起,紧贴皮肤用力推,止于太阳穴,反复操作约2分钟。
(2)重摩掌心,推掌背侧掌骨间隙。
(3)用生姜揉摩足底。
(4)取站位,自己用工具(如:健身锤、桑枝棒等)或请他人在后背自肩胛骨始到腰部止,轻轻叩打约半分钟。
(5)按揉足部经穴配以按摩足三里、阴陵泉穴效果尤佳。
四、腹泻
1.病症概述
腹泻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并且(或者)粪便稀薄,含有过多的水分或脂肪,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之一。腹泻的发病基础是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障碍,以致分泌量增加,消化不完全,吸收量减少和(或)动力加速等,最终导致粪便稀薄,次数增加而形成腹泻。如仅有排便次数增加,但粪便成形者,并非腹泻。
腹泻分急、慢性两种。急性腹泻发病急,次数多,多伴有腹痛和发热、厌食、恶心等,常见的是急性肠道感染和食物中毒;慢性腹泻时间长、难愈,往往形成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和低蛋白血症,后果较为严重。多见于胃酸缺乏症、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菌痢、肠结核等。
按解剖部位并结合病因可将腹泻分为4类:胃原性腹泻(如胃酸分泌过少或过多);肠原性腹泻(包括肠道炎症、肿瘤、消化不良、吸收障碍、食物中毒、化学品中毒、药物作用、肠变应性病等);内分泌失常性腹泻(如甲亢、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及功能性腹泻(如肠道激惹综合征、情绪性腹泻)。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A:相关反射区:胃、直肠、降结肠、横结肠、上身淋巴腺、腹腔神经丛、十二指肠、小肠、升结肠等反射区(见图)。
B:基本按摩手法
重揉两足腹腔神经丛、胃、十二指肠反射区各3分钟,揉压足小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腹部淋巴结反射区各5分钟,需坚持天天做,治愈后也应每周做1~2次,以巩固疗效。
3.注意事项
(1)足部疗法对于胃肠道疾病引起的慢性腹泻和神经官能性腹泻有良效。
(2)饮食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4.辅助疗法
(1)牙签刺激隐白、厉兑、至阴穴各5分钟,每日1次。
(2)踩踏按摩板10分钟~15分钟,每日2次。
(3)按压三阴交、阴陵穴各3分钟~5分钟,每日1次。
五、便秘
1.病症概述
正常人每1~2天就应该大便一次,若2天~3天以上仍不大便,粪便干燥、坚硬,不易解出,即称为便秘(也有人习惯隔日或2日~3日排便一次,属正常范围,但粪质必须柔软易出)。便秘多发于老年人,其原因主要是老年人消化机能减退,体力活动减少或进食过少或多食精细少渣食物,使肠道容量减低,或由于种种其他疾病,使排便肌群(腹肌、膈肌、提肛肌等)减弱或神经精神因素,或结肠过敏,或药物影响,使粪便在直肠内停滞时间过久,水分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燥硬结而成便秘。
便秘还可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由于粪块淤滞填塞肠道而引起压迫症状和神经反射症状,如:头昏、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口苦、腹痛、腹胀等。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A:相关反射区: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胃、十二指肠、小肠、直肠、肛门、腹腔神经丛、横结肠、降结肠、脾、胰等反射区(见下图)。
B:基本按摩手法
以中等力度按摩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等反射区各半分钟;按摩胃、十二指肠、小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肛门、腹腔神经丛等反射区各1分钟,对脾、胰等反射区各按摩半分钟。每日按摩2次~3次。
3.注意事项
(1)饮食上避免煎炒、酒类、辛辣或寒凉生冷,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多饮水。
(2)不可滥用泻药。
(3)避免久坐久卧,要多活动肢体,加强提肛肌的锻炼,养成定时登厕排便的习惯。
(4)避免情志过度刺激,保持精神舒畅。
4.辅助疗法
(1)转动两足踝关节,每次5分钟~10分钟,每日2次。
(2)用拳头轻敲臀部10分钟,每日2次。
(3)用烟灼法灼左右脚趾和脚掌,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4)采用摆腿疗法。坐在椅子上,将两小腿下垂,且与地面摩擦。每次以脚底发热为适度,每日1次~2次。
(5)采用高尔夫球健身法。坐在椅子上,用脚心踩抱高尔夫球滚动,每次15分钟~20分钟,每日2次~3次。
六、痔疮
1.病症概述
痔疮又叫痔核,肉眼看来是长在肛门部的肉疙瘩,小的如黄豆大,大的可比蚕豆或黑枣大;数量一个到数个不等,大小不一。痔疮是直肠下部及肛门管壁内静脉丛扩张、弯曲、隆起成团的一种血管瘤,多为良性疾病,一般不会癌变。痔疮通常有三种类型:内痔、外痔和混合痔。这是根据肛门处齿状线来划分的。生于齿状线以内者,称内痔;生于齿状线以外,或突出于肛门外者,称外痔;如齿状线上下方均有痔核突出,并联成一体,则称为混合痔。
内痔一般没有疼痛症状,唯一的表现就是大便出血,常为便后滴血,颜色鲜红,出血似滴状,也可为喷射状。有时有软性肿物脱出,便后能缩进肛门,粪便形状、色质正常,粪块内无脓血。由于经常发作,可引起慢性失血,造成贫血,出现头晕、心悸、面色发白、乏力、记忆力减退等全身症状。
外痔以发痒、胀痛、异物感为主要症状。在肛门边缘可以触摸到隆起的软性肿物,大便后肛门部粪便不易擦干净,劳累或大便干燥时便后肛门部不适、疼痛,但无出血现象。外痔中最常见的是血栓外痔。
混合痔表现为大便时经常有肿物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还纳一部分,伴有少量出血,肛门部潮湿,有分泌物污染内裤,肛门缘可摸到软性肿物。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A:相关反射区:肾、肛门、直肠、输尿管、膀胱、小肠、横结肠、骶骨等反射区(见图)。
B:基本按摩手法
(1)用力揉压足肛门、直肠、肛门(痔疾)反射区各5分钟,揉按骶骨、小肠、横结肠、肾脏、输尿管、膀胱反射区各3分钟~5分钟,每日1次~2次。
(2)用拇指推按双足前脚掌各10分钟,每日2次。
3.注意事项
(1)发作期施用本法有一定的效果。
(2)避免劳累、久站负重,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少食辛辣刺激之物,忌烟酒。
(3)平时可常做提肛锻炼。
4.辅助疗法
(1)自我提肛运动。
(2)按摩或指压头部的百会与臀部的长阳与会阳,也可以对这几个穴位进行针疗。
七、慢性胃炎
1.病症概述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其临床特点是长期反复发作的上腹疼痛或胀闷感。本病属中医“胃痛”“痞症”等范畴。
本病发展缓慢,常反复发作。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表现为饭后上腹部感觉不适,有饱闷及压迫感,暖气后自觉舒服,有时还有恶心、呕吐及一时性胃痛;萎缩性胃炎则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饭后饱胀,上腹部钝痛以及贫血、消瘦、疲倦和腹泻等全身虚弱症状;肥厚性胃炎,有泛酸症状。胃镜检查能帮助确诊。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A:相关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胃、十二指肠、上身淋巴腺、头、心、肝、胆囊、甲状旁腺反射区等(见图)。
B:基本按摩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