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7400000028

第28章 精神文明

文化“精英”们20世纪以来的努力目标并不在于回归或保持他们在社会、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傲慢如加塞特也已把“贵族”理解为一种生活努力而非一个阶层。然而,梅尔·鲍威尔对艺术中不应运用社会及政治概念的批判恰恰应当先指向“高雅”文化,因为让音乐先具有一种“品位”、“格调”、“教养”的绝不仅仅是经验,所谓“品位”、“格调”、“教养”,一如社会及政治领域的“理性”、“绝对真理”一样,更多地是出于先验的界定。如同“精英”思想家们大都坚信全部历史的真理只有一个,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一样,“品位”、“格调”与“教养”也是不准有多样化界定的;与思想家们认为必须经过特殊的训练和不断求知才能达到真理消除邪恶一样,“高雅”音乐家们主张只有通过系统地学习和训练才能具有“教养”,提高“品位”。因为“高雅”文化同“绝对真理”一样,本质上是需要“理解”、指向“升华”的。

然而,摇滚乐却不然,它恰恰不愿意走上因“理解”而与现实脱节的道路,摇滚乐的歌手绝大多数都直接来自民间,是因为它一开始就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体验的表达,致力于“艺术”与日常经验的融合和混合,所谓“升华”本身,完全与摇滚目标无涉。摇滚看似简单,无须以“理解”为基石,但它却对生活本身的多样性进行直接呈现,因而从它的身上可以追寻到比“高雅”音乐复杂得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组合,它对先验的“品味”和经验的“教养”的抛弃正是它作为独立音乐形式的开始,它要(并且正在得到)的是自己创造的全新“品味”。

这种有意的抛弃与“精英”们认为摇滚本身缺乏教养的看法大相径庭,因为事实上,我们可以从摇滚乐身上发现它并非不了解这些品味,比如,我们可以从形形色色的摇滚乐队中找到“老大哥”,它的乐队名字来源于乔治·奥威尔的《1984》,而“大门”的乐队名称源于A·赫胥黎的《感知之门》,“荒原狼”乐队之名来自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三月十五”乐队则是从莎士比亚的《朱利乌斯·凯撒》中获得灵感……摇滚乐是有意地在超越、放弃古典的“品位”与“教养”,有时候,这种抛弃往往会用戏剧化的形式予以表达。

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退学,而在“披头士”歌声的感召下,詹尼斯·乔普林毅然从得克萨斯大学退学,吉米·莫里森先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退学,后来又从加州大学退学,而“爸爸妈妈”乐队的约翰·菲力浦竟然是从西点军校拔腿而出的!在人为地将“品位”和“教养”高深化的精英们看来,他们的行动和探索自然是难以容忍的。但一个无法抹煞的事实是: 摇滚乐如今的号召力已经超越了任何一种音乐形式,这不能不说是另一种“品位”、“格调”和“教养”的胜利——虽然“精英”们至今对此仍不以为然。它起码表明,执着于“品位”本身的高下而无视大众的反映,似乎并非像“精英”们所坚持的那样必要。

同样,摇滚乐也许的确“破坏”了人类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从而使大众文化被它的批评者统统冠之以“缺乏历史感”的恶名。但如同“品位”一样,对摇滚乐一类无视传统继承的音乐现象深感悲切者,往往是自封的“传统”代言人。对宗教改革“因信得救”非赶尽杀绝而后快者,是自信把握着基督真谛、操持着《圣经》解释权的教士阶层;对禅宗“砍柴吃饭无一不是修行”深恶痛绝者,是坚信不遵循出家吃斋便深坠轮回苦境的住持和尚。而自信从经验和推论上已经理解历史及其趋势者,对“历史是什么”、“传统何谓”、“艺术是如何发展的”之类自以为已了然于胸,摇滚这类敢于脱出历史与艺术的“普遍规律”而自辟蹊径者,如同任何先锋艺术的努力一样,在其眼中必然会被视为是胡闹的玩童、迷途的羔羊,甚至是丛林的蛮人或有害的病态。

自然,有时候,抱持传统的人并非如人们简单判决的那样“保守”,在变幻莫测的20世纪依然抱持艺术传统者有时也是令人心仪的企图维护道德及艺术的纯粹性的人。然而,总的说来,在“必然性”向“选择”的演变之中,敢于承担“选择”而不向“哗喇喇似大厦倾”的传统哭诉者,毕竟更值得敬佩。摇滚乐便是这样,它同传统的联系并非如“精英”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种彻底的“断裂”,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乡村音乐、民谣、爵士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都难以完全断裂,而保罗·西蒙对诗人爱德华·阿灵顿·罗宾逊作品的改编,吉米·莫里森(被他父亲骄傲地称为有良好的“教育和知识背景”)对尼采(!)和法国戏剧理论大师安东尼·阿托德的理论所作的斯特拉文斯基式的阐述与实践无非是鲜为“高雅”艺术家们所知罢了。

而摇滚歌手杰夫·贝克的《贝克的包列罗》是以拉威尔的《包列罗舞曲》为基础的,另一摇滚歌手普罗柯尔·哈伦那首令人叫绝的《篱笆淡影》则是以巴赫的《醒来吧》(第140康塔塔)为基础谱写的,其歌词则源自与歌名相同的一首古老的英国诗歌。

即使是被“高雅”音乐家们认为是反传统先锋的“披头士”也常常有类似之举,麦卡特尼在《便士小巷》中使用小号的灵感便是基于他聆听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时产生的灵感……自然,摇滚乐的确也有意识地戏弄着“传统”,“披头士”那首《因为》的曲谱便是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倒置而成;而深为“高雅”之士厌恶的“滚石”的惊人之举则是,他们在《简女士》中,在贾格尔故作淫荡之声的同时,故意用上了古朴而“神圣”的大键琴。而这恰恰是摇滚态度的彰显: 我了解传统,但我不深陷其中。摇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创一格上。然而,摇滚的独特不在于它创立了一种新的音乐表达方式本身,而在于它以不懈的努力保持了这一方式,从而造就了自己的“历史感”和全新的“传统”。虽然这一“传统”不符合深悟“传统”者的口味(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按照这些人的观点,摇滚恰恰是“回归”到了更为古旧的传统——丛林传统),但因“古典摇滚”或“经典摇滚”一类词汇日渐变得顺理成章,摇滚已足以使已受招安的其他现代主义流派羞愧不已,悔泪满面。

也恰恰是这一自创的“传统”可以破解“精英”们对艺术及文化标准丧失的担扰。平心而论,在“精英”文化所列举的摇滚的种种罪状中,“文化标准”一条最值得人们同情并进行严肃而认真的思考。社会、历史及艺术中一场又一场的革命和变迁,使艺术家们再也没有固定的艺术标准可资遵循,在种种主义和流派使已经日渐加快的生活节奏复杂化了的心灵更加复杂之后,艺术家们发现自己总是单身一人面对无数个声音和画面的鼓噪和诱惑。他们再也难以像从前的先辈一样自信而明确地回答自己和告诉别人:“什么是艺术”、“艺术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大众面对着像苍蝇一样繁殖增长的“艺术家”无所适从(如今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都市的“艺术家”都会超过文艺复兴时期人才云集之佛罗伦萨的艺术家的总和,在发达国家中,其人数更是难以计数),面对着美术馆中和自家厕所里一模一样的马桶被当作“艺术品”陈列瞠目结舌;真正的艺术家们也失去了在信仰和技艺上的共同性,一些“艺术品”就是同门师兄弟间也难以相互理解。

因而,当摇滚乐只想以简单的节奏、直白的歌词作为登堂入室的晋见之礼时,已经惶惶然如惊弓之鸟的“高雅”艺术家们惊恐的心情可想而知。对此,我们至少可以坚持摇滚的特殊性,在对抱持传统标准的“高雅”艺术家们抱以同情之后轻声发问:“凭什么说就只有某些艺术家才掌握和理解了艺术的标准呢?在所有成功的艺术家中有几人是抱持着从前的标准才步向成功之路的?”或者说:“在如今的10万个艺术家共同的探索中,只有30至40个艺术家才真正懂得了艺术的标准,这种判断方式是合理的吗?”而就摇滚与古典标准的对立而言,我们至少可以说,音色的轻柔与响亮,结构的复杂与简单,乐器表现力的强与弱,所涉及的题材的高尚与低下等等,都不一定构成音乐的合理标准。

当“高雅”音乐家们指责摇滚乐过于吵闹时,我们可以指出《1812序曲》也同样很“响”;当“高雅”音乐家指责摇滚歌手们“不会发声”时,“猫王”也曾用无可挑剔的美声唱出《我的太阳》;当“高雅”音乐家对摇滚乐的纯朴曲式不屑一顾时,保罗·麦卡特尼、“何许人”也同样有其鸿篇巨制和摇滚歌剧;当“高雅”音乐家们嘲笑摇滚乐队的技艺粗糙时,埃里克·克拉普顿可以让任何古典吉他技巧挑战者心灰意冷;当“高雅”艺术家炫耀《欢乐颂》时,摇滚战士们托出了《天下一家》……起码就摇滚而言,“高雅”艺术家们对艺术标准的丧失和堕落的担心与指责是反应过当了,因为摇滚已经不再把写作参数、音响标准、力度强弱、形式展开等列为最基本的标准,在它自成门类的艺术标准之中,声音表明的细节、个人体验、形象、技术、时尚与日常情感无疑更加重要。人们往往无法给摇滚一个具体定义,但人们可以立即告诉你,哪些作品是摇滚,是什么味的摇滚;最为重要的是: 哪些作品绝不是摇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坚持艺术标准的人似乎应当感谢摇滚歌手这类新“立法者”。毕竟,摇滚在艺术家们也难以廓清“艺术何为”的今天,提出了一种可以依凭的文化标准,在听众接受和影响力的基础上确立了一种“合法化”的原则,提供了一种参与争论的立足点,而这是任何文化得以确立“标准”的基石所在。摇滚无非是顺应时代抛弃了曾经深藏于艺术标准之中的确定不变的终极性和必然性准则。

1963年,理查·巴克尔在《星期日太阳报》上称“披头士”为“自贝多芬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②,结果招来“高雅”之士们的满街嘘声;30年后的1992年,万众敬仰的真正“高雅”之士列昂纳德·伯恩斯坦也将“披头士”称为“自格什温以来最棒的歌曲创作者”③。这就是艺术和历史的逻辑。

摇滚乐短暂而极富雄辩力的历史已经证明,如同“历史”本身永远无法成为科学从而成为支配人的必然定律一样,艺术中更不存在能为“精英”们所把持的绝对真理。被一次又一次预言为即将灭亡的摇滚乐一天又一天地发展壮大,证明了“精英”们对摇滚乐的压制是完全错误的。它告诉人们,无论是以“精英”的名义还是以“品位”、“传统”和“标准”的名义压制一种在学步之时难掩拙劣一面的艺术形式,就可能会将其中全新的艺术探索也一起予以压制,它的要命之处是它的古旧的思考方式,它完全忽视了人已越来越无法满足于固有的模式和处境,打破既定的常规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性的显著特征。人拒绝相信一切已臻化境,他总要创新出奇;通往真理之路和真理本身在人类的眼中都已是错综复杂的,艺术更无法强求一统。

因而,身处所谓“价值崩毁”、“信仰危机”、“传统瓦解”时代的人们,当务之急真的是回望传统、订立标准吗?从摇滚乐至今身处激流险滩,我们得到的是否定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中断定这世界并非宽容过度;恰恰相反,种种规则与禁锢比比皆是,稍有敢与之挑战者便会招致灭顶之灾。对畏惧缺乏可以秉持的传统与标准者,我们应当抱以深深的同情,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再大度和开放一些的胸襟。而我们敢向未来乞讨者,并非以摇滚式价值观念取代“高雅”艺术标准(这种取代既不可能也不应该,摇滚的“伟大”之处便在于它从来不曾将自己感受过的被压制行为转移到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上),只不过是呼唤人们更多地容忍打破因袭传统和冲破抱残守缺标准者,更少地用自以为是的“普遍原则”责骂以至压制新尝试。我们由此还斗胆主张,心灵的出路不在于一遇歧路便大恸而返,求助于传统,而在于大胆前行并树立里程碑,求助于发现。

以理性的解放为诉求的“精英”们只用“理性”来解放一己之私,将大众觉醒自我的解放渴望视作异端和洪水猛兽;“高雅”的艺术家们自以为真理在手,弃他们一向尊崇的创新与个性原则于不顾而对摇滚怒怨相加,这一怵目之景当作为人类永远的警钟。

同类推荐
  •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对“十七年”时期民间文化与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关系进行了细致描述和考察,并以此为研究语境、理论视野和写作支援平台,从“民间”的维度,对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发生、发展、性质、功能等做了概括性的梳理,既有宏观的全局分析,又有引人入胜的个案探讨,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民间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重大意义。
  • 那年那月那日

    那年那月那日

    “舞蹈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无声的符号语言系统”,千百年来无数的前人后人用自己的躯体或文字“复制”着这一古老的符号。本书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从学生、演员、舞蹈教师的人生各个层面,用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表达对人类最早创造的无声语言的理解和热爱。以一个舞者的那年那月那日的学舞、从舞、编舞的心历路程做为“活教材”,循循善诱自己的学生,舞蹈并不只是舒展肢体这么简单。
  • 大学生艺术素养

    大学生艺术素养

    本书为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类教材,涵盖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及其他艺术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本书从艺术学科的整体性出发,理论与作品结合,图文并茂,以直观的图例诠释艺术形象;立足于崇美扬善、怡情悦性和笃学尚行的人文素养的养成。
  • 艺术文化论

    艺术文化论

    针对当代艺术存在的新现实,针对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变相、艺术表现,试图从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的艺术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其目的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解蔽。
  • 古金银器收藏艺术

    古金银器收藏艺术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金质和银质的工艺品是民族艺术之林的一朵美丽的奇葩。金银器作为贵重工艺品,历来受到鉴藏家们的珍视。我国古代的金银器传世的并不多,因为黄金和白银历来就是货币中的硬通贷,所以用其制作艺术品,非一般民众所能享用。考古出土的金银器多是古代帝王和王公贵族所拥有的。
热门推荐
  • 心悦狐兮狼君

    心悦狐兮狼君

    她,慕玖,普通的中学生,阴差阳错,发现真身是九尾天狐,亦妖亦魔亦仙亦神。他,千北陌尘妖界大名鼎鼎的王爷,天姿卓越,原身是狼族唯一一只血狼,虽只是王爷,连妖王也要礼让他三分,潜力不可估量。他却唯独宠她入骨,与她一起闯入六界,他陪她并肩看天地浩大谁敢欺负她,那他百倍还之,谁敢辱她,他万倍奉还,谁敢用冷水泼她,那他烧开了泼回去。笑话,他的人只有他能欺负!有他在的地方,无论生死,与君同在。
  • 探索未知丛书-历史趣闻(一)

    探索未知丛书-历史趣闻(一)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地理世界、动物乐园、海洋与天空、化学天地、计算机王国、历史趣闻、美术沙龙、农业科学、少年楷模、物理城堡、艺术天地、音乐之声、幼儿教育、语文大观、植物之谜、走遍天下、祖国在我心中等书籍。
  • 七星残月

    七星残月

    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本是无神论者,再一次意外经历之中才发现这是一个与鬼并立的时代,一个可以役使厉鬼、妖灵的大千世界?。妖媚女鬼,美艳狐仙,亡命笔仙,魔教妖女,地府鬼妖,三妖王,四妖圣,八方妖统,校园阴煞,茅山道士,吸血僵尸,满月狼人,西方血鬼…………?我叫诸葛格克这些我都经历过,我得到有家族传下的《孔明集》,踏进一个充满鬼怪的世界。原来这个世界到处都有鬼怪,我被迫在校园内外收鬼,斗降头师。被迫与龙族圣女的恋情,和狐妖族的隔世纠葛。神秘的西藏大雪山,传说中的昆仑之巅,荒凉的恐怖的塔里木,凶险的祁山,最终幻想葬送五丈原……一切精彩诡异恐惧悬疑,皆在《七星残月》。??
  • EXO:女神的微笑

    EXO:女神的微笑

    一场和时间的较量,一场警察和神偷的较量,一场智慧和能力的较量
  • 拐个男神回家暖被窝

    拐个男神回家暖被窝

    沈曼溪看着桌子上去火的菊花茶,真有种“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心情来,这愁,虽不是情愁,却比起情愁带给她的心酸,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场不得不开始的采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旅途中将会遇见些什么,故事——就此展开……“你能和我在一起,你能嫁给我么?”“只要你愿意,我义无反顾。”
  • 星河九刀

    星河九刀

    杀猪小子李震,一步步修炼成长,闯星河,战潜龙。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闯天下,成威名。破苍穹,动乾坤。兄弟义气,为爱痴狂,刀光剑影,夺无上功法,创星河九刀,天地六界,远古鸿蒙,唯吾独尊。
  • Alcibiades II

    Alcibiades II

    The two dialogues which are translated in the second appendix are not mentioned by Aristotle, or by any early authority, and have no claim to be ascribed to Plato. They are examples of Platonic dialogues to be assigned probably to the second or third generation after Plato.
  • 药王转世

    药王转世

    吾前生悬壶济世,后功德圆满,入极乐世界。然尘缘未尽,不忍虚度光阴,遂携仙界重宝,重返六道,转世投胎,重塑凡身,意欲再创辉煌!奈何时差颇大,地上十年。目之所及,物是人非。遂入大坤佛门,修无上佛法。另辟蹊径,以菩提证道。纵横捭阖,大杀四方。最终踏入大乘之境,成创世之神!
  • 首席,染指你是个意外

    首席,染指你是个意外

    父亲突然到访,丈夫却忙着和美女下属在卧室里激烈‘办公’。战战兢兢敲门打断,却遭他百般刁难!她是身负家业的落魄千金,他是叱咤商界的金融巨子,绝境时她投身于他,沦为玩物。一场貌合神离的婚姻,她身陷豪门游戏,却不知戏中有戏!沉沦之际,等来的却是毛骨悚然的真相。--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萌宝出击:聪明妈咪酷爹地

    萌宝出击:聪明妈咪酷爹地

    昊呈奕望着眼前这个与自己如出一辙的孩子,震惊不已,追问白微岚。白微岚气怒不已,将他连推带搡的赶出了公寓。佑佑却对昊呈奕很有敌意,认为这个男人是要从她身边抢走妈咪,然而当他从白微岚口中得知这个男人是自己的父亲,对昊呈奕产生了误解,认为昊呈奕不是个合格的父亲,且花边新闻那么多,对他心存芥蒂,直到后来直到了真相时,在认识到昊呈奕真正温柔且专情的一面时,想着要撮合两个人。在佑佑的撮合下,两个人之间渐渐地擦出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