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37300000002

第2章 穿戴文化(2)

人造纤维的原料仍没脱离农村副业作物的范围。特别是木材,用途很广,不能满足化纤工业的要求。人们必须考虑用别的物质来代替它。

1913年,德国制成了以塑料——聚氯乙烯为原料的氯纶纤维;1924年,德国人又发明了以聚乙烯醇制成的维尼纶,并大规模生产。可惜它遇水就会溶化,不是理想的制衣材料。维尼纶畏水的缺点,直到二十多年后,才由日本化学家樱田一郎等人所克服。1950年在日本投产上市。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合成纤维陆续发明并投入生产,如1935年发明的锦纶、1944年发明的涤纶和腈纶等。它们虽然还有一些缺点,但是,人们既能从无到有把它们制造出来,也一定能使它们日臻完美。

“耐磨冠军”锦纶

在化纤世族中,锦纶一直是纤维量最大的优良品种。它于1939年问世。降生之早仅次于氯纶。人们最早接触的所谓“玻璃丝袜”,就是它的早期产儿。后来被称为尼龙袜,也就是现今正式统称的弹力锦纶袜或锦纶丝袜。“尼龙”和“耐纶”是英、美两国的名称;“卡普隆”是苏联的名称;日本称“阿米纶”,西德称“贝纶”;捷克称“西纶”。据说我同最早准备给它取名“华纶”,既代表中华,又有华丽的含义。后经斟酌,终于命名为“锦纶”。可能是国内最早试产于锦西,而且也含有锦秀之意。

锦纶是一种有广阔发展前途的化纤,它分为锦纶短纤和锦纶长丝两类。长丝比重占百分之九十。目前用于生产单丝袜,复丝袜和弹力丝袜的用量最大。其次用于生产弹力锦纶衫裤、手套,围巾、帽子、头巾、台巾、沙巾和花边带等。锦纶还可以与人造丝、棉花和羊毛等混纺或交织成质地轻软,价廉物美的各种产品。市场上常见的锦缎被面、锦格绸、尼棉绸以及粘棉华达呢、粘棉凡立丁、粘腈锦花呢等都是这类产品。

结实耐磨是锦纶的主要特点,所以它在所有纤维中享有“耐磨冠军”之美称。它的缺点是保型性差,容易变形。不能在日光中长时间曝晒。

棉花是从哪里传来的?

我国自古以产丝绸着称于世。古人穿的都是丝织品或麻织品,棉花和棉布在我国古代是没有的。

世界上最早植棉的国家是印度。我国的棉花便是从那里传进来的。我国最早关于棉花、棉布的记载,见于汉魏之际。那时称棉花叫“织贝”,魏晋南北朝时,又称“木棉”或“吉贝”。

大概是印度语“劫波罗”音译而来。但汉魏时,棉花的种植尚只流行于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一处是西北新疆的高昌人地区,《南史》曾记有高昌产棉布的情况,另一处是云南哀牢山一带,东汉时中原人将这个地方用棉花织成的布叫做“白叠花布”。

后来,棉花由少数民族地区向中原普遍推广。当时有两条传播路线,一条称为“南道”,大体由澜沧江流域、珠江流域向长江流域传开。其中闽广一带大约于三国时候就已开始栽种,而江南地区,却直到十三世纪才普遍推广开来。另一条又叫“北道”,是新疆向陕西一带传播,直到黄河南北。

元以后,我国植棉已经非常普遍。明末徐光启所着《农政全书·木棉篇》,曾将我国所植棉花分为许多品种,湖南一带韵叫“江花”,河北、山东一带的叫“北花”,浙江的称“浙花”,其他还有“青核”、“宽大衣”、“紫花”等名目。我国棉花生产在解放后增长速度很快,现在,已成为世界主要产棉国之一。

养蚕的历史

我国是蚕丝的发源地,相传在四千六百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经发明了养蚕。丝绸一向被看作高贵的衣着和装饰品。汉武帝时疏通西域,中国绢帛,也随着输出到中亚细亚、伊朗和印度等地。从此,中国丝绸也就闻名世界了。

在悠久的年代里,我国劳动人民在蚕桑生产上,不断地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魏贾思勰着的《齐民要术》,元代司农司撰的《农桑辑要》,明代徐光启编的《农政全书》,清代蒯德模着的《蚕桑实济》等书里,都有蚕桑生产的经验记载。

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在蚕丝科学上的重大贡献。

清同治年间,陈启元在广东创办丝厂,使我国蚕丝业更向前推进一步。光绪年间,杭州林迪臣太守创办蚕学馆于西湖,为我国蚕业教育的开始。

染料古今

据《周礼》记载,早在周朝就有“染人”和“掌染草"的官职,掌管原料和印染工作。当时用染料染的衣服,只准皇帝和官员们穿用,而且只有熏(淡红)、玄(黑)两种颜色。

到了秦汉以后,染料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颜色的种类也多了。皇室朝服由熏,玄改为大黄,大红。平民也可以穿染色衣服。生产和经营染料风靡一时。据司马迁在《货殖传》中记载,当时已经开始大量生产栀(蓝色)、茜(红色)、姜(黄色)、韭(绿色)等植物染料,红、黄、蓝是基本色,可以配出其他各种颜色来。但当时还不能直接染出黑色,必须先染蓝以后再染黑。另外还有一种矿物性染料(有颜色的土质),古代叫“石染”,有红、赭,青、黄等色。“石染”的衣服怕水洗,因此用途不广。

到了明清,我国的染料应用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乾隆时,有人这样描写上海的染坊:“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自,有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有漂房,染黄糙为白;有杂色坊,染黄、绿、黑、紫、虾、青、佛面金等。”此外,比较复杂的印花技术也有了发展。

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俄国的科学家布特列罗维伊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理论,为解决人造染料找到了一条门径。1842年,俄国科学家齐宁发明了极重要的芳香族胺,并用硝基苯制成了阿尼林染料。1856年,英国人潘根氏制成了紫色染料。1860-1880年,制造染料的方法传到瑞士、德国。由于德国化学工业发展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一个时期之内,德国染料曾垄断过国际市场。之后,日本又大量向我国输入染料,并在我国山东设立工厂。1932-1934年,我国民族资本家相继在上海建立染料厂。这时帝国主义联合杀价,民族染料工业一开始就受到了严重的摧残。1937年抗战开始,上海染料工业遂陷于停顿。解放前,整个市场,都受着帝国主义的控制。直到解放以后,我国染料工业才走上了康庄大道。

剪刀今昔

剪刀,在我国古代,不仅作为工具使用,还把它作为馈赠韵礼品。那时候的剪刀形状和现在不完全相同。到目前为止,在河南洛阳西汉墓中发现二千一百多年前最古的剪刀,它中间没有轴眼,没有支轴,就只是在一根铁条的两端锤成刀状,然后将刀刃弯成“8”字形,支点在剪刀的最后部。从前这种剪刀又叫交刀。人们使用时是依靠熟铁的弹性,一按一张,有点儿像现在我们使用的镊子一样。后来,剪刀的使用有很大发展。相传到了唐朝,太原剪刀极为有名,杜甫曾有诗句称赞遭:“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唐代,太原称为并州)。现代剪刀从形状到质量,已经有很大变化和改进。但是,究竟什么时候改制成现在这个样子呢?考古学家曾经在洛阳北宋熙宁五年墓中挖掘一些历史文物,其中就有类似现在的剪刀。这说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剪刀的形状就有了变化,使用方法也不再是一按一张,而是在刀与把的中间,打了轴眼,装上支轴,将支点移在刀与把之间。这样,使用起来非常省劲,这是当时科学技术上的一个进步。

剪刀这门手工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国各地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每家铁匠铺几乎都可以生产。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和北京王麻子剪刀厂制造的传统剪刀,都是驰名全国的。

缝针的历史

现在人们缝衣、行被,用的都是光滑纤细的钢针。但在远古时候,用的却不是这种东西。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当距离现在五万年以前,正是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居住在我国北部的“山顶洞人”,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已经懂得用兽骨制成针,穿上兽筋,把兽皮联缀成衣着来御寒。人们学会了种麻、织布后,才进一步用比较精巧的骨针和麻缕缝衣裳。到了商朝,青铜工艺相当发达,可是由于不适宜铸造细小的青铜针,缝纫仍然由骨针来承担。

大约在西周末年,人类已经发现了铁。春秋后期,在齐国,人们便使用铁针缝制衣裳了。

北宋时,人们开始掌握了初期的炼钢技术,当时磁州(河北磁县)炼钢,耒阳(湖南耒阳)制针,成为名产。

在明代,制钢针的技术又有进步。当时钢针的生产制造过程,在《天工开物》中有过详细的记载。明代的钢针,不仅行销国内,还远销真腊(柬埔寨)和日本等国。

钢针在清代前期,依然没有超出土法、手工业生产的范围。以当时山西省晋城县大杨镇和广东省佛山镇的产品最负盛名。在鸦片战争以前,全国各地缝针,绝大部分是由这两处生产供应的。但是,自从进口的洋针在市场倾销以后,很快就挤掉了我国手工业生产土针的销路。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湖广总督陈夔龙倡导,在湖北汉水南岸创办新型针钉厂——湖北针钉厂,但开办不久就倒闭了。从此外国货长期霸占着中国的缝针市场。直到全国解放前“冀鲁制针厂”成立以后,我国市场上才出现了大批国产缝针。

缝纫机的创制与发展

过去,缝制衣服,全靠手工。我国如此,世界各国也都如此。

1829年,法国里昂有一名叫巴尔托洛美·契蒙耶的裁缝,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缝纫机,衣服的缝制才由手工中解放出来。

我国人民最早使用缝纫机,是在本世纪初,由美国输入的。当时,他们只让机子出口,不允许出口零件,坏了没法修理。1919年,有一个姓沈的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缝纫机厂——协昌缝纫机厂,由于没有机器设备,三十年内一直是搞修修配配。直到1948年,才利用较多的进口零件,设计制成我国第一台国产“无敌牌”缝纫机。由于反动统治者对我国民族工业的摧残,这个厂出产的缝纫机,一直停留在拙劣的水平线上。解放后,这一家我国最早设立的缝纫机厂,才得到了新发展。它目前生产的七种型号的家用缝纫机,销行国内外。

同类推荐
  • 中华成语故事(第四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四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的现代化,即敦促教育国民由传统臣民向现代公民转变,是近一百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很关心也都在推动的社会大课题。清末民初的北京,作为全国观瞻所系的“首善之区”,在由传统帝都向民国首都转型的过程中,强力发起了从散漫、保守的传统“臣民”道德向具有公共意识与社会责任的现代“国民”道德转型的社会教化运动。这场运动明面上是伦理道德范畴的现代转型,实质上却是清末民初北京文化权力关系(传播谁的道德)、文化阶层关系(谁对谁传播道德)及文化社会关系(怎样传播道德)的深刻综合反映。
  • 解读《权经》

    解读《权经》

    权力是封建时代人们争夺的核心,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深谙权力之道,才能成为权力场上的获胜者。作为权力场上的“佼佼者”,冯道对权力的认识和体悟当有“不凡之处”;作为权力场上“奇迹”的创造者,冯道的《权经》也必有“过人之见”。《权经》分“求权”、“争权”、“用权”、“固权”、“分权”、“夺权”、“拒权”、“让权”等八卷。作为专门研究权力的学问,它是系统而全面的,囊括了权力的方方面面、各个要点,可以说是无一遗漏;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权力”专著,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又是无人能比的,毕竟冯道不是在空谈,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不仅是权力的“理论大师”,更是权力的“行动大师”。
  •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本书收录了全国各地研究嘉陵江流域地区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的文章30余篇,主要从嘉陵江历史地理及沿革、嘉陵江流域的经济研究、嘉陵江流域的文化研究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就挖掘整理嘉陵江文化的历史资源,探寻嘉陵江文化的内涵、特色,加强区域合作,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 日本人与日本论

    日本人与日本论

    从日本的自然条件、历史渊源说起,通过分析近现代日本国家政治、经济等,指出了日本民族精神上的空虚与矛盾;对日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分析。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一本标杆性的著作,堪称中国的《菊与刀》。《日本人与日本论》中国版的菊与刀,了解日本文化的必读之作。
热门推荐
  • 天下之逐鹿中原

    天下之逐鹿中原

    十载磨砺,剑锋所指,血流汪洋。逐鹿天下,纵横捭阖,所向披靡。这是一个虚拟的时代空间,你可以把它当作是一个乱世争霸的游戏,一个孤儿从一无所有开始,走上了他逐鹿天下的旅程,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自己的真实身世,却是令得举世皆惊,原来他是……
  • 神医引归人

    神医引归人

    奇遇起于好奇,世界在少女眼前如画卷一般展开。神秘之事在幽深的时光里等待着解答它的智者。少年们的成长与历史的转折接轨于此,万古之后,还会有人记得这些绚烂的时光。
  • 梦忆凡尘

    梦忆凡尘

    第三次圣战结束的七百年里,一时间涌现出无数修道人士,组成了这个浩大而又神秘莫测,光怪陆离的仙侠世界。是什么原因使得元素波动变得异常活跃,从而成就了那些强大的修士,而这与他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残缺不全的记忆,黑暗的过去,迷一般的身世,穿越时空的爱情,永恒不变的羁绊,最终,会揭露出一个怎样的惊天骗局?弹指间,千百年如白驹过隙,忆凡尘,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恍如隔夜梦……
  • 我为恶魔

    我为恶魔

    我只想平淡安逸的生活下去,奈何这操蛋的生活却不断逼迫那么,就让我成为世界的主宰,就没有人再伤害我了。
  • 做一个情场稳职场顺气场赢的智慧女人

    做一个情场稳职场顺气场赢的智慧女人

    人生真的没有完美,也从来没有那种“不需要努力就能幸福快乐”的时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日渐成熟,我感到自己正逐渐接近心中那个最理想的境界。在这本书中,我尝试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出发,与大家分享一些知识和经验。在我看来,女人的一生,若能做到情场稳、职场顺、气场赢,就已经不失为一位成功者了。
  • 快穿:女配要崛起!

    快穿:女配要崛起!

    作为名十字空间的一名小恶魔,唐璐当然要力尽其职,努力让自己从小恶魔变成大魔鬼。所以,她不但要夺猪脚光环,抢猪脚地位,她还要猪脚身边的男神一个个拜到在她的牛仔裤下!让那些什么鬼的猪脚彻头彻尾地变成红烧猪蹄!(* ̄︶ ̄*)
  • 凌乱的时光

    凌乱的时光

    当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你醒来时,这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所以当下之时,用我的真心去筑造最真挚的情感,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天真,会慢慢的在彼此额头上挖深沟浅槽。
  • 那些年

    那些年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好想拥抱你,拥抱错过的勇气,曾今想征服全世界,到最后回首才发现,这世界点点滴滴全部都是你!青春一去不复返,谨以此书纪念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
  • 这就是爱啊

    这就是爱啊

    阳江,是一个小城。一个在地图上连一个小黑点都称不上的小城。这里的夏天,空气里尽是黏腻的湿热,偶尔袭来几场暴雨,气温才微微下降,带来些许凉意。雨“啪啪”地敲打在窗上,那雨滴粉身碎骨的同时,也开出一朵朵水花,竟有些决然的凄美。每到这时候,我总是喜欢倚在窗边,安静地看着那一朵朵水花。
  • 不是潜规则之恋上高官夫

    不是潜规则之恋上高官夫

    他是京城赫赫有名的顾大领导,她是一名地产公司的小职员,只因一次饭局,她入了他的眼,上了他的心。天罗地网也要把她囚住。本文为纯宠文1v1这是萨仁的第一篇文,愿看文的你从中得到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