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29300000003

第3章 中医文化(3)

“保健”的运动锻炼内容,实质就是使人的机体“精气神”能充沛、旺盛,从而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当然,这里面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即众所周知的“功夫”。保健、养生、气功、武术各有特色,但又相互为用,它和中医的实践和理论是息息相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传统的保健内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从精神修养、起居饮食、药饵调摄、锻炼运动来看,都是保健养生,康寿延年,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身的运动,练气当先。

中医六术语

四诊,望闻问切是众所周知的中医术语。此外还有许多这样的中医行话,兹择若干介绍于后。

五气、五味、五臭是中医史上常见的概念。五气,皮肤对温度、湿度的感觉,即温、凉、寒、燥、湿;五味,舌头对食物的感觉,即咸、苦、酸、辛(辣)、甘(甜);五臭,鼻子闻到的五种气味,即擅、焦、香、腥、朽。

五劳七伤在中医学里有个“五劳七伤”,也有人写作“五痨七伤”。何谓“五劳”呢?我国汉末医学家张仲景在其所着的《金匮要略》中说,“五劳”就是五脏劳损,即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七伤”又是指什么呢?隋朝太医博士巢元方等人所撰写的《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忧愁思虑伤心;大怒气逆伤肝;大饱伤脾;形寒饮冷伤肺;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恐惧不节伤志;风雨寒暑伤形。

八纲辨证是中医分析病疾的常见方式,即指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去归纳概括病变的部位、性质和印证双方力量消长情况。

八法中医学名词。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疗方法的总称(见《医学心悟》)。汗法有开泄赓理、解除表邪等作用;吐法有涌吐痰涎、胃中食积及毒物等作用;下法有通便除积、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等作用;和法有和解表里、理气和中、扶正祛邪等作用;温法有回阳救逆、温中祛寒、温通血脉等作用;清法有清热解毒、清气凉血等作用;消法有消食导滞、消瘀散结、化痰化湿等作用;祛法有补益精血、培补元气等作用。

十问中医学名词。问诊的主要内容。明张景岳把问诊的重点归纳为“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色脉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清陈修园删去末两句,补上“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问诊内容更为全面。

国际“中医博士”

辽宁中医学院教授李玉奇由于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高深造诣,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医科交流大学授予“中医医学博士”。这是国际上授予的第一个“中医博士”。

李玉奇从医50多年,对胃癌、癌前病变阻击研究很有成效。他的观舌识病法被称为国内一绝。他根据中医人体各个脏腑器官不可分割,在功能上互相协调、相互作用。在病理中相互影响、彼此转化的道理,创立了局部病变、整体治疗、本脏罹患、调理他脏、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寒温并用、阴阳共调等一系列有效的医疗方法。国际上医学专家认为他的观点开展了医学的思路。

中医的国际流派

据文献研究,一般可划分为三个中医国际性流派。

日本流派日本中医由中国隋唐时僧医及鉴真赴日而传入。明代田信三喜氏传入金元李朱医学。其由弟子曲真漱道三氏改为日本流派的“道三派医学”,将中国医学日本化,其后江户时代由于以《伤寒论》为中心的复古运动,形成了“古方派”,影响至今。

朝鲜流派由于地理与中国接近,李王朝时代许浚编着了《东医宝鉴》,形成了朝鲜的中医体系,其基本理论仍以《伤寒》、《金匮》为主。19世纪中叶,朝鲜着名医学家李济马又在《东医宝鉴》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四象医学。

中国流派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侨地区,以《内经》、《伤寒论》等为基础,依六经及八纲理论,辨证施治,一旦决定疾病类型,即可配伍与其相对应的中药主治,此即随证用药施治。在中国以《伤寒论》的出现成为临床医学体系的起点,但因《伤寒论》的理论不能通治百病,因而产生了补充伤寒论之不足的金元医学及清代的温病理论。其后再加上西洋医学之传入,而形成了现代中医学。中国流派是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中药店缘何称“堂”

中国各地的中药店,大多称“堂”,如“乐仁堂”、“同仁堂”、“同德堂”

等。更有意思的是,一些中医师在签名落款时往往在名字前冠以“坐堂医生”四个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出自医圣张仲景坐堂行医之典故。

张仲景。东汉南阳人,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为人治病的故事,心里很感动,就拜同乡名医张伯祖为师,尽得其传,加上本人勤奋好学,很快超过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官至长沙太守。当时伤寒等疫病流行,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为太守仍孜孜不倦地钻研祖国医学,为民治病。尤其是,公然打破官府清规戒律,坐在办公的大堂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办公行医两不误。后来,他还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行医”四字。后人写诗赞颂他“官随民愿守长沙,心涵胞与万千家。

兴亡盛衰同祸福。坐堂行医惠无涯”。

巾帼医家第一人

据有关史籍记载,最早出现女医家的国家是中国,而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的女医生。

时在汉武帝时河东郡(今山西夏县一带)的一个偏僻乡村里,经常有一个年方及笄的农家女子义到山中采草药,送给方圆几里的乡亲们服用。义自幼聪明伶俐,对民间医药十分偏爱,遇有医生走村串户看病,她总爱站在旁边,闪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看医生怎样望、闻、问、切,或竖起耳朵,听医生讲解医理,并虚心求教。久而久之,她不仅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而且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她以后在医药方面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天,外村抬来一个久治不愈的腹胀病人,病人的肚子胀得像一个灌满了气的皮球。义对病人仔细诊断后,取出几根针在他的下腹部和大腿部扎了几针,然后拿出一包自制的药粉撤在病人的肚脐上,同时给病人熬服汤药。三天以后,病人腹胀开始消退,呼吸变得均匀,不久就痊愈了。自此以后,义的医名便在方圆百里传开了。

汉武帝听人说起义医术高超,便派人专程暗访。结果证明义不但擅长内科疑难杂症,而且对外科、针灸也颇精通,所用药物虽不贵重,只是些山问的草木藤叶,但疗效极好。于是,汉武帝便诏她入宫,封为王太后的特别侍医。

广集宫廷秘方的同仁堂

享誉海内外的国药老店北京同仁堂,创建于清康熙己酉年(1669),迄今已有330年的历史,创始人乐尊育先生出生中医世家,曾任清官文书档案吏目,性喜阅方书,喜辨药味,又藉职务之便,收集了大量宫廷秘方、古方、绝方、民问验方和祖传秘方,创办了同仁堂,制售成药。同仁堂的药素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着”而驰名,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同仁堂药库发现存贮了大约150年的1000多丸成药,依然色泽鲜艳,药香浓郁,质地完好,由此可见同仁堂制药的绝佳工艺。同仁堂制药多采用宫廷秘方,光绪十五年再版的《同仁堂药目》收载的495个药方中,近半数为宫廷秘方。宫廷秘方出自御医之手,立方严谨、用药稳妥,可谓中药之精华。长期以来同仁堂严格恪守古训:“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因而盛誉经世不衰。

同仁堂传统成药中最负盛名的首推“十大王牌”。即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丹、牛黄清心丸、紫雪散、女金丹、虎骨酒、参茸卫生丸和局方至宝丹。其中牛黄清心丸被港澳同胞称为“科学凉茶”。另外,同仁堂的产品中还有白凤丸、国公酒、安神健脑液、牛黄解毒片、狗皮膏药等“十大名药”。这些药品行销全国各地,远销港澳地区及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瑞士、法国、意大利等数十个国家。

桐君:我国医学鼻祖

在桐庐,桐君故事老幼皆知。相传,桐君住在桐君山上一棵桐树下的一个茅棚里,手提葫芦,勤采草药,为民治病,“桐君山”、“桐庐”由此得名。

现经考证,桐君是黄帝时人,是我国研究中医药理论的最早学者,他创立的“君、臣、佐、使”(即现称“主药、辅药、佐药、引药”)这一药物配伍原则为中药学奠定了基础,记录桐君中医药实践与理论成果的《桐君采药录》

三卷成了我国最早的中医药学经典着作。

这一重要考证,经过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医学专家马继兴教授等权威人士的论证得到肯定,清代名画《桐荫问道图》中桐君仪容谦和,抚须捋髯,俨然学者风度;向桐君问道的一老一少拱手环立,一位俯首低眉,另一位恭敬发问。这幅名画给人启示,桐君不是一般的乡村医生,而是我国历史上研究中医药卓有成就的学者。

古老神奇的藏医药

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藏族先民们就认识到一些动植物可用于治病。藏医创始人之一宇妥·云登贡布于公元8世纪编着《四部医典》,奠定了藏医学理论体系。这部医典包括各种疾病的分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配方。全书配有80幅彩色系列图画,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成套彩色医药教学挂图,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藏医彩色图本。

西藏和平解放后,政府大力扶持藏医藏药事业,50年代派出多批医疗队进藏,印年代多次组织藏汉医务人员对藏医藏药进行整理和研究。国家拨款用于发展藏医药事业的经费逐年增加,使停滞不前的藏医藏药加快了发展步伐。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可说是藏医藏药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1990年与1951年相比,医院人员从73人增加到427人,病床从无增设到200张,总建筑面积从366平方米增加到30678平方米。医院的建筑、设施、环境真是棒极了。医院设藏医、天文星算两个研究所,还有一个年产10万公斤藏成药的工厂和8个临床科室、6个医技辅助科室。现在每年诊治病员26万人次(含门诊、住院、巡回、家庭病床、邮医),这所藏医院被中外人士誉为高原明珠。

“明珠”岂止一颗!全西藏已办起11所藏医院,70个县医院设立了藏医科,还有680多位民间藏医活跃在农区牧场。80年代诞生的自治区藏医学校和藏医学院,已将500多名中、高级藏医药人才输送到医疗第一线。1992年首届藏医大学毕业,结束了藏医寺院传授的历史。

藏医藏药的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自治区藏医院搜集、整理、出版的藏医名着达700多种。《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1986年获中国图书奖。藏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随诊研究获卫生部1988年科技进步三等奖,藏医藏药项目获1989全国首届科技贷款成果展览会银奖,13种藏成药获1989年全国星火计划成果适应技术展览会金奖,70味珍宝丸(然纳桑培)获1990年首届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神农杯”金奖,常觉珍宝丸获“神农杯”铜奖。

藏医藏药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上世纪,在意大利和美国分别举行了两次国际藏医会议。近些年每年都有不少国外专家、学者到西藏考察藏医药。生长在高原的藏医专家还漂洋过海应邀出访日本等国讲学。

我国医学妇科之最

唐代大中初年咎殷所着《产宝》(又名《经效产宝》)一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着。此书原已散佚,后在日本发现得以重新刊印。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带下”泛指妇科疾病)。由此可知,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是我国最早被称为妇科医生的人。

古代着名医家巢元方(550-630),在其所着《诸病源候论》中详细阐述了人工流产的适应症:妇人怀孕以后,如果瘦弱或有疾病,即不能养胎,而且对孕妇的身体有害,可以考虑将胎儿去掉。这是我国最早提出“人工流产”的医生。

据宋代陈自明(1190-1270)所着的《妇人良方大全》一书中记载,公元454年,褚澄有关于实行晚婚的主张和理由,提出“男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理由是“皆欲阴阳完实,然后交孕,孕而育,育而坚强壮寿”。南齐时期的褚澄,应是我国最早提出晚婚主张的人。在2000多年前的古医籍《素问·腹中论》中,记载有一名叫“四乌鱼则骨一芦茹丸”的方荆,方中用乌鱼则骨(即乌贼骨)四份,芦茹(即茜草)一份,共研细末为丸,主治妇女血虚精亏气伤而致的血枯经闭之症。据有关专家考证,该方是我国最早用于妇科疾病治疗的第一个方剂。

古人消暑十法

古人巧思奇趣有许多消暑妙法。诗人白居易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此其一。晋陶渊明每到夏天,高卧于北窗之下,清风徐来,自称为“羲皇上人”。此乃二。苏洵有“一静可以制百动”之句。此乃三。陆游诗云:“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明月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柳荫树下,莲池水旁,是消暑之极佳处。此乃四。清代江又诗云:“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桑实画风。风来无质难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在柳荫下乘凉,会使人有凉风拂面之感。此乃五。北齐魏收。夏天坐板床,随逐树荫,读书不辍,顿忘溽暑。此乃六。唐开元时宰相姚崇,盛夏穿缔,骑小马,漫游树荫,烦热全消。此乃七。唐时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此乃八。明高濂《遵生人笺》曰:“霍仙别墅,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月坐其上。

七井生凉,不知暑气”。此乃九。清曹庭栋《老老恒言》:“长夏日晒酷烈,及晚尚留热气,风即挟热而来。故卧房只宜清晨洞启窗户,以散进夜之郁闷,日出后俱必密闭,窗外更下重帏遮隔,还透微光……枕簟皆含秋意”。

此乃十。

形象生动的病症

说来有趣,人体内某些器官、组织由于发生病变而引起一些看得见或感觉到的奇特症象,有不少是以动物或小昆虫的名字来命名,它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

马鞍鼻梅毒侵犯口鼻,多在未会走路前死亡,即使勉强活下来进入晚期的先天梅毒,则出现畸形,如扒鼻子,硬软颚穿孔、缺损,说话成哝鼻子。

猿耳在耳朵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变异和畸形,通常耳廓上方有一向后突出的尖或向外侧突出的肥厚部,相当于猿耳的耳尖。

猫喘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心前区,用手轻捂住,可以感到类似猫样的震动感。这是由于心脏内的血液经过狭窄的二尖口,流到较广的部位,所引起的漩涡运动,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的震动传到胸壁所引起。

象皮肿丝虫病人的双腿,像象皮肿,民间有称发牛火,是下肢单侧或双侧小腿组织内的淋巴管被阻塞、扩张或破裂,使淋巴液向外溢出,引起皮下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及皮肤增厚,变得粗糙。

此外,还有鸡胸、驼背、鹅口疮、蜘蛛、牛眼、狐臭、雀斑、豹纹状皮肤病……

“病”的讳言婉语

古人交往,谈及疾病多用讳言、婉语、敬词。这也是古代的一种文明礼貌。

同类推荐
  • 中华鬼神

    中华鬼神

    历代统治者建造了用来举行国家级祭祀神灵仪的场所,如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日坛、月坛等建筑;而广大乡间则是“村村各有庙,户户都有神”,中国神的队伍庞大可想而知。
  • 遗失的古国

    遗失的古国

    中国虽然是个有史学传统的国家,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尚书》、《春秋》、《左传》等著作,尤其是司马迁《史记》问世以后,中原王朝就开始流行史书传世。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了解了祖先的生活和历朝历代每位国王、每位大臣的生平事迹,但遗憾的是,由于中原王朝高高在上和古代交流的有限性,使得封建王朝历代史书编纂者,对于边陲小国记载甚少。也许是因为史官们不了解,也许是因为史官不屑了解,总之,历代史书中对于这些古国的记述都是非常粗略而又不全面的。正因如此,使得很多古国完全消失而不为人所知。
  • 中国文化探秘

    中国文化探秘

    中国文化的基因是每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但是只有经过后天培养,这种文化基因的积极作用才会明显。所以学习中国文化应该是现代人的分内之事。其意义小可从个人学识修养,大可从民族文化上讲。有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文学典籍不仅仅是让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的昌盛。更为重要的是使我们浸润了传统文化因子,培养一个文明大国应有的人才素质涵养。读史哲典籍更会让我们从深层的思想上,理解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从骨子里头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风度;从宏观上把握我们民族的思维深度和方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拥有自身民族的文化特质。
  • 儒学文化东方巨子(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儒学文化东方巨子(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本系列图书介绍了医学,建筑,功夫,汉字文化,军事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种中国元素文化。
  • 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电影为媒介,直观地展示中西文化的差异,深入挖掘中西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在精神;第二部部分进一步挖掘中学生身边艺术的哲学意味,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层次带到更深一层范畴。
热门推荐
  • 冷心王妃请站住:王爷的一世情缘

    冷心王妃请站住:王爷的一世情缘

    5岁的她被亲爹放到了贫苦人家,就因为她长得太丑?青梅竹马的皇子,把真正的贫苦丫头当成了她。她成为了穷丫头的影子,舒晨瑶,舒暮心,两人只有一个可以取得成功。世人皆知的秘密,他难道就真的不会怀疑吗?恍若谪仙的王爷,众女子的梦中情人为何苦苦的追寻她?她的清萧哥哥真的是当今太子吗?成为王妃后,两位活宝,又将怎样发生先婚后爱……
  • 勾心情人

    勾心情人

    他们是小学时期的前后位,一个成绩优秀,一个爱胡闹。他们一个是富家的小姐,一个是贫苦子弟,多年后,他们进入同一所高中,并有幸在一个班级学习。因为一场偶然的风波,一封偶然的信件,一个莫名的人,他们结缘,可是,他们谁也不愿说出口,因为他们的面前还有学校、家庭、第三者、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的命运如此的相似,到最后的永别也没能见上一面,只有一叠从远方寄来的回忆,一个印在桐花满地的孤单倒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昆仑山主

    昆仑山主

    天地浩劫,重回原始部落。姜石年因救人而身殒,重生为神农氏神农尝百草,种灵植,炼神丹,经营福地。寻找万年之前的初恋,揭秘浩劫背后的隐秘。在群山诸海之间,走出一条有情有义的修仙之路。
  • 一见钟情:大魔王恋上单纯千金

    一见钟情:大魔王恋上单纯千金

    “易旭尧!你是不是有病啊!”白黎沐一脸嫌恶...“你有药吗?”易旭尧邪魅一笑,挑逗着眼前这位小野猫。“你这病无药可救!就是连神仙也救不了你!”白黎沐狠狠的骂道。“那你不还是喜欢我吗?”易旭尧厚颜无耻地说……某人脸上竟染上了丝丝红晕:“无药可救!”说完便转身就走,结果易旭尧一伸手,白黎沐便摔入一个温暖的怀抱……
  • 师傅萌萌哒:徒儿别想逃

    师傅萌萌哒:徒儿别想逃

    她没想到,偷偷溜下山买个烧鸡,竟然能捡个徒弟回来!关键是这小家伙能做饭洗衣拖地甜言蜜语张口就来!小徒弟成年后,变得越发奇怪了:不仅会时不时撩她,还对她动手动脚的!该死的是......这种感觉还不赖......他,在剿灭魔教途中身受重伤,灵魂脱壳。醒来时,发现他附在了一个少年的身上!?被下山的她捡回了教内,每天不仅对他呼来唤去,还对他动手动脚的!本想着公里回复后就离开的他,竟然有点不想走了......
  • 盛夏再见

    盛夏再见

    夏天是毕业的季节,很多时候大家都不能忘却同学之间的那一份温馨和情谊,特以此文以作纪念。(此文为热血文,对于现实的高中生活有些脱轨,望喜欢)
  • 九黎神功

    九黎神功

    流寇荼毒,异族侵吞,大明江山,分崩离析。姜旭,山西大同总兵姜瓖之子,恒山掌门入室弟子,一个叱咤风云的绝代武者,令南明众多豪杰高山仰止,令大清众多王公勋贵闻风丧胆。苍茫武道,任我纵横,大好山河,任我驰聘,天地星辰,任我傲笑,热血时空,任我逍遥。非种马、非后宫、非同人、非架空。热血、奇情。
  • 初夏虐恋

    初夏虐恋

    一个女贼与EXO欧巴们的绝美虐恋正在展开......
  • 暗影术士

    暗影术士

    白夜带着一个需要吃药的系统穿越了从此一切的负面效果都对他没有了效果他觉醒自己身上的血脉,成为一名术士他会在这片大陆上写下属于自己的故事
  • 后屋

    后屋

    吴文君,女,浙江海宁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大家》、《收获》、《上海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山花》等多家文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