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29700000006

第6章 帝王国礼(3)

周代行分封之制,除周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其他地方都由同姓子弟或异姓功臣,受封为诸侯,镇守一方,并拱卫王廷。在这种分封制度下,周王是政治上的共主,负有统领万邦诸侯的职责和治理天下的权利,各地诸侯则是周王的藩属,虽有统领-一方的权力,也负有尽忠王廷、为周藩屏的重大义务。可以看到,要保证周王朝的统治秩序紊然不乱,要保证周王朝的天下长治久安,其关键之一就是如何加强和调适周王与各地诸侯的关系,密切双方的联系。朝觐之礼的制订,可以说就是本之于这一用意而组成的一条上下联系的纽带。

根据《周礼》的记载,局代的朝觐制度是这样的:王畿之内的诸侯,一年中要朝觐四次,称为春朝、夏宗、秋觐、冬遇。王畿之外的诸侯,则根据其封地距京都的远近,各据其服数来朝。王畿外方五百里之地称为侯服,其诸侯一年一朝;侯服外方五百里谓为甸服,其诸侯二年一朝;甸服外方五百里称为男服,其诸侯三年一朝;男服外方五百里谓为采服,其诸侯四年一朝;采服外方五百里谓为卫服,其诸侯五年一朝;卫服外方五百里称为要服,其诸侯六年一朝;九州之外,称为藩国,藩国之君一世一朝。很显然,《周礼》的这种说法是十分理想化的,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当然无法据之实行。还是《礼记·王制》中的说法比较可信一点:周代诸侯五年一朝天子。

诸侯朝觐天子,称为“述职”,即是各地封君在朝觐天子时,要亲自向天子汇报封国的情况。

朝觐述职时的礼仪规定比较严格,所有的诸侯要按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身穿不同的服饰,立于不同的位置,公爵立于东面,侯及其下各爵立于西边,依序述职。各诸侯手中所执的礼器——硅也有明显的等级差别。硅是一种长条形的玉器,公所执的硅为九寸桓硅,侯为七寸信硅,伯为七寸躬硅,子为五寸彀璧,男为五寸蒲璧。朝觐时,各地诸侯还要以玉帛、珍玩及土珍异产作为礼物,贡献给天子,称为“朝贡”。当然,天子受贡之后也有礼物回赠。朝贡的物品主要是各种璧玉和币帛。以玉帛为贡有着悠久的传统,相传大禹王在涂山大会诸侯时,“执玉帛者万国”。由于国家之间互相交好时多以玉帛为礼,所以,“玉帛”也就成了和平友好的象征,“化干戈为玉帛”正是此意。

周代的诸侯若不按期朝觐周王,其罪名是很大的,称为“大不敬”,将会受到周天子以及其它诸侯国的讨伐。但春秋以来,周室衰微,各地诸侯坐大,便都渐渐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朝觐制度首当其冲遭到了破坏。各地的诸侯不仅不按规定时间入朝,甚至数年、数十年都不来入朝。相反,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却频频向强大的诸侯国入朝,祈求他们的保护。以和周王室关系最为密切的鲁国为例,整个春秋时期的三百多年间,鲁君入觐周王仅有寥寥可数的三次,而朝晋、楚等大国却多达三十二次。所以孔老夫子慨叹春秋以来“礼崩乐坏”,倒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实。

秦汉以后,地方体制上基本实行郡县制,皇室宗亲子弟以及异姓功臣虽也有王侯之封,但大多是虚封而非实封,即享有封号及一些特殊权益但不管民事,不赐土,基本上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因而对朝觐之礼也就不如周代那么重视,各藩王诸侯虽则也有朝觐的规定,但大多不甚严格。如曹魏王朝,对诸王防范甚严,甚至明令不让他们入京朝觐。相比之下,倒是明代的朝觐制度较为严苛而又比较特殊。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分封了二十五个儿孙到各地为藩王。

为加强对藩王的控制,维护独裁专制政体,朱元璋不仅不让藩王管民事,还严令藩王在藩地不许随便活动,不许随意入京,每年只许入京朝觐一次。朝觐时藩王不许同时入朝,必须等到一个藩王朝觐回国之后,另一位藩王才能起身入觐。朝觐的次序按嫡庶长幼依次轮换,周而复始。朝觐时大朝行八拜之礼,常朝只须一拜,而在私下场合,也可以家人之礼相见。这种特殊的朝觐方式,确保了藩王在京只有一人,防止了藩王们的互相申联。

朝觐之礼中还包括周边属国或少数民族首领来觐见中原天子的内容,唐代《开元礼》中为此特地制定了蕃王来朝之礼。唐礼规定:蕃王来到京城,皇帝派使者在国宾馆门前用束帛迎接劳问;朝觐之日,由官员将蕃王先引至太极殿阁外,然后击鼓奏乐,皇帝登御座;二次奏乐击鼓,引蕃王入殿;蕃王再拜稽首后,由侍中宣读制书、敕命,引蕃王升坐,皇帝进行劳问;最后,第三次奏响鼓乐,蕃王再拜稽首,以示谢恩。皇帝再择日为蕃王设宴,蕃王于宴前奉贽献贡,皇帝于宴后给予赏赐,以表嘉奖。

朝聘之礼

聘礼,是古代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的礼节,它主要包括封国遣使入朝,封国之间遣使互访以及中原王朝和周边邻国间的使节来往等内容。在先秦时期,则主要指的是封国遣使入朝天子,故又称为朝聘。

周代诸侯聘于天子之礼是一正常的制度,据《礼记·王制》中说:“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就是说在诸侯朝觐天子的间隔之年,诸侯遣卿大夫为使人聘,问候天子,并陈述职守。有时,正当诸侯朝觐之期,但诸侯有事不能亲行,也遣卿大夫为使,代自己入觐,这也是聘礼的一种。

春秋以来,周王室日烟衰微,不再有号令天下的威风,诸侯聘于天子的制度也就日渐式微。

还以鲁国为例,春秋时期鲁国聘于周室仅有屈指可数的四次,而聘于晋、楚等强国的次数却多达五十六次。各诸侯国之间的使节互聘,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盛行,一般每隔一段时间,各国都要派遣使者,互致问候。以卿为使者称为“大聘”,以大夫为使者称为“小聘”。通过互聘,采强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相互之间攻战不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同盟反目、国破家亡的悲剧。外交在各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既造就了无数个智计横出、纵横捭阖的外交家,又使得朝聘活动日趋频繁,成为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要大事。

朝聘的礼仪规定,在先秦时期也是十分严格的。周礼规定,诸侯聘于天子,必以卿为使,以大夫为上介,以士为众介;聘使进入王畿时,必先通报“关人”,关人转报天子,待天子同意后,聘使才能人城。聘使被安置在馆舍之中,等候天子召见。觐见时要贡奉玉帛珍玩以及本国土产奋珍。觐见之后,由于室盛情款待,再由王室使送其出几返国。诸侯国之间的使节互聘,也有相同的礼节规定。

外交礼仪是相当严肃的事情,须加以严格认真地执行,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若在外交场合违法弃礼,玩忽礼仪,就很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公元前592年,晋、鲁、卫、曹四国同往齐国聘问。事有凑巧,晋使郁克瞎了一只眼,鲁使季孙行父头上无毛,卫使孙良夫跛了一只脚,而曹使公子首偏偏又是个驼背。四个残疾人走上朝堂行礼聘问,让齐顷公乐不可支。好不容易等到退朝,顷公就连忙走向后宫,讲给其母萧夫人听。萧夫人一听有这等好玩的事,就要求亲眼观赏一番。齐顷公答应了,并且马上做了一番秘密的安排。他找来了四个具有相同残疾的人,负责为四国使臣驾车。这事让齐国大臣国佐知道了,连忙进谏:朝聘是国之大事,必须礼遇使臣,宾主双方都要互相尊重,怎可开这种玩笑!齐顷公执意不听,按原计划择日宴请使臣。

开宴当天,顷公先让萧夫人及宫嫔侍女躲在帷帐后面,再让使臣的车辆从前面经过。萧夫人等一看,瞎子拉着瞎子,秃子拉着秃子,不禁大笑起来。蒙在鼓里的四国使臣听得女人们的尖笑声,仔细一看,才发觉自己受到了戏弄,不觉个个怒火中烧,当下也不辞行,马上动身回国,并且互相约定,定要请兵伐齐,以报此辱。过了两年,由郁克担任统帅的四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奔齐国。齐顷公忙点起军马,亲自迎战。双方大战一场,齐兵大败,要不是有人和齐顷公换穿衣服,冒充国君,齐顷公也就成了俘虏。惊魂未定的齐顷公刚刚逃回都城临淄,四国联军已尾追而来。慌了手脚的齐顷公忙派国佐带着玉磬等传国之宝出城求和,不仅承认晋的盟主地位,答应今后按期朝见,而且同意归还侵占的鲁、卫二国的土地。郁克另行提出了附加条件:以萧夫人为人质,改齐国垄亩为东西向,以便晋军随意在齐晋之间往来。这下国佐也火了,指责这不合礼数。经国佐据理力争后,郁克方收回了无理要求,双方达成和议。齐国玩忽外交礼仪,致使一笑倾城,付出了巨大的损失,由此也可看出正式场合据礼行事的重要性。

秦汉之后,由于分封制的废弛,不再有诸侯国聘于天子之礼;由于天下一统,诸侯互聘的重要性也日渐减弱而不再使用。故后代礼书中多以藩国聘使朝贡以当此礼。

唐《开元礼》中记载,凡边疆属国或少数民族首领遣使聘唐,唐廷在接待时使用“受藩国使表及币”、“皇帝宴藩国使”等礼。根据这些礼仪,当使者进入京城时,唐政府对之要“束帛迎劳”,表示欢迎慰问之意。欢迎仪式过后,安排使者到宾馆下榻,并设宴招待,在融洽的气氛中,双方协商确定递交国书的日期。届时,负责礼宾的官员引领使者入宫。使者身穿具有本民族鲜明特色的服装,其随员手捧币、玉等各种贡品,静静地立于殿门之外。这时鼓乐齐鸣,隆重的宫廷仪仗一队队鱼贯而出,皇帝端然就座,等候使者入殿觐见。按照来聘国家的大小及重要程度,在使者入觐时给予奏乐不奏乐的不同礼遇。使者站班停当后,由中书侍郎率令史捧案上前,使者递交国书,中书侍郎礼貌而又慎重地将国书置于案内,呈交皇帝。再由礼官上前,收下各类贡物。使者率随行人员跪拜行礼,退出,礼成。择日,皇帝举行盛大宴筵,招待使者,并赏赐大量礼物。唐廷正是通过这种慎重其事的外交礼仪和礼尚往来的互相馈赠,密切和加强了唐王朝和周边各国、各族的友好关系。

宋代,宋王朝和辽、夏、金、蒙古等先后对峙,双方之间的使者往来十分频繁,其外交礼仪也就更为发展。宋廷设有专职馆伴使,负责陪同各国使节。有时,使节刚入边关,受命而来的馆伴使已在此迎候,并陪其同往京城。使者到达京城后,有专门的馆驿负责接待,朝廷还专门派官员前来问候,并责成馆伴使负责安排各国使者在华期间的一切活动和生活。使者回国时,馆伴使伴送其至边境。馆伴使的设置,保证了各国使者在华期间始终都受到了极好的礼遇。使者入觐时的礼仪,也制定得十分周到,以辽使入觐为例,宋把接待辽使分成“见日”、“宴日”、“辞日”三种礼仪。见日,是辽使第一次觐见宋帝时举行的仪式。先将辽使携来的礼物陈列在殿下,再由中书官员接受辽主致宋帝的文书,通事官翻译转达辽主对宋帝的问候,宋帝相应问候辽主,并回赠大量礼物。宴日,是为宴请使臣所举行的仪式。辽使及其随行人员皆应邀参加宋帝举办的盛宴,席间,宾主互致问候,双方敬茶敬酒,十分热闹、隆重。辞日,是为使者辞行回国所举行的告别仪式。由宋帝亲自主持,为之辞行,并赐予使者银器、衣物等礼物,同时还有赠送给辽主的大量礼物。仪式的最后,是将来帝致辽主的文书装入精美的书匣,请辽使带回转交。

在整个接待礼仪中,始终贯穿着热情待客、隆重友好的气氛。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宋制与唐制是有较大区别的。唐制对待藩使,虽也热情隆重,但始终体现了中华上国对下属藩国的尊严和威风,是以上接下之礼,而宋代由于与契丹等约为兄弟之国,地位是平等的,故而更多用的是古代诸侯国遣使交聘之礼,而不是天子接待藩国聘使之礼。南宋向金称臣之后,则反过来由南宋向l金帝行藩国朝聘之礼了。由此看来,礼仪制度的变迁,也和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实力对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明清对四夷藩国用藩国聘使于天子之礼。但到清中叶之后,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清廷对西洋诸国的礼仪被迫不断变更。康熙时,清国势鼎盛,西洋使节觐见皇帝用三跪九叩礼。

雍正时对罗马教皇的特使,破例准其用西方礼仪,皇帝同使者握手为礼。乾隆时,英国使者入觐,英使坚持用西礼,清廷不得已而从之。此后历嘉庆、咸丰、同治三朝,在西使入觐是采用华礼还是西礼的问题上,清廷与西方列强争持不下。但是随着清王朝的腐败和积弱,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程度日益加深,清廷不得不向列强低头妥协,而列强也稍稍退让一步。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双方议定,英、法、美、俄、日、荷等国使节入觐,不再行跪拜大礼,也不用西方的以三鞠躬见君之礼,而是以五鞠躬觐见清帝。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朝更为孱弱,清廷也沦为列强的走狗,外交礼仪上进一步为列强要挟,一步步滑向辱没国格的深渊。

盟誓之礼上面所述的朝觐、朝聘之礼,在周代特指周天子接待一方一服的诸侯、使者时所用的礼仪,但若四方六服的诸侯同来朝觐,则有会同之礼。《周礼》中说:“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时见,就是诸侯在不固定的时间去觐见天子,称之为会;殷见,指众多的诸侯同时去觐见天子,称之为同。会和同本是两种礼仪,但只在形式上有点不同,而在实际使用时往往合二为一。

周代的会同典礼,在建立在都门四郊的坛塘宫室举行,其方位依季节的变换而变换,春会同在东,夏会同在南,秋会同在西,冬会同在北。在举行会同典礼之前,先要祭告社稷、宗庙、山川诸神。会同时由于诸侯众多,各人的位置次序都要预先排列好。会同之日,各诸侯国派代表持本国旗帜站好位置,天子登坛,诸侯入列,立于自己的旗下。各各站位妥当后,天子走下坛来,面南而立,对天下诸侯三揖为礼。这三揖又有名堂,对和自己无亲戚关系的庶姓诸侯行拱手向下推的“土揖”礼,对异姓诸侯行拱手平推的“时揖”礼,对同姓诸侯则行拱手向上推的“天揖”礼。三揖之后,天子回到坛上,令傧者传话,命诸侯分别上坛,奠玉享币行礼。享献之后,天子乘龙马之车,载太常之旗,率诸侯于东门之外拜祭日神,祭祀明神。此时通常举行盟誓之仪,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天子与各路诸侯之间的联系。此外,参加会同的天子、诸侯还要祭祀天地、日月、山川诸神。祭天行燔柴之礼,祭地行瘗埋之札,祭山行“升”礼,即将祭品置于山顶,祭川行“沈”礼,即将祭品沉入水中。会同典礼结束后,天子宴飨各路诸侯,并给予赏赐。

这种会同之礼,突出了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独尊地位,明确了周天子与各路诸侯间的尊卑上下关系,巩固了周王室对天下的统治。但春秋以来,周王室日渐衰徽,而各地诸侯日益强大,这种力量对比的转换,使得周王室无力也无法再行会同之礼,而一些诸侯大国为实现其称霸天下的野心,往往藉会同之礼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令中小诸侯与会,而且令周天子与会,来承认大国的霸主地位。会同之礼被一些大国所僭用,成了实现其政治野心的得力工具。

同类推荐
  • 学无涯丛书-世界名楼

    学无涯丛书-世界名楼

    宇宙无限,生有穷时;知识无界,学无涯际。世界名楼主要讲述了世界上有名的各种楼宇或宫殿,包括:中国的黄鹤楼、大雁塔,印度泰姬陵,法国:卢浮宫、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奥地利维也纳歌剧院,美国白宫等。
  • 中卫文化纵横

    中卫文化纵横

    文化,需要热情培育、城市作为承载地方文化的时空平台,其文化的厚度在于积累,城市文化的特色、风格和品味,离不开民众的热情和关切,也离不开政府的给力和培育。
  • 执悟2

    执悟2

    《执悟》记录着初础同志读书学习的勤奋经历,包含着他对管理工作的静心思考,蕴涵着他对人生阅历的经验积累。全书共94篇文章,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为《读书与思考》,下篇为《小故事的启迪》。虽然,书中每篇文章的篇幅不长,但从一个金融管理者的独特角度,反映了作者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无不闪耀着作者的思想火花。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乃至其他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作用。
  • 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千百年来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不了解国学。然而,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万一。如何从博大浩瀚的国学中找到入门的捷径?鉴于此,我们特请有关专家学者精心编辑了这本书。本书堪称一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趣味百科全书,它集传统文化于一体,以清晰的条理、凝练的文字、简短的评述,向读者介绍了丰富的国学传统文化知识。
  •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热门推荐
  • 神偷修真传

    神偷修真传

    【本文无爽点,尽是尿点。】普通修真的资质令得宗门对方浩然并不上心,谁又知道这小子竟然拥有普通人没有的能力?镇宗之宝,风雷剑术,风雷步法,竟然给他偷学去了?魔族入侵,咦?为什么正道那个小子会用魔族法术?难不成是奸细?【本文无爽点,尽是尿点。】
  • 快穿论女神变身女神经

    快穿论女神变身女神经

    这是一个高冷女神总裁化身各种抽风女神经的故事!原本她是一只各种高冷的跨国公司总裁,可是,可是在系统“无情粗暴”的调、教下成功变身成为一只可白莲可绿茶可辣妹子可神经可男可女的无敌神经女的故事!一次“意外”,她死了。同样意外的,她又碰到了一个贱贱的系统(系统:信不信本大人将你bia在墙上抠都抠不粗来!),它说它可以让她重新复活,但是,唯一的条件就是虐渣虐渣再虐渣!好吧,这不(?)算难,爽快同意了!然而系统你丫给她说说出现的盘古是怎么回事!(暴走)
  • 花千骨之情若千古

    花千骨之情若千古

    从妖神开始,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已知!
  • 无猜相公良宵妻

    无猜相公良宵妻

    她是顶级杀手,却因蹦极悲催身亡,穿越到废柴小姐的身上,被指配给废柴九王爷。丫的,不嫁!果断逃婚。逃啊逃啊逃,却发现,似乎逃不脱这个九王爷的掌心。之后的惊天秘密,给两人的感情蒙上阴影,她毫不犹豫地快刀斩乱麻,爱就是爱,本姑娘爱的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樱灵

    樱灵

    元气少女凌雪是个普通的女生,失足跌落入海,竟然穿越到异时空。这里有要妖魔鬼怪,有血族,有仙、神,各种奇奇怪怪的种族。她遇见了值得自己信赖的伙伴,遇到不离不弃的朋友。未知的世界,命运之轮缓缓转动。等待她的,是什么?背后,是谁的主宰?
  • 凤霸天下:邪王,请从良

    凤霸天下:邪王,请从良

    她是21世纪腹黑佣兵女王,一朝穿越成纨绔太子,对月起誓:“撩尽天下美男!”他是妖孽摄政王,风华无限,性格乖张,却一朵朵掐掉她的小桃花。她发四:她真的不过调戏了他,看光了他另加摸了他一把,却不想今后被缠上——“摄政王,本太子没有断袖之癖!”某人挣扎的想从某男怀里出去。某男抬眸睨了某人一眼:“本王也没有。”“那你还不赶紧放开?!”“可是如果是你,有一下还是可以的。”“……”妈的智障!【从此节操是路人~~~~~~~】
  • 嘿!大作家

    嘿!大作家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名酷爱网络写作的初中女学生,梦想着成为像莫言那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在经过父母的支持、朋友的鼓励、成长的洗礼、挫折的磨练、艰苦的奋斗下,终于梦想成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网络写手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大作家!
  • 多少次的回眸

    多少次的回眸

    我白玉风,虽是普通农村家庭出生,但我之理想,高。
  • 智慧书

    智慧书

    叔本华将其译为德文,赞誉它“绝对独一无二”;尼采则断言:“在剖析道德方面,整个欧洲没人能比葛拉西安更为慎密、更为精细。”而且,它还与《君王论》、《孙子兵法》一同被欧洲学者视为千百年来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永恒价值的三大智慧奇书。
  • 觅途苍穹路

    觅途苍穹路

    三十年后再回首,但求今生可从头。通天彻地仍思凡,不惜一顾鬼神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