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17400000011

第11章 人类的生存策略(1)

当人猿相揖作别后,人类的生存策略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变迁和发展。

许多人类学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及人类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生存策略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阐述,向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生存方式,及人类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积累的丰富知识和智慧。今天,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浪潮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远地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生活及未来。

一、环境与经济文化类型

1.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环境可以认为是我们所能触及的一切事物,周围地方的境况,或者说是周围地方的情况和条件,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但总的说来,人类的环境还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呢?人类又是如何影响环境的呢?不同的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

(1)环境决定论

所谓环境决定论就是在考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时,着重于自然制约方面,即认为自然环境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环境决定论主要是由一些地理学家发展出来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地理学家也是人类学家拉策尔(F.Ratzel)。他认为人类为生物的一种,其活动、发展、分布与别的生物一样受自然法则的严格限制,也就是说,自然的环境条件对人类生存演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是一种较为偏执的论调,它突出了地理环境的地位,却降低了或者说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但环境决定论的出现又自有其意义,一方面,它引起地理学者在纯自然的研究之外关注人类、社会、文化等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它激起了一场人类与环境问题的争论,这些争论无论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被看作是对“环境决定论”的延续。

(2)环境可能论

与环境决定论不同,可能论注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强调人类社会的主体性及历史性,认为环境条件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发生和发展只有可能的或限制的作用,而非决定因素。

环境可能论的代表人物是被称作法国地理学之父的维达尔(P.V.delaBlaehe),他的主要着作是在逝世后由其女婿整理出版的《人文地理学原理》。他把地理学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这个积极力量上,认为人类的生活方式是各种因素(社会的、历史的、心理的)的复合体,地理环境只是这多种因素中的一种。因此,同样的环境可以伴以不同的生存策略,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对应的关系。

(3)生态论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无限度地向自然索取各种资源。随着世界人口和财富的激增,地球的许多自然系统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生物界出现“赤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于是生态论应运而生。

在这种背景下,人类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自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个人和团体纷纷呼吁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联合国也召开了多次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方案》提醒人们:“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进入90年代后,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的运动向纵深发展,更多的国家和组织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全球性的一致行动得到加强。1991年10月21日在世界上六十多个国家的首都同时公布了名为《保护地球——持续生存的战略》的文件,该文件为建立人类可持续生存的社会提出了“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多样性”、“最大限度减少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使每个人都能够关心他们自己的环境”、“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尊重和关心生活社区”等九条基本原则。生态论日趋得到广泛的认同。

(4)适应说

所谓适应(adaptation),指的是机体造成环境变化和环境造成机体变化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者说适应是一种机体和文化的变迁过程,这种过程有助于人类机体、文化等方面的生存和延续。适应概念还可引申出文化适应一词,用来说明某一文化的元素对另外一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所产生的调适作用。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适应是以它们的身体特征来达成的,但用文化生态学的眼光来看,人类的适应却是主要靠文化的方式来达成的。文化生态学在研究人类文化对自然环境的某些方面关系时,除了包括环境形态本身,还包括人类对环境开发的文化安排,如技术水平、经济组织等。

2.文化区的划分

美国历史人类学派的博厄斯将文化结构层次分为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类型(或文化区、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culturetrait)是指一种文化中可以划分的最小单位,其概念类似于文化元素。一般说来,它是具体的、物质的,但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的。比如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文化特质。

文化丛(culturecomplex)是一组功能上整合的文化特质,它构成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持续存在的单位,是文化特质相互结合而成为一种功能上的整体,构成较大的功能单位。

文化区(culturearea)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它与地理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可能重合,但绝不相等。文化区概念也与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区域内的文化有其稳定性和继承性,是历史形成的。与文化区相近的一个概念是文化类型(culturetype),指用以确认某一特定文化在本质上相似的全体特征。

文化模式(culturepattern)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犹如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多少具有一致性;每一种文化内部又都有代表其特色的目的,而这种目的不一定为其他社会所共有,所以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1]。

3.经济文化类型

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类学民族学界提出了“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2]

所谓经济文化类型,即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并处在类似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但是,在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不同族群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就会形成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如热带森林地区狩猎者和采集者经济文化类型、草原和半沙漠地带的狩猎者和采集者经济文化类型、热带森林地区的锄耕农业经济文化类型,等等。

二、人类生存的方式

为了生存,人类必须进食。但是人类不像其他动物,仅仅是满足于采集或猎捕到的食物,人类还要保证食物来源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于是人类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在不同的地域或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生存方式。

1.小规模的觅食生存方式

自从人类在30万年前出现并逐渐遍布全球之后,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人类靠采集野生植物和猎捕野生动物维生。至于积极运用资源、农业和饲养家畜之类的生存方式,要到约1万年前才开始形成。至今,靠觅食维生的社会数目已逐渐减少,目前世界上只剩下为数很少的几个觅食社会。他们主要以两个基本形态存在:

(1)徒步觅食生存方式

大部分的觅食者均属于徒步觅食者(pedestrianhuntersandgatherers),也就是只运用双脚来猎捕野生动物和采集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现今与近代的徒步觅食者包括大部分的澳洲觅食者,非洲中南部的BaMbuti族和San族,加拿大北部的Cree族和类似群体,以及东南亚的Punan族和一些偏远部落。

(2)水中觅食生存方式

水中觅食(aquatichuntingandgathering)的人主要是流浪在海上的族群。如东南亚海岛地区的巴召人,人们惯称为“海上吉卜赛人”。因为巴召人与浪迹天涯的吉卜赛人一样,没有固定的住所,到处流浪,只不过巴召人是流浪在海上而已。

此外,在世界的河流之中,还生活着许多“船上人家”,在中国被称为“蛋民”。他们在河流中靠捕鱼为生。但由于世界环境的变化,不少蛋民开始“上岸”,寻找新的生存方式。

2.小规模农业生存方式

比起觅食,这种靠种植农作物维生的方式可养活更高密度的人口,而且可以使人们过着更安定的生活。

在小规模社会里,以农业维生的人主要依赖人类或动物的劳力并运用简单的工具。这种生产方式有时可称为农艺(horticulture),泛指各种园地栽种。到今天,农艺性的生产对那些处于现代世界经济边缘的人们而言,仍旧是一项重要的维生活动。

小规模社会农民所经常运用的一项农艺方法是刀耕火种,也叫轮耕(shiftingcultivation)。这种栽种方式早在数千年前就被人类广泛采用,至今,刀耕火种仍持续维持着数百万人的牛计,这主要是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区域。

3.畜牧生存方式

在一些降雨量少而且不稳定的区域,农业的生产并不合适,放牧动物,或称畜牧(pastoralism)就是另一个很好的生存方式。畜牧在亚、欧、非等洲的许多地方都一直存在着,但在美洲则直到欧洲人人侵之后才引进这种生存方式。在某些畜牧社会,只有牧者跟着放牧动物迁徙,其他的家族成员则住在固定的村落中栽种各项农作物;部分畜牧社会则是所有人均随着畜群迁移。

(1)季节迁徙生存方式

这种生存方式,只有牧者随着畜群移动。季节迁徙(transhumance)包含了村庄附近有限的作物栽种及移动性的动物放牧。这样的生活方式主要分布在某些地中海社会、美洲西南与欧洲人接触后的Navajo社会、非洲南部干燥地区的一些人群以及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麓丘陵区的人群。

(2)游牧生存方式

在农艺及季节迁徙均不合适的区域,人们以跟随畜群的游牧活动来建立另一种属于自己的维生方式。游牧(Pastoralnomadism)是一种经济上的适应,它的生存方式主要是仰赖动物的放牧维生,但却居无定所。

迁徙是游牧的一项核心特征。由于季节变换加上天气的不可预测,游牧者必须带领其畜群四处移动,寻求各处草地之最佳利用。在中东,许多游牧社会在广大多变的土地上会遵循一条传统路线行进,这路线又称为“部落路线”(tribalroad)。行进的模式基本上是从一处低地(通常相当靠近他们定居的村落)逐渐迁移至高且远的山区草地。

4.大规模社会的生存方式

大规模的社会较多以密集式的农业维生。密集人口的产生是在公元前八千至六千年间,当农业生产在某些地区受到强调后,随着村庄式农业社群的建立而出现的。这当中只有少数人口密集中心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它们包括近东、远东和美洲大陆等地所谓文明的摇篮。在这些地点,原本自治的村庄彼此融合成了更大的政治单位,城市逐渐成长,以及超越村庄层次的商业贸易也担负起更多重大责任。

15世纪初期,欧洲人的探险、势力扩张和殖民政策建立了一个更为整合的世界体系,也进一步地改变了人类社会。人们彼此间的接触达到史无前例的频繁程度。务农和耕种技术遍布广泛的区域,而商业交易和都市化也快速成长。

在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industrialrevolution),系指从缓慢的手工生产方式演进至机械式的工厂和农业生产的过程,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变革,促进大规模社会的形成,其影响力最后也延伸至全世界。

(1)农民及其农耕形态的生存方式

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甚至欧洲的某些地方,大规模社会中数亿的耕作者可以归类为农民(peasants)。家庭农庄是农民的生产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虽然他们偶尔会花钱雇用劳工,但大部分的劳力来源仍是家庭中的成员。而且他们的农耕只运用一些相当简单的技术,并且不太依赖机械化工具。农庄供给整个家庭的食物需求,同时也经由贩卖纳税和一些其他的方式将剩余的食物重新分配给非农民。

(2)农场经营式生存方式

有一种大规模农业企业的形式,PhilipCurtain(1990)称之为农作综合体(plantationcomplex)的农场或农庄,是一种大规模且商业化的农业生产系统,能将产品供应至不同社会中的远方市场。这个农作综合体的另一项特征是它的人力无法自给自足,必须向外招募一些劳工(借助武力的使用或合约的签订)。这些劳工必须接受训练,但不需要太特别的技术。在北美和南美,这些劳工最初由非洲输入的奴隶担任。而到19-20世纪,美洲的劳工不是找当地的人们就是改由印度和中国等国输入。

(3)大规模机械化农场生存方式

大规模的农业并非都需要大量劳工,大规模机械化谷物农场就是个例子。它已是非热带地区农业的主要形态,而且近来也散布至热带区域。在这种农场形式中,通常只专心种植一两种谷物,而且收成的产物大多数输出至更远的市场。然而,这些谷物农场和前面所提的一般大农场(plantations)不同的是,它们属于资本密集而非劳力密集。换句话说,须依赖资本投资来购入肥料及机器设备,因此只需较少量的劳工。

(4)牧场生存方式

大规模社会中的另一种生存方式是经营牧场(ranching)。所谓的牧场是指在一个大型农地中畜养与放牧牛、马或羊。大部分牧场所在的土地并不适于农业活动,而且供养能力(cal"lyingcapacity)很差。然而,随着农业技术日益革新,使得在相当荒芜的地区也能建立农场,所以情况也开始改变。某些贫瘠地区已是农、牧混合发展,有的甚至完全被农业取代。

牧场的经营是高度分工的。大部分的牧场通常只畜养单一种类的动物,像牛或马。在大型企业所属的牧场中,工作通常需要大量的劳工与高度的专业化。

20世纪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重要转型期,无论是工业、农业、商业,还是在偏远的游牧、狩猎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社会分工精细,全球环境的变化,许多生存方式被淘汰,新的生存方式不断涌现,许多人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策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

三、聚落与风水

聚落是人类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选择和构建,而风水正是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它们是密切相关的。

1.人类学家眼中的聚落

聚落也称居民点,但不是纯地理意义上的词语。一般来说,聚落研究的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成、发展、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及聚落的形态、组成要素、内部结构、分类、分布、各种自然因素及人文因素对聚落的影响等等。

同类推荐
  • 谋杀电影

    谋杀电影

    《谋杀电影》一反传统影评的正儿八经和教条主义,致力于反传统,反权威,反装逼……虽然言辞犀利,吐槽满点,娱乐性强,但其实结构严谨,观点鲜明,从不胡说八道,仿佛进入某种境界,看似另类,却直指电影本质。
  • 叙事:中国版第二辑

    叙事:中国版第二辑

    本书收录了“叙事、病残与身份”、“短篇小说的叙事进程:语料库文体学方法初探”、“关于建构诗歌叙事学的设想”、“广义叙述学:一个建议”等文章。
  • 尘嚣之上

    尘嚣之上

    《尘嚣之上》主要收录了无言岁月、雨、酒醉、但愿长醉不愿醒、陌生人、文字和呼吸、心如止水、再次翱翔、等待、淡淡的忧伤、蝴蝶落在手背上、流淌在纸上、撑起一片天、一串串,一行行、琴声悠扬、想不写你都不行等内容。
  • 审美的激变

    审美的激变

    《审美的激变》汇集了陈晓明近二十年的部分文章。作者编选这个文集,有三个原则:其一是主题要集中,也就是可以在作者名曰“激变”的主题下展开的理论与创作的言说;其二是不能重复,因作者从业二十多年来已经出版了不少著作,作者不愿《审美的激变》与他的其他书有过多的重复率;其三是兼顾理论与创作的论述,这样既可以从某个角度展示几十年来中国当代的理论与创作的走向,也可反映作者的研究基本面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当代十三位评论家的作品,这些集子都是他们在自己文学研究与批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
  • 诗经楚辞鉴赏

    诗经楚辞鉴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生活,不仅积淀了周代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学结晶。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其作品或简朴、或典雅、或整饬、或瑰丽,风格多样,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帮助诗歌爱好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诗经楚辞鉴赏》从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趣、艺术特征等方面逐篇进行了注释和赏析,以飨读者。
热门推荐
  • 王之传奇

    王之传奇

    一个修真少年如何在都市中生存。
  • 穿越时空的狩魔猎人

    穿越时空的狩魔猎人

    转动的怀表,滚动的命运之轮,铭刻在之上的封印尘封着遗忘的历史;青草的磨炼,玷污的血脉,变异的能力;无数的时空留下了少女的足迹,紧随其后的白霜淹没了旅途中的回忆;红发金眼的修女改变了昔日的躯体,相似的两人的相遇到底会将世界引向何方?——————————————————————————————————这是巫师的半同人文,主要的剧情是原创的世界穿越之旅。变文,不喜慎入。更新一更保底,时间允许会两更到三更。
  • 盛世明王

    盛世明王

    碽妃被朱元璋赐死,却为儿子朱棣谋得了嫡出的身份。三十一年以后,朱棣起兵靖难,夺了亲侄儿朱允炆的皇位。从此,朱棣励精图治,开创了远迈汉唐的永乐盛世。他开内阁、修大典、平安南、设贵州,他疏通运河、迁都北京、五征漠北、三犁虏庭;他东北建都司、西域设卫所,派郑和下西洋……他让大明朝家给人足、斯民小康。他虽是君临万邦的盛世明王,却也留下了诸多遗憾,他不能承认自己的生母;他爱的妻妾都先他而逝;他的两个儿子为了皇位苦苦争斗二十几年;他为寻找害死爱妾的真凶两次制造后宫惨案,可终究与最宠的女子生离死别;他虽建立了不世之功却也背上了千古骂名……在功绩与遗憾中,朱棣结束了自己辉煌、传奇而又不为常人读懂的一生。
  • 幽冥花开之四脉争世

    幽冥花开之四脉争世

    传说幽冥妖人百年前祸害苍生,在人间大开杀戒,以壮年骨髓为食,幼年血液为饮,方得长生长寿。自古有东、西守卫军,东者,半人半魔,栖于东麓山,;西者,半人半仙,栖于西羽山。西羽尊主传梦与东麓阁主商议决定,对幽冥妖人进行封谷休灵,以慰着成千上万的冤魂,同时彻底铲除幽冥妖孽。后因南灵一派的介入,种下了一颗在日后令神灵惧怕的种子。展示了人性最真的一面,妖魔不一定就会祸害人间,仙灵也会自私贪婪,何谓邪?何又谓正?一切都不得而知。
  • 风起天南

    风起天南

    十五岁那年,我家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父亲说,我感觉好戏才刚刚开始。
  • 冰沐火

    冰沐火

    冰沐火——冰沐浴在火中,火压制着冰,冰又削弱着火,相生相克。100年前,地球遭遇陨石撞击,物种变异,生物进化,幸存者建立了新的城邦社会。
  • 新青春和我开了个玩笑

    新青春和我开了个玩笑

    我喜欢玩,喜欢笑,习惯性的喜欢不被任何人所理解,有人说,我是一个不能被人所猜透的人,我想是那样的,也许,我也猜不透一个性格乖张的人,猜不透自己。猜测是一件让人很累的事情。一切与时间有关的猜测,我们注定了会输掉,时间是只老狐狸,我们玩不过它,打不过它,斗不过它,也许能做到的,只是让时间和我们和谐相处,我不会去改变你,你也不要来改变我。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东西,却在同一个世界生活。
  • 旷世奇遇记

    旷世奇遇记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在追赶别人。在追赶中,慢慢老去,在追赶中,慢慢妥协。活着是为了什么?死了又将怎样?又能怎样?我们活不好,却又死不了。之所以死不了,也是因为害怕。多么渺小的人类啊,如此没有尊严地活着吗?如果不,那么,我来告诉你在这窒息的生活中,有这么一种人,这种普通却有着旷世奇遇的人。
  • 唐伯虎都市行

    唐伯虎都市行

    新书‘梁智的传奇奋斗史’已经上传,希望新老朋友前去捧场!链接就在下方!
  • 诸生乱国

    诸生乱国

    唐末是一个惋惜的时代,最后的盛世从此而终看一个刺客是如何登上乱世巅峰,打破贵族的高傲,拯救盛世的凋零他从黑夜中汲取力量,从双瞳之中看清时间秘密,踏碎虚空然而当他发现世间的真相以及身世的秘密,他该如何面对这崩坏的世界见证中国的绝世瞳术,绝对引爆美瞳界设计圈还有萌妹子,小萝莉,古代版的制服诱惑,国师服,道袍,儒服,袈裟不断留下的时空线索,看你能否接受这对你大脑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