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56800000002

第2章 识才——人才须有操守、多条理

◆原文

取人之式,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要。办事之法,以五到为要。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身到者,如作吏则亲验命盗案,亲巡乡里:治军则亲巡营垒,亲探贼地是也。心到者,凡事苦心剖析大条理、小条理、始条理、终条理,理其绪而分之,又比其类而合之也。眼到者,著意看人,认真看公牍也。手到者,于人之长短,事之关键,勤笔记,以备遗忘也。口到者,使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口叮嘱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择取人的方式,以有节操而没有官气、条理清晰而又不说大话为关键。办事的方法,关键是要做到“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所谓身到,就是作为官吏对命案、盗案必须亲自勘验,并亲自到乡村巡视;作为将官就必须亲自巡视营地,亲自察看敌情。心到,就是凡事都要仔细分析它的大条理、小条理、起初时的条理、结束时的条理,分析它的头绪,又综合它的类别。眼到,就是要专心地观察人,认真地读公文。手到,就是对人的才能长短、事情的关键所在,勤作笔记,以防止遗忘。口到,就是在命令人做事时虽然已有公文,仍要苦口叮嘱。

※详解

曾国藩提出“取人之式”,以有操守、多条理为主,那么,古贤对此问题又是怎么看的呢?

而在识人方面,管仲无疑有他的独到之处。一次,齐桓公征询管仲对朝廷人事安排的意见,管仲说:“升降、揖让、进退礼节的熟习,这方面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做大行(司礼官)职位;开垦土地,聚集粮粟,使地利完全发挥,这方面我不如宁戚,请让他担任司田(管理土地的官吏);在平原战场上能让战车驰骋而不乱,战士勇往直前而不退却,擂鼓进军后,三军将士视死如归,这方面我不如王子城父,请授予他大司马(最高的军事将领)之职;审理刑事案件,能不杀无辜,不诬陷无罪之人,这方面我不如宾胥无,请授与他大理(最高司法官员)之职;敢于冒犯君颜,忠言直谏,不怕砍头,不在富贵权势面前低头,这方面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担任大谏(谏官)之职。君王若仅要治国强兵,有此五人,就足够了。若想在诸侯中称王称霸,那还需要我管夷吾才行。”

听了管仲巧妙的自荐以后,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历史上慧眼识才的著名例子,由此来反映能识人将会带来多大的好处。

“管鲍之交”历来被称为千古佳话,其中固然赞扬了管仲的治国才能,但更重要的则是赞扬了鲍叔牙的慧眼识才。

管仲年少时常与鲍叔牙往来,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因为家贫,常常骗取鲍叔牙的财物,鲍叔牙却一直好好待他,不提这些事。后来鲍叔牙跟随齐国的公子小白,而管仲跟随了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国国君后,杀了公子纠,管仲也被囚禁起来。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重用管仲,让他执掌齐国之政。齐桓公称霸,九次会合天下诸侯,匡扶天下正道,这都是用了管仲之谋。

管仲说:“当初我贫穷时,曾与鲍叔牙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我常常多占,鲍叔牙却不以此认为我贪,因为他知道我家贫。我曾经为鲍叔牙谋事,结果却使他更窘迫,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这个人很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时有利,有时不利。我曾经几次出仕,却屡次被国君罢免,鲍叔牙不据此认为我无能,因为他知道我没有碰到好时机。我曾几次带兵打仗,却屡战屡败,鲍叔牙不因此以为我这个人胆小,因为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供养。公子纠与小白争位失败后,召忽自杀,我被囚禁起来,忍受侮辱,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这个人不知羞耻,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事为耻,而只耻功名不显扬于天下。所以说,生我的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先生。”

鲍叔牙推荐管仲后,他的职位在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其中有封邑的有十多代,子孙中有许多人都成为有名的大夫。相比之下,天下人很少称道管仲之才能,而常常称道鲍叔牙有知人之明。

管仲担任齐国宰相、执掌齐国之政之后,因为看到齐国占地狭小,又靠近海边,便重视通商,积累财富,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并顺从百姓的好恶意愿。所以他说:“只有仓库里的粮食堆满了,老百姓才会重视礼节,只有老百姓丰衣足食了,他们才会知荣辱。在上位的人遵守礼度,亲属内部才会团结。不讲礼义廉耻,国家必然灭亡。上面发下的政令好比是流水的源头一样,一定要使它顺平民心。”所以他的言论通俗而易于推行。老百姓所需要的,就给他们;老百姓不需要的,就废掉它。

管仲执政时,善于把坏事变为好事,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注意处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桓公本来因为蔡姬之事发怒,要南下袭击蔡国,管仲却劝桓公讨伐楚国,谴责楚国不向周室朝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想往北征讨山戎,而管仲却借此劝燕国修改召公时的国政。在柯地会盟时,齐桓公想背弃跟曹沫签订之约,管仲却劝齐桓公守信,使天下诸侯归心于齐。所以说:“知道了给与就是取得,是为政的法宝。”

管仲富比国君,拥有三归台和反坫(诸侯们举行宴会时用来放置酒杯的土台),但齐国人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管仲立下的政令,使齐国强于诸侯。

晏子使楚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而他慧眼识越石父的故事则更值得人们称道。

越石父有才能,但正被拘役中。晏子外出时,在道中碰上了越石父,便用自己所乘马车的左边的马把他赎了出来,并一道乘车回家。回家后,晏子没有向越石父打招呼,便进了内室。过了很长时间,晏子仍未出来,越石父便请求离去。晏子感到很惊讶,整理好衣帽向越石父道歉说:“晏婴缺乏仁德,但我把你从厄难中解救出来,你为何那么快就要离开我呢?”越石父说:“话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可以在不知道自己的人面前受委曲,而在知道自己的人面前就必须能伸展自己的意志。刚才我在被拘役时,因为他们并不了解我,而你既然因了解我而把我赎了出来,就可以称为知己。既然已是知己而又待我无礼,那我还不如仍被人拘役的好。”晏子于是把他请入内室,并把他作为上宾看待。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人们已耳熟能详,在此重温一下,对于萧何的识人才能当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他还是平民的时候,贫穷而又没有好的品行,不能被推选去做官,又不会做买卖谋生,经常投靠人家混饭吃,人们大都厌恶他。他多次投靠下乡县南昌亭亭长家食宿,一连几个月。亭长的妻子讨厌他,于是清早做好饭,就在卧房里把饭吃掉。到了吃饭的时候,韩信去了,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知道她的用意,很恼怒,竟然跟他们断绝关系,不再去了。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很多妇女在漂洗丝纱。有位老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饭给韩信吃,一直到漂洗完毕,几十天都给他饭吃。韩信高兴,对那老大娘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你老人家。”老大娘生气地说:“男子汉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报答吗!”

准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个子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却是胆怯的。”当众侮辱他说:“韩信如果不怕死,就刺我;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当时韩信仔细地打量他以后,就俯身从他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怯。

等到项梁渡过淮水的时候,韩信带着剑去投奔他,在项梁的麾下,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韩信又隶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多次献策以求项羽重用,项羽都不采纳。汉王入蜀时,韩信逃离楚军而归附汉王,仍然默默无闻。担任连敖之职时,犯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个人都已经被斩,轮到韩信,韩信就抬头仰视,恰好看见滕公,就说:“汉王不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滕公听了他的话,很惊奇,又见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斩。和韩信交谈,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就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但汉王还没有看出他有什么特长。

韩信多次跟萧何交谈,萧何惊奇于他的才能。到达南郑,将领们半路逃跑的有好几十人,韩信考虑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并不重用,就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将情况报告汉王,就亲自去追赶他。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就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的人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们逃跑的数以十计,你不去追;追韩信,是骗我。”萧何说:“其他将领都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天下人中没有第二个。大王如果只想长期在汉中称王,就没有地方用得着韩信;如果一定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和你商量大事的人了。就看大王怎样决策了。”汉王说:“我当然也想向东方发展啊,怎么能够长期郁郁不乐地留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想向东推进,如果能够任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任用,韩信终究要跑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情面上,用他做将领。”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领,韩信也一定不会留下来的。”汉王说:“用他做大将。”萧何说:“好得很!”于是汉王就要召见韩信并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傲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就像呼唤小孩子似的,这就是韩信之所以要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一定想任用他,就选择吉日,先行斋戒,在广场上设置高坛,举行完备的仪式,那样才行啊。”汉王同意了。将领们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能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任命大将时,竟然是韩信,全军很惊奇。

韩信在接受拜将仪式后,汉王就座。汉王说:“丞相多次向我推荐将军,将军用什么计策来指教我?”韩信致谦,于是问汉王说:“如今你向东去争夺天下,难道对手不就是项王吗?”汉王说:“是的。”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凶狠、仁慈和力量各方面,跟项王相比怎么样?”汉王沉默了好久,说:“我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祝贺说:“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是不如他的。不过,我曾经侍奉过他,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吧。项王厉声怒喝时,很多人都吓得胆战心惊,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仁慈有礼,言语温和,部下有人生了病,他会流着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当手下的人有了功劳应当赐封爵位时,他却把刻好了的印章拿在手里,玩弄得磨去了棱角,却舍不得给人家,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不占据关中却定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而让自己亲信喜爱的人称王,诸侯们都不服。诸侯看到项王迁徙、驱逐义帝,也都驱逐原来的国君,然后自己在好的地方称王。项王的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受摧践毁灭的,天下的人都怨恨他,老百姓不愿归附他,只不过是迫于他的成势和力量罢了。他名义上虽然是霸主,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说他的强大容易变为弱小。现在大王如果确实能够采取和他相反的做法,任用天下勇敢的人,有什么敌人不能诛灭!把天下的城池封赏给有功的臣子,还有什么人会不心服!率领正义之师,顺从想东归的战士的心意,有什么敌人不能被打败!况且三位秦王原是秦将,率领秦地的子弟兵已经好几年了,被杀死和逃跑的士兵多得无法计算,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向诸侯投降,到达新安以后,项王用欺骗的手段活埋了秦军已经投降的士兵二十多万,只有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得以逃脱。秦地的父老兄弟对这三个人,都恨入骨髓。如今项羽硬借威势让这三个人称王,秦地的百姓没有谁爱戴他的。大王进入武关之后,对百姓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立约,只颁布了三条法令。秦地的百姓,没有谁不希望大王能够在秦地当王的。按照诸侯的约定,大王应该在关中做王,对此,关中的百姓都是知道的。大王失掉关中的封爵进入汉中,秦地的百姓没有谁不遗憾的。如今大王起兵东进,三秦之地只要发布檄文就可平定它。”汉王听了十分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迟了。他听从了韩信的计策,部署各将领的攻击目标。

八月,汉王起兵东出陈仓,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出函谷关,收服了魏地和河南一带,韩王、殷王都投降。于是汉王联合齐国、赵国共同攻打楚国。四月,到达彭城,汉兵战败溃散而回。韩信又收编士兵跟汉王在荣阳相会,在京县、索亭之间打败了楚军,因此楚军始终不能西进。

上面众多例子都以铁的事实证明了人才对于成败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什么是人才呢?对这个问题,往往没有一个确定之论,许多人都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来确定人才的标准,最终必然是自误误人。

有了这么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教训,再结合曾国藩关于人才的言论看,我们认为他对人才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他认为要真正做到量材器使,首先在于如何去认识人。他指出:“窃疑古人论将,神明变幻,不可方物,几于百长并集,一短难容,恐亦史册追崇之辞,初非当日预定之品。”把有一定能力或有一定成就的人誉为“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甚至神化,无疑是认识人才上的一种片面性。因此,“要以衡才不拘格,论事不求苛细,无因寸朽而弃达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三年之艾,不以未病而不蓄;九畹之兰,不以无人而不芳。”重要的是善于去认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可苛求全材,“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才”。他写信给弟弟说:“好人实难多得,弟为留心采访。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有材不用,固是浪费;大材小用,也有损于事业;小材大用,则危害事业。曾国藩说:“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用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犛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抵牾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宜也。”

为了识才,必须对人材时加考察。曾国藩说:“所谓考察之法,何也?古者询事、考言,二者并重。”就是说,要对下属的办事情况和言论情况同时进行考察,而曾国藩尤其注重属下的建言。当时,“考九卿之贤否,但凭召见之应对;考科道之贤否,但凭三年之京察;考司道之贤否,但凭督抚之考语”。曾国藩说:“若使人人建言,参互质证,岂不更为核实乎?”通过建言,上司可以收集思广益之效,也可以借此观察下属的才识程度,确实是个一箭双雕的好办法。曾国藩于道光三十年所上的广开言路的奏折,固然是针对咸丰帝下令求言的应时之作,同时也隐约反映了汉族地主要在满清王朝中获得更多的机会的萌动。在同一份奏折中,曾国藩提出了甄别人材,他把它归之于培养之方中。其实,甄别,就是考察。甄别的目的是“去其稂莠”。不加考察或甄别,而对那些不投在上者之所好的人材,不加培养,不加使用,固然是对人材的浪费;不加考察或甄别,而单凭在上者的爱好或印象保举和超擢,把那些口蜜腹剑、两面三刀的阴谋家和野心家当作人材来培养和使用,必会造成恶劣的政治后果。这种事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正如曾国藩说:“榛棘不除,则兰蕙减色;害马不去,则骐骥短气。”

曾国藩本人很注意考察人材,对于僚属的贤否、事理的原委,无不博访周咨,默识于心。据《清史稿》记载,曾国藩“第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而记其优劣,无或爽者”。而且,他阅世愈深,观察愈微,从相貌、言语、举止到为事、待人等等方面,都在他的视线之内。

曾国藩一生能够左右逢源或绝处逢生,与他知人识人,能在身边网罗有真才实学的朋友有很大的关系。

在与曾国藩长期交往的朋友中,有两个人特别值得注意,他们一个是刘蓉,一个是郭嵩焘。

刘蓉系湘乡人,字孟蓉,号霞轩,少年自负,三十多岁了还未中秀才。县令朱孙诒惊叹其才,私下让他的父亲督促他就试,赴县试,举为首名,始补生员。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曾国藩初次相识刘蓉,相语大悦。随即与郭嵩焘、刘蓉三人拜帖,称兄道弟,以后曾国藩又多次拜访他,十分友善。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刘蓉闲居在家,曾国藩从京会试归里时,曾专程到乐善里去看望他,勉励他攻读史书,勤奋写作。几年后,曾国藩在京收到他的一封信,见其学业大进,激动不已。他在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三日日记中写道:“昨日接霞轩书,恳恳千余言,识见博大而平实,其文气深稳,多养到之言。一别四年,其所造遽已臻此,对之惭愧无地,再不努力,他日何面目见故人也!”道光三十年,刘蓉养晦深山,将其室取名“养晦堂”,曾国藩得书后,欣然为他作《养晦堂记》:“吾友刘君孟蓉,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曾国藩对刘蓉性格的刻画,足见两人交谊笃厚。此外,曾国藩还作《怀刘蓉》诗,诗中云:“日日怀刘子(谓刘蓉),时时忆郭生(嵩焘)”;“我思意何属,四海一刘蓉”;“他日余能访,千山捉卧龙”。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刘蓉参加乡试,得榜首。曾国藩知道后很高兴,在家信中说:“霞轩得县首,亦见其犹能拔取真士。”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五月二十八日,刘蓉之母谭氏去世;八月,曾国藩亦因其母于六月十二日去世而回籍奔丧。当两人相遇于湘乡县城时,悲感交集,相对而泣。

曾国藩到京城做官后,也没有忘记这位同乡,诗文往来不断,并誉之为“卧龙”。曾国藩在《寄怀刘孟蓉》一诗中表达了他对刘蓉深切的眷念之情:

清晨采黄菊,薄暮不盈。宁知弟昆好,忍此四年别。

四年亦云已,万事安可说?昔者初结交,与世固殊辙。

垂头对灯火,一心相媚悦。炯然急难情,荧荧光不灭。

涟滨一挥手,南北音尘绝。君卧湘水湄,辟人苦局。

怀念之余,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书信往返,相互讨论学问之道。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曾国藩在《致刘蓉》一书中,初步阐发了他对文以载道、文道并重的基本主张。他在这封信中说:我今天论述的学术见解,主要是受了你的启发。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曾国藩又在《答刘蓉》的书信中进一步阐发了程朱理学之义,批驳了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在这封信中,曾国藩首先说明在两年之内收到刘蓉三封来信,一直未作回复的原因是由于性本懒怠,对学问研究不深,怕见笑于好友。进而他又指出:“伏承信道力学,又能明辨王氏之非,甚盛甚盛。”其意是说,在你的启发之下,我才“了略陈大凡,吾子取证而裁焉”。毫无疑问,曾国藩学业的长进,离不开好友刘蓉的启发帮助,两人之间的关系在共同志趣下愈益深化。曾国藩对刘蓉的敬重之情在诗文中也常能反映出来:“夜夜梦魂何处绕?大湖南北两刘生。”当曾国藩奉命办团练坚辞不出之时,刘蓉还专门写了书信一封,劝曾国藩不能仅“托文采庇身”,应以“救世治乱”为己任:

君是今世所谓贤者。称赞你的人说:文祖韩愈,诗法黄庭坚;奏疏所陈,直追欧阳修、苏轼;志量所蓄,不亚于陆贽、范仲淹。这些诚足以让你显露于天下。道丧而文敝,全赖贤者起而振兴,这并非小补。然这只是君子不得志时所为。贤达而位高的人,就应当行道于天下,以宏济艰难为心。很久以来,士大夫陋习相沿:托文采以庇身,而政纲不问;藉诗酒以消磨时日,而吏事不修,正直君子推原祸始犹恐来不及,怎么能复蹈覆辙呢!你的几次大疏所陈,动关至计,确是言人所不能言、所不敢言。但言之而未见其效,就足以塞大臣之责吗?对国家没有补益,而你的声望因此日隆;我想这不是贤能者的胸怀,比起陆、范的志量差得远了。匡主济时之略,先忧后乐之怀,你的雅量达到这种程度,才差不多能肩负天下之重。我希望君能陈古训以自鉴而不矜于气,规大道以自广而务宏其度,集思广益,才差不多。遵循欧阳修、苏轼的志节而自许,博采韩愈、黄庭坚的词华而自豪,这是承平无事的时代,可以优养大臣的声望,但并非当今的急务,更无以救治乱世。称颂你贤能的人说:“其廉可师”;明察你志向的人说:“以身殉国”。即使你自己也以此自许,曰:“不爱钱”、“不惜死”,何等壮烈!虽然,以此二者让人明察你的自待之志可矣;若以此慰天下贤豪的热望,尽大臣报国之忠,则就距离甚远!贞女在众人面前自夸说:“吾能不淫”,不淫就足以表彰淑女的贤德吗?不规划其大事而只以末节自张,这是何等的浅陋啊!今天下祸乱方兴,士气更加懦弱,欲驱天下智勇才辩之士,捐坟墓,弃亲戚,出没锋镝以与敌斗,非赏不劝。汉高祖四千户封赵壮士,而陈授首。项羽印信不忍给别人,而韩信、陈平终于弃他而去。豨所以滥赏则有才志士耻与庸人为伍,而吝赏又无以维系豪杰之心。以廉自奖,又将以廉绳人,那些功名之士,就会掉臂而去。所以说:廉介操守,以语自待之志则可。而大臣之道,就不仅如此,更非可以推却责任。

刘蓉与曾国藩有同乡挚友之谊,故敢于抛开情面,肝胆共见。针对国家和平时期与多事之秋的不同形势,刘蓉批评曾国藩应从远略、大局着眼,不能只看自己声望日起,就沾沾自喜,或者以文自娱,不忧天下;更不能上章言事,不管采纳与否,而自塞其责。他先以韩愈、黄庭坚的文学成就作比,再举欧阳修、苏轼的多彩华章为例,指出这些虽可彰名千古,但时代不同,时势不同,有志者不能仅仅如此,而应有陆贽、范仲淹那样的志量,才能成就千古传诵的相业。文中针对妇人之德与君相之德的重大区别,规戒曾国藩不能拘泥干妇人之仁,而当行“仁”于天下。文末举项羽功高而不赏,终失韩信等事例,劝他赏功以维系天下豪杰之心。所有这些都对曾国藩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接到刘蓉的信后,大为折服,随即写信力邀他入幕,信中诙谐地说:“吾不愿闻弟谈宿腐之义理,不愿听弟论肤泛之军政,但愿朝挹容晖,暮亲臭味,吾心自适,吾魂自安。筠仙(郭嵩焘)深藏樟木洞,亦当强之一行。天下纷纷,鸟乱于上,鱼乱于下,而筠仙独得容其晏然乎?”当时刘蓉已在湘乡与罗泽南等练湘勇,并卓有成效,只有郭嵩焘冷眼相观。所以曾国藩说不能让郭独自晏然。刘蓉即赴曾国藩幕,郭嵩焘也随即来到。昔日布衣之交的三位兄弟,今日又走到一起了,曾国藩卜分兴奋。郭、刘两人与曾国藩相约:“服劳不辞,惟不任仕宦,不专任事,不求保举。”这“三不主义”被打破,乃是后来之事,但曾国藩当时只好答应,并请郭、刘出谋划策。同时他对管理银钱的伙计说:“郭、刘二君,是吾兄弟,不与众同。薪水惟所支用,不限数也。”

而郭嵩焘之于曾国藩的价值,则首先表现在他力劝曾国藩“墨绖从戎”。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讲究“以孝治天下”,清代更有明文规定,无论多高职务的官员,父母死了必须离职守制。如果政府特别需要这位官吏任职,可命其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或于守制尚未期满之时,召令复职,称为“夺情”。有的人为了标榜自己尽孝的诚心,甚至连皇帝“夺情”的命令也可以不听。封建社会重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但臣子要搬出一个“孝”字来对抗,君也无可奈何。当然,这要冒被君主厌烦的危险,但也可以大出个人气节的风头。

曾国藩一向笃信理学,不能不做做姿态。曾国藩母死的同年十二月十三日,曾国藩收到了那份要他出山的上谕,他立即“草疏恳请终制,并具呈巡抚张亮基代奏,力陈不能出之义”,“但缮就未发”。十五日,曾国藩接到张亮基来信,得知武昌于十二月四日已被太平军攻占,不胜震惊。“以湖北失守,关系甚大,又恐长沙人心惶惶,理宜出而保护桑梓”。恰巧在这一天,郭嵩焘赶到湘乡为曾母吊唁。

郭嵩焘赶到曾家时已是深夜,两人秉烛畅叙,当谈及时事时,曾国藩说自己要守制,不能出来主持团练。郭嵩焘则力劝曾国藩说:“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王何?且墨绖从戎,古制也。”郭嵩焘素知曾国藩野心勃勃,以整治封建秩序为己任,现在面临“乱世出英雄”的机会,为什么不大大施展抱负,尽忠皇帝呢?郭又拿出“古已有之”的例子来说服曾目藩,情真意切,不可言表,给标榜“忠孝”的曾国藩一个很好的台阶,但曾国藩为了表示尽孝的“决心”,仍表示不同意。郭嵩焘又反复与曾国藩的父亲谈“保卫家乡”的大道理,曾父认为讲得对,便把曾国藩叫到面前教训了一番,曾国藩这才应允。但多日不见起行。郭嵩焘又同他的弟弟郭梫焘一同前往曾家劝说,但曾国藩却以郭氏兄弟入幕参赞其事为先决条件,郭嵩焘只好答应。此后四年,郭嵩焘大部分时间都在曾国藩幕府中度过,成为湘军初创、曾国藩“大业”初起时的主要人物之一。十二月二十一日,曾国藩抵长沙,开始着手筹练湘军。

曾国藩历来是被誉为颇具知人之明的,而这种知人之明除了主要表现在他慧眼识才,还具体反映在他与左宗棠的关系上。

左宗棠在曾国藩死后,曾写了这么一副挽联,他别出心裁,把自己写了进去: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曾、左交恶多年,音息不通,但曾国藩对左宗棠的才华历来击节赞赏。在左宗棠处于危厄之际,曾国藩伸出援助之手,荐举他任四品京堂襄赞军务,掌握军队实权,终于位至督抚,他因此赢得了左宗棠的“自愧”。这是曾国藩“谋国之忠、知人之明”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事例。他们“同心”“攻错”,目的都是忠于国家、无负平生,足见曾、左都有宽广的心怀。所以,左宗棠这副半挽人半责己、半颂德半抒怀的挽联,被后人盛誉为名联。

曾国藩任识人方面值得称道的是他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理解。清末国外势力在中国耀武扬威,当时的中国人对此不是奴颜婢膝,就是盲目排斥,而曾国藩在这个问题上则显得十分清醒,如他特别看重在通洋、经商方面颇有心计的容闳。容闳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但大清朝对他不重视,任其当翻译、上海海关职员、洋行职员,容闳自由经商。在这过程中,太平天国运动的蓬勃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都充分暴露了清朝的腐败与无能,使其大失所望。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秋,容闳从上海来到了天津,去对他“几欲起而为之响应”的太平天国进行实地考察,受到热情欢迎,并多次被邀参加军政大事讲座。同冶二年(公元1863年),经李善兰的介绍,容闳加入曾幕,办理洋务。

当时容闳的主要想法是通过曾国藩实施他的“西学东渐”计划。首次会面,曾国藩便向他提出:“君以为今日欲为中国最有益最重要之事业,当从何着手?”容闳当即回答:“中国今日欲建设机器厂,必以先立普通基础为主,不宜专以供特别之应用。所谓立普通基础者,无他,即由此厂可造出种种分厂,更由分厂以专造各种特别之机械。简言之,即此厂当有制造机器之机器,以立一切制造厂之基础也。”容闳特别强调“立普通基础”之工厂,因为拥有了这样的基础,不单可以造枪炮、弹药、轮船,而且可以造出各种机械,作为一切制造厂的基础。

谈话后,曾国藩深深为这位年轻人“制器之器”的主张而折服,颇感这一主张比自己的为适应“特别之应用”的军火生产要高出一筹。几天后,曾国藩再次召见容闳,专折保奏他为五品衔,拨白银六万八千两,派其赴美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对于曾国藩的知遇之恩,容闳认为一时无以为报,只有倾尽全力,购回机器设备,才是对曾国藩最好的回报。不久,容闳即从安庆出发,经英国伦敦于次年春抵达美国,经多方洽谈,终与朴得南公司订约,由该公司按“制造机器之机器”标准承造,并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运抵上海。

通过容闳这次购买洋机器,曾国藩加深了对通商贸易的认识,也对经商与读书做官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刻的论说。经商是为了获取巨额利润,读书是为了博取名声和权位;一个人如果用心读书而没有成效,就应该把读书做官放在次要地位,而以主要精力去经商致富。经商获利之后,为子孙后世考虑,就应该把经商放在次要地位,而专心读书经世。这样一弛一张,相辅相成,要么赢得万贯家业,要么获得高官厚禄,就像车轮运转一样,不断循环变化。

同类推荐
  • 元代名曲

    元代名曲

    全书以3000多幅珍贵图,配以300多万字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诗、词、赋、曲、小说、散文、游记等各个方面。
  • 这山那水

    这山那水

    生活的歌者杨春光诗者,心之言,志之声也。一首好诗,往往饱蘸深情厚意,创造丰富意象,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向读者传递着一种积极、健康、向上、奋进的精神内涵,读来酣畅淋漓,催人奋进。
  • 欧阳修文集2

    欧阳修文集2

    本书为欧阳修的诗、词、文精选集。其中收录了:古诗三十八首、古诗二十首、古诗二十四首、律诗六十首、律诗五十七首、律诗五十六首、赋五首等。
  • 马克·吐温幽默与创作的故事

    马克·吐温幽默与创作的故事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 诗路

    诗路

    米成洲是一位活跃在网络诗坛的著名诗人,其诗作注重意象的铺陈,托物言志,独树一帜。诗人关注现实,用诗歌提炼生活的情感,哲思凝重,开阔大气。米成洲自始至终坚守内心一方纯净的土地,用灵魂滋养着诗歌的根须,用勤奋、执着的笔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诗歌画卷。关注现实,是《诗路》的主要特点之一。诗人米成洲用细腻的目光观察生活,拒绝思想上的庸俗、低俗、媚俗,在诗歌创作中坚守文学的高雅,给人带来了一道清新的风景。
热门推荐
  • 魔坟

    魔坟

    为了逃避逼婚,他逃到了一个池塘便,却不想意外吐血坠入池中进入异世。这里是宠灵大陆,百万年前的一场浩劫将这块大陆打击的四分五裂,而他的到来则开启了一场寻找真相之旅,从此开启了命运的征程。
  • 风华如神

    风华如神

    冥府使者穿越到一个古代女主身上,女主的个立志“男配个个爱上男主”的美人,使者大人是个尽忠尽责的使者,为了能在这个时空好好工作,她要把女主的“故事”完结掉……但放眼一看,这特么什么破事儿啊!
  • 超级小民工

    超级小民工

    [免费新书,新人作者求各种支持!有色内容不喜勿喷]内容好不好看!看完你评论!
  • 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

    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

    在青城,传闻百年席家的独子席墨年是一个傻子。即便是席家名扬天下,他也从未在外界露过面。十年爱恋,换来未婚夫在她的病床前与别人缠绵悱恻。走投无路,当席家拿着高额聘礼迎娶的时候,她毅然同意。没有婚礼,只一席红衣,她走进了那扇浸透着百年秘密的大门。新婚之夜,她终于明白,所谓的传言都是真的……经年之后,街头偶遇。她看着面前相同的那张脸,含泪轻笑,“席墨年,好久不见。”他茫然回顾,“我……认识你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国纵横

    大国纵横

    22世纪到来,全新的战争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孕育。各个大国交织一体,为了在世界上的地位而争斗着,然而有一个男人,却将整个世界作为棋盘,下了一盘纵横天地的大棋。
  • 魅惑天下邪傲大小姐

    魅惑天下邪傲大小姐

    她,妖无邪,圣魔宫的圣女,亦是圣魔宫的少宫主,东大陆最年轻的丹王。她,君紫落,君家嫡系大小姐,集美貌与实力于一身。一昭修为不再,被弃之如蔽。灵魂融合之际,她成了她。这一世,她誓将踏上巅峰,佛挡杀佛,魔阻弑魔。(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魔刹之吻

    魔刹之吻

    灿织星,既不漂亮也不聪明,爱情运——超不顺!在历经第十七次被甩的命运后,她决定跳湖自尽!但事先忘记看黄历,一跳却跳到单驭辰头上?!逃之夭夭后,不意两人又在魔刹俱乐部里相遇——他刻意报复,一杯“魔刹之吻”就教她烂醉如泥;还尖酸苛薄地嫌她是土气的欧巴桑,打击她的信心!可怪的是,既然她那么不起眼,他干吗还成天跟着她?
  • 市长离任之前

    市长离任之前

    《市长离任之前》:黑幕小说:破袭医院黑幕、解构官商谜团、看市长离任之前如何将权力进行到底!
  • 琅琊十九组

    琅琊十九组

    无敌流。。。什么职业,战士?法师?灵阵师?丹药师?都不是,管他什么,反正都会
  •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怎样才能用好、管好高校的资产,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我们选择了占高校资产比重较大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高校固定资产的基本内涵和性质探源为始,首先,分析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及管理内容;其次,从作为国有资产或股东资产的角度、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角度和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定位进行探讨;最后,结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践,着重对高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产权管理和资产评估等工作的实施,以及绩效考评体系和法律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在如何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科学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