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与茶之间,她选择茶,而且很明确地告诉你:我不爱喝咖啡——这或许能说明她不是一个模棱两可的人。
在凡有问题要稍稍展开时,她总是习惯性地“这是第一,第二呢……”——这或许能说明她是一个很有条理的人。不要小看“这是第一,第二……”这样的概括性词语,这实际上也为下一句话、下一段思路提供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时机。
一块红围巾,干练简洁中有着不经意的灿烂,讲话起承转合,很少支支吾吾。
这就是吴凡,新通国际副总裁。
在采访吴凡之前,我已经在网上看了不少有关她的访谈文字,多是代表公司接受的采访,说个人的极少。从中笔者可以感觉这是一个很擅长表达的管理者,有着女性少有的缜密和严谨。一见面,除了不断强化原先的此种印象之外,我又觉得她还是一个很母亲、很女性的老总,尤其是讲到女儿的时候,更是柔情万种,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如果稍加梳理,吴凡的人生之路一直还是比较顺坦的。读书时,一直都是个好学生,连高考都没有参加即被保送到地处南京的全国老牌名牌大学东南大学,这所学校的历史可追溯至民国,尤其是工科,在中国是超一流的。其实这给了我另一个信息,新通的员工或者说高层管理者,他们至少在受教育这一阶段时是国内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反过来也说明,堡垒往往是从内部开始攻破的,新思想往往是从旧阵营中突围和冲杀出来的。新通人看到了中国教育的一些弊端,虽然他们自己是得益于这种教育或者是没有被传统教育束缚住的少数派,他们希望能够开创出一条更宽广更多元的道路,帮助中国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这些90后00后甚至10后,他们——中国学子应该接受更好的更国际化的教育。
吴凡的专业是电子工程,四年苦读,各方面的表现都名列前茅,只是四年读完,她开始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去哪儿工作。当时有三个选择——第一,读研然后留校当老师;第二,进当地科研所工作;第三,回到杭州工作。结果正如电子工程专业是当初招考老师替她选择的那样,这一回的意向是父母替她选择的。那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吧,在父母眼里,女儿就是女儿,一个女生折腾它干什么呢?于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吴凡回到杭州,进了省物资局(即今天的物产集团)工作。
事实证明物资局的确是个好单位。因为在国家物质紧俏时期,管物资的肯定是个好单位啊。同样的道理,粮食紧俏时粮食局就是个好单位;大家要读好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那教育局就成为好单位。工作不久,单位就分给吴凡一套房子,虽然不是赶末班车,但也已经是这个性质了——这在今天是完全不可思议的,这也再一次证明父母的选择总是正确的。只是后来同学聚会时,有人调侃吴凡,早知道你做进出口贸易,当年那么苦读书是为什么呢,这跟电子工程专业一点都不沾边呀。吴凡想想也是,但自己就是这么个命,不仅高中毕业,就连大学毕业时也没想到今后要做什么。后来她做新通教育这一块时颇多感叹,因为新通有一个理念——留学顾问就是做人生的规划师,可自己的人生以前一直没有好好规划过,这也许是绝大多数中国学子的现状,也是很多中国人的现状。不过吴凡也会安慰自己,后知后觉总比不知不觉好吧。
大学毕业的吴凡便开始在物资局打仗了,打的是进出口仗,应该说收获颇丰,因为再怎么说,他们也是浙江省数一数二的正规军。问题是计划经济的仗很好打,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情况就变得比较复杂了。说屡败屡战或屡战屡败是不准确的,他们攻城拔寨的战例还是颇多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以前的根据地有些变得摇摇欲坠了。几年前是完全可以垄断市场的,现在则是垄而不断,到处都是游击队,且有的还是国际游击纵队。航母要吃饭,小舢板也要吃饭,也来轧热闹——这就是2000年新世纪前后的天下大势。不过除了工作,这10年吴凡也没闲着,在不断关心国事天下事的同时,也很好地把家事给解决了,结婚生女,30不到就已升任部门经理,看上去是一片顺风顺水的前景。是啊,如果你在局里要求进步,再有一点点小背景,那这今后的路还是会越走越宽的。
但有一件事情动摇了吴凡的军心。那是一桩生意纠纷,是一场官司。物资局进口了一笔矿石,钱已经支付了,货却还没到,且很快被告知发货的那家公司已经宣告破产……当然后来才发现那是一个在小岛国上注册的皮包公司,注册的目的就是为了圈钱,利用游戏规则来圈钱。当年王朔的小说中早就写过这样的段子了,只不过小说里的人物最多只是骗女人、骗感情,而人家更大的国际顽主就来骗你中国的钱,怎么办呢?那就打旷日持久的官司吧。可惜游戏规则不是你制订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等你把国际法搞清楚弄明白,少女都可能变成老太婆了。
吴凡当然不想这么快就变成老太婆,后来她选择了离开物资局,离开的主因肯定不是因为这一场官司,但这场官司也是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块吧。后面的事情就是吴凡遇见了麻亚炜。在麻亚炜的身上,她看到了女性身上少有的魄力、毅力和感召力,不止如此,在吴凡看来,麻亚炜还是个感性、温婉,同时有着极高智商和情商的女性。我们常常会对那些有魄力、毅力和感召力的女性冠以“女强人”的称号,而如果仅是那样的话,或许吴凡还不会被吸引,因为这样的吸引力也不足以让她离开物资集团这个航空母舰加入当时只有10多个人的小团队。麻亚炜身上有着很强的磁场,这种磁场就是感召力,如果你有机会接近她,你多半会被她吸引,她的言谈举止让你信任、心服,甚至忍不住会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成为她那样的人,多好!
10年前,吴凡就是这样被吸引的。而今天,我想也有很多人被吴凡吸引,因为本质上,她们也有许多相像的地方,而正是因为这种志趣相投,团队才不断壮大,才造就了今天的新通。
吴凡遇见麻亚炜,麻亚炜遇见一本书和一件事,她们的生活和命运都发生了改变,看来,遇见是改变的一个前提条件呢。那么设想一下,会有多少家长和学子是因为遇见了新通,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便随之改变;而在新通内部,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吴凡没有遇见麻亚炜,如果海日没有遇见马志海,或许新通的故事将会很不一样。是的,这样的遇见是偶然,但更是人和时代的必然。
于是吴凡在经历了一个10年的进出口贸易之后,便开始去从事另一种“进出口”,只不过进出口的对象由“物”变成了“人”。2000年,吴凡加盟了新通。而同样是2000年,后来成为新通另一位副总裁的马志海结束了11年的留学和海外工作回到了中国,而本书的另一位主人公海日则启程负笈英伦。
事实上跳槽这样的事情,跳了也就跳了,思前虑后、左顾右盼则很可能会功亏一篑。只不过这里有着对大势的判断,也有着运气的成分,这一点吴凡讲得很清楚。对大势,知道这个行业发展会好,但也没有想到会像今天这样好,而运气似乎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运气总是跟着那些有准备又勤奋的人的。
在这里,新世纪的开始,不仅仅是一种纪年纪元的新提法,更意味着开启了每一个人的新前程。
吴凡刚进入新通的时候,新通还属于初创阶段。她从零做起,很快地,吴凡的才干便在工作中渐渐显露了出来,这说起来还得感谢外贸公司那10年砍柴的工夫——虽然这么比喻也不太恰当。毕竟是做国际贸易出身的,她的眼界便与一般同事大不相同。既不局限于电子工程的书本知识,也不仅仅是杭州的桃红柳绿儿女情长,如果要说起留学业务和进出口业务的相似点,那就是你都要找好买家和卖家,而留学业务的不同点是,你自己既是买家同时又是卖家,这跟矿石金属什么的毕竟不一样,矿石是不会说话的,说话的永远是美元和汇率,而人毕竟是活的。到了新通,除了要做日常的办公室运营以及人事行政等事情之外,吴凡还要踏踏实实地学习留学业务。不久,吴凡就成了麻亚炜的左膀右臂,特别是在公司的管理和运行上面,吴凡显示出了她与众不同的才华。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她到新通来是走对了,但这并不等于说她留在原公司就会一事无成,只是说她的才能在这一次跳槽中经受住了新岗位的挑战和考验,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和发挥。
当办公室主任的那几年,吴凡就像个大管家,要负责的事又多又杂,具体管理起来,肯定也做了不少得罪人的事儿。但就吴凡来说,她很知道公司要有怎样的原则,自己又需要做些什么。她说她是属于说得出口、又做得出来的这么一个人。管理者在管人理事的过程中“老好人”是当不得的,遇到违反原则的事儿,吴凡觉得自己很有必要做“黑脸包公”,即真正做到铁面无私。举个特别小的例子: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新通规定凡来电三声不接者,即会受到一次警告。为了保证这一规定的落实,她还真是一次一次地打过去查岗,当然由此起到的效果便是杀一儆百。
照理说她这样做是很容易得罪人的,但吴凡说她不怕,因为她这样做是为了公司的需要,而不是跟个人有什么过不去,而且她说她是一个后到者,此前跟公司员工也没有多少纠结瓜葛的事情,因此让她来做一些行政管理,本来就是要开杀戒的。也的确如此,后来在公司全体员工民主推举副总经理的候选人时,结果吴凡还是排名第一,这说明大家还是很服她的。
服她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的个性和工作中的全心投入。她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但性格里又具有水一样的柔性。你们做不到是不是?那我就一遍遍地说,一遍遍地教,当然也是一遍一遍地检查和考核,慢慢地让你养成一种习惯、一种自觉。很多人不明白,也会开玩笑地问,你吴凡怎么那么像一个领导呢?吴凡也不无幽默地说:“我从小就是小头目,是学生干部,这管人就是我的特长呢。”
当然,她可不是个“小头目”。在新通发展过程中,吴凡不仅是内务大臣,更是一个能拓疆开壤的将帅。2003年之后,她便跟麻亚炜开始了南征北战。第一个战场便是去开拓宁波和温州市场,这是新通在杭州大本营之外的首次外拓,大方针是麻总制订的,而执行者就是吴凡。宁波、温州这两枚棋子落下之后,新通在浙江市场便有了三足鼎立之势。这样,新通的大本营便稳稳地扎住了。由此,新通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全国市场,在全国的品牌建设便被提到议事日程上——虽然你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同行也认为你好,但你的名气仅仅在圈内是没有用的,正如国产的电影,你光得金鸡奖没有用啊,你还得有百花奖啊,还得有票房,有老百姓的口碑啊。人说商业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何况国际教育业务,这毕竟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它是跟商业挂钩的教育产业,不是公益,更非慈善。
什么是品牌?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也许很能说明问题——
男生对女生说:我是最棒的,我保证让你幸福,跟我好吧。这是推销。
男生对女生说:我老爹有三处房子,跟我好,以后都是你的。这是促销。
男生根本不对女生表白,但女生被男生的气质和风度所迷倒。这是营销。
女生不认识男生,但她的所有朋友都对那个男生夸赞不已。这是品牌。
而吴凡也感觉到,要把新通推向全国,实际上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你自己得有一套标准化的东西,得有一个支撑体系,包括行政、财务、营销等等;二是你还得有人啊,那个时候不是有一部电影叫《天下无贼》嘛,那上面不是说世上最缺的就是人才嘛。有了人才,才可能把体系把品牌拷贝过去,然后结合当地的实际加以发展。这个时候的吴凡,主要的工作便是两块:一块就是协助麻总去开拓全国市场,还有一块就是内部管理制度的架构和建设。因为家大业大之后,还按照传统的模式肯定管理不了。吴凡既是这个蓝图的设计者之一,同时又是建设者之一。尤其到了2009年之后,公司开始全面开花,在全国一下子有了20多个分公司、子公司,在这种情形下,总部的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吴凡说,这些年她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出差。早几年出差都在浙江省内,但现在是全国各地到处跑,来去必须打“飞的”,间接也给航空公司作了贡献。好在上了飞机还可以休息,可以看一点书,这成为她最为难得的一点补偿。她说忙是忙了,但这不能成为自己不看书不学习的借口。
在新通的10年,吴凡既在磨刀又在砍柴,既在建设集团的业务支持体系,又在开拓新通全国市场上亲历亲为。吴凡最大的特征便是很理性、很逻辑,笔者在整理她的访谈录音时,几乎不用多作删节,甚至连语气词都不需要增补修改。其实吴凡早就说过,自己还是喜欢做跟人打交道的事情。那么做教育、做管理,正好是她的强项。正如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有个各有所长又团结一致的好团队是实现远大目标的基石。
拿新通的团队来看,麻亚炜无疑是整个公司的灵魂与核心,以战略规划和感召力见长;而吴凡的存在对于新通来讲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理性的外表,人们常常忽视了吴凡极具感性的一面——做事爽快,风风火火,说一不二。她自己也说,现在回过头去看看10年来新通的经历,那只是自己运气还比较好,拿到了一副不错的牌,且又懂得如何出牌。她说她是遇到了一个好的时机,同时又遇到了一拨好的同事,这实际上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人和人相处,如果是男女爱情,人们常常会说那是缘分,是千年修得共枕眠;而同事之间,那就叫百年修得同船渡,同样也是缘分。吴凡说她也招过不少人到新通来,在见到本人之前,人们看的是简历;而在人真正进来之后,简历就完全不起作用了——这也意味着人和人的相遇相识,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缘分和运气。这其实也是吴凡颇为感性的一面,因为这一面,同事之间便也有成为好朋友、好姐妹的可能了。
在新通,如果说麻亚炜更像一个设计师或规划师的话,那么吴凡和马志海就更像是建筑师,负责把框架结构给建构起来,当然吴凡还要把类似于“物业管理”这一块也做起来,这就属于千头万绪一手抓了。
所以,如果当我们说起改变这一话题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从一个个鲜活的微观的事例去看待,比如好多的个人和家庭都被留学这两个字改变了。而从宏观的角度看,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也都因留学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如果我们从业内去看,是不是会看得更加清晰呢?新通15年,好比三个五年计划,吴凡参与了后面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因此当笔者与她谈到有关未来的事情时,我问她如果不在新通,还会去做什么。她的回答是,根本没有考虑过这样的“如果”——很显然我的问题是白问了。
我想只有在谈到自己的女儿时,天下的女人才会拥有一样的表情,那就是幸福写在了脸上。我后来想到麻亚炜、滕文峥的孩子也都是女儿。她们本身是做国际教育的,早就打开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因此我想让这些母亲们谈谈育女经验,相信本书的读者也会有不少母亲的吧。
吴凡讲起女儿的那种幸福和骄傲,不是因为女儿得了班级第一、年级第一这种概念,而是因为她有爱心,或者说喜欢漫画一类的东西。这可能也是一种共性吧,从知识和视野角度来看,我们的90后或00后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趋势,只是我们这种60后、70后的家长看不到她们的优点,而整天盯着她们的不足和缺点。
吴凡的这种幸福和骄傲,不只是作为一个母亲的普通表情,因为她深知,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她觉得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那么你再怎么读名牌大学都还是不能弥补的。大学有大学的功能,家庭教育也有家庭教育的功能,两者是不能互相代替的。所以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妻子,她的治家之道便是——让家人感觉到你的爱意,让他们觉得你的存在很重要,这个存在有时可能是一句问候、一个短信或一件礼物。
治家如烹小鲜,虽然烹的时间和机会不太多,但吴凡还是认真精心地在坚持做下去,因为她知道无数个小鲜,就构成了一个家庭的亮色,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家庭的底色,这是她最为看重的。是啊,除了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成就感,后方的稳定和谐那也是一种源动力啊。说到底,是因为养家糊口,我们选择了职业和生活;同时更因为这个时代和社会,我们改变了理想和信念。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才渐渐有了人生规划,有了国际视野,也有了个人和国家的提升空间。所以说,吴凡既是理性的,又是极为感性的,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理智和情感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那么在文章结束之时,我更愿意对吴凡进行一番说文解字——吴者,天生吃开口饭的人,没有成为演员和演说家,但她是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凡者,平凡普通也,故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
留学十问:
1。问:出国留学对一个年轻人来说能获得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答:吸收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优势,尤其是汲取西方教育中对于创新力和领导力的独特培养方式,感知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和生存态度,思考和辨析自己的人生发展定位。
2。问:你如何评价留学行业?
答:必须摆脱作为一个孤立的行业存在,留学只是完成教育阶段中一个环节,只有把基础的知识教育、素质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整合在一个规划体系下时,才能对“人”的塑造产生有益的长期的影响,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罢了。
3。问:从事这份工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艰苦的地方在哪里?
答:最大的收获是力所能及地改变年轻一代的受教育理念和拓宽成才的路径;最艰苦的一是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和传统的应试教育目标之间如何平衡与兼顾,二是整个行业的水准如何提升到更高的标准,彻底和“中介”区隔。
4。问:你认为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
答:中国的教育更注重对知识的掌握;西方的教育更重视对于年轻人创造力和领导力的培养,从某种角度讲,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更重要!
5。问:你最希望你的团队拥有怎样的品质?
答:敢想敢做。
6。问:你如何看待中国教育的未来?
答: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供不应求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渐趋向平衡;一味地学习西方肯定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国教育需要有发展的层次,以满足人口多、经济发展地区不均衡的实际状况,既需要发展最实用的职业教育,也需要培养能够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高级人才。
7。问:如果不从事今天的工作,你会向往做什么职业?
答:教师或者心理学家,用一句俗语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8。问:除了工作,你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答:与智者的交流,健康的生活。
9。问:你最希望自己拥有哪种才华?
答:创造力。
10。问:你理想中未来的新通是什么样子的?
答:成为先进教育理念的代言者、传播者和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