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31000000010

第10章 名人名字与书法(5)

文稿到此戛然而止。纵观全稿,颜真卿不是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愤;他也不是在搞艺术创作,而是在自言自语地倾吐深情。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但给人感到字有尽而意无穷,音已渺而情更切。作者虽无意作书,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虽行笔迅速,却“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虽无暇于布置,却“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字形也有大有小,饶有相避相依,呼应变化之趣。尤其是大量枯笔的使用,更增添了作品以刚健、力度、气概引起人们的美感,美得雄浑苍劲。一篇任何人,包括作者自己也不可能重复的书法杰作就这样产生出来了。这是因为颜真卿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力和书法艺术修养,具有对于书法艺术线条、用笔、深淡、虚实的高度驾驭能力和创造才能,所以在起草祭侄悼词时,才会笔化龙蛇,任意挥洒,倏忽惊雷挟电,风雨骤至,作品里才铸入雄浑遒劲、豪迈激盈的悲壮之气,为人所激赏、赞叹。正如清刘熙载《艺概》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不少书法家是僧人。仅唐代就有九十余位左右,怀素是其中的佼佼者。

怀素(725-785年)俗姓钱,字藏真,今长沙人。为僧玄奘三藏法师之门人。善书,尤好草书,法度完备,笔法瘦劲圆转,飞动自然,时人窦冀曾形容他写字时的状态说:“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吕总《续书评》称他“援毫掣电,随手万变。”米芾《海岳书评》赞其书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宣和书普》赞其“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他所以能有这样深的造诣,靠的是“勤”、“苦”二字。

怀素年少出家为僧。佛堂上那些书法名家的作品极大地吸引了他。久而久之,便对临池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时的怀素哪有钱去买文房四宝?没有笔,他就拾回别人用过的旧笔;没有墨,他就把锅烟灰用水调成墨;没有纸,他就用芭蕉叶和漆盘当纸。夜深人静,众僧早已进入了梦乡,只有他一人,借着昏暗的佛灯,一丝不苟地照着佛堂里的那些条幅、楹联,进行临习,一遍又一遍,蕉叶堆积如小山;一年又一年,盘底竟被写穿。寺院里的墙壁和家具上都被他写满了字,甚至做袈裟的布,也被他练过字后再染色缝制。相传,他写过的废笔成堆,埋于地取名“笔冢”。功夫不负有心人,怀素学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并不满足,心想:“学书法如无人指点,就如同不得门而入。”于是他就到处登门求师。曾不远千里到长安,向当时着名大师张旭、颜真卿等人虚心拜教,并见到了不少古人的遗迹,心中为之豁然开朗。有一次,他还化缘到杭州向邬彤请教。邬彤的书法,时人赞有“寒鸦栖木,平岗走兔”

之势。邬彤被他好学不倦的精神所感动,将自己总结的“草书竖牵,如古钗脚”的笔法秘诀传授给了怀素。

怀素不仅汲汲于学习古人与同代人之法,还“善取物象师造化”,给人留下了“观云察水悟笔意”的美谈。相传,唐大历年间一个盛夏的下午,怀素在长安郊外道旁的一棵古松下,若有所思地仰望蓝天。万里长空,几缕轻纱般的白云,随着清风飘然上升,溶进了蔚蓝的天空。突然,乌云骤起,千姿百态。忽象蓬松的灰色山峰,平地拔起;忽像巨崖崩烈,骤然而坠。继而,狂风四起,那云既像前涌后推的浪涛,又像戏水飞龙、起舞鸾凤。风减弱了,云渐渐散开、变淡,如玉宇之盖瓦,撒满了整个天空,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犹如天女撒下的花朵,艳丽多彩。怀素的整个身心沉浸在云的变幻之中,他不时用手比划着,常常感到,自己的草书中正是缺少这股气势、这样的变化和这般美感。“顿悟笔意,自谓得草书三味”(《宣和书谱》)。

怀素还体察江水,寻求丰富草书的语言。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怀素来到湘江边。那江水不息地流着,在那动荡不已的、成千上百条流波和忽隐忽现的旋涡中,他仿佛看到了一幅幅运笔匀速、节奏明快的书法作品。夜深了,万籁俱寂,江水无限温柔的流水声,犹如醉人的呓语,他又仿佛听到了草书的语言……怀素通过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其草书遂至妙绝。颜真卿专门给他写了一篇《叙》,赞其草书“纵横不群,迅疾骇人”。当时有位诗人戴叔伦写了一首《怀素草书歌》,高度评价了怀素的艺术成就:“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尽变新有余。神清骨竦意真率,尔时为我称健笔。”一些好事的公卿和士大夫们,也都以诗歌投赠,“溢乎箱箧”。

大历十二年(777年),怀素写了一篇文章,首先叙述了自己学书经过,次载颜真卿《叙》,后录名流激励他的诗文。这就是脍炙人口的《自叙帖》。此帖开始,笔墨如行云流水,从容不迫。写到别人对他的赞词时,“集狂怪之形”,奔放流畅。篇终二十行左右,则是“心手相师”,“气势和神韵不可遏止”,达到了高峰。这是一件笔歌墨舞的狂草杰作,给人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具有交响乐般的旋律和强烈的感情色彩。为后世书法创作提供了极为可贵的范例。

古人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借用这句话来说明怀素学书也是恰当的。

岳飞挥泪写《出师表》

“东坡姿致平原势,壮志豪情笔底倾。文采风流余事耳,将军一字击千城。”这是一首赞颂岳飞书法艺术的诗。

岳飞(1103-1141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在河南省)人。累官至太尉,加少保,为抗金名将。由于宋高宗与秦桧一心求和,岳飞不得已而被迫退兵。不久又以“莫须有”之罪名被诬下狱,坐牢两个月,于绍兴十一年与子岳云及部将张宪同时被害。时年只有三十七岁。

岳飞不仅以卓越的军事才能、精忠报国的精神为后世敬仰,且能诗善书。书力斫余地,点画自异。人们熟知的“还我河山”和《前后出师表》,不但体现了他那草书精湛独到的功力,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武将风度。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仲秋,岳飞领兵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地被迫退兵途经南阳时,拜谒了诸葛亮故居卧龙岗上的武侯祠。遇雨,宿于祠内。晚上,秉烛观看了历代名人赞颂诸葛亮的诗文碑刻和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岳飞自小对诸葛亮的才华与人格、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概非常敬仰,对汉室的衰落,非常感慨。此时又读“二表”更是心情难平,激动不已,件件往事似潮水般地在他脑海涌起。

岳飞想到这里,泪下如雨,喟然长叹:“大宋江山岂能任凭金兵蹂躏?”此夜,岳飞哪有睡意。天明,朝钟响过,道士献茶后,取出纸墨笔砚等文房四宝,请岳飞题字。岳飞挥泪走笔,忽回环如草,忽整饬如楷,变幻莫测;至其感奋之时,一气直下,洋洋洒洒,神气飞扬,任其所至而略无滞留。唰!唰!唰地写完了《前后出师表》,忠义之气烨落纸上。他在序文中说:“不计工拙,稍舒心中抑郁耳。”也就是说,并不计较字的好坏,只是借此稍稍舒发胸中之气而已。但岳飞觉得胸中之抑郁未尽,他看了看乌云翻滚的天空,长啸一声:“还我河山”

。他随手索纸笔,写下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岳飞的《前后出师表》、“还我河山”

书法,酣畅淋漓,大气磅礴,仿佛看到他驰骋疆场立志“痛饮黄龙”的雄姿。可见书家胸次(胸中学养与气度)绝人。其爱国之情,充溢毫端,发人意气,犹如“激励士卒”、“蹀血虏廷”的战斗檄文。真是字如其人。历史过去了八百多年,尽管对“还我河山”、“二表”

刻石是否为岳飞丹书,尚有异议。然至今为人珍重,固然因后人景仰岳飞之心而爱其书迹;但就书法而言,自有其艺术价值,不能因此而加以忽视。

晚年学书成功的典型吴德旋

常听人说:学书法就得从年幼开始。古代书法家中确有学书起步早的人,如王羲之“七岁善书”,就小有名气;南朝的萧锋五岁能写一手漂亮的“凤尾诺”书体,父亲赏他玉麒麟;赵孟兆页五岁学书,“少时便有才气”。麻九畴七岁能草书,所作大字及数尺见方,一时以为神童。但也有起步晚的,清代的吴德旋即为典型。吴德旋(1767~1840年),江苏宜兴人,字仲伦。他年少时笃好韩退之的诗文,并受其不爱书艺言论的影响,对学书毫不在意,直到而立之年后,才爱上书道,开始发愤临池。起初,他学苏东坡、董其昌二家,学了几年,很少得其意趣。继学《淳化阁帖》,爱王献之的书法,但学习效果仍然不很显着。后来读到包世臣论书法的文章,不但坚定了学书的信念,而且也知道了不少书学道理,深受启发。嗣后,又向包世臣请教。包见吴年龄虽大,却发奋好学,又勤于思索,就根据他的笔路和特点,指导他临习五代杨凝式的《步虚词》,进而领会苏、董二家书法的意趣。于是他每天临《步虚词》至少一遍。精研覃思,潜心体察和领悟其用笔之法以及体势、风格、特点。“意趣时有所会,直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日久,书艺进。但他并不沾沾自喜于取得的成绩,而是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又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学唐、宋、元、明诸家法书。“摹仿之勤,不间寒暑”。年久,书艺可观。着有《初月楼论书随笔》。吴德旋终于成为一名书法家。《艺舟双楫》把他的行书列为能品下。

吴德旋在回顾自己的学书情况时曾说:“(我)在侪辈中质量劣,然以质之劣也,而思之较深。于古人之所以离合得失,实能心知其故。”“未偿偶间,至老犹勤”(《初月楼论书随笔·自述》)。可见其付出的艰辛是难以毕述的。我们从吴德旋身上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即是“小时平平”,又错过了学习书法的时机,但只要矢志不移,学习方法对头,能刻苦,肯钻研,有恒心,在书法艺术世界里会大器晚成的。

郑板桥的磊落胸怀

郑板桥(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着称于世。据载,他用在书画作品上的印章约有一百多枚,其中除名、字、号等印外,有不少印章的铭文饶有意趣,与其书画作品互相辉映,意境隽永。

江苏兴化民俗有以农历“小雪”前后的十月二十五日为“雪婆婆”生日。板桥恰巧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二十五日,为此,他特镌“雪媻媻(媻古通婆)同日生”一印以志。

板桥经历了清代康、雍、乾三朝。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故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之印。乾隆元年正值农历丙辰年,所以又有“丙辰进士”一印。乾隆七年出任山东范县县令。乾隆十一年调任潍县,可称得上是“潍夷长”,又因官阶未变,故以小小的“七品官耳”印志。

郑板桥即任县令后的第一件事是在原衙门的围墙上挖百十个窟窿,有人问其何故。他曰:“出前官恶习俗气耳”(曾衍东《小豆棚杂记》)。他还常常微服出巡,就是夜间巡视,也只叫一个小隶打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为其前导。接当时惯例,凡县太爷出门,总是鸣锣开道,伴随“匡避”、“肃静”等仪仗。可板桥鄙弃权贵,以“风尘俗吏”为乐。

板桥任潍县知事时,连年遭受灾荒,饿死了不少百姓,甚至发生了人相食的惨事。板桥“于民事则纤悉必周”,痛心异常。积极进行赈灾工作。如封查投机商囤积的全部粮食,令其平粜;打开官仓赈贷。同时,“令大兴工役,修城凿池,招来远近饥民,就食赴工”,救活了很多人。在动用官粮时,有人劝他先向上司呈报请示。他说:“此何时,候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咸丰元年重修《兴化县志》卷八)“恨不得填漫了普天饥债”一印,即表现了他匡世救民的决心与治事才能。板桥的这些积极济赈举动,触犯了贪官污吏和巨绅大贾的直接利益,被诬为“贪污舞弊”而遭罢官。这正是“动而得谤名亦随之”。他还以“直心道场”、“私心有所不尽鄙陋”、“畏人嫌我真”等印,寓自慰和洁身自好,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节操于印文之中。

板桥一生为官十二年,虽比“十年县令”多了两年,但他仍以不被时用的樗木和散材自喻,并刊“樗散”一印,表达了他对现实愤懑和内心矛盾的激愤之情。乾隆十七年暮秋,“以做官为苦”的板桥,已经厌倦官场生活,终于“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愤然辞职。据《小豆棚杂记》载:板桥离职时,只用三头驴子,其一自乘,垫以铺陈;其一驮着两夹板书和一把阮咸(乐器);其一由小皂隶骑以前导。“富贵非我愿”这枚印,即体现了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橐橐萧萧两袖寒”(《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的铮铮傲骨,又是对那些诬者和诽谤者的极有力的讽刺!

板桥还以郑谷自况刊有“鹧鸪”一印。郑谷为唐代进士诗人,曾以《鹧鸪》一诗出名,时人誉他为“郑鹧鸪”。因郑谷写过不少关心社会生活和为劳动人民鸣不平的诗。板桥为之产生强烈共鸣。

板桥辞官回扬州后,重操旧业,以字画鬻艺为生。此时盛名负重的板桥,与他以前落拓扬州时的境况大不一样,不仅大家对他推崇备至,殷勤异常,且求字画者甚多。“二十年前旧板桥”一印,是他以示大家不必如此奉承,表露了他“而今再种扬州竹”(《题墨竹》)的无限感慨之情。

在艺术上,郑板桥十分爱慕明代富有创新精神的诗文、书画家徐青藤(文长),甘心当其门下。“青藤门下牛马走”一印即表达了他对艺术追求的心境。而“六分半书”一印,则是板桥自号的书体名。他认为自己的书法造诣不深,成就不高,比古人的八分书体还要少一分半。

正如他用“恶竹”一印表示自己画竹水平之低劣。这是诙谐,也是自谦,更是他廓落之怀和鄙视时流官阁体的思想在印文中的反映。其实,板桥的书画艺术“别开临池路一条”(蒋宝龄《墨林今话》),师古而不泥古;学习时人而不苟同俗;不作仰人鼻息的庸才,富有崭新创造精神。正如他在《跋临兰亭序》中说的,“苦复依样葫芦,才子俱归恶道”。可见其“心血为炉熔铸今古”和“郑为东道主”这两枚印文,是他治学精神和所以取得艺术成功的最好注脚。

在治印上做出不凡成就的吴昌硕吴昌硕(1844~1927年),浙江安吉人。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号缶庐、苦铁、破荷、大聋、老缶。七十以后以字行。年轻时曾从杨岘、俞樾习辞章、训诂、书艺;与名收藏家、书画家交往,获见古彝及历代名迹,广开眼界。他除书画名世外,于印章亦卓尔不凡,达到化古为新,化古为我的境界,而且都能统一在一种苍古雄健的格调之中,被奉为吴派,对近世印坛有着重大影响。

昌硕少年在私塾读书时,就爱上了刻印,书包里总放着刻印工具,一有空就拿出来磨石奏刀。他父亲也爱治印,经常给他指导。吴昌硕能成为一代治印大师,这与他父亲的鼓励和帮助分不开。

昌硕学印时,因家境贫寒,无钱买印石,他就在砖头瓦片上练习奏刀。后来,他听说湖州一家石雕厂的外面有一些可作刻印用的废料,他就到那里去捡。有一次,他捡完石料正要返回的时候,被厂里的一个工头看见了,不但夺走了他捡的石料,还痛打了他一顿。所以,他更珍惜印石来之不易,反复磨刻,直到无法拿住印石为止。

吴昌硕学习刻印非常刻苦勤奋。有一次深夜,他在油灯下刻着刻着,突然两眼发花,加上左手握着的又是磨得很薄的小石片,刻刀滑出印面,把左手的一个指甲削去了半片。

鲜血直流,剧痛难忍。但他为了学艺,并不因此而放松刻印。

同类推荐
  • 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本书包括文人文学、书法艺术、美术绘画、音乐戏曲舞蹈、陶瓷雕塑、建筑艺术、民间工艺七章内容。
  •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中国的文化浑厚深远,有源有流,仪态万千。它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也正因为此,中华民族才得以长期地存在与持续地发展。然而,尽管中国的广袤大地以及居于其上的居民被共同的主干文化纽带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民族,但实际上,他们在外表、习俗、性格上的区别之大,并不亚于南欧地中海人和北欧日尔曼人的差别。地域性文化的特征也是很明显的。
  • 名人谈文化艺术

    名人谈文化艺术

    《名人谈文化艺术》罗列了中国古今的名人对于文化与艺术的见解,对文化艺术的不同发展观念,但这些都无不闪现了思辨的灵光和语言的机智。
  • 大众语典谚语(2)

    大众语典谚语(2)

    《大众语典格言》,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为汉语谚语类工具书。
  • 北京精神

    北京精神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
热门推荐
  • 穿越之静女其姝

    穿越之静女其姝

    嗯,一不小心她穿越了,可别人穿越都是醒来就是宫斗宅斗,她却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惊闻自己身世的秘密,好不容易逃出家门,不知道在这个举目无亲的世界里她该何去何从,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 复仇四公主之恋

    复仇四公主之恋

    这本书只是试下能不能在QQ阅读里发布sorry己弃文
  • 剑御蒙鸿

    剑御蒙鸿

    一身转战蒙鸿三千里,一剑在手曾当百万师。今日金樽青酒看歌舞,明朝长剑在手为红颜。
  • 校园文化建设实用宝库-中国校徽精选

    校园文化建设实用宝库-中国校徽精选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是育人的课堂。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重要的表现特征,也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厚土壤,更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延伸的根本。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方面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 《凌天霸世》

    《凌天霸世》

    一个人的路途,一个没有终点的路程,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守望。看穿越男的纷彩历程。
  • 寒门锦绣

    寒门锦绣

    流苏六岁丧母,被父亲买入吴府,成为吴府家奴十六岁时为小姐陪嫁进入韩府吴府十年中点点滴滴喜怒哀乐,她以为身在韩府亦是如此却没想到因为生性风流的姑爷的一句调笑她被小姐记恨在心,自此,她生命中的波涛起伏爱恨嗔痴才要开始……且看原本善良柔弱受尽欺辱的寒门女子如何一步步掌握命运,把握幸福。
  • 幻想御具

    幻想御具

    以幻想之物为图,以精神力为画笔,绘画不存在之物。
  • 绝色双修:仙尊大人太妖娆

    绝色双修:仙尊大人太妖娆

    一直都知道自己挺衰的,可是这也衰得忒过头了吧,接连找了八份工作,每一份工作待的时间都不会超过两星期,太诡异了吧,话说这衰神怎么就这般青睐不才在下小女子我,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诶?那么不才在下小女子我特么就做一回俊杰,我惹不起我还躲不起么.............可是..........这莫名的穿越又特么是什么狗血的剧情设定啊,穿就穿吧.............可为毛穿成了山野之间一株不起眼的.......小桃树??????
  • 打造精品女人的68个诱惑之术

    打造精品女人的68个诱惑之术

    当目光相遇,电力和激情在瞬间点燃,没有言语,却是那样魅力逼人,眼睛闪着神必而美丽的光,糅合着温暖和馥郁的情感,发自内心的微笑和深邃的眼神,自信、柔美、率真而无邪,散发出热力和激情,闪着宝藏般的光辉,带着无尽的浪漫和风情……诱惑,更多的是一种气质,精神重于肉体,是转身之后的袖风,是眼神之外的一敝,是嗅花之前的叹息,是沐浴之中的迷雾……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展示自己的风情美,即使是一个人在打扮、梳妆、美容、倒车、听电话、吃冰淇淋、仰躺、喝酒、搅咖啡,甚至弯腰、转身时,也要有“观众意识”,就是心里要想着,此刻有一个心仪的王子正在看着你。
  • 末世之喵喵闯天下

    末世之喵喵闯天下

    一只存在于大千位面的黑猫,始于末世,游历于大千世界,附赠小系统,挣扎求生,努力变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喵喵闯天下吧。(ps:书名什么的可以忽略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