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51600000042

第42章 古蜀文明之谜三星堆祭祀坑的发现

在成都东北广汉县,有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叫真武村,村旁有一条小河,河南岸有三个小土包,排列起来就象天上的星星,于是被村民们叫做“三星堆”,在河的北岸有一高出地面,两头尖中间弯如同一轮月牙似的地段,被称为“月亮湾”。它们隔河相望,成为当地著名的自然景观“三星伴月”。农民燕道诚的家就安在这里。老燕恐怕做梦也想不到就是这个再熟悉不过了的三星堆,让他的家,还有这个村子一下子热闹起来,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个热闹竟然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三星堆”三个字被人们无数次的提起,更有无数的专家学者、记者慕名而来。

那是1929年的一个春日,老燕带领家人到家旁掏水沟,准备安放水车,老燕掏着掏着,突然听到“膨”的一声响,他以为是挖到了石头,待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块白色的大石环,撬开石环一看,绿莹莹的一堆玉器出现了,道诚一家惊呆了,当他们回过神来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运气来了,精明的燕道诚连忙将这堆东西原样盖好,若无其事的收工回家。当晚夜深人静时分,道诚倾家出动,悄悄地取回了那堆宝贝,数一数,竟有400多件,道诚当时并不敢声张,于是将宝贝谨慎地分藏在了房里各个角落,准备待价而沽。

转眼四年过去了,并无任何动静,直到道诚将其中的一件玉琮送给当地驻军陶团长,才引起了古董商们的注意,燕家的玉器一时成为抢手货。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仿冒燕家玉器的赝品。

广汉三星堆1号祭祀坑全貌

老燕挖到宝贝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广汉县乃至四川省的每个角落,当传到成都市的华西大学时,博物馆从事文物研究的葛维汉(美籍学者)、林名均非常兴奋,他们有一个强烈的预感,一个震惊世界的大发现产生了。1934年春天,在军队的警戒下,三星堆的第一次发掘开始了,在长12米的探沟内,出土玉石、陶器残片600余件。经过初步研究,他们认定玉石器的时代大约在“从铜石并用时代到周代初期”。当时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兴奋,当即写信给林名均,鼓励他们继续关注这一重大发现。但是在兵荒马乱的当时,任何正式的考古发掘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三星堆玉器一直是一个谜。

直到新中国成立,四川省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家佑先生来到燕家,才在燕家人的指引下,又从田埂边挖出了玉琮、玉瑗、玉钏等,并全部上交国家。1958年和1963年,四川省博物馆和四川大学的考古工作者先后两次来到三星堆,在出土玉器的地点作了小规模的发掘,著名考古学家冯汉冀根据已有的资料,作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这一带遗址如此密集,很可能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以后的考古工作证明冯先生的推断是非常正确的。

青铜面具

三星堆的正式考古工作直到八十年代才真正开始。1980年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队正式进驻三星堆,经过一年发掘,共出土陶、石器数百件,并清理出房基18座、灰坑3个、墓葬4处,这是一次真正科学的发掘,尽管没有发现以往那些精美的玉器,但是一批重要的遗迹现象足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对考古学家而言,有助于学术研究的资料往往比精美的文物更加重要,这次发掘第一次在成都平原发现了带有浓厚西蜀特色的商周时期的房屋基址,这就为早期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从来没有的新资料,同时对考古学家们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三星堆的考古工作尽管断断续续,但是一直没有放弃。1986年对三星堆的考古工作者而言,是充满了收获与惊喜的一年。

小型青铜像

这年仲春时节,林向副教授和陈德安助理研究员率领的四川大学和省考古研究所联合考古队,在三星堆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采取田野考古中常用的探方方式,将残存的三星堆进行了大面积揭露,发掘总面积达到1300多平方。发掘区内,文化层厚2.5米,根据包含物的不同被划分为15个文化层,经过碳14年代测定,其最早的一层距今4800年左右。这次共发现9座房基、101个灰坑、10万多块陶片和500余件铜、陶、玉、石、漆器,其中10件鸟头陶勺柄制作十分精美,出土文物既有与中原文化相似的因素,又有明显的地方文化风格,而这些浓郁的地方风格正是探索早期蜀文化的重要线索。

考古发掘在临近夏天的时候暂时告一段落,大部分考古队员们撤回成都休整。好象上天专门与考古工作者开玩笑,考古队离开没几天,三星堆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发现终于在人们的期盼中出现了,而首先见证这一重大发现的不是考古队员,而是砖瓦厂的工人。7月18日,砖瓦厂工人杨远洪、刘光才等正挖土方时,只听得“砰”的一声脆响,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根长40厘米的玉器。考古队队长陈德安闻讯赶到现场,看到一件精美的玉璋被挖断了,不免有些心疼,但是内心又有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他有一个强烈的预感,一个期盼多年的夙愿,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马上就要诞生了。于是当机立断,立即指挥封闭现场,一边报告省文管会,一边简单的部署之后,迅速召集考古队员进行紧急抢救性发掘。

7月的川西平原早已不适于野外作业,但是就在这么一个白天烈日当空,晚上蚊虫叮咬的夏季,考古队员们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巨大的宝库(器物坑)被打开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只在传说中才能见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金银珠宝:400多件各式金、青铜、玉、象牙等珍贵文物,塞满了这座长4.6米、宽3.5米、深1.64米的坑。

这个坑被定名为一号祭祀坑,因为坑内埋藏的文物大多带有一定象征意义,被赋予了较多的神秘色彩:雕有人和动物图案的纯金卷包的金杖、与真人面貌同比例的青铜头像和黄金面罩、青铜面具、象牙以及大批青铜和玉制礼器。一个月之后,又一座长5.3米、宽2.3米、深1.55米的坑(二号坑)在附近发现,坑内躺着一尊长2.6米的青铜人像,周围是一大堆青铜器和玉器。考古工作者根据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很快推断出这两个坑的年代分别为公元前14世纪和公元前11世纪左右。

三星堆祭祀坑的发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正如张爱萍将军参观三星堆后的题词“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那造型独特、表情各异的青铜头像,那雕琢精湛、线条优美的玉石礼器,更有那不同种类的,富有神秘色彩的人像和面具,顿时成为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关注的焦点。与新闻记者不同的是,专家们关心的是这两个坑乃至三星堆的文化性质,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古蜀国的关系以及古蜀国的礼仪制度等等,总而言之,一个以三星堆遗址命名的新的文化类型诞生了,它为各学科学者提供了一片广阔的研究天地,它不仅为地方性的巴蜀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而且填补了中国考古学、冶金史、工艺美术史上的多项空白。由于它在学术上和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随即召开了几次大型学术讨论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数百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学术讨论。

三星堆留给人们太多的谜,但是在各学科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三星堆的神秘面纱正被揭开。现在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三星堆曾是古蜀国的一个重要统治中心,那些人像、面具和青铜、玉石礼器的集中发现就是有力的证明。

青铜头像蜀国曾是活跃在川西平原的一个十分发达的古国,但是它的真实面貌一直不为人所知。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了解主要仅限于两本史书里十分残缺的记载:西汉杨雄的《蜀王本纪》和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在一直以中原为正统所在的古代,蜀国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不知礼仪的小国寡民之邦。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还只能通过零星的文物和文献记载得出古蜀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夏商时期的结论,但是对于这一古国的文明程度及政治形式还一无所知。三星堆文化的发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学者们开始对历代发现于川西地区又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一些古器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首先肯定了巴蜀文化确实存在,进而又通过考古学原理,对有明确地层依据的遗迹和遗物进行综合研究,结合文献记载已能大致勾画出古蜀国文明的初步轮廓。

80年代以来的几次系统调查表明,三星堆遗址总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在遗址群的东、西、南三面发现了巨大的城墙,三星堆遗址实际上就是一个古城,这个城东西长1800多米,南北宽1400米,现存总面积2.6平方公里,城墙的始筑年代约相当于中原的早商时期。城内还发现房屋基址40多间,房屋一般面积在15—30平米,其中一间大房面积达200平米。此外,祭祀坑和其它文化遗存均依功能不同而分布于城内各个部位,可见三星堆古城是一个经过系统规划的非常发达的城市,从古城的发现可以看出蜀国是一个与中原夏商王朝平行发展的、高度文明的古国。尤其是两个祭祀坑的发掘,让我们兴奋地意识到古蜀国是一个实行神权统治的国家,而三星堆遗址就是这个神权国家的统治中心。

一号坑出土的金杖自然而然地让人们想到“令牌”,它用纯金潜包卷木芯而成,长142厘米,上端为一段平雕纹饰图案:上面为两背相对的鱼和鸟,下面为头戴五齿高冠,耳垂三角耳坠的人头。金杖与大量礼器、面具、象牙等同出一坑,毫无疑问是象征着权势与财富的令牌。但是在古代中国以杖作为权势的象征找不到先例,却是西亚一带曾有过的文化现象,因此古蜀国的的文化大概曾与西亚文明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作用应该与中原王朝以列鼎作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相似。从金杖本身的造型和与之伴出的其它带有神秘色彩的器物来看,金杖的象征意义甚至超过鼎。它不仅代表了王权的至尊,而且集神权和财富的至高无上于一身。它是蜀王的化身,蜀王不但牢牢地控制着蜀国的臣民财富,而且能够象杖上的鱼和鸟一样下能潜渊,上能通天。

两个祭祀坑内出土的青铜雕像包括人物像和动植物像及黄金面罩。最大的人像高260厘米,最小的仅3厘米。人物的发式、服式、脸像和姿势各异,栩栩如生;动植物像包括鹰、鸟、鸡、夔、龙、凤和三棵神树。这批雕像制作精美,富于神秘色彩,但是它的真实功能和来源如何,至今仍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与金杖一样,这些雕像同样在中国历史上从无先例,文献上也是毫无记载,于是学者们只有从临近的文化圈内寻找可能的蛛丝马迹。

在公元前三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已开始制造青铜雕像,在当时的一些古代遗址里均发现了青铜的人物、动植物雕像和青铜面罩。考古学家将不同时期和地区发现的雕像作了一个排比,惊异地发现这些青铜雕像的形式在逐渐向东传播,以近东出现最早,并慢慢传到南亚次大陆。三星堆的雕像群不见于中国本土,又与近东雕像文化的传播路径符合,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批雕像是在吸收近东文化因素的基础上,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近东青铜雕像群大多出土于神庙和王陵,其祭祀和纪念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三星堆的雕像无疑也是统治者用于祭祀的。

三星堆青铜雕像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各个不同的个体雕像实际上代表了祭祀活动中不同身份和级别的巫师。有学者将所发现的雕像按照衣冠发式分为几类,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巫师。在任何一个早期文明里,巫师都被视做神的化身,大大小小的巫师被奉若大大小小的神明。在神权国家里,最高统治者本身就是最大的巫师,也就是最大的神。三星堆发现的青铜大立人身着左衽长衣、脑后椎髻,与《蜀王本纪》里所记蜀人一致,应该代表了蜀王,同时也是巫师的首领。而其余各式头像则代表了各级首领或巫师,可以说祭祀坑里的头像实际上代表的是蜀国统治集团。

既然蜀国是一个神权国家,这两个器物坑又具有祭祀功能,那么蜀人祭祀的对象又是什么呢?学者们从祭祀坑本身内涵,并结合文献记载作了许多大胆的推论。

《尔雅·释天》:“祭天日燔柴”;《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实柴祀日月星辰”。可见祭天的目的是为了祀日月星辰,但天空高不可及,故需筑坛架柴烧燔,使气达于天,向天上的神灵传递祭祀者的愿望。三星堆祭祀坑内的遗迹明显分为三层,最下一层主要是大量草木灰烬和木炭,器物上大多有被焚烧的痕迹,祭祀坑附近的三个人工土台子可能是祭坛。祭祀时,先在坛上燔烧,燔烧过的器物便具有了通神的意义,然后将其与祭祀者的愿望一起埋入同样烧过的坑内。如果说各式青铜头像和面具代表了统治阶级本身即祭祀者的话,那么那些精美的玉器则是专门用于祭祀的道具,《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三星堆除了燕道城挖出的一批玉器外,后来又陆续发现了一批玉石器坑,坑内有次序的摆放着圭、璧、环、璋、琮、瑗等礼器,皆成组成套的出土。玉石器在中国一直是礼仪用品,从商周时期的礼玉到汉代的金缕玉衣,无不具有强烈的礼制意义。三星堆玉石器的普遍发现表明古蜀国祭祀活动的频繁。

在世界各地的原始信仰中,往往是多神崇拜。三星堆的先民也不例外,除了祭天,还有祭地、祭祖先的习俗。一号坑内的动物骨渣被认为是祭地所致,即以动物的血渗入地下,为地下之神吸收。二号祭祀坑内出土的几件青铜面具被认为是祭祀祖先的遗存,如其中一件阔眉大眼、眼球突出,与《华阳国志》所载蜀王的先世蚕丛“纵目”形象比较符合。

由于三星堆祭祀坑的发现与研究的深入,许多以前不能认识的遗物、不能解释的文化现象找到了识别的线索。成都附近尚有许多与之类似的遗址,其中最著名的十二桥遗址与三星堆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玉石器和大量的建筑基址。正是诸多重要遗存的不断发现,使我们对于古蜀国辉煌文明的认识在逐步深入。

尽管对三星堆祭祀坑乃至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但作为一个千古之谜,完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并非易事。而且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涌现,一些已有的结论将会受到挑战,一些学术焦点问题仍在继续讨论。以似乎得到大家认同的两个器物坑的性质为例,许多学者并不认为它是“祭祀坑”,而提出了“鱼凫灭国器物坑”、“窖藏”、“蜀王大葬墓”等诸多新的观点。学术上的争论将有利于我们对古蜀文明的认识,相信总有一天三星堆的神秘面纱会被完全揭开。

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三星堆文明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对大多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来说,三星堆让我们重新找回了失落的文明,重温了曾有的辉煌。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三星堆文明,在海内外学者的倡议下,总投资两千多万元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已经建成开馆。三星堆正展开翅膀,热情迎接八方来客,让大家走进三星堆的悠久历史,共同领略古蜀国辉煌的文明。

同类推荐
  • 让男孩成为小绅士的好故事100篇

    让男孩成为小绅士的好故事100篇

    让男孩成为小绅士的好故事100篇包括:真正的男子汉、比尔·盖茨行军、弯腰拾起的尊严、以人为镜、要做一只海鸥、纪昌学射、柳毅和小龙女、秀才赶考、最珍贵的掌声、海力布和语言宝石、怕痛的鲨鱼、张飞教马超礼仪、圣诞节的礼物等。
  • 《太空宇航知识篇》(三)

    《太空宇航知识篇》(三)

    科普知识百科全书:太空宇航知识篇,能帮助广大读者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结合当前新的知识理论,根据青少年的成长和展特点,向青少年全面又具体重点的介绍了自然知识。
  • 中华成语故事(亨)

    中华成语故事(亨)

    中华成语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枝奇葩,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化色彩于一体,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青少年熟练地掌握大量成语,不仅可以使语句精练,条理清晰,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今后驾驭语言文字和具体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该书甄选的成语艺术性、思想性、故事性强,且在当代使用频繁,十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 开启青少年智慧的趣味百科(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开启青少年智慧的趣味百科(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润美好的心灵。知识是智慧和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够守护生命,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成长是一种历程,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天真到深沉,我们用生命书写着成长的哲学,正是这些哲学的智慧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本书为青少年朋友精心挑选了具有趣味性的百科知识,希望让读了这本的书青少年朋友都充满智慧,快来读读吧!
  • 谁懂星竹心

    谁懂星竹心

    刘敏是个不漂亮的女孩子,她很喜欢青年作家远帆的小说,她给自己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星竹,开始与远帆书信往来。渐渐地,远帆被这个文辞优美、心思细腻的女孩子深深吸引了。远帆想知道“星竹”的样子,刘敏害怕自己的照片会毁了“星竹”在远帆心中的完美形象,她偷偷地把自己漂亮的闺蜜谢小倩的照片寄给了远帆,说照片上的人就是自己。糟糕!一连串的麻烦来了……
热门推荐
  • 包大人来了

    包大人来了

    商战文,力求正剧范的商战谋略、真情实感的两心相知。
  • 绝世武君

    绝世武君

    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废物!只不过每个人都是被埋没的天才,问题在于谁更够发掘自己的潜力去追求巅峰!天才少年柳峰遭遇家族变故,从此他以此为动力,踏破山河,最终成就王者,俯瞰天下!
  • 玄元十子图

    玄元十子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戚子的故事

    戚子的故事

    人,各有不同的人生,除极少数、极少数的人一生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外,绝大多数的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甜酸苦辣、劳累艰辛伴随,甚至有生存危机。面对人生的不幸和严峻挑战,人会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人生观:感叹自己命运不好,萎靡不振,消极人生;常牢《满腹,怨天尤人,不反思自己,被动人生;遇难而退,不思突破,不会进取,平庸人生f向坎坷投降,甚至S甘堕落,罪恶人生;不管遇到任何挑战,虽然十分心酸、悲哀、无奈和痛苦,甚至想毁灭自己,但每次都会擦千眼泪,忍着至痛自我疗伤,而后在雪地里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迎接丨自己头顶上那缕阳光的到来,也许会灿烂人生。
  • 言行要低调细节要高调

    言行要低调细节要高调

    本书内容包括:说话低调是一种人生境界;把握低调原则,忍让也是一种智慧;不要在言行上贬低任何人;从细节入手,做最好的自己;把住细节关,铺平交际路;靠细节提高你的沟通能力等。
  • 异变时空

    异变时空

    邓晨醒来发现世界变了,变得跟以前不太不一样,尽管步步杀机,但他必须活下去,然而一个个阴谋正在展开........
  • 天逆玄典

    天逆玄典

    现代优秀特种兵,为护至宝而入诸葛遗墓,无意中穿越异世大陆!看他飞刀祭出,杀敌万千,逆天封神,书写传说!他,玩世不恭,却定如松山,尽显男人本色!世间两大奇书,一兵法,一神功,助他逆转乾坤,睥睨天下!
  • 他们藏在时光的角落

    他们藏在时光的角落

    年少时的友情也好,爱情也罢,他们都以为必将天长地久。就好像他们共同经历的青春,都以为可以“咔嚓”一声被时光铭记。但到头来,也不过是匆匆一去不复返。这篇小说的情节很平凡普通,人物也同样很平凡普通,但是又有几个人的青春是轰轰烈烈的?尽管平凡普通,可那都是令人难忘、遗憾、不舍的青春。随着时代的不同,每个时代的青春记忆也不尽相同。80后不同于90后,而85后也更是有别于80和90。谨以此文,纪念那些被藏在时光角落里的人和事。
  • 合道斩天

    合道斩天

    故事起源于诸天万界所有帝尊境强者全都消失十万年后!这是一个群豪并起的时代!诸天万界,亿万种族,数不清的天骄英杰并起于一世,只为成就唯一的至强者!......当战败亿万种族无尽的天骄强者,屹立于世间最顶端时,莫白衣却发现这天已不再是天!......拳裂万界,脚踏万道,白衣染血“什么万道因你而存?既然这天已不再是天,那我便合了你这万道,斩了这所谓之天!”
  • 乱世精兵

    乱世精兵

    本作品的主要情节就是主角在乱世中逐渐成为一方霸主本作品会每天更新五章左右各位25日就开始更新了看好了的就....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