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29700000008

第8章 帝王国礼(5)

因为古人认为,泰山是五岳中的东岳,东方主生,是万物之始,是阴阳交替的地方,所以理所当然就成了新王朝、新帝王向天神地祗报成功、以取得合法统治地位的最佳场所。同时泰山又是五岳之冠,称为岱宗,泰山顶上离天最近,所以要在泰山顶上行封,泰山脚下行禅。在封与禅中,古人又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高于地,所以封的仪式也重于禅。行禅的地方历代并不完全一致,虽然都在泰山附近,但有的在云云山,有的在肃然山等,然而最主要的是在梁父山,故有“封泰山、禅梁父”的说法。

只有帝王才有资格封禅。由于泰山距帝都有一定的距离,封禅的仪式又很神秘和复杂,封禅一次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故而封禅不是每一个帝王都必须而且有能力举办的;历史记载上举行过封禅大典的帝王仅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寥寥数人。

封禅的仪式各代不一。夏商周三代,虽有封禅之说,但无具体仪制的记载,所以秦始皇东巡至泰山准备封禅时,特征召儒生商讨封禅礼仪,儒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秦始皇乃自定封禅仪式,他乘车从泰山南坡上到山顶,立石颂德,然后从北坡下山,禅于梁父。就在他下山途中,遇上了暴风雨,只好在一棵大松树下躲避,直到雨停才继续下山。因此松护驾有功;秦始皇封之为“五大夫”。现在泰山上的“五大夫松”,是明人重植的,已不是秦始皇避雨时的松树了。

汉武帝封禅时,也曾召集儒生商讨礼仪,佃儒生们也同样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汉武帝也只得自定封禅礼仪。他先到梁父山祭地,接着在泰山东边山脚下设坛祭天,坛高九尺,广一丈二尺,呈下圆上方形,再至山顶祭天。次日从北坡下山,到肃然山再次祭地。封禅时用产于江淮的一茅三脊草及各地珍贵的飞禽走兽诸物祭祀,并用五色土封于祭坛,如此二封二禅之后,汉武帝下诏改元,并下令在泰山下“治邸”,封禅大典即告完成。此后历代封禅,基本与汉制类同。

南宋以后,封禅不再到泰山单独进行,而是与在京都近郊祭祀天地的仪式合二为一,封与禅也一并同时进行。

封禅是一代盛典,它具有粉饰太平、夸示夷狄的作用,也是帝王们承天之命以治万民、树立自己神化形象的一种手段,所以得到了历代帝王,特别是一些好大喜功的帝王们的高度重视。

历代想到泰山封禅的帝王又何止上述区区数人,但封禅糜费巨大,对百姓骚扰太甚,所以也只能有少数帝王才能行此盛典。

祀日月星辰

太阳和月亮,是人间的光明之源,古人称太阳为“大明之神”,月亮为“夜明之神”,它们也是古人祭祀的重要神柢。春分之朝,祭日于东郊,秋分之夕,祭月于西郊,除了这两天的日月正祭之外,举行其他祭祀典礼如祀天地、祈年等,也多以日月从祀。

“朝日”“夕月”之礼,渊源很古。汉武帝时于太一坛合祭日月,天刚破晓,汉武帝即步出用竹子建成的祠宫,向东方拜揖行礼,夜晚再向西方拜揖行礼。但这种早起晚睡的辛苦工作,舒服惯了的皇帝老儿难以坚持,后来就改在宫中简易行礼,草草了事。魏晋南北朝时,正式确定了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的礼仪,将合祭日月改为日月分祭。明初在南京专门营建了日月祭坛,迁都北京后,仍沿南京旧制,在北京朝阳门外建日坛,在阜成门外建月坛,日坛西向,月坛东向,皆为一层方台。从明代开始,规定每逢天干为甲、丙、戊、庚、壬之年,皇帝亲自到日坛祭日,其余年份则由文臣代祭。每逢地支为丑、辰、未、戌之年,皇帝亲自到月坛祭月,其余年份则由武臣代祀。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

星辰之祭主要是五星、二十八宿。五星指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填)星。二十八宿指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与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除此之外,其他与祀的星辰还有不少,如司命、司中、司民、司禄、寿星、灵星、风伯、雨师、云神、雷公等。

对日月星辰的祭祀,虽然总体上是一种迷信活动,具有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意义,但也体现了古人对于人生的一些积极要求。如祭祀司中,是为了免除灾咎,祭祀寿星,是为了祈求长寿,祭祀风雨雷电,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祭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人民希望过上安宁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

方丘祭地

人们对于土地的感情是深厚而炽烈的。土地生长万物,养育百姓,犹如慈爱的母亲一般。

因此,自古以来就普遍流传有对土地的崇拜。另外,在古代政治文化中,土地也具有非同小可的政治意义,国家必以一定范围内的土地为基础,有土则有民,无土则无民,土地是国家的根本。由此,祭地之礼和祀天之礼一样,也成为中国古代祭祀礼仪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

古代礼仪中祭地的正祭,是方丘祭地,即在每年的夏至于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典。为什么要在水泽之中的方形祭坛上祭地?这也有个说法,古人以为,地属阴,阴属于北方之性;古人又认为,天圆地方,大地之外为四海环抱,故以方丘象征地,以四周环绕的水泽象征四海。

祭地的礼仪与祭天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由于天在上,故用燔燎之礼,而地在下,则用瘗埋之礼。所谓瘗埋,即是在祭祀时在地上挖一坑穴,将牺牲等祭品埋人地中,供地祗享用。

明代嘉靖帝在建圜丘的时候,又在北京安定门外择地建了方丘坛,即地坛,以祭皇地祗。

此坛北向,是一座用汉白玉筑成的二层方坛。另还建有皇地祗室,收藏有皇地祗及从祀诸神的木主。清代沿用明制。我们今天看到的地坛,即是明清遗物,除其主体建筑两层方台外,尚有皇地祗室、神库、神厨、斋宫等配套建筑。

社稷

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合称,社是土神,名为后土,稷是谷神,从商以后,以始为农耕的周人之祖后稷为稷神。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国家,而农业生产与土地密切相关,农以土为本,民以食为天,土地和粮食关涉到国家的安危,因此社稷也就成为国家的代称和象征。社稷既是国家的象征,对社稷的祭祀当然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祭祀社稷的活动在社稷坛上举行。社稷坛的位置,据礼制规定,“左宗庙,右社稷”,即社稷坛与宗庙,分别建在王宫前的右、左两侧。社稷坛上铺设五色土,代表五方,象征着国家的所有领土。君主在分封诸侯时,便按诸侯封地所在的方位,取一撮相应方向的色土赐给该诸侯,受封诸侯要将此土置于封地的社稷坛中,象征着它是统一国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古代的社稷坛原本分为社坛、稷坛两个部分,后来才合二为一。社坛上树立一个象征神位的“主”,周围遍植树木。据载,夏代植松,商代用柏,周代植栗,这反映了古人的绿化环保意识。

后来,社主改用木牌制作,也有用石条制作的。唐以后,社稷坛制度逐步稳定下来,社主多用石条制作,明太祖时将社、稷坛合为一坛,同时祭祀。

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求五谷丰登,因此有“春祈秋报”的古礼。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举行,也就是在春天耕种之前,祈求社稷神的保佑;秋报在孟冬之月吉日举行,也就是在秋天收获之后,报谢社稷神的恩德。春祈秋报,就是社稷的正祭。周代祭祀社稷的活动是十分隆重而热烈的,祭祀时要敲击一种名叫灵鼓的六面鼓,要跳一种叫做帔舞的舞蹈,即由领舞者手持一柄系有五色缯的舞具而领众共舞。祭祀时还要高唱乐歌,据研究,《诗经》

中的“载芟”,就是春祈社稷时演唱的歌曲,“良耜”是秋报时演唱的乐歌。这种活动,深刻体现了古人对于乡土、国土的深厚感情。

正是出于这种感情,古人对社稷的祭祀并不仅仅局限于春祈秋报,它还与保卫国土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军队出征、校阅以及献俘等军事活动,都要在社稷坛前举行。直到清代,这一习俗依然沿用,清代常在社稷坛前举行献俘仪式。当然,一旦土地全部丧失,国家也就必然沦亡,而社稷也就要变置。所以古代新旧王朝的更替,必然引起社稷的“迁社”,新王朝要另立社稷,而旧王朝的社稷或则毁弃,或则其社稷神位被终年封闭在阴暗的屋中,让其不受天阳,得不到生机。以社稷为国家的象征的意义,于此便表现得非常强烈。

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建社稷坛于紫禁城端门之右,清代沿用。明清两代皆定于每年春秋二季的仲月上戊日举行对社稷的正祭,主祭者皆为皇帝。地方各级官府也于这天同时祭祀。

明清的社稷坛所在的地方,即今天北京的中山公园。社稷坛身呈方形,坛分三层,用汉白玉砌成,坛上依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填置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泥土,坛外璇墙用四色琉璃砖砌成,上覆四色琉璃瓦,其颜色与五色土的四方完全一致。坛北有一座木结构大殿,这便是拜殿,是当时举行祭祀社稷活动的地方。

同类推荐
  • 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古典文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
  • 老北京民间传说

    老北京民间传说

    “西四附近真有游荡的忠魂吗?夜半故宫真的是鬼乐园吗?正阳门究竟怎么个“正阳”法?连慈禧都害怕的人会是谁?为啥故宫有些宫门没门槛?为何老宅院现多为“凶宅”?本书将为您揭秘这些疑团,为您带来精彩而有趣的民间传说。
  • 被围与突围

    被围与突围

    本书表达了一位资深文学研究者的当代文化忧思。在始终强大的环境中,“被围”注定了陷落的命运,它让人们在茫然中自失,在平庸中满足,磨损理想,剿灭信仰,滋长狡黠。而这种境况的改变,只能以人们原本敏锐的感受力的恢复为前提。因此,“突围”也就是使人们恢复对世界的原始感受。但是,世界是被各种假象遮蔽的,只有通过批判和清厘才能使它恢复。
  • 翠微史略:翠微寺与严福寺

    翠微史略:翠微寺与严福寺

    翠微寺位于安徽省黄山翠微峰下。唐中和三年(883年)始建。当时有一天竺(古印度)麻衣和尚由四川东下至黄山,在此定居结茅,自组织麻为衣,挖蕨根、采野果为食,趺坐诵经。当地山民为其盖寺一座,名“麻衣道场”。
  •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中华民族礼乐兴邦,人文化成,国学乃五千年文明与三千载学术之集萃,它不仅有知识谱系与实用理性,更蕴涵着人文智慧与生命情怀,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废继绝。近代以来,国学通过仁人志士的含弘光大,融入西学精华与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在当今蔚然成风,从学院走入民间,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身心寄托。《国学十讲》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中华文化以及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国学十讲》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国学、走进国学、观赏国学,使国学与自己的人生和知识融会贯通。本书由袁济喜著。
热门推荐
  • 《稀里糊涂》

    《稀里糊涂》

    心中甚是感慨,太多的东西我们明明抓不住,就算抓住了,也终会松开,但我们就是有那份执着。
  • 寻金决

    寻金决

    云南洞外洞之九霄云梯、西藏的什刹鬼海、它们逐渐问世人间。李一凡承蒙祖上传下的宝坻罗盘及寻金口诀,将引入他踏上寻宝之路,探究玄学八卦,一手握罗盘,通阴阳、知五行、解八卦、勘风水,测尽那天下不为人知的宝穴秘处。
  • 异化天地

    异化天地

    一个把梦想变为现实的世界,承载无数荡漾着的青春活力。一个茫然来到大城市的乡巴佬,却身怀让人垂涎三尺的绝技。他的身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颠覆的世界,颠覆的人生,一位青春少年的传奇,活跃于未来的道路……
  • 血煞魔路

    血煞魔路

    我是学渣要怎样不服打我fuck0000000000
  • 临终忏悔

    临终忏悔

    暂时还没有,发上来看看先。还不够字数么。
  • 迷雾之路

    迷雾之路

    新人艰难,大家支持一下冯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却被一个神秘黑衣人弄得家破人亡!父亲为了救他,拼死相救。但还是躲不过神秘组织地追踪,坠下悬崖。所幸未死,但出入江湖的冯明,却被一群强盗暗算,阴差阳错下,误入死人山庄。神推鬼使下,竟然换了另一副面孔。经历苦楚后,终于见到了父亲,却震惊地发现,父亲身边竟然还有另外一个自己。他是“冯明”,那我是谁?一路上,疑惑重重,迷雾弥漫。冯明只感觉,前面笼罩着让人心惊的迷雾。不知下一步将要面对的是烈火焚烧,还是粉身碎骨?但无论如何,冯明必须要越过这个坎。且看冯明如何在迷雾中杀出一条血路来!PS:新人艰难,大家支持一下。如果看了,觉得我的书是渣,我认栽;但如果让我的书默默地烂在书海中,我死不瞑目!不为什么,仅让大家一看。如果不好,请飘过如果觉得还可以,请支持一下;如果还有救,还望大家挽救一把。《迷雾之路》,书号一七八六一四五
  • 侠岚:浅若传

    侠岚:浅若传

    活了十万余年,她早已看透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踏入轮回道,以侠岚的身份重生,只为了却十万年前的前仇旧怨,而报仇对象,是她的亲姐姐——穷奇。本以为十万年的计划天衣无缝,一切已尽在自己掌握,却不曾想,已冰封万年的心因一个人悄然融化……“你问我是谁?我就是我啊~”“姐姐,从我重生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不再是倩魔了,现在的我,只是浅若!”集霸气腹黑于一身的她,是颠覆天下,还是为情所困?一切的一切,为的,终究是……什么?
  • 暗影异界重生

    暗影异界重生

    我讲的就是再不好,你也不能当着我面前大模大样的睡觉吧!睡就睡吧!口水流了满桌也就罢了,我也可以装作没看见,可你那呼噜声能不能再小一点啊?这声音!恐怕就连隔壁的班级都能听的清清楚楚了!这种情况如果她再装作无视,以后可就真的不能在这学院混下去了。---------------------------------------------------------------------------------------这是一个史上最强保镖的异界重生故事,当然也是一部比较轻松的爽文!
  • 无上天妖

    无上天妖

    天地乾坤,三千大道,无尽生灵,谁主沉浮?一身三化,自修我道,威临天下,谁与争锋?源起天妖,成就无上,一切尽在——《无上天妖》ps:求收藏、求推荐……
  • 异世之灵魂语者

    异世之灵魂语者

    灵魂的丧失是恶魔的召唤还是天使的回归未知的世界未知的情感且看我灵魂轻语道尽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