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28900000008

第8章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思想(8)

中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人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产生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据说舜就曾任命伯益为“虞官”,掌管草木鸟兽。大禹曾下过禁令,规定春季不准携带斧子进入山林。西周时则设立了许多不同职责的掌管自然资源的官员,如掌管山林的山虞,掌管林麓的林衡,掌管川泽的川衡,掌管湖泊的泽虞等等。他们都强调以时开禁,取用有度。《国语》

中记载了春秋时鲁宣公在泅水张网捕鱼,其臣里革把渔网割断,扔在水里的故事。里革强调人应该合理利用资源。他说,春夏鸟兽鱼类孵卵孕胎、不应捕杀,树木发芽生长,不宜砍伐。野生动植物得到繁衍,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先秦时期,随着“天人之辩”的逐步展开,儒道各家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丰富了环保思想。儒家认为人是天地所生、人的生存对自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在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孔子钓鱼,但不用网捕鱼;射鸟、但不射巢中眠宿之鸟。

孟子甚至将此纳入“王道”即政治思想的轨道,强诃不随意违背农时,不过度撒网捕鱼,才能有足够的谷物鱼鳖,才能保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萄子亦将环保的制度和思想称为“圣王之制”。儒家还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然界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为了合理利用自然,人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自觉地维护生态平衡。在树木生长期“斧斤不入山林”,鱼鳖繁殖期不撒鱼网,不投毒药,都是为了“不灭其生,不绝其生”。荀子总结“天人之辩一,论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要人“明子天人之分”,既不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与天争职,又在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与天地配合,从而使天时为生产服务,促使万物繁殖成长。《礼记·月今》则根据保护生物资源及生产的需要,提出各种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具体规定。不能违拗自然规律的观点,在中国古代环保思想中一以贯之。

道家老庄的环保思想近年来为世人瞩目。老子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只是万物中之一物,人的行为应当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随意妄为,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这种尊重客观自然法则的态度是合理的,但他的无为过于排斥人的有为,这是走了极端。庄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以“天”为自然状态,“人”为对自然的改造,他盛赞自然的完美,而鄙视人为。老庄的批判首先针对的是文明的社会负效应,并非文明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危机。但是他们强调不破坏生物的天性,主张人对自然无争无为,庄子还否定“机心”,保证人心纯朴自然、这与“环保”思想有深刻的相关之处。

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十分重要的问题,环境保护不仅受到古代政府的重视,也为儒道等各派思想家所注目。另外,中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农业生产必须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所以注重农时以及四季变化的规律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意识。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农业生产规律时,就主张顺应天时,衡量地利,认为在此基础上耕种稼穑才能用力少而成功多,反之,任情反道,则将劳而无获。除此之外,战国时代诸子已有“多粪肥田”、“地可使肥”的说法,说明当时劳动人民对保持土壤肥力和施肥的作用已有了正确认识。宋代陈表着有《农书》,其中指出,只要经常加上肥沃的土壤,并以粪治之,就肯定能使地力常新,他还提出了许多技术原则。这些思想都包含有丰富的环保意炽。

传统的性观念

通常的印象中,仿佛中国人在性的观念方面比较保守,也较为匮乏,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属于儒家系统的,《周易》的《系辞》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不仅是对于男女之间的性活动产生人的生命的认识,也是给性活动赋予崇高价值意义的一种观念。《孟子》中提到:

“食色,性也。”把食物和性生活看作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最基本的两个方面。《札记》直言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些说法都丝毫没有贬低性生活的意思。儒家理想的政治中,甚至包括要在经济上、制度上帮助男女及时婚配,不使社会上存在大男大女、痴男怨女。这是社会实际做法和一般观念在儒家学说中的反映。

对于性的问题,古代中国人的观念大致可分为伦理社会方面、医学卫生方面两类。前者完全是和性享乐主义背道而驰的,虽然古代中国人清楚人的性本能需要满足。但认为必须是在符合伦理道德和履行社会职能的前提之下。性不是一种独立的因素、它需要和其他多种社会关系的因素结合起来,所以婚姻不是两个个人之间的事,而是“合两姓之好”的社会行为、家族义务。在两性结合关系中,性固然能促成家庭和睦,但夫妇不能沉迷于此,相反要尽量不发展和表现这种性的亲密关系,以便使事实存在的性关系更像是伦理目标下的一个附属物。性自身绝不可成为目的,纯粹的性爱是不可做的,它要完成的主要功能不是让两个人感到性快乐,而是要完成延续后代这一最大的人生任务。家庭之外的性关系,更是不合道德的,是直接触犯礼法,甚至是触犯科条的。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在此表现得最为充分,对女性性要求的限制以及越轨性行为的处罚。较男子严格得多。当然,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和正统观念有时恰恰有很大的反差,这种现象在某些时代和地区表现得相当突出,不仅是家庭内部有纳妾制度,社会上有娼妓制度。

使上层社会的男子事实上可以有较充分的性满足,而且事实上下层社会对礼法制度履行不严格,男子甚至也包括妇女经常有异常的性满足,有时是以隐晦曲折的方式,有时甚至以公然的方式,而社会对此又表现了相当宽容的态度,这一点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中较难看到的,这也是中国文化包容性较大的一个例子。当然,上层社会妇女的性压抑情况是较为严重的,特别是宋明理学兴起之后,上层社会的礼法制度得到强化,下层社会也受到影响,有许多模仿,这样一来,中国在先秦、汉唐时代相当具有人情味和较为开放的性观念,就变成了诸如女人不得改嫁之类的褊狭悖理的性观念。

中国古代的性观念还有一个突出的方面,那就是医学卫生性质的房室养生思想。其中不仅包括求嗣生子、优生胎教、生理健康、延年益寿等可以被正统观念所容纳的内容,而且还包括充分探讨性解剖学、性爱心理和性爱技巧这类问题的内容。这一系列观念的发达不是偶然的,更不是脱离中国古代社会实际的。简言之,前一类观念可以被用来稳固家庭关系,保障子孙繁衍,也可满足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心理;后一类观念中不仅有医学探索的性质,还是统治阶级部分成员寻求声色享乐需要的反映。当杜会处于较为颓废的历史时期,这类观念就大为盛行,体现这类观念的书籍就充斥于社会。对此,我们今天一方面可以全面观察中国古代社会,深入了解传统观念中显性的以及隐性的各个层次,同时尤须认识到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古代的方法论之争

如何获得知识并把握本体,即传统所说的“为学之方”与“致知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十分关注的方法论问题。不同时代、不同哲学家从不同角度探讨方法论问题,常发生争论。围绕着方法论的辩争在古代有五次高潮:

先秦的名实之争、魏晋言意之争,隋唐佛教顿悟渐悟之争,南宋朱陆“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明清知行之争。

“名实”之争是先秦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之一。“名”,指名称、概念,“实”,指事实、实在。孔子提出“以名证实”。认为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名分和规范行事,不可逾越。孔子的“正名”主要是政治主张。而墨子则明确地将“名实”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提了出来,他主张“取实予名”,认为仅仅知道名称,还不能算有知识,重要的是在于能认出名所指的实来。老子不同于孔墨,提出“无名”论,认为“道”处于“无名”的领域,名言、概念不足以表达它;庄子一脉相承,认为名是从属于实,由实派生的,且不能完全合乎实,所以“圣人无名”。所期墨家主张“以名举实”,认为概念名称是摹拟实在的,并且还是灵活多变的,反对公孙龙《名实论》中把“彼彼止千披,此此止于此”绝对化。荀子着《正名》篇,提出了“制名以指实”的命题,强调名与实的一一对应,并且还指出名与实的关系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名称概念要适应变化的实际,名言作为社会现象,是历史地约定俗成的。韩非继承荀子的思想,提出“循名实而定是非”,即根据概念和实在是否做,来判断一个人言论的是非。经过这些论争,先秦时期,“名实”问题在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上达到了初步的统一。

先秦时老子首先提出了“言”和“意”能否把握“道”的同题,其后庄子更从抽象与具体、静止与变化、有限与无限三方面的矛盾出发对此加以质疑。到魏晋时,王弼进而发展成“言不尽意”、“得意忘形”的思想。王弼认为语言不能完整地表达思想,认识了世界的本质就可以忘掉具体的物象,如得鱼忘筌,得免忘蹄,他否定认识起源于感觉,并认为只有圣人才能有把握本质的可能,欧阳建则写《言尽意论》,与王弼针锋相对地指出,主观的名称和语言都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名言不仅可以辨别事物,还可以表达思想,强调了言与意的统一。“言意”之辩是先秦“名实”之事在逻辑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并一直贯穿了整个古代哲学史。

佛教中的“渐悟派”认为必须严守戒律,长期修习才能达到对佛教真理的觉悟,“顿悟派”则主张无须繁琐仪式和长期修习也可豁然觉悟,体认佛理。南北朝时竺道生首倡顿悟说,在当时就引起了争论;隋唐时顿、渐之争更为激烈,甚至刀兵相见,逐渐发展为南顿北渐的模式,南宗慧能提倡顿悟,北宗神秀力主渐修。朱熹的“豁然贯通”之说在某种程度上即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

“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次着名的哲学辩论,中心问题即“为学之方”,也就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朱熹注意从“道问学”入手,通过一日格一物的逐步累积而致知。他强调要广泛地考察求索,在博学的基础上,精思明辨,如此才能推类以通。陆九渊则以朱熹的工夫为“支离事业”,他主张“先立乎其大”,“先发明人心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的“尊德性”

之法。他从“心即理”出发,提出理在每个人心中,只需反省内求的“简易”、“直捷”工夫即可获得。他说:“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首先要存心,一旦“发明本心”,就“自昭明德”,自然明理了。明代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思想,进一步否定了朱熹的方法,提出格物即“格心”,一个人惟一重要的努力是“致良知”的学问和践履,而不是首先追求知识。做的方法仍是以反求内省的直觉法为主,与孟子、陆氏兄弟的思路一致。

“知行”之争自先秦延续下来,到宋以后更加突出。宋代程朱学派主张知先行后,强调知的决定性地位,明代王阳明虽然提出知行合一,但实质上,他的行并非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他“行以为知”,以知代行。

明清之际,王夫之从理论上系统研究并总结了知行关系,建立了“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行相资”的知行统一学说,突出论述了行优于知、高于知原思想,并认为知行是同功并进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无穷发展的过程。他的知行观达到了古代哲学的最高水平。

方法论之争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思想家们针锋相对的辩论是在融汇前人思想的基上提出来的,后人又继承和发展他们的观点,从而不断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的方法论思想。

同类推荐
  • 宁夏灯谜:1973—2012

    宁夏灯谜:1973—2012

    灯谜发展到现在,从内容、形式到载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各地的灯谜创作、灯谜猜射和各种形式的灯谜活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许多发展和创新。
  • 中国名匾

    中国名匾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匾额遍布神州大地。匾额既是著名建筑和风景名胜的点睛之处;风景名胜也因有了大学者,大文豪、大书法家和大政治家题写标名,而增色,而传名。匾额与名由胜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我国一种独特的,集建筑、文学、雕塑和书法等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盛行不衰。
  • 多少风物烟雨中——北京的古迹与风俗

    多少风物烟雨中——北京的古迹与风俗

    本书作者用兼具理性和诗意的笔触,淡淡地向人们诉说着老北京的古迹和风俗以及那些逐渐远去的故事。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八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八卷)

    本书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书中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用故事化形式来讲述历史,有它的局限性。通过故事,读者只能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片断;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现象,至于它的经济、政治的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来详细论述。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
  • 典章制度

    典章制度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热门推荐
  • 我们都有回不去的后悔

    我们都有回不去的后悔

    这个世上事是没有后悔药卖,因为上帝需要你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选择的很轻易,但是付诸于你的却是惨痛的教训与后悔至极的当初……
  • 写到什么是什么

    写到什么是什么

    在一个风黑夜高的……不!不对!在一个阳光明媚……诶……也不对!哎呀反正就是在一个晚上作为一名宅女的苏宁在极端缺粮的时候迫不得已出去置粮却被一个小偷抢走了身上所有的钱和粮食追那该死的小偷的时候结果意外穿越啦!穿越之后的苏宁居然成了一个乞丐……
  • 大话神游

    大话神游

    作为曾经的华夏十大机械师之一,技术宅男莫问天,在落入了国际顶级骗子所设的骗局之后,欠下巨款,为了偿还这笔巨款,被迫投身一项名为“天域计划”的科研项目。然而实验失败,却让莫问天带着一个纹身,穿越到一个神奇的世界。这里仿佛是华夏传说中的神话世界一般。在这里,有人可以一拳击碎一块巨石,有人可以轻而易举的跳上数十米的高墙,有人可以挥手间释放出火焰……在这里,还有一群被称为炼器师的人,而莫问天自从接触到炼器之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地球穿越而来的他,会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精彩呢?书友群:45307189
  • 淘气公主的唯美之恋

    淘气公主的唯美之恋

    她,聪明,毒舌,倾城,淘气,腹黑,一肚子坏水,超喜欢恶所剧,喜欢玩弄别人是谁不长眼睛。他,冷漠,妖孽,霸道,邪魅,独宠,性格千变万化(沙:只对希这样)喜欢逗她却也常常被她玩弄。机场中她撞上了他的胸膛,那股薄荷般的清香让她一愣,随即开口大骂“是谁不长眼睛,给本小姐出来!”抬起头却看见一张妖孽班的面孔。“喂,呆女人,明明是你撞上我好吗?”…愚人节,希说“猪明明就是pug”“不对,是i”“哈哈,是啊你明明就是猪啊!哈哈哈!”希开怀大笑。轩听到脸色一变“洛羽希!!!”…他是她的未婚夫,却又是银狼族狼人王子,她是他的未婚妻,却又是血族吸血鬼公主,他和她究竟会发生什么……
  • 有思文丛:秘密呼喊自己的名字

    有思文丛:秘密呼喊自己的名字

    本书是小说家张楚的一本散文集,由“野草在唱歌”“窥书窥心”“风行水上”“人与事”4辑27篇文章组成。内容涉及对青年时代的回忆、对读书交友的回望、对创作历程的回顾;语言流畅平和,平和之中又饱含深情。
  • 遥不可及的彼岸

    遥不可及的彼岸

    《生命的誓言之永恒的约定》第二部:熟知的酒红色眼瞳,天真烂漫如她,冷漠嗜血如她,淡忘记忆的是她,痴情守护也是她,眼角下的紫红色彼岸是此生逃不过的宿命吗?冰冷孤傲如深潭一般深紫色的眼瞳少年透着她酒红色水晶般的眼睛,微启薄唇:“因为我喜欢你的微笑。”他的声音如羽毛般地轻柔,深情地紫眸凝视着她精致的侧脸,映着湖面微微泛滥的那一刻,冰谭似雪的手卑微地握着她纤细的玉指,幽暗的眸光之中泛着暖暖的淡淡情义遥不可及地望着她,可惜只是自欺欺人,短暂的幸福只能停留在这一刻......天真烂漫的幽景汐会找到最真实的自己吗?柔情似水冰川一般的冷影晨会摆脱束缚的命运吗?彼岸花开开开彼岸,花叶永不相见,是宿命吗?
  • TFBOYS苦恋

    TFBOYS苦恋

    当高冷冰山艾小落遇上霸气侧漏的王俊凯,当逗比吃货上官雨馨遇上萌萌哒王源,当喜欢时髦的欧阳雨萱遇上梨涡浅笑的易烊千玺,当设计女王夏煦遇上王子上官浩,会发生什么故事呐?敬请期待。
  • 一脉风骨

    一脉风骨

    这是由徐怀谦编写,全书共分6个章节,旨在警示国人,大力提倡读书。具体内容包括《艺术家的童心——读丰子恺〈缘缘堂随笔〉》《猛虎与蔷薇——读余光中散文》《蓝田日暖玉生烟——臧克家散文的艺术特色》《寂寞学术悲凉人生——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不是我,是风?——读〈反思郭沫若〉》《同样是书生——读周一良〈毕竟是书生〉《文化的良心——关于〈不合时宜的思想〉与〈思痛录〉》等。
  • 深意

    深意

    本书收集网站一些内涵,深意的小故事,配有答案。
  • 无天剑神

    无天剑神

    青年分手后,在某景区散心时,被从一根从天而降的棍子砸的头破血流。接着,乌云聚顶,从中降下天雷,对着他一顿猛劈,一脸懵的青年就此灰飞烟灭,当场化作一堆焦炭。青年死后,灵魂被棍子带着穿越到异界,附身到某田破碎的废人身上,本以为一生就此终老,却不想峰回路转,从黑色棍子中获得逆天古卷。先修丹田,后炼圣体,悟得无上剑意,一代剑神之路,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