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51200000002

第2章 内科常见病症(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本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本病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少数人可并发急性心肌炎、肾炎、风湿热等。

该病属于中医“感冒”、“伤风感冒”、“时行感冒”之范畴,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治疗”

1.风寒感冒证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疼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咳嗽,苔薄白,脉浮紧。

“方一”荆防败毒散

“来源”《摄生众妙方》

“组成”荆芥5克,防风5克,淡豆豉9克,前胡5克,杏仁5克,桔梗5克,橘红5克,甘草3克,葱白3寸,生姜3片。

“功效”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用法”葱白、生姜后下,余药先煮,水煎2次,共取200ml,分早、晚2次服。

“方解”荆芥、防风、淡豆豉、葱白、生姜驱散风寒;前胡、杏仁、桔梗、橘红、甘草宣肺止咳。

“按语”胃气不舒者,加苏叶、陈皮。

“方二”羌活胜湿汤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6克,藁本6克,川芎6克,川萆15克,蔓荆子3克,甘草6克。

“功效”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祛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药,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防风、藁本为臣药,祛太阳经风湿,且止痛。佐以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川萆以加强祛湿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成祛风胜湿之功,并微发其汗,使风湿尽去,其痛自止。

“按语”表寒重者,加麻黄、桂枝;表湿重者,加羌活、独活;湿蕴中焦者,加苍术、厚朴、半夏;头痛者,加白芷、川芎;身热较著着,加柴胡、薄荷。

2.风热感冒证

“主症”恶寒轻,或微恶风、发热较著,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喷嚏、流涕稠涕,咳嗽痰稠,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一”银翘散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银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6克,荆芥6克,豆豉6克,桔梗6克,芦根15克,竹叶6克,牛子10克,甘草6克。

“功效”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用法”薄荷后下,余药先煮,水煎2次,共取200ml,分早、晚2次温服。

“方解”薄荷、荆芥、豆豉辛凉解表;银花、连翘、山栀清热解毒;桔梗、芦根、竹叶清热生津。牛子、桔梗、甘草利咽化痰。

“按语”口渴者,加花粉,麦冬。

“方二”桑菊饮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3克,桔梗6克,芦苇根6克,生甘草3克。

“功效”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的桑叶、菊花清透肺络,散上焦风热;薄荷疏散风热,杏仁、桔梗肃肺止咳;连翘清热透邪;芦苇根生津止渴;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应用本方时,重用银花、连翘,芦根鲜者佳,且煎汤候香气大出即可,勿过煮。汤剂每日可服1~2剂,煮散一昼夜服4次,每次煮服6~10克,勿过煮。头胀痛甚:加桑叶、菊花;咳嗽痰多:加贝母、前胡、杏仁;咯痰黄稠:加黄芩、知母、栝蒌皮。身热较著:加石膏、鸭跖草;乳蛾红肿疼痛:加枝黄花、土牛膝、玄参;时行感冒:加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热郁寒遏:加石膏合麻黄。风热化燥伤津:加沙参、花粉、梨皮。

3.感冒夹湿证

“主症”发热、微恶风、汗少、汗出热不退,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苔薄黄腻,脉濡数。

“方一”新加香薷饮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香薷6克,扁豆花9克,厚朴6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

“功效”清暑祛湿解表。

“用法”水煎2次,共取200ml,分早、晚2次温服。

“方解”香薷祛暑发汗解表;扁豆花、厚朴和中化湿;金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

“按语”暑热盛者:加黄连、山栀、青蒿、黄芩;湿困卫表:加豆卷、藿香、佩兰。汗出多:去香薷。头痛:加桑叶、菊花、白芷;心烦、小便短赤:加竹叶、赤茯苓、六一散。呕恶:加陈皮、半夏、竹茹;胸闷加厚朴、砂仁;纳呆:加神曲、麦芽、鸡内金。

4.中毒性流感

“主症”高热不退,神昏谵语,手足抽搐或颈项强直,舌质红绛,脉弦数。

“方一”清宫汤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元参9克,莲子心2克,竹叶卷心6克,连翘6克,犀角(水牛角代)30克,麦冬9克。

“功效”清心开窍,凉血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犀角(水牛角代)清营凉血,元参、麦冬养阴清热;竹叶心、连翘、莲子心、清心泄热解毒。全方共奏清心解毒,凉血息风之功。

“按语”送服:(1)高热用安宫牛黄丸,1丸,每日2次;(2)昏迷用至宝丹,每日1~2丸;(3)抽搐用紫雪丹,每次1管,每日1~2次。清开灵注射液20~40ml,加入液体中静滴。

5.气虚感冒证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或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方一”参苏饮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6克,茯苓6克,炙甘草4克,苏叶6克,葛根6克,前胡6克,桔梗4克,半夏6克,枳壳4克,木香4克。

“功效”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用法”加生姜七片、枣一个;水煎。微热服,不拘时。

“方解”风寒外袭,则肺气闭郁,故病人恶寒发热,表现为无汗,头痛,鼻塞,咳嗽;气郁痰阻,故胸膈满闷;脉浮表明病人正气不足。治疗应采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之法。本方中紫苏叶、葛根解表祛邪;桔梗、前胡、法夏止咳化痰;陈皮、枳壳、木香醒脾行气,宽胸;人参、云苓、甘草健脾补气,有扶正祛邪之功。

“按语”若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可用玉屏风散加减。

“方二”玉屏风散

“来源”《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30克,黄芪60克,(蜜炙)白术60克。

“功效”益气固表。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每日一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解”本方主治卫气虚弱,不能固表之证。卫虚腠理不密,则易为风邪所袭,故时自恶风而易于感冒;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皆为气虚之象。治宜益气实卫,固表止汗。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因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风而不伤正。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方名玉屏风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风屏障,而又珍贵如玉之意。

“按语”若气虚较甚者,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支气管炎

“概述”

支气管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多数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粉尘、烟雾和刺激性气体也能引起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以流鼻涕、发热、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并有声音嘶哑、喉痛、轻微胸骨后摩擦痛。初期痰少,呈粘性,以后变为脓性。烟尘和冷空气等刺激都能使咳嗽加重。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病情若缓慢进展,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原性心脏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尤以老年人多见。

本病属于中医“咳嗽”及“喘症”之范畴。《素问·咳论》篇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见咳嗽不仅由肺之病变而致,五脏六腑之功能失调,皆可影响于肺发生咳嗽之症。

“治疗”

1.风寒袭肺证

“主症”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方一”①三拗汤合②止嗽散

“来源”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医学心悟》

“组成”①三拗汤:麻黄5克,杏仁5克,甘草5克。

②止嗽散:桔梗10克,荆芥6克,陈皮10克,甘草6克,紫菀10克,百部15克,白前10克。

“功效”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用法”加生姜5片;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三拗汤宣肺散寒,止嗽散润肺止咳。

“按语”两方均能宣肺化痰止咳,但前方以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后方以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者。

“方二”杏苏散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苏叶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3克,前胡6克,苦桔梗6克,枳壳10克,生姜2克,橘皮10克,大枣去核2个,杏仁10克。

“功效”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苏叶轻宣凉燥,配前胡,一者取其辛散之性,助苏叶发散表邪,二者用其降气消痰,令宣肺化痰之药以为用。配杏仁宣利肺气,桔梗开宣肺气,既利于发散表邪,又能利肺化痰。半夏温燥化痰,茯苓健脾利湿,以祛生痰之源,枳壳,橘皮皆能理气宽胸,合苏叶之芳香行气,共呈畅利胸膈之效。用姜枣者,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用于热燥咳嗽严重者。

2.风热犯肺证

“主症”咳喘,夜间喘甚,吐黄痰,身体疼痛,纳呆,大便两日未下,舌苔黄腻,脉象浮数或浮滑。

“方一”何氏自拟方

“组成”前胡3克,薄荷3克,桔梗3克,杏仁3克,紫苑5克,白茅根15克,生川军3克。

“来源”《何世英儿科医案》

“功效”宣肺解表,泄热定喘。

“用法”生川军后下,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前胡、桔梗、紫苑和杏仁化痰止咳平喘;薄荷疏散风热、利咽止咳;白茅根清热利尿止血;生川军有泻热通便的功效。

“按语”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

“方二”桑菊饮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10克,菊花10克,薄荷6克,甘草10克,芦根30克。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轻透,宣散风热;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气,利咽止咳;芦根清热生津。

“按语”津伤者可加麦冬、五味子。

3.风燥伤肺证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宜咳出,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方一”桑杏汤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3克,豆豉3克,杏仁5克,象贝3克,山栀3克,沙参6克,梨皮3克。

“功效”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治证是因温燥外袭,肺阴受灼所致身热头痛,口渴、干咳无痰,舌红、苔燥脉浮数之外感温燥之证候。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苦辛温润、宣利肺气,共为主药;淡豆豉助桑叶轻宣解表,沙参、梨皮生津润肺,同为辅药;栀皮清泄肺热,象贝母止咳化痰,为佐使药。共奏“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之效。

“按语”表证较重:加薄荷、连翘、蝉蜕、荆芥;津伤较甚:加麦冬、玉竹;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鼻衄:加生地、白茅根。

“方二”杏苏散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苏叶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3克,前胡6克,苦桔梗6克,枳壳10克,生姜2克,橘皮10克,大枣去核2个,杏仁10克。

“功效”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苏叶轻宣凉燥,配前胡,一者取其辛散之性,助苏叶发散表邪,二者用其降气消痰,令宣肺化痰之药以为用。配杏仁宣利肺气,桔梗开宣肺气,既利于发散表邪,又能利肺化痰。半夏温燥化痰,茯苓健脾利湿,以祛生痰之源,枳壳,橘皮皆能理气宽胸,合苏叶之芳香行气,共呈畅利胸膈之效。用姜枣者,调和营卫,甘草协和诸药。

“按语”本方适用于燥证与风寒并见的凉燥证。

4.痰湿蕴肺证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成块,痰多易咳,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物加重,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

“方一”①二陈汤合②三子养亲汤

“来源”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韩氏医通》

“组成”二陈汤:半夏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厚朴10克。

三子养亲汤:白芥子6克,苏子9克,莱菔子9克。

“功效”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半夏、茯苓燥湿化痰;白术、陈皮、甘草理气和中;厚朴、白芥子,温肺祛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化痰,使气行则痰行。

“按语”前方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后方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痰湿咳嗽,常易伤及肺脾之气,应配合补脾益肺之品,以免久延导致肺气虚寒,寒饮伏肺的咳喘。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细辛、干姜;脾虚加党参、白术;兼有表寒者加紫苏、荆芥、防风。病情稳定后服香砂六君子汤以资调理。

“方二”六君子汤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陈皮12克,半夏12克。

“功效”健脾益气化痰。

“用法”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补气健脾为君药;脾喜燥恶湿,故以白术健脾燥湿为臣药,参、术相合,健脾之力更宏;茯苓淡渗,健脾利湿,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健脾,三药合用,理气燥湿化痰,共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按语”病情平稳后,可用该方。

5.痰热壅肺证

“主症”咳喘不能平卧,烦躁咽痛口渴,咯白痰,舌红,脉弦滑。

“方一”麻杏石甘汤加减

“来源”《伤寒论》

“组成”炙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黄芩12克,双花25克,桑白皮15克,百部12克,桔梗6克,川贝3克,地丁30克,败酱草30克,鱼腥草30克,莱菔子12克。

“功效”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用法”川贝粉冲服,余药水煎,每日一剂。

“方解”麻杏石甘汤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作用;加黄芩清热燥湿;双花、地丁、败酱草、鱼腥草清热解毒;桑叶、百部、桔梗和川贝止咳平喘;莱菔子降气化痰,全方共起清热化痰、宣肺定喘之功效。

“按语”此为痰热哮喘,治以麻杏石甘汤宣肺定喘,加桑白皮,桔梗宣肺,贝母化痰止咳,百部清热养阴,地丁、败酱草、鱼腥草清热消炎,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白细胞偏高者效果较好。

“方二”清金化痰丸

“来源”《统旨方》

“组成”桑白皮15克,黄芩10克,山栀子10克,知母10克,川贝10克,瓜蒌15克,桔梗10克,麦冬10克,橘红10克,茯苓12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用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贝母、栝楼、桔梗、陈皮、甘草化痰止咳;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

“按语”本方用于痰热较轻者。6.肺阴亏耗证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嘶哑,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颧红,形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一”沙参麦冬汤加减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沙参9克,麦冬9克,玉竹6克,天花粉4.5克,银柴胡6克,青蒿6克,鳖甲6克,扁豆6克,甘草6克,山药6克,茯苓5克,桑叶4.5克,川贝3克,知母6克,杏仁6克。

“功效”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解”本方适用于燥热伤阴,导致肺胃津液亏损。方中人参、麦冬、甘寒、滋阴生津、清养肺胃;玉竹、天花粉合用能生津止渴,养阴益胃;白扁豆,甘草二药入脾,补中健脾,以增強生津血之源,佐以桑叶辛涼轻散,宣清凉肺。諸药合用,共成清润肺胃、生津止咳之功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按语”本方甘寒养阴,润肺生津,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咳嗽较甚加紫菀、冬花、百部;痰粘难咯加海蛤粉、海浮石、栝楼、黄芩;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潮热骨蒸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功劳叶。

“方二”二冬二母汤

“来源”《脉因证治》

“组成”天冬9克,麦冬9克,知母6克,川贝9克,沙参12克,百合9克,生地10克,甘草3克,桔梗6克。

“功效”养阴润肺,宁嗽止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天冬、麦冬、沙参滋阴润燥,百合、生地养阴清热,润肺凉血,知母、贝母清润止咳,桔梗、甘草宣肺宁嗽。

“按语”咳嗽较甚加紫菀、冬花、百部;痰粘难咯加海蛤粉、海浮石、栝楼、黄芩。

7.痰饮恋肺证

“主症”咳喘十余年,时发时止,咳出白粘痰,多咳即喘,夜卧难平,容易汗出,纳少神疲,腰背酸楚,舌质淡青,苔薄腻,脉细滑。

“方一”黄氏经验方

“组成”桂枝4.5克,生甘草4.5克,厚朴3克,杏仁9克,苏子9克,炙紫菀15克,陈皮6克,前胡6克,小麦15克。

“来源”《黄文东医案》

“功效”祛痰肃肺,止咳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桂枝温经通阳;厚朴降逆止呕化痰;杏仁止咳化痰平喘;苏子化痰止咳;紫苑润肺化痰;陈皮健脾化痰;前胡化痰;甘草化痰,调和诸药。

“按语”表虚而阳气不足,方用桂枝宣通阳气,加厚朴、紫苏子、紫菀以顺气止咳,服药后咳喘渐平,汗出渐止,由于阳气舒展,故舌青亦退。

肺源性心脏病

“概述”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指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慢性病变,逐渐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造成右心室肥大,最后发生心力衰竭的一类心脏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寒冷地区、高原地区、农村患病率高。其原发病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最常见。急性发作以冬春季多见,常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肺、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为肺原发性疾病的症状,肺气肿和右心功能不全的体征及肺性脑病等。心电图、X线检查有且诊断。治疗以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合理氧疗为主,必要时可应用利尿、扩血管药或慎用小量强心剂。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咳喘”、“痰饮”、“心悸”、“水肿”等病范畴。本病临床除有肺的咳、痰、喘三大症之外,并有心、脾、肾等其他脏腑的症状,如心悸、气短,紫绀、纳差、腹胀、浮肿、尿少等症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为新感引动外邪,使病情严重发展。

“治疗”

1.外寒内饮证

“主症”咳喘,不能平卧,痰白而粘不易咳出,唇舌青紫,苔黄白,脉细数。

“方一”小青龙汤加减

“来源”《伤寒论》

“组成”党参18克,桂枝10克,细辛3克,干姜6克,白芍12克,麻黄5克,五味子6克,瓜楼12克,白果10克,桑白皮12克,款冬花10克,紫苑12克,生石膏20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气散寒,止咳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利水平喘,配伍桂枝增强宣散之力;桂枝配伍芍药起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温肺、化痰涤饮;加瓜蒌清肺化痰,利气宽胸;桑白皮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款冬花、紫苑润肺下气,化痰止嗽;白果化痰、止咳、补肺;生石膏清热;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此咳喘为慢性喘息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而致。痰多重不得平卧、邪实正虚,易外感,生病时兼夹风寒,故益气散寒为本,止咳平喘为标,标本兼治。收到增强体质,平喘止咳之功效。卫气固,外感亦少,再佐以活血和胃之品,调理善后,巩固疗效,配合适当的体力锻炼,使的病人恢复正常工作。

“方二”射干麻黄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射干10克,麻黄8克,干姜10克,细辛3克,半夏10克,紫菀10克,冬花10克,五味子6克,大枣10克。

“功效”温肺散寒,豁痰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苏子、沉香,直折逆气;干姜、细辛、半夏温肺蠲饮降逆;蝉蜕、僵蚕开肺闭、降逆气;紫菀、冬花化痰止咳;五味子、大枣敛肺补肺。

“按语”气虚者可加党参、白术。

2.痰热阻肺证

“主症”素有痰饮,近加外感,咳嗽气急口渴,自觉内热,四末欠温,二足浮肿,苔薄白腻,脉小数促。

“方一”张氏经验方

“来源”《张伯臾医案》

“组成”麻黄4.5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3克,党参9克,熟附子9克,炙苏子9克,开金锁30克,鱼腥草30克,防己12克,泽泻18克。

“功效”益心气清化痰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用麻杏石甘清热化痰;加党参、附子补益心气;防己、泽泻利水化饮;鱼腥草清热解毒;炙苏子除气平喘、止咳化痰。

“按语”此为外感引动宿痰、肺病及心的重症。凡痰饮皆津液所化,而所以成痰饮者,责之于肺、心、脾、肾。患者素有咳痰,乃肺气虚而痰饮内停,病久则必及心,心气亦弱。虚人复加外感,则实其实,虚其虚,遂致咳喘脉促,饮溢经络而肿,本虚而标实也;口渴、自觉内热,四末欠温等症,为寒热错杂之象。据张老经验,凡治痰饮久疾,必探其本而标本兼治之,方能获救,若一味治标,必伤其正,非其治也。方用麻杏石甘等味清化痰热之时,又用参、附等品补益心之气,标本兼顾,药效卓著。

“方二”麻杏石甘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麻黄12克,杏仁10克,甘草6克,石膏30克。

“功效”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重用辛寒之生石膏,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

“按语”可加薏苡仁、冬瓜仁、苇茎、地龙清热化痰定喘。

3.痰瘀心肺证

“主症”咳嗽,气喘,痰多,胸闷,心悸,下肢浮肿,尿量减少,大便四日末行,唇舌黯紫少苔,脉弦滑。

“方一”化痰祛瘀汤

“组成”桃仁12克,杏仁12克,广地龙15克,昆布15克,全瓜蒌15克,白术15克,琥珀3克,檀香6克,海浮石18克。

“来源”(朱良春,新中医;1983;(11):18)

“功效”消痰行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杏仁祛痰止咳,平喘;广地龙清热通络,平喘利尿;瓜蒌润肺化痰;白术健脾化痰;琥珀镇静安神;檀香理气和胃;海浮石清肺火,化老痰。

“按语”唇舌黯紫,辨证属瘀血无疑。痰热瘀血阻于肺,气道壅塞,故咳喘;肺失通调水道,则见水肿,心悸。大便闭结主因在肺,盖肺与大肠相表里,治以宣肺化瘀,消痰利水。

“方二”血府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川芎5克,桃仁12克,红花9克,赤芍6克,柴胡3克,桔梗5克,枳壳6克,牛膝9克,当归9克,生地9克,甘草6克。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因瘀血停滞于胸,使气机受阻、气滞血瘀、肝失柔和;若瘀血化热,则会瘀热上冲、胃气上逆。本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枳壳、桔梗开胸行气;牛膝引热下行;生地清热养阴;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为王清任治疗瘀血积于胸中,气机受阻所致,配伍得当,疗效确切。也可选用桃红四物汤。

4.阳虚水泛证

“主症”心悸,喘咳不能平卧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尽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细。

“方一”真武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附子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生姜3片。

“功效”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因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气化失常,故小便不利;水气溢于肌肤,故肢体浮肿;湿邪下注,故腹痛不利;筋脉失养,故身体震动。水停三焦是本方证的主要病机,治宜温壮肾阳,兼以健脾利湿。方中熟附子温肾助阳;云苓、白术健脾燥湿制水;生姜宣散水气;白芍敛阴护阴,缓急止痛,利小便。

“按语”赵锡武名老中医经验方:生石膏12克,麻黄3克,甘草9克,云苓12克,白术9克,白芍9克,附子6克,生姜9克,车前子15克,白茅根30克,杏仁9克,大枣9克;水肿势剧,心悸,喘满,依息不得卧:加沉香、黑白丑、椒目、葶苈子。

“方二”苓桂术甘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茯苓30克,桂枝12克,猪苓16克,泽泻16克,白术10克。

“功效”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茯苓为君,取其健脾利水,渗湿化饮,非但消已聚之饮,且可祛饮邪之源。饮为阴邪,非温不化,故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降冲,与茯苓合用,既可温阳以助化饮,又可化气以资利水,尤能平冲降逆。苓桂相伍,一利一温,通阳化气,利湿化饮,对于水饮留滞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卓功。湿源于脾,脾阳不足,则湿从中生,故又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脾气健运,水湿自除;佐使以甘草,一者调和诸药,益气和中,一者以复脾胃升降转输之权。药仅四味,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

“按语”气虚可加人参、党参。

5.阳脱证

“主症”面色黯滞,唇及四肢紫绀,咳嗽气急,心悸,坐卧不宁,肢冷,脉伏,舌紫暗,苔白而灰糙。

“方一”回阳汤

“来源”(魏长春,浙江中医学院,1989;(10):422)

“组成”茯苓9克,党参9克,淡附子6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黑锡丹3克。

“功效”回阳救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黑锡丹温壮下元,镇纳浮阳;茯苓利水消肿;党参补气健脾;附子回阳救逆,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炙甘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

“按语”可加益气之人参、回阳之肉桂。严重可用西药治疗。

“方二”四逆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熟附片15克,干姜9克,炙甘草8克。

“功效”回阳救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少阴阳衰,必然是阴寒内盛,病情深重,正气衰减。病人缺乏阳气来温养肌体,而且脾土也不能温暖,心神不能温养,血脉也不能鼓动。故要用大辛大热而又可以归少阴经的附子,来回阳救逆。本方中熟附片回阳救逆,驱散阴寒;干姜温中祛寒;炙甘草温中益气,也能制附、姜两药的燥性。

“按语”本案肺心病有喘脱之险,魏老认为证虽属于外邪引发,但体温不升,外无表症可见,亦无痰热交阻之象,属久病精气内虚,阳脱于外之侯,故无需宣肺,急予益气、温里、回阳。

支气管哮喘

“概述”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AAI)和气道高反应性(BHR)为特征的疾病。易感者对此类炎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若长期反复发作可使气道重建,导致气道增厚与狭窄,成为阻塞性肺气肿。

支气管哮喘属于祖国医学“喘促”、“上气”、“喘息”等范畴。《素问·尺奇论》有:“肺之壅,喘而两胁满。”哮喘病理主要在肺、肾。《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素体肾虚,或病久肺肾两虚,则肾不纳气而发哮喘。

“治疗”

1.风寒外感证

“主症”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水鸡声,痰色白、稀薄而有泡沫,或呈粘沫状,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方一”射干麻黄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射干9克,麻黄9克,生姜6克,细辛6克,紫菀6克,款冬花6克,大枣(3枚),半夏9克,五味子3克。

“功效”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用法”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解”本方适用于寒饮袭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之喘咳。方中射干开痰結;麻黃宣肺散寒;紫菀,款冬花、半夏以助射干降氣化痰;生姜、细辛助麻黃以散寒化飲,以防耗散太过,有伤正气,故以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安中,調和諸藥,使散中有收,邪去而不伤正,為寒饮咳喘常用有效之方剂。

“按语”本方用于寒饮症。

“方二”小青龙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麻黄1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干姜10克,甘草6克,五味子10克,半夏15克。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利水平喘,配伍桂枝增强宣散之力;桂枝配伍芍药起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温肺、化痰涤饮;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痰壅喘逆不得卧:加合三子养亲汤、皂荚。表寒里饮,寒象明显:小青龙汤加苏子、杏仁、白芥子、橘皮等。咽干口燥,痰涎稠粘,咯吐困难:加服祛痰灵。

2.痰热壅肺证

“主症”咳喘不能平卧,心悸,头晕,咳嗽,吐白粘痰,量不多,纳差,腹满,小便短赤,大便稀,舌质微红,舌苔白腻,脉细稍微。

“方一”厚朴麻黄汤

“来源”(郭士奎:《杂病证治·郭士奎临床选集》)

“组成”厚朴10克,麻黄6克,细辛5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生石膏30克,瓜蒌皮12克,葶苈子6克,黄芩10克,杏仁12克,五味子10克,生桑白皮12克。

“功效”宣肺定喘,清热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厚朴温中下气,燥湿;麻黄利水平喘;细辛、生姜、杏仁止咳平喘;生石膏清热化痰;瓜蒌润肺化痰,清热;葶苈子、生桑白皮利水平喘;黄芩清热燥湿;五味子滋肾益肺。

“按语”该方为郭老治喘经验方。

“方二”①二陈汤合②三子养亲汤

“来源”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韩氏医通》

“组成”二陈汤: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三子养亲汤:白芥子6克,苏子9克,莱菔子9克。

“功效”宣肺定喘,清热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厚朴、白芥子温肺祛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化痰,使气行则痰行。

“按语”哮喘治法为“发时治肺,平时治肾”,张景岳谓“实喘者有邪”,故先治标以宣肺定喘,清热化痰,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石膏、杏仁、五味子宣肺定喘,瓜蒌、桑白皮、黄芩清热祛痰、葶苈子清热,生姜、半夏和胃化痰、加细辛反佐以防清热太过。

3.气阴两虚证

“主症”突发性阵咳,咳则喘,咯粘液样白沫痰,至痰咯出而气道无阻始渐平息,不能平卧,面浮,舌苔白腻,脉虚弱无力,左关浮细而弦。

“方一”延年半夏汤

“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

“组成”清半夏9克,炙鳖甲12克,前胡6克,苦桔梗4.5克,人参6克,炒枳实3克,吴茱萸9克,槟榔4.5克,生姜9克。

“功效”益气育阴祛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半夏降逆止呕;鳖甲滋阴;前胡、桔梗止咳化痰;人参补气健脾;枳实理气化痰;吴茱萸温肾暧脾,固肠止泻;槟榔消积化痰;生姜止呕。

“按语”该方为岳老治喘经验方。

“方二”生脉散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人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

“功效”益气养阴。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服。

“方解”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

“按语”药理研究具有增强免疫作用。

4.肺脾气虚证

“主症”平时自汗怕风,易于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哮鸣音,面色恍白,舌苔淡白,脉象虚细。

“方一”六君子汤

“来源”《医学正传》

“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

“功效”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用法”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补气健脾为君药;脾喜燥恶湿,故以白术健脾燥湿为臣药,参、术相合,健脾之力更宏;茯苓淡渗,健脾利湿,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健脾,三药合用,理气燥湿化痰,共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按语”表虚自汗:加炙黄芪、浮小麦、大枣;畏风、怕冷、易于感冒:加桂枝、白芍、附子;痰多:加前胡、杏仁。

“方二”补中益气汤

“来源”《东垣十书》

“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2克,柴胡9克,升麻9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功效”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生黄芪用量最多,甘温质轻,入脾肺二经,补中气,升清阳,益肺气,实皮毛,故重用以为君药。辅以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补中健脾,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旺则正气自充。人参、白术、炙甘草三药益气健脾,助黄芪共建补中益气之功,是方中主要部份。脾胃气虚则营血亦不足,补气自能生血,更以当归养血调营以和之。清浊相干,气乱于胸中,故用橘皮理气醒脾,中焦气机畅通,既能助清阳之气上升,又使诸甘药补而不滞。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引导升提,扭转中气下陷之势。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腾,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俾下陷之清阳上升而复其本位,又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益气升阳,补卫气而固表,使卫外固摄,则恶寒、自汗可除。张元素谓升麻“补脾胃之药,非此为引,不能取效”,升麻、柴胡既然作引经之用,其量当小。

“按语”本方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乏力,大便不实等症。表虚自汗:加炙黄芪、浮小麦、大枣;畏风、怕冷、易于感冒:加桂枝、白芍、附子;痰多:加前胡、杏仁。

5.肺肾两虚证

“主症”平素短气喘息,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痰吐起沫,或痰少质粘,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劳累后易发,心悸,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劳累后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五心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方一”生脉地黄汤

“来源”《张茂祥,中华医药杂志,2003,(3)2》

“组成”熟地9克,山萸肉6克,胡桃肉6克,人参9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半夏6克,陈皮10克。

“功效”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生脉汤益气养阴;熟地、山茱萸、胡桃肉滋阴补肺,纳气;茯苓利水健脾;半夏、陈皮止咳化痰;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肾阳虚:金贵肾气丸加减;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板胶、参蛤散。肺气阴两虚:加黄芪、沙参、百合;肾阳虚为主、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制附子、肉桂;肾阴虚为主:加生地黄、冬虫夏草,并常服紫河车粉。

6.瘀血阻肺证

“主症”喘不得卧欲呕吐,气短心悸,腹疼腹张,咳痰满闷,肋胁刺痛,面色黧黑,呼吸气促,动则喘甚,舌淡红,边有瘀点,苔白腻,脉弦细涩。

“方一”桃红四物汤加减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2克,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贝15克。

“功效”宣肺化痰平喘,佐以活血通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四物汤养血活血。

“按语”可辨证加丹参、赤芍。

“方二”血府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川芎5克,桃仁12克,红花9克,赤芍6克,柴胡3克,桔梗5克,枳壳6克,牛膝9克,当归9克,生地9克,甘草6克。

“功效”活血通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因瘀血停滞于胸,使气机受阻、气滞血瘀、肝失柔和;若瘀血化热,则会瘀热上冲、胃气上逆。本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枳壳、桔梗开胸行气;牛膝引热下行;生地清热养阴;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唐宗海在《血证论》中云:“盖人身气道,不可赛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痰饮为瘀血所阻,则益冲犯肺经”。久病致瘀,颜面黧黑,痰带瘀血,舌见瘀斑,脉细涩等,故宣肺化痰,平喘通瘀。

肺结核

“概述”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肺部感染的传染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本病大致可分四种类型:原发性肺结核、粟粒性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和空洞性肺结核。原发性肺结核是指初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疾病,80~90%是通过呼吸道感染肺部的。原发性肺结核常无明显体征,有的伴有轻度全身症状如倦怠、低热、食欲减退等,如能及时彻底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粟粒性肺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的血液散播引起的,病情严重。浸润性肺结核一般认为是原发结核的发展,多见于受过结核感染的成年人。空洞性肺结核是由于诊断延误,治疗不彻底的所致。

本病属于中医“肺痨”范畴。因病位在肺,治疗着重在肺。本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或仅乏力,其病情的轻重进退,与肾、脾、肝三者密切相关,而肾阴虚损又是肺阴不足,肝火偏胜,脾胃受克而致正不胜邪的总机枢。《明医杂著·痨瘵》:“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哈哈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甚则痰涎带血,咯吐出血,或咳血、吐血、身热脉沉数,肌肉消瘦,此名痨瘵,最重难治。”

“治疗”

1.肺阴亏损证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白痰,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色鲜红,胸部隐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或轻微盗汗,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数。

“方一”九仙散

“来源”《医学正传》

“组成”人参(另炖)2克,款冬花2克,桔梗2克,桑百皮2克,五味子2克,阿胶2克,贝母2克,乌梅6克,罂粟壳6克。

“功效”滋阴润肺。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罂粟壳功专敛肺止咳,人参补气益肺,并为君药;阿胶养阴益肺,五味子,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并助人参益肺气,合为臣药;款冬花、贝母止咳化痰,并能降气平喘,桑白皮止咳平喘,并能清肺;桔梗止咳化痰,并能载诸药上行入肺,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功专敛肺止咳,兼能补益气阴,则诸症自除。

“按语”肺痨要以肺脾肾三脏治疗为本,由以补脾为根本。

“方二”月华丸

“来源”《医学心悟》

“组成”沙参10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生地15克,熟地10克,百部15克,川贝10克,阿胶10克,三七10克,茯苓12克,山药15克,玉竹10克,百合15克,白及10克。

“功效”滋阴润肺。

“方解”沙参、麦冬、天冬养肺阴;阿胶、生、熟地黄滋肾阴;三七化瘀止血(无痰血胸痛不用);桑叶、菊花、百部、川贝母清肺润肺止咳;茯苓、山药健脾燥湿,补益脾肺;白及收敛止血;玉竹、百合滋阴润肺。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按语”滋阴为本病基础治法,有滋肺阴与滋肾阴之别,由于金水相生,故早期应滋养肺阴,也滋养肾阴;中晚期滋养肾阴为主,也兼养肺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痨是一消耗性疾病,故无论哪一阶段,均须重视脾的功能。历代治疗肺痨名方,无不以调补肺、脾、肾三脏为重点。

2.虚火灼肺证

“主症”咳呛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颧红,五心烦热,盗汗量多,心烦失眠,性急易怒,胸胁掣痛,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

“方一”百合固金汤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百合12克,熟地9克,生地9克,当归9克,白芍6克,甘草3克,桔梗6克,玄参3克,贝母6克,麦冬9克。

“功效”滋阴降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二地为君,滋阴补肾,生地黄又能凉血止血;以麦冬、百合、贝母为臣,润肺养阴,且能化痰止咳;佐以玄参滋阴凉血清虚火,当归养血润燥,白芍养血宜阴,桔梗宣利肺气而止咳化痰;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合用,更利咽喉,合而用之,虚火自清,肺肾得养,诸症自消。

“按语”咯血严重者应用本方。

3.气阴耗伤证

“主症”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量较多,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质淡红,脉细数,怕风、畏冷、神倦、自汗、纳少、腹胀、便溏、面色恍白,舌边有齿痕。

同类推荐
  • 实用中医临床技能教程

    实用中医临床技能教程

    中医临床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基本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临床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中医临床教学的重要?容。临床技能培训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中医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融会贯通的本质?涵,这是中医本科生进入临床实习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实用中医临床技能教程》的?容包括中医四诊基本要求、病历书写规范、体格检查、针炙推拿技法与治疗。书中?容编写符合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切合临床实际,简明实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 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

    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

    本书主要是通过对食品的烹饪方式、加工方式、食用方式、健康食用方式、健康烹调方式等多个方面,介绍健康食材变成垃圾食品的过程,并向读者介绍真正正确健康的烹调方法和吃法,帮助人们把好饮食关,从而使人体更健康。
  • 本草纲目通俗读本

    本草纲目通俗读本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经历编著的一部不朽巨著,从它面世之日起,就一直为人们所真爱,它的光彩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暗淡。本书收集了《本草纲目》的各种版本,选择编辑了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近的、实用性强的疗方,并且对其顺序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把我们的主要食品-菜部、果部、谷部放在前面,并作为重点。全书详细地介绍了它们的实用价值和加工方法及治疗病方。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对现今已不常用的,例如:水部、人部、石部只选其一小部分,作为点缀,以保持书的基本完整。
  • 儿科急重症的诊断与治疗学

    儿科急重症的诊断与治疗学

    本书是以儿科急重症的诊断与治疗为主要内容,以临床实用为原则,对儿科常见的急重症,分别从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述。本书分为十五章,主要讲述的是常见病的知识、诊断技术、治疗技术。
  • 家庭安全用药百问百答

    家庭安全用药百问百答

    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近年来,江苏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成绩可喜。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按照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引导群众不断提升文明素质。
热门推荐
  • 海贼王之麒麟不悔

    海贼王之麒麟不悔

    重生之海贼世界的他,将会发生什么样事。他为了在海贼世界生存下来,又究竟会做什么。他吃下了传说中的恶魔果实,又能闯出什么的名堂。想要知道,就来看吧,海贼王之麒麟不悔。本书是根据海贼王之海军修改的,可能前几十章可能会有点水,不喜欢可以跳过。群号码:571831606。这是本书的群号,读者可以进来一起讨论。
  • 超神魔盒

    超神魔盒

    当天才拥有了外挂没事虐一堆高富帅,回家带着白富美,看谁不爽就扁谁,扁的不爽给颗神丹救活再扁!保险.....本书读者作者交流群:2386,83872论坛:zbxh7933.88448.com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转世的黑暗魔法师

    转世的黑暗魔法师

    转世后,她发现她并没有消除记忆,而那个上辈子为了救她而死去的人,原来这辈子他还认得,但是他是王子,她却是黑暗大魔法师的转世!爱恨情仇,她应该何去何从。
  • 逆战我会守护你

    逆战我会守护你

    特地为逆战故事参赛而写的作品。能力多强,责任多大,为爱守护,为国而战!改造人、秘龙合成战士、1VS20的超级战士!热血沸腾吧!
  • 重生之毒妃风华

    重生之毒妃风华

    前一世在成为皇后之前被人害死?还是那个自己一心爱慕的丈夫?还用那样极尽侮辱的形式?很好,很好,自己这个毒妃还真是混的可以。泣血重生,绝不与人为善,人敬一尺,还敬一丈。人若犯我,我必百倍奉还。敌强我弱,避其光芒,下绊子,使钩子,明的不行咱就使阴的,阴的不行,咱就放狗咬,小女子报仇,天天不晚。只要落在咱手里,必叫你永生难忘。什么你个什么,你个世子、皇子的都是神马,姑娘我只想自己一个人遨游天下,什么?你要陪着?不是吧?那不是更要命。你那妖孽要是这样一游,后面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多了好多爱慕者?那我还不得辣手摧花。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三世羁绊:魔妃狠绝色

    三世羁绊:魔妃狠绝色

    异世大陆,二魂归一,统一六界,谁人可挡?弟弟遇难,姐姐痛不欲生,决定报仇,几年后,世界上出现了一位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界之王——阳暂。一夜之间杀掉了X集团所有的人!从此消声灭迹…再次醒来时,已经到了异世大陆。废材之名远播…深院里的阴谋暗算,一一破解。收小弟,开组织,契约神兽,捡美男…这时,出来一个装傻卖萌的妖孽,虽然她对美男不过敏,但,这妖孽的眸色和发色怎么跟她梦里的人一样?!三世恋情,终会有结果…
  • 大唐妖妃

    大唐妖妃

    红尘多可笑,痴情最无聊,目空一切也好。千年情缘、千年债。木恋夕一个普通的女孩,为了报恩从现代穿越到古代妖精身上。红颜祸水,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容貌却把她推向痛苦的深渊。为了爱她充当歌姬、舞女,为了爱她双目失明,为了爱她在不见天日的魔洞里苟延残喘,为了爱她一夜白头,为了爱她被囚禁在深宫多年,情爱纠缠、后宫争斗,身心疲惫的她能否与心爱的人双宿双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雪域来客

    雪域来客

    主人公是被遗弃的小孩叫洛川,被雪域落势活佛收留,教育长大,修的来自雪域密宗最神秘的一种密宗拳法和内功,且从小就有大成,在长大过程中的种种奇遇,让他欣喜也无奈,直到有一天他的师父丹巴上师要送他去帝都再读大学时,才发生了太多的改变。遗传母亲的物语能力,竟然让他发现另外的世界。从此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在外历经了从未有过的阅历和磨难,最终看清人世悲欢,重回雪域,在经历亲情、感情的多种考验和洗礼后,认清真相,回归真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福报人世,修成正果。
  • 我们的小时候

    我们的小时候

    儿童阅读有多种方法,如经典阅读、亲子阅读、分级阅读、班级阅读等。儿童阅读的工具与手段也有多种多样,除了我们久已习惯的纸媒图书,现在还有点读笔、手机、IP网络、手持阅读器等。但无论采用哪种阅读方法与工具,其核心与实质还是“内容为主,品质第一”。因而“绿色阅读”是各地开展儿童阅读活动所坚守和倡扬的理念。就当前儿童阅读运动的整体态势和亟待改进的问题而言,我认为必须强调品质阅读、分级阅读与民族阅读。
  • 为了梦想在打拼

    为了梦想在打拼

    在一个盲目的社会中,在茫茫人海的大都市中,很多人之所以踏出社会,最开始并不是为了生活,只是为了心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