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32800000001

第1章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1)

古代服饰演变

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都有其不同的风貌,这是同当时的经济基础、生活环境、社会风俗与审美观念密不可分的。服饰常常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征。

北京周口店发现过旧石器时代(距今18000余年)山顶洞人所用的骨针,说明从这个时候起,居住在我国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已经知道缝制衣服。在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陶器上,出现过穿衣服的人物图案。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商代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有关服饰的资料。从河南安阳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人像上,可以看到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穿裙裳,腰间束带,裹腿,着翘尖鞋的奴隶主,和免冠、着圆领衣,手上戴枷的奴隶的形象。从这些材料看来,古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这时已经形成。

唐妇女服西周时代,贵族们仍然把上衣和下裳分开,在金文和《尚书》、《诗经》等古文献中可以看到玄衣、衮衣、黄裳、绣裳等名目。此外他们在腰间常束宽宽的绅带,腹前有时还系着一条像围裙一样的。

春秋战国时代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和胡服的出现,深衣将过去不相连的衣和裳连属在一起,“被体深邃”,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摆不开衩,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这种服装在战国时广泛流行。

胡服则指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时骑马的需要,多穿短衣、长裤和靴。这种服制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引进以装备军队而加以改革的。伴随着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起初带着外来语的名字,叫“鲜卑”、“犀毗”或“私金比头等”,后来才通称为带钩。带钩是束结革带用的。这种带也叫“钩络带”,它结扎起来要比过去的绅带便捷得多,所以很受欢迎。带钩的制作自战国以至两汉都很盛行,所以式样繁多,有些制作也很精美。成为一种优秀的工艺品。

古代歌女由于西汉时的深衣是将下襟缠在身上,这样既欠便利又费布帛,所以到了东汉时,一种直裾的趐(chan yu禅于)就流行开来了。在东汉时的画像石上,我们看到的官员和士人,大都穿着这类衣饰,趐口的再发展一步,就是唐、宋时时代的交领袍。

古代民族服装除了衣制之外,汉代服装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冠制。冠本来是加在发髻上的一个罩子,很小,并不覆盖整个头顶。古时曾有男子成年时皆行冠礼的规定;但在汉代,“卑贱执事”的人,都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帻有点像一顶便帽,有平顶的,叫“平上帻”;有尾状顶的,叫“介帻”。到了王莽时,据说他自己头秃,所以先戴帻,帻上再加冠。后来这种戴法普及开来,因而在东汉画像石上出现的冠,也都在下面衬着帻。但冠和帻并不能随便配合,文官戴的进贤冠要配介帻,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配平上帻。进贤冠前部高耸,后部倾斜,外形有点象个斜三角形的跛足小板凳。冠前有“梁”,根据梁数的多寡来区别身分的高低。武弁大冠又叫“惠文冠”,惠即纟惠;指薄麻布。它起初是在平上帻上面扎一条麻布手巾,后来这条麻巾改用漆纱制作,看上去像在帻上罩了一个漆纱笼,所以又叫“笼冠”。

清代贵妃朝服不过,进贤冠前面的梁虽然起着区别尊卑的作用,但因梁数通常只有一梁、二梁、三梁之别,所以不能区分得很严格。作为官阶在服装上的标志,汉代主要通过绶来达到这个目的。

绶本是系在官印上的绦带,汉代官员将印装在腰间的嚲囊里,绶垂在外边。依官阶的大小,绶的颜色和织法都不相同,所以其身分可以一望而知。

清代皇帝朝鞋汉代的妇女一般将头发向后梳掠,在肩背间绾一个髻,象是拖着一把锤子,所以汉代人把它叫“椎”(音cui垂)髻。以“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故事着称的梁鸿的妻子孟光,《后汉书》就说她“为椎髻,着布衣”。在汉代的陶俑当中,这种发式很普遍。在画像石中还可以看到汉代妇女戴巾帼、华胜(首饰)的形象。腰鼓形的耳王当这时也出现了,不过这时的耳王当的戴法和后世不同,它是在耳垂上的眼里直接横插进去,露其前后两端在耳外。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的大转变时期。这时由于大量少数民族入居中原,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群众的服装受到胡服的强烈影响,将胡服的褊窄紧身和圆领、开衩等特点都吸收了过来,最后形成了唐代的“缺骨夸袍”等袍服。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又醉心“汉化”,十分羡慕汉代帝王那一套峨冠博带的“威仪”,北魏的孝文帝元宏就是其代表人物。于是,宽袍大袖的衣裳、冠冕之类遂在“法服”(礼服)中保存了下来。到了唐代,上自皇帝,下至厮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圆领袍、裹幞头,穿长革幼靴,是为“常服”。旧式的冠服,皇帝和官僚们也只在大祭祀和大朝会的时候穿一穿。自南北朝后期至明代,法服和常服一直是并存,但是前者使用的范围始终很小。

中国清代服装常服,在唐代出现了几个前所未有的特点。首先说幞头,它本是一条头巾,系自汉代的缠头、幅巾等演变而来,裹幞头时两个巾角朝前系住发髻,其余两上巾角在脑后系一结,多余的部分自然垂下。头巾的质地一般用黑色纱、罗,所以后面垂着的巾角也是软的,称“软脚幞头”。以后将——软脚中加铜、铁丝撑起来,就成为“硬脚幞头”。硬脚后来又做出不同形状,翘成不同的角度,而产生了“翘脚幞头”,“展脚幞头”等多种名目。再说腰带,汉代虽然在革带上装豪华的带钩,其花样虽多,却并没有一定的制度。唐代则不然,唐代的革带不用带钩而用带扣系结,另在带身上装带钅夸。带钅夸是一种方形的饰片,依官僚品阶的不同,分别用玉、金、犀、银、铁等质料制做,使腰带也成为区别官阶的一项标志。另外,隋代开始出现的“品色衣”,至唐代乃形成制度,成为此后我国官服制度上的一大特色。虽然宋、明各代的具体规定不同,但都把官品和服色联系了起来。在唐代,皇帝的服色为柘黄,官僚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绯、绿、青为差。平民百姓多穿白衣。士兵在汉代衣赤,隋代衣黄,唐代则衣皂。

唐代的女装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组成。裙长曳地,衫子的下摆裹在裙腰里面,肩上再披着长围巾一样的帔帛。唐代前期,中原一带的妇女还特别喜欢穿西域装,着翻领小袖上衣,条纹裤,线鞋,戴一顶卷檐胡帽。唐代贵族妇女的面部化妆也很繁复,额上涂“额黄”,眉间贴“花钿”,鬓畔画“斜红”,两颊点“妆靥”,再加上“朱粉”、“口脂”、“眉黛”等。

与唐诗中的描写:“眉间翠钿深”、“当面施圆靥”等诗句,完全相符。

宋代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这时的幞头,内衬木骨,外罩漆纱,宋代人称之为“幞头帽子”,可随意脱戴,与唐初之必须临时系裹的软脚幞头大不相同了。这时幞头的样式是不同身分的重要标志。皇帝和官僚所戴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分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

隋唐胄甲宋代妇女渐不戴帔帛,而且多着小袖对襟式上衣,盖在下裙之外。唐代贵妇戴花衩(当时叫“花树”),宋代改用花冠。传安阳宋韩琦墓所出金丝编织的花冠,制作精细,和故宫旧藏的《历代帝后图》中宋代皇后所戴的凤冠极为相似。

另外,缠足的陋习出现于五代末,至北宋中晚期在贵族妇女当中已较普遍。这种做法摧残了妇女身心的健康,在南宋肖照的《中兴祯应图》中描绘的北宋末期的贵族妇女,已经都是一副纤弱的病态,缠足的恶果在这时已能很清楚地看出来了。

元代,蒙古贵族统治了中国。蒙古族男子多把顶发当额下垂一小绺,如桃式,余发分编两辫,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后。贵族妇女必戴姑姑冠,冠用绒锦做成,上缀珠玉,高约一尺。

官服用龙蟒缎衣,以龙爪分等级。便服仍采用唐宋式样。外出戴盔式折边帽或四楞帽。平民妇女或女婢,梳顶心髻,穿黑褐色袍。

明代服饰,材料更加丰富,明代官服制度,皇帝穿龙袍,大臣依等级穿绣有蟒、斗牛、飞鱼等纹饰的宽大袍服,袍上胸背缀有象征等级不同而纹饰各异的补子,头蓄发绾髻,戴由幞头演变而来的乌纱帽,腰有玉带。明代统治者为了表示自己天下的巩固,有所谓“四方平定中”和“六合一统帽”,分别为读书人和小商贩、市民所用。元代的笠子帽、宋代的巾子仍有保留。劳动人民穿短衣,头裹巾子,有的则戴网巾。妇女发髻多垂于脑后。南方妇女有云肩、比甲、遮眉勒。大量的明代文物中,保存着丰富的服饰形象材料。

隋唐五代服饰清朝建立以后,官服有详细的规定。官员的礼帽分夏天戴的凉帽和冬天戴的暖帽。帽上的顶珠随品级不同,颜色和质料各异。有军功的人,皇帝还赏以用孔雀毛做的花翎,戴在帽顶上垂向后方。蟒袍,也因品级而有所不同。一、二、三品九蟒,四、五、六品八蟒,七、八、九品五蟒。蟒袍外边用石青、玄青缎子、宁绸、纱等作外褂,前后开衩,胸背各缀比明代官服略小的方形补子,补子上依品级织绣不同的鸟兽图案,文官鸟形,武官兽形。五品以上及内廷官员胸前挂朝珠,大礼时有披领。还系有金玉板作物的带,着靴。文武官员的夫人,服饰多依其丈夫的品级而异。

清代男子剃发梳辫,着长衫。马褂初为营兵之服,康熙以后日趋普遍。还有不带袖子的坎肩。有套裤。帽有瓜皮小帽、毡帽、风帽、凉帽等。一般女子服饰,满族有上下连裳的旗袍,喜罩马甲,梳有如意头、一字头、大拉翅等。还穿有高眼在足心的花盆底鞋。汉族妇女以南北而不同,南方多系裙,北方扎裤脚。衣有对襟、大襟、琵琶襟。裙有凤尾裙、百折裙等。

妇女发式极多,少女有刘海、梳单辫或双丫髻,中年妇女多梳长髻,老年脑后梳纂。清后期,京师妇女衣服镶滚边极多。清代还在服饰上保留了不少明代服饰的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少数民族的服饰特色。

历代服色

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颜色是黑、白、土红和赭石色,而红色是最早的“流行色”。到奴隶制社会,青、赤、白、黑、黄,被认为是代表东、南、西、北、中和木、火、金、水、土的五方正色。在封建时代,黄色标志着神圣、权威、庄严,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征,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彩,任何庶人都不许穿黄衣服。我国夏代流行黑色,殷代流行白色,周代流行红色,并给这种颜色以正统地位。

清代后妃朝袍春秋时,齐国风行紫色,齐桓公穿上紫袍,于是紫色纺织品价格猛涨十倍。而一向认为朱红色是正统的孔子,却讨厌紫色。理由是它夺去了周代以来朱红的正统地位。

秦始皇以为自己是水德得天下,提倡穿和用黑色。而汉高祖是从南方起兵取得胜利,是火德兴邦,又提倡穿红。隋代则以白地配青色,绿色,显得沉着、文静。唐代社会兴盛,用色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到宋代,又喜欢青、绿等冷色调,向素雅方向转化。元代,大量喜用金、银色。明代则品蓝、宝蓝、金色等浓重色彩。清代则好以仿唐、仿宋为时髦。但又有不同,用色更复杂艳丽。

古代的“衣”和“裳”

古代的服装有远古与近古两个截然不同的形式。上古式主要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男女穿着一样。至于袜子,在古代是兼作裹腿用的,脚上则穿鞋。鞋袜都用带子系住,所以走路并无不便。即使是武士穿的铠甲,也是同样。从商代到战国以后,骑马的风气渐渐流行,形式才略有改变。首先是武士,穿裙子骑马,当然是不便的。于是,便在裙子中间开一口子。但一般的生活习惯还没有完全改变,例如古代席地而坐的习惯一直保留到元朝的末年。因为是席地而坐,所以仍以穿裙为便。在此同时,北方因受外族影响,通常是穿长袍和靴子,而且他们也不是席地而坐,而是坐在不太高的凳子上的。

古代美女服隋唐时代,全国统一,生活习惯也渐趋一致,上衣下裳的古老形式不合时代要求,因此,裙子只供妇女穿用,而男子则多穿袍靴。但在正式朝贺或祭祀的大典上,仍归是上衣下裳,作为朝服。一直到清朝,朝服还是有裙子的。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服饰是社会进步的产物。远古时期,人们穴居森林,茹毛饮血,男女老幼均赤身裸体;后来为了护体和御寒,人们在夏天始用树叶草葛遮身防晒,冬天以禽兽羽皮裹体保暖。《礼记·王制》中对远古人们的衣饰作了形象描绘。我国西南山区的苦聪人,几十年前,仍有用芭蕉叶做围裙的习俗,这就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遗俗。

据考古资料,我国先民大约在一二万年前,已掌握用骨针缝制衣服的技术。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约18000年前)遗址中,出土了一些骨针。据分析,他们已懂得用骨针穿孔,用有韧性的植物纤维简单缝缀兽皮。母系社会后期,针和纺轮已大量出现,原始的纺织已经产生。据了解,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纺轮,是河北武安遗址出土的陶纺轮,距今约8000年左右。

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麻布一类织物残片,可见当时的人们已开始使用植物纤维来纺线织布了。但这个时期的纤维布,布幅很窄,纱与纱之间的距离很疏朗,有的经纬线每平方厘米仅各有10根左右。当时,流行的织物有“披”、“套”等式样。“披”又称“单披服”,是一种遮背式或搭肩式的斗篷。“套”——又叫“贯头服”,是在整块织物上开个洞口,套在头上的一种衣服。同时也出现了腰带和腰裙。这些式样的织物虽具创造性,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衣服。四五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农业生产和纺织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距今1700年前的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麻布织品和丝织品。麻布的每根线的直径不到半毫米,每平方厘米的织物经纬线已各有24根。开始养蚕和丝织物的出现是这个时期的突出成就,考古发现了许多这个时期的绢片、丝带、丝线,这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丝织实物,表明我们的祖先在穿着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

从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看,此时人们已有“上衣下裳”的习俗。遮上体者为衣,蔽下体者为裳。裳意为裙子。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就有“上衣下裳”习俗的喻示。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迷信和崇拜自然现象,反映在服饰上,多力求贴近自然。《易经·系辞下》

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服装刚一定型,古人们便从对天地的信仰中找到了色彩方面的依托。“乾”为天,“坤”为地。天在未明时为玄色,故上衣模仿天,服色用玄;地是黄色,故下裳服色用黄。据古人说法,黄帝、尧、舜等圣人,能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主要是取法天地的缘故。天尊地卑、天上地下、天玄地黄,由此,上衣下裳的服饰也模仿之。但天地间不只是天玄地黄,还有五光十色的万物,因而与人们关系密切的物色也在服饰中有所表现。玄衣黄裳和模仿日月山川、鸟兽鱼虫之状的服饰也在文明社会形成之前渐成习俗了。自夏以后,随着新起文明国家的日趋强化,上衣下裳形制基本形成。

衣冠服饰进而发展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

民族与服饰

同类推荐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最美国

    最美国

    本书以对美国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时尚、娱乐等诸多方面的近距离观察为基础,深入生活的细节,还原最真实的美国社会。
  • 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

    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

    本书从宏观的视野对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区别于日本、朝鲜和韩国学者,将其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联系起来进行了系统的比较,阐明了一些当孤立地、静态地分析朝鲜半岛古代建筑及其发展过程时难以说明的问题,对其都城体系、斗棋系统、历史发展阶段等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本书亦尝试超越古代建筑文化本身,从地缘、政治、佛教、儒学诸方面对朝鲜半岛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阐释。
  • 兰州历史文化(10)

    兰州历史文化(10)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形成了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结构,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纯厚朴实的文化基质,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兰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民俗趣话:吉瑞中国节

    民俗趣话:吉瑞中国节

    流传了五千年的农历正在逐渐走出大众生活。代代相传的习俗在淡化,祖辈们对自然的敬畏已然消失。我们在遗忘的同时也在失去,失去了那么多宝贵的应对造化的经验,以及生活的细节和情趣。原以为控制了自然和生活。其实它们正从我们身边离开。不知道还能不能留住它们。更想留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历法和风俗。也许留下这些不会带给我们些许经济意义,但是如果忘记,是否就和传统有了割裂?而割裂了传统,文化的大树会枯萎。没有了文化的滋养,满世界都会浮躁不安。
热门推荐
  • exo异能永生

    exo异能永生

    一个生活了多个世纪的女生,只有遇到真爱,才能像个普通人生活,直至死去。可过了一个又一个世纪,她所创造的公司与时俱进,可却一个男生都没看中。直到碰上了他们……
  • 只是在夜里丢了你

    只是在夜里丢了你

    爱,是否丢失了你?她不是放纵,不是宠爱,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只有在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中你能感受得到,那样平实那样坚定。但爱就是把你丢失了.
  • 校花姐妹爱上我

    校花姐妹爱上我

    一个在佛山寺庙长大的和尚,一个帅气凌然的少年,为了追寻自己的身世,而步入都市红尘,在一系列的生命碰撞中,众多不同领域的美人与他邂逅,红颜芬香,群芳争妍。这个充盈佛性的少年,在那飘香四溢的情爱交缠中,能否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完成上天付予他的责任。
  • 别太把男人当回事

    别太把男人当回事

    这是一本女写给女人的书。对于女人来说,爱情、婚姻、家庭永远是一道解不完的方程式。女人的世界很精彩,从女人的视觉出发,男人的世界似乎光怪陆离。到N·N聊天室来坐坐,听听别人的故事,或许正是自己的缩影。
  • 你我的似水年华

    你我的似水年华

    他的笑容给过她很多次坚强的理由,可是,那笑容最终如雾般消散,从此,不得再相见!直到那一天,他的出现,他的款款深情,让她尘封的心门再次打开!左手彼岸的过去回忆,右手紧握的似水年华!亲爱的你,可否来到我的身边!
  • 首席第一夫人:你只专属我

    首席第一夫人:你只专属我

    “白小澈,你真的不答应我的求婚?”某男单膝下跪在一片玫瑰花海中,手捧一束永不宁谢的蓝色妖姬,深情款款望着我们的女猪脚。“云亦帆,不要在这样自欺欺人了,这不是你的风格,我白小澈就是死,这辈子也不会娶你,哦,不对,是嫁你。”某男眼眸瞬间亮起“白小澈,你当真?”手脚越发的不安分起来~“啊!!!!!!混蛋,流氓,你在干什么!!!!?”————【兮子】:咳咳,乃们要和谐,以下内容自我联想~~【诗然写作论坛有免费小说封面、书评写作资料,我正在申请中想要封面和想长评的作者赶紧百度bbs.srxsg.com】
  • 为鬼书

    为鬼书

    不知何时,她的眼前呈现出两重世界……老道士说:不只有天生的阴阳眼能看到鬼魂,经过生死大难的人也会,她经过生死大难吗?奇葩鬼,奇葩人,奇葩事……小尼姑和她的鬼鬼男友女友们不得不说的趣味传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呆呆木头发现爱

    呆呆木头发现爱

    遇上官心恒,蓝翼海总想对她好,所以他的身边从此多了个小馋猫,每天打架作弄人,将自己弄得一身伤,却还是倔强的不认输。以为小女孩长大了,就会改变,可是当他从国外回来时,当年的小女孩确实长大了,但却设计将自己引入圈套中,小丫头成了自己的老婆。等东窗事发之际,他才发现自己原来爱了丫头这么久,可是却觉得她是否真的爱自己?会不会是为了自己是姐姐喜欢的人呢?公认情商超低的木头蓝翼海,总算尝到了感情的困扰,却也只是情商为零的他将自己困在情迷中。
  • 逆天绝色救世主第二部

    逆天绝色救世主第二部

    这年头天才满天飞,妖孽满地跑,一个不小心就落跑,虽然俺是穿越的,但姐绝对牛逼,纵横天下,一统大陆,灵力天赋咱顶级,战气咱也修,丹药咱也练,神马?神兽太稀少?不好意思,姐身后就站着几个,而且还是化成人形的,个个不但是绝色,而且各有各的本领,没办法,谁让它们面前还有这么个倾国倾城,绝色无双,本领非凡的主子嗫!欢迎加入逆天绝色救世主官方粉丝团号码:119226830,本人QQ2783055469本书第一部将会免费发放在QQ群中或成为驻站作品。小璎会定时23:00发送
  • 《叶落:为谁殇》

    《叶落:为谁殇》

    那年的枫叶似火,染红了半边天。他许诺永远不会背叛她,永远爱着她。她笑着说永远不会离开他。当她失去一切,她又该何去何从?叶落了,到底是谁伤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