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61500000008

第8章 顺应历史潮流的果断决策(1)

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背信弃义地向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一个突然地袭击;生气勃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从此以后,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的中国代替了光明的中国。”①中国革命由高潮转入了低潮。但是,革命的低潮是暂时的,因为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不但一个也没有解决,相反随着国民党的日益反动更加尖锐化了。中国革命的处境虽然十分艰难,但革命基础仍然很深厚,革命的复兴和发展是不可扭转和势不可挡的。

§§§第一节共产党人的血不能白流

在反革命的大屠杀面前,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了坚不可摧的革命信念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正如毛泽东所描述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②

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

1927年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改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指示,在鲍罗廷主持下,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陈独秀去莫斯科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总政策,未让他参加会议。陈独秀拒绝接受党的决定,向党中央提出辞职申请,从此脱离了中央领导机关。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成立了由张国焘、周恩来、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5人组成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代行中央政治局职权。

7月13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政局宣言》,肯定了从国民党改组以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取得的胜利。指出这些胜利的取得主要在于“革命得着中国人民之极大多数的赞助,尤其是工农群众的努力,并且有各种被压迫阶级因反抗一切剥削而团结的坚固的革命联盟。”《宣言》高度评价三大政策的作用,指出“革命之进行当在此三大政策领导之下的时候,国民革命日见其巩固发展,而成为革命敌人所震骇失措的伟大力量。”《宣言》强烈谴责武汉国民党中央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反动罪行,指出由于他们不实行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拒绝公布土地问题决议案;限制工农运动;放任反动派自由地进攻革命等,致使反动军官反攻民众运动的反动恶浪陆续掀起,造成“工农的血流遍中原,民众组织备受摧残,反动潮流日益汹涌,革命的胜利全被消灭!”《宣言》严正宣布:鉴于武汉国民党中央已公开准备反革命政变,背叛孙中山的根本主义与政策,“实足以使国民革命陷于澌灭。这种政策使武汉同化于南京,变成新式军阀的结合与纷争。”③因此,中共中央决定撤回参加国民政府的共产党员,并且声明:中国共产党将不退出国民党,决不抛弃与国民党合作的政策,仍将与一切诚实的坚决的根据三民主义、三大政策而奋斗的革命分子继续合作。

7月13日以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从汉口迁到武昌,连续召开会议,初步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通过了挽救革命的三项决策。

第一,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根据周恩来对张发奎部队的分析和李立三等人的建议,通过了在张发奎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中发动军事暴动的决议和计划,决定组成由周恩来为书记,李立三、恽代英、彭湃为委员的中央前敌委员会,领导起义。

第二,决定独立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在共产党力量较强,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湘、鄂、赣、粤四省举行秋收暴动,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推动革命深入发展,并派遣中央委员和党的负责干部到湘、鄂、赣、粤等省去指导秋收起义。

第三,决定召开一次中央紧急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确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革命运动的方针和政策,并积极进行会议的筹备工作。

中国共产党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成立,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全党的统治,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紧急关头,实行了党的战略的伟大转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期。

7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对于武汉反动时局之通告》,强烈抗议“七·一五”“分共”会议作出的“分共”决定,并指出,这个决定表明了国民党中央除宋庆龄、于右任、彭泽民、陈友仁、邓演达等少数人外,“余均实行反动”。根据这种形势,中共中央除重申“七·一三”宣言的立场外,还发表了《致中国国民党革命同志书》。分析了国民党中央当时的领袖叛变革命的根源,揭露了汪精卫自“中山舰事件”以来,叛变革命的真相,指出国民党中央现行的政策显然是背叛了三大政策。中共中央号召革命的国民党员应当与叛变革命的汪精卫集团决裂,实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和三大政策。中共中央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员决心和革命的国民党员,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共同工作,同生共死,继续孙中山的国民革命伟业,力求革命之最后胜利。

中共中央的上述三个文件,一反过去对国民党汪精卫集团一味迁就、妥协、退让的态度,转而采取了彻底与之决裂,并坚决斗争的政策,反映了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鼓舞和增强了革命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在党内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二节再也不能贻误的时机

从“四·一二”到“七·一五”,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公开叛变革命,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内占了统治地位,一再贻误挽救革命的时机,致使湖南、湖北和江西的工农革命力量几乎丧失殆尽;党在国民革命军中的力量,也因“清党”、“分共”而受到摧残或被“礼送”出军队。唯一例外的是张发奎任总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中,党的力量和影响尚能继续存在。

张发奎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旧民主主义革命。

1925年7月,国民革命军组建时,他担任第4军独立旅旅长,后升任第4军第12师师长。

北伐大军出师前,张发奎率部由广东琼崖北上湖南,在攻占醴陵、浏阳、长沙、平江等战斗中,屡立战功;在参加指挥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城等攻坚战大获全胜后,声誉大震。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张发奎任第4军代军长,率第4军攻击江西,配合北伐军中路军一举歼灭孙传芳主力,攻克江西。

1927年初回师武汉,张发奎任第4军军长。

1927年春,第11军军长陈铭枢脱离武汉政府投奔蒋介石,张发奎因积极赞成反蒋,一度兼任第11军军长。

武汉政府进军河南进行第二次北伐获胜,回师湖北后,张发奎升任第2方面军总指挥,辖第4、第11、第20军,统率近4万大军,成为武汉政府中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张发奎虽为旧军人,但由于广大共产党员在其部队中充分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大大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客观上为他的迅速升迁创造了条件。因此他十分赞赏和信任共产党员,任用了一大批共产党员担任指挥军官,如叶挺、蒋先云、卢德铭、周士第、许继慎、刘鸣霞、梁秉枢、范荩、彭铭、侯镜如、周邦采、傅维钰等都先后被委以握有相当兵权的师、团级军官,至于营、连级军官及主要的政工、参谋人员,所任用的共产党员就更多了,这在其他方面军中是没有先例的。

此外,第2方面军所辖的第20军军长贺龙,虽然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却早已是著名的革命将领,他曾多次提出入党要求,并热忱欢迎共产党员周逸群等帮助整顿部队,大量接纳因受反动派迫害而面临危险的“红帽子”。

对于贺龙的这些所作所为,张发奎也没有予以限制。不仅如此,1927年6月间,在武汉国民政府方面的反动将领唐生智、朱培德大力“分共”、迫害共产党人之际,张发奎不仅没有采取行动,反而表示愿意继续与共产党合作,支持部将大量接纳受唐生智、朱培德迫害的革命分子。也正因为如此,在唐生智等人的眼中,享有“铁军”声誉的张发奎部无异于共产党的党军。

唐生智,在1926年上半年还只是湖南省防军的一个师长,因支持进步势力驱逐省长赵桓惕运动,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部叶开鑫师的进攻,濒临绝境,是叶挺率领第4军独立团奋力援救,才免于覆灭。

唐生智部投向国民政府后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8军。在第一次北伐中,唐生智不仅巧妙地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而且把自己的部队迅速扩充为第8、第35、第36军共3个军,一跃而成为一个方面军的总指挥,并进而取得指挥武汉政府所属全部武装力量的第4集团军总司令之职,成为武汉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首脑人物,一度独霸武汉政坛。

唐生智一旦大权在握,就开始恩将仇报,对自己的救命恩人共产党暗下毒手。他利用职权,处处与共产党作对,对与共产党关系密切的部队,明里暗里克扣饷械。在国民革命军进军河南的临颍战役中,唐生智临时变更作战计划,令与共产党关系密切的部队参加正面作战,迫使其打硬仗,有意损耗其有生力量。

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一面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一面在南京另立政府,与武汉的汪精卫政府分庭抗礼。南京的蒋介石和武汉的汪精卫各掌管着一个“国民党中央”和一个“国民政府”,各统辖着一部分“国民革命军”,互相争权夺利,剑拔弩张。唐生智为继续扩张势力,争霸天下,急于打败蒋介石,以取而代之。他力主东征讨蒋,以驱使武汉政府统辖的全部军力为实现其个人野心冲锋陷阵,并趁东征之际打击继续与共产党合作而战斗力又较强的张发奎的第2方面军。

老谋深算的唐生智在东征讨蒋的部署上用心十分险恶。他将自己嫡系第1方面军的第35、36两军部署在长江北岸;将程潜、张发奎部部署在长江南岸,夹江而下,以两翼的力量压迫张部去打硬仗。并以朱培德部向广东方向警戒,既防止广东的宁方军队北进,又防张发奎的第2方面军南归。唐生智企图置第2方面军于死地:如果在讨蒋作战中失败,则正好借蒋介石之刀消灭之;如果胜利,则令其开赴江北,断其饷械供应,使其自然消灭。无论东征胜负,都要把第2方面军置于生无容身之地,死无葬身之所的境地。

张发奎也不是傻瓜,他对唐生智的歹毒用心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因此,他决计不再为他人做嫁衣裳,而是积极准备趁东征之机,离开武汉地区,相机回师广东老家,借助共产党发展自己的势力,寻机再一次把汪精卫抬出来,以汪立党立政,以己立军,争霸一方,组织起既反对蒋介石又制约共产党的政权。他第一步计划是沿江东进,占据江西南浔一带,待机而动。郭沫若曾回忆说:“所假借口名义倒是很堂皇的,东下讨伐南京蒋介石。但在实际上,政府要人在和南京方面勾结,企图宁汉合作;军事方面的人,特别以‘保护阿斗’自居的张发奎,则是存心观望。他之占据着南浔铁路沿线,连他自己都直率地对我说过,是‘进可以谈,退可以走’——还要向什么地方走呢?退回广东去,由北伐而南旋了。”④

在中国共产党方面,到6月底7月初,各地工农运动已经转入低潮,共产党所能借重的力量只有张发奎的第2方面军和散处湖南、湖北的一些革命武装。但是,共产党既不能直接掌握这些军队的指挥权,仓促之间也难以在武汉地区与反动派展开决战。同时,张发奎表示仍然要“保护”共产党,甚至痛哭流涕地向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周恩来、恽代英、高语罕等表白:第2方面军无论如何不反对共产党,不与共产党分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便如叶挺所说:“此时武汉政府的策略是‘分共’、‘讨蒋’,分共已实现了,遂去进行讨蒋,当时我们党的意思是主张集合我们的武力,依张发奎回粤徐图发展。”“当时我们军队的武装势力:张发奎所部内共九团;湖北警卫团一团;程潜所部二团;公安局的四百枪;政治军事学校约一团;工人纠察队约一千支(枪);襄阳方振武所部一师长是我们的同志,亦有一部分力量;陈嘉祐所部约两营;农民训练所学生约五百人,有枪;其他各处工人、农民的武装未计。”⑤所以,当武汉政府提出东征讨蒋时,鲍罗廷和党中央决定派出共产党员和干部,在“东征讨蒋”的号召之下,或转地工作,或随张发奎行动。同时通知两湖各地的正规军和少数仍在坚持斗争的工农武装,逐步向第2方面军靠拢。

于是,武汉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各支军队,抱着各自不同的政治目的,在“东征讨蒋”的旗帜之下,于汪精卫集团正式“分共”前夕的7月上旬,沿长江两岸夹江而下,开始了“东征”。

7月15日,汪精卫集团正式“分共”,标志着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彻底破裂。至此,合作东征讨蒋不仅在实际上已完全没有可能,就是作为一个宣传口号也失去了任何意义。在这种形势下,张发奎何去何从,还能不能作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和依靠的对象?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所掌握的一部分武装力量的生死存亡。

当时,张发奎没有与汪精卫决裂的表示,不仅仍然滞留武汉,而且与汪精卫过往甚密。第2方面军中参加东征讨蒋的部队已渐次抵达九江一带,其他散处各地的革命武装尚未及集中。

中共中央及时地调整了原定的“依张回粤”的策略。

一方面,放弃“东征讨蒋”的政策,公开宣传与张发奎合作回广东,在部队驻地和所到之处张贴标语,提出“反对武汉政府!”“打回广东老家去!”“欢迎张总指挥领导革命!”“反对无意义的讨蒋战争”等口号,指示一些有影响的共产党员如第2方面军秘书长高语罕等在九江的进步报纸上发表文章,揭露汪精卫的叛变行径,表示欢迎张发奎,以敦促张发奎继续与中国共产党保持合作关系,打回广东。

另一方面,中共中央根据张发奎仍然表示拥护汪精卫为“领袖”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与张发奎的武装分离已在所难免。因而进一步明确“决定对张发奎的态度,如张不与汪精卫联络则到东江之后始解决之。否则在浔便解决他。”⑥同时对在张发奎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叶挺等也训示说:“如果张发奎能够不拥护汪精卫,则我们可以与他合作回粤,否则实行脱离关系。”⑦

“七·一五”之后,形势急剧变化,共产党在第2方面军中的力量面临更加险恶的环境。

汪精卫在武汉“分共”之际,正是第2方面军渐次到达九江之时。汪精卫集团鉴于第2方面军仍未实行“清共”,便将原打算用来进攻蒋介石南京政府的唐生智的第1方面军、朱培德的第5方面军用于对付第2方面军。将朱培德第3军的大部调往南昌西南方向的重镇樟树一带;令第6军经湘、赣边界分途向南昌急进;第9军驻扎南昌东南方向的重镇抚州。同时下令破坏了九江至南昌间山下渡大桥上的铁路,以断张发奎部南进之路;令唐生智所部第35、36军进抵九江对岸,与张发奎部形成隔江对峙之势。

同类推荐
  • 忆抗战

    忆抗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光辉业绩,可很多人却不曾知晓有多少平凡却不简单的英雄故事已被时光所掩埋。董毕平,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一条与人民大众相同的路,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并在抗战胜利后不图名利、不求回报,默默的作回了一名普通农民。
  • 血祭:中日武汉大会战

    血祭:中日武汉大会战

    本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燃烧的大地、武汉大潮、东京铁血、长江挽歌、中国鹰魂等,介绍了武汉大会战的真实内幕。
  • 风起1884

    风起1884

    光绪十年,西历1884年,第一任台湾巡抚刘二麻子正式上任;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的剥削,庞大的大清帝国在四面楚歌中挣扎着努力维系帝国的荣光;这一年高卢鸡正式吞并柬埔寨,围绕着那木槿花盛开的地方那年那鸡和大辫子大打出手。。。。这是一个躁动不安但又充满传奇和热血的的年代,乱世正当是男儿建功立业之时!一个并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半吊子军迷,阴差阳错中紧抱着金手指的大腿闯入了这个年代。面对这个弱肉强食、铁和血一起沸腾的年代,他将何去何从?
  • 不想再用爱去恨

    不想再用爱去恨

    本小说以“我”的发小也是闺蜜的岳小颖和他的冷酷摩托王子-郑雁峰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同时穿插了”我“对高中班班长的”暗恋“式情感,大学”哥们儿“式闺蜜月蓉的情感等,真实再现九零后女生对情感的坚持和执着,在科技和自媒的疯狂冲击下,被贴满各种标签的”我“们毅然选择带着心中当初那份美好在爱情这条跑道上执着地跑下去,也许我们永远都跑不到终点,但我们谁都不愿停下脚步......也许正如郑雁峰那首歌里写到的那样”不想要再用爱去恨,也不想要再用恨去爱,只想在那风清云淡的时候,静静地想想你,想想泪......"
  • 硝烟飘过青春的岁月

    硝烟飘过青春的岁月

    她不由自主的看了看那些鸟儿,脸上微微泛起了红润,手里拿着的一张信纸在微微的颤动。远处,一辆吉普车停在状元亭边上,里面坐着俩个身穿黑色便服,肩上都跨着盒子炮的年轻男子,眼睛不时的看着情人阁这边的一对年轻人。
热门推荐
  • 皇后要从陪读做起

    皇后要从陪读做起

    自她嫁入太子府的那一刻起她就决定要搅的这里鸡犬不宁,调教后宫,拆房上梁,杀鸡给猴看,太子府里养“男宠”……皇后要从陪读做起,看一代嚣张五姑娘是如何练成皇后的。
  • 实用文摘

    实用文摘

    这是一本关于精品作文的书,作文不好的同学可以看看,也许会有帮助。
  • 只因我爱你EXO

    只因我爱你EXO

    我知道你永远都看不到我,但我希望你永远明白我一直都会在你的身后徘徊着,哪怕你永远都不知道……——吴亦凡我愿陪你一起下地狱,无论多凶险,我都愿意……只是因为我爱你……——鹿晗我只要你平安无事就好……哪怕是用我的命来换,我都愿意……——张艺兴我只要你待在我身边,哪怕你认为我是恶魔还是要恨我,我要你……——吴世勋我愿意永远做你的太阳,哪怕你身边已经有了月亮,我也不曾离开过你……——朴灿烈我爱你,无论是曾经还是现在都不曾改变过……——边伯贤
  • 强袭部队的步兵指挥官

    强袭部队的步兵指挥官

    问:什么是强袭部队?答:就是由萌萌的魔女和正常人妹子们组成的特殊部队。问:主角为什么能堂而皇之的进入女兵部队?答:因为他是主角,因为他有奇遇,因为这是设定。问:会死人吗?答:会。问:会死妹子吗?答:这可是战争,你说呢?【PS:作者很懒,更新很慢。】
  • 史前系统在都市

    史前系统在都市

    若有情天亦老,人若有情死得早……被女神狠心落弃,一场车祸,他回到了俩年前,却得到了史前系统,他就是吴辰,一个曾经的“屌丝”……
  • 历代后妃智谋故事(下)

    历代后妃智谋故事(下)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既是一部智谋故事的传奇史,又是一部智谋人物的活动史。
  • 灵无虚涯

    灵无虚涯

    在充满灵力的世界,他的出生使这个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家族恩怨,奇异丹田,独有功法,十大灵刃,掌控灵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傲视天下……多年的努力只为自己想守护的人……等级划分:灵者、灵师、灵王、灵皇、灵魄、灵地、灵天、天灵归一、灵上无虚
  • 已婚男的肆意人生

    已婚男的肆意人生

    我,男,已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生病了。医生说我是抑郁症,别人都叫我神经病。他们是对的,我的确是个神经病。所以……
  • 那个夏天,微风正好

    那个夏天,微风正好

    青春里有疼痛,有碰撞,也有小小的感动和惊喜。有些人在青春中成长,有些人在青春中受伤。那些伤害过你,你伤害过的人,可能都只是你人生的过客。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才让你不枉青春一场
  • 月光女神之月晓

    月光女神之月晓

    这个世界以太阳为父,地球为母,月亮是地球的守护者。秦丝莲是月老大仙的唯一弟子,因为本体是情种丝莲,所以她要下凡去历练爱情。面对一个个英俊的冷男、暖男、总裁、影帝、她有点吃不消。师傅,小莲不要这么多的帅哥了,请赐给我一个完美的男人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