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351600000002

第2章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1)

1.旁观者效应:你是一个残酷的看客吗

作为群居性动物,我们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总是会或多或少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成年人,通常会在不同的情境中有意识地转化自己的角色。比如一个公司的部门领导,同时还是一个3个月的孩子的爸爸。在婴儿面前,他扮演的是一个慈爱父亲的角色;而在下属面前,他则是一个威严的领导者。我们非常清楚,这种角色的转换是我们处在不同情境中的必然选择。但有的时候,我们会在强大的环境力量影响下无意识地发生一些改变。有的时候,这种改变让我们自己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夏天刚刚到来,罗冰就迫不及待地利用周末的时间和几个朋友一起驱车到附近的一个海滨城市度周末。由于正值度假的黄金期,海滩上的人很多,也有不少在海里游泳和嬉戏的人,就连海岸边的餐馆也是个个爆满。罗冰和朋友们好不容易等到了一个餐馆的靠窗位置,喝着椰汁,眺望大海,好不惬意!

忽然,罗冰发现,海面上有一个橡皮筏被海浪掀翻了,橡皮筏上的两个人——看上去像是两个未成年人掉进了海里,但是他们在水里抓住了橡皮筏的边缘。罗冰注视着这个橡皮筏,同时对朋友们说:“你们看,那个翻在海里的橡皮筏。”朋友们看了几眼说:“别担心了,他们闹着玩呢,而且你看海上有那么多人呢。”几分钟过后,罗冰发现,橡皮筏上的两个人已经完全落入海水里了,罗冰很担心,她一直盯着那两个落水的人,但这是一个紧急的事件吗?要不要报警呢?罗冰看看周围,由于她大声地说话,餐馆里已经有很多人注意到了海面上的情况,大家都在看着,但是没有人采取行动。罗冰询问餐厅里的服务员,这到底是不是一个紧急情况?服务员们都耸耸肩膀,说他们也不清楚。罗冰禁不住想:“难道是我自己多虑了?我自己也不是什么专业人员。”但是,落水的那两个人还在水里挣扎,而他们抓着的橡皮筏已经在风浪中飘走了。

罗冰事后还记得,她是多么艰难地做出了报警的决定。那的确是个紧急事件,两个落水的孩子被救了上来,他们疏于监护的父母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海岸救援队也为此召开了会议,加强近海的安全管理。

那天,罗冰的一个报警电话救了两个孩子的命。可是,令她不可思议的是,当时在海滩上、餐馆里,有那么多的人都看到了海里的那一幕,但是大家都只是看着,并没有采取行动救援,而她自己也是在百般犹豫下才报了警,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冷漠的看客吗?

其实,罗冰和周围人们所经历的,就是著名的旁观者效应,即如果有一个紧急情况发生了,影响周围的旁观者是否伸出援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旁观者的数量。

为什么他们都成了冷漠的看客?

美国心理学家拉塔内和达利曾经做过一些实验,实验证明,旁观者的数量的确会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在他们的实验中,如果事故发生的现场只有一个人时,有85%的人选择了立刻给予帮助;当有两个人时,助人的比例是65%;而当人数增加到5个人的时候,这个比例竟然变成了31%!

其实,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有些性格冷漠的人,即使事故现场只有他一个旁观者,他也未必会对别人施以援手。但是,围观人数的多少确实影响了我们的助人行为,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责任扩散!

面对处于困境中等待帮助的人,如果我们身上有责任感存在,我们就会毅然地采取行动。但是,当有许多人在场时,就造成了责任扩散,我们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帮助人的责任被分散到了所有围观的人身上,这样每一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感,结果就造成了我们常见的这种冷漠旁观的情况。在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不用担心别人怎么看我们,但是如果有其他人在场,我们会本能地先观察一下别人的反应,以免举止不当而受到嘲笑,这就是为什么在人越多的情况下,我们越容易成为冷漠的看客。

旁观者效应不可打破吗?

假如你是一个处在紧急状况中的人,你大声地呼救,以寻求帮助,但是周围的人却无动于衷!此时,旁观者效应正在你身上发挥作用,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求助的目标锁定在人群中的某一个人身上,并且指出那个人的外表、衣着特征。比如:“那位穿红裙子的姑娘,请帮帮我!”“那位推着自行车,穿白衬衣的大哥,请你帮我!”当我们喊出其中一个人的特征之后再寻求帮助,实际上是将人群中扩散的责任重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此时这个被“点中”的人在责任感的驱使之下,必然就会采取助人的行动了。

2.从众:和大家一样我才会觉得安全

在监狱中,对一个犯人最严厉的惩罚是什么呢?不是言语上的羞辱,也不是身体上的惩罚,而是关禁闭。关禁闭意味着一个犯人将会失去和外界接触的机会,虽然对于他来说,这种机会本来就少得可怜。被他人孤立,是我们所能想出来的可以对一个人实施的最重惩罚。在西方国家,一些因为犯了重罪而被判终身监禁的犯人,有不少都在自然死亡之前选择了自杀。毋庸置疑,被他人孤立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大的一种恐惧。

在电影《立春》中,蒋雯丽扮演一个生活在小县城里的艺术青年王彩玲。她在县城里的一所学校当音乐老师,虽然相貌平常,甚至有一点丑陋,但是王彩玲却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她热爱音乐,尤其对歌剧着迷。然而,在闭塞的小县城里的普通百姓对歌剧并不感兴趣,王彩玲在这里几乎遇不到知音,她一心想调到北京,在中央歌剧院的舞台上一展自己的歌喉。但是,王彩玲的梦想最终还是没有实现。作为一个长相普通的大龄单身女人,王彩玲过着一种和周围的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这种生活带给她极大的压力。最终,王彩玲和剧中的其他角色一样,向生活妥协,她开始一次次地走进婚介所。王彩玲放弃了唱歌剧的梦想,领养了一个女儿,在小县城里卖起了猪肉。她过起了和周围大多数人一样的生活,周围的人也不会感到她是一个异类了。

无独有偶,在美国的经典连续剧《阴阳魔界》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情节。在剧中的人类社会,每一个孩子在长到青春期的时候,都要接受一种手术,这种手术就是确保每一个男孩长得都像拥有完美面貌的玩具人“肯”,每一个女孩长得都像玩具人“芭比”。所有的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没有人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有一个女孩对此提出了异议,她不想接受手术,而想要保留自己的原始面貌。她为此受到了极大的群体压力,周围的人耻笑和折磨她,想让她屈服于群体的规则。

不管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东方社会,类似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无论是王彩玲还是《阴阳魔界》中那个试图和别人不一样的女孩,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来自于自己的亲人,也可能来自于周围的陌生人。在重压之下,很多人像王彩玲一样选择了妥协,选择放弃自己的想法,转而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这种情况可能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发生过,这就是无处不在的从众行为。

在心理学上,我们将从众行为定义为:受真实或想象的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有些人可能会说:“我是一个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从众这种事情不可能在我身上发生。”但是,生活中的从众现象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想象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因为群体的压力而改变自己想法的时候?假如你是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当你周围的伙伴都在兴高采烈地讨论圣诞节礼物、情人节礼物时,你是否能够毫无压力地坚持自己的行为和做法?恐怕很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跟随大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处在群体的氛围之中,我们每个人的个人特征就不会那么明显,当然也就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太多的责任,从众行为因此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安全感。

但是,从众行为也有显而易见的坏处,其中一个就是它带来的“社会惰性”倾向,“滥竽充数”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在集体力量的掩护下,个人可以在里面浑水摸鱼,得过且过的行为就会时常发生。

那么,从众行为更容易在哪些情况下发生呢?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几种特定的情景下,我们更容易从众。其中,当我们对周围的情景认识不清,或者我们对周围的情况没有绝对把握的时候,从众的行为最容易发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陌生的环境使得我们自己的判断力显得并不是那么敏锐,我们越是不确定,就越容易依赖别人。这个时候,和周围的大多数人作出同样的选择,会让我们觉得安全。

当我们处在危机的情况下时,从众行为也很容易发生。在危机的情况下,人们常常没有时间停下来进行过多的思考,当我们感到恐慌和不知所措的时候,最自然的反应就是观察周围的人是怎么做的。这个时候,从众的行为就很容易发生了。但不幸的是,我们周围的那些人,通常也是在慌乱的情况下作出决定,他们的行为也不一定就是合理的。

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对从众行为更加熟悉,因为集体主义是东方社会里常见的团体文化。“在美国,会叫的轮子才会得到润滑;而在日本,突出的钉子却会被敲平。”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假如你身处在一个集体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那么你最好是一个很有权威的人,或者在团体中你拥有同盟者,否则拒绝从众的后果很可能就是你被集体所孤立。

3.自证预言:天使就在我们心中

我们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幻想:假如能像《机器猫》里的康夫一样拥有一个万能的机器猫,或者像童话《阿拉丁》中的主人公一样,拥有一盏无所不能的神灯,那该是多美的事情!通常,我们在生活中越是感到无助,就越希望有一个像机器猫或者像神灯一样的天使来帮助我们,让我们心想事成。不过,在生活中真的会有这样的天使存在吗?答案是真的存在。

著名的古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的雕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有一次,他精心制作了一座雕像,雕刻的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许是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倾注了太多的情感,皮格马利翁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她取名为盖拉蒂。他给雕像穿上了美丽的长袍,像对待真的爱人一样每天和她四目相对,希望雕像能够感受到他的心意。他日复一日地和这座雕像对话,终于有一天,当他又一次和雕像深情对望时,奇迹发生了,雕像苍白的脸颊开始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放出光芒,嘴唇缓缓地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很快,雕像开始说话了,它变成了一个真的女人,站在了皮格马利翁面前。最终,这个雕像变成的女人成为了皮格马利翁的妻子。

皮格马利翁的故事毕竟只是个神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却无处不在。比如很多家长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影响。同样一个孩子,在某个老师的眼中被认为是资质平庸的学生,他可能真的就在学业上表现平平;而当他被另一个老师寄予厚望并加以鼓励时,这个孩子却可能突然间犹如天助一样,取得了周围人难以想象的成绩。是什么促成了这种看似神奇的转变呢?有人把这种转变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更多的人将它称做是“自证预言”,它所产生的神奇效果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

心想事成的天使就在我们自己心中吗?

自证预言的神奇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当常见,尤其是在教育领域。1968年,著名的教育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和他的同伴曾经在一所小学做过这样的实验:实验者对其中3个班的学生做了测验,随后他们从学生名册中随机挑选了一些学生,以专家的身份告诉班主任,通过测验结果,他们认为这些学生在下一学期的学习中将会有较大的进步。8个月后,当罗森塔尔和同伴再次对这些学生做测验时,发现那些随机挑选出来的学生确实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仅如此,老师对他们的品行方面也做了较好的评价。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些很平常的学生在仅仅8个月后就显示出了如此显著的进步?这就是自证预言的力量!在罗森塔尔的实验中,老师受到了罗森塔尔的暗示,因此对那些实际上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学生有了不同一般的期待。这些期待可能是很微妙的,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态度等一些微小的变化表现出来。接受到老师这种暗示的学生,在老师的期待下,常常会顺着老师的期望发展,最后自证预言的效果就达成了。

事实上,自证预言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在罗森塔尔的实验中,表面上看,是实验者和老师的暗示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和表现,但是实际上促成这一切的,是学生自己的努力,是学生在老师的暗示下将自己的潜能激发了出来,取得了连自己都觉得惊讶的成绩。所以,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机器猫”或者是“阿拉丁的神灯”,只要我们愿意,心想事成绝不是什么难事。

自证预言会妨碍我们的生活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自证预言的确是经常发生。假如你的孩子在学校中遇到了一个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且习惯于鼓励孩子的老师,那么无论是对于你还是你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但是,自证预言在有些时候却会不由自主地起到一些负面的作用。

不管是在东方文化中还是在西方文化中,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小学女生无论是在文科还是在理科方面的学习成绩,都要比小学男生强一些;而到了初中阶段,很多女生开始落后于男生;到了高中阶段,男生在理科方面的优势就已经很明显了。虽然很多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在信息处理方面有所不同,但是这种单纯生物方面的解释显然不能让大家信服。事实上,自证预言在这种现象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教理科的老师,包括女老师,在被问到自己的学生中哪些更有天赋时,他们的回答大部分都是男生。即使是一些女老师,也相信在理科方面,男生要比女生更具有天赋。不仅如此,很多父母,包括很多学生自己也会这么认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居里夫人的经历可以说就是一个反证。居里夫人作为家中4个女孩中的一员,她的父亲是一位博学的学者,并且还是数学和物理老师,从来都没有因为居里夫人是女孩子就否定她数理化方面的能力。相反,在父亲和家人的支持下,她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一次是化学奖,另一次是物理学奖。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她的鼓励和培养下,她的一个女儿也在1935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同类推荐
  • 心理健康七年级(上)

    心理健康七年级(上)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是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 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

    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

    这里有生活中最常见却最不正常的心理问题;这里有围绕身边最多见却最荒诞的行为怪癖;这里揭秘不被人注意却普遍存在的人性的优点和弱点;这里介绍了千奇百怪、形形色色的各种心理学趣味现象与常识;这里为你指出了健康身心、平衡心态的多种实用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去梯言—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基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要,以生动贴切、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故事,加以科学条理性的分析,讲述了各种生活和工作中最常见的异常心理、怪诞行为现象、神秘莫测的心理学常识等。这些心理学知识都是从我们生活出发,从自身出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心理及随之产生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诞神奇,却有着深刻的形成根源。
  • 畅销精选:每天懂点心理学合集

    畅销精选:每天懂点心理学合集

    心理学跟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可是至今对于广大的普通人来说,心理学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东西。如何把难懂的心理学知识以更易懂、更贴心的方式讲述给读者听,是做这本书的初衷。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讲述了很多心理学知识。
  • 看人看到骨子里

    看人看到骨子里

    在本书中我们将会谈到谎言甄别的方法,其来源就是测谎仪测谎过程,熟练的测谎检查员能够通过该操作高效确定一个人是否在说谎。我们的方法论使用起来与测谎仪相比,其效率有过之而无不及。该方法论是中情局内部专用方法论,为了保护中情局的资源和方法,不能在此进行分享。但由于其高效性很快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更多情报机构和联邦法律执行机构都寻求接受该方法论的训练。自此,我们共同努力,进一步开发该方法论,将其改良,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需求,从那时起,我们三个人为上百家组织提供了培训,从华尔街的客户、股份制企业、法律事务所,到非盈利学术机构,再到当地法律执行机构。
  • 家庭和睦心理学

    家庭和睦心理学

    本书围绕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视角阐述了爱情、婚姻、培养和教育子女、孝敬和赡养老人等一系列家庭问题,分析了家庭角色的微妙关系,并提出了许多自我调适方法。
热门推荐
  • 水霓殇

    水霓殇

    某一天,易紫君毅然走进槐绘学院,寻找失落的霓殇石,只求实现自己和“她”的愿望……
  • DNF之风流无上

    DNF之风流无上

    上海小富二代吴上,因一场早有预谋的激情仙人跳而沉尸黄浦江,可意外接踵而来,阴差阳错的好死不死的穿越至DNF世界,阿拉德大陆!从此吴上吴大少爷就开始了一场风生水起的霸绝无双的强者之旅!!!!我叫吴上,我的鬼手,是龙爪!!!仰天狂笑间,巨剑指天,无数剑士拔剑跪地!
  • 月中情

    月中情

    只是为了生存,可以去欺骗任何人,可以伤害任何人,只是没感情的杀手,但是看到你的那一刻,我觉得害怕,我开始挣扎,我发现自己爱上了不该爱的人,我到底该如何抉择,我为什么会爱上你,我明明知道你只是一个潜伏在我身边的杀手,我到底该拿你怎么办
  • 品藻

    品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紫元碎虚

    紫元碎虚

    妖域万妖化形,天地无数生灵皆发生了出乎意料的变化。灵智开启!生命进化!自此刻起变成了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苍天如何!大道如何!我只想平凡的活着,既然你认为这是一条天谴之路,那么我破了这天!你再看如何!”
  • 恶魔校草,别过来

    恶魔校草,别过来

    她宋小顾乖巧懂事她发誓自己真的只是想要卖个萌,赚个钱,然后混个小日子,愉快的生活一辈子来着的。她只是一个不小心的将“安眠”的校草的“果照”复印了将近几百张卖个了他的那些个疯狂的女粉丝而已。结果自己就真的一个不小心的被安眠给盯上了!然后!然后……再然后……她就扑街了,哦,阿门。
  • 蛇精病来袭之血皇独宠

    蛇精病来袭之血皇独宠

    宅居美人罗茜遇上了白目白痴,扯淡龟毛,聒噪骚包,破坏力满级的蛇精病血皇,平淡的日子从此一去不返,家宅不宁鸡飞狗跳,还要充当定期贡献新鲜血液的小白鼠......血皇大人他脾气很不好,太聒噪;血皇大人他武力值爆表,不好惹;血皇大人......奏是个蛇精病!不在沉默中恋爱,就在沉默中变态。罗茜觉得消受不起这天降艳福,所以,在漫长的沉默之后......她变态了!
  • 老爸像魔鬼

    老爸像魔鬼

    韩梅迎春来自偏僻小镇,父亲对她寄预厚望,盼着她有一天能一鸣惊人。因此,还在读四年级的韩梅迎春遵从父亲的意愿,提前参加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并在初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这成为部分同学妒忌她的理由。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韩梅迎春决意放弃参加复赛,于是,恼怒的父亲对她大打出手……
  • 神职枪斗师

    神职枪斗师

    枪技与斗气的完美结合……狂暴射击与完美剑技的双重攻击……现代的热武器到了异界会带来什么震撼。游戏里的神器、魔器又会引起什么样的追捧。当别人正努力的想要追上沐白时,沐白停下脚步,缓缓的回首道:“我已经在追逐神的领域。”你想知道枪神是怎样产生的吗,你想体会剑神是如何成长的吗,热血与激情的碰撞,一切,尽在【神职枪斗师】————————————————————此书不是废物流,也不是虐主流,只有爽文,主角的实力会慢慢成长,慢热。大纲都设定了几千字,所以,小羽是绝不会进宫的。给位看倌,推荐票,收藏的这些帮下忙,在此,小羽不胜感激。
  • 超强游戏系统

    超强游戏系统

    意外穿越,惊获游戏系统,英雄系统,枪王系统,机甲系统,穿越宇宙,升级,变强,一步步踏上那巅峰,冲冠一怒为红颜,不过为了生存,与所爱携手逍遥罢了,前期受挫奋斗,后期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