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389600000018

第18章 文·谈(2)

“为什么一定是梅花?用之桃杏亦无不可。”东坡闻之,笑曰:“用之桃杏诚亦可,但恐桃杏不敢当耳!”读诗不可死抠字面,唯可意会。一种花有一种花的精神品格。“水清浅”、“月黄昏”,只是梅花的精神品格,别的花都无此高格,若桃花,只宜“桃花乱落如红雨”;杏花只宜“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人不服,且曰:“‘红杏枝头春意闹’不通!杏花不能发出声音,怎可说‘闹’?”对这种人只有一个办法,给他一块锅饼,两根大葱,抹一点黄酱,让他一边蹲着吃去。

诗与数字

杜牧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杨升庵以为“千里”当作“十里”,千里之外,莺声已不可闻。杨升庵是才子,着书甚多,但常有很武断的话。

“千里”是宏观。诗题是《江南春》,泛指江南,并非专指一个地区。“四百八十寺”也是极言其多,未必真是四百八十座庙。诗里的数字大都宏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岩万壑赴荆门”,“千”、“万”,都不是实数。“千里江陵一日还”,也不是整整一千里(郦道元《水经注》:“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以数字入诗,好像是中国诗的特有现象,非常普遍。骆宾王尤喜用数字,被称为“算博士”,但即使骆宾王,所用数字也未必准确。

有的诗里的数字倒可能是确数,如“故乡七十五长亭”。

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七日

文人与书法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的字是写得很好的。

李白的《上阳台诗》是不是真迹还有争议,但杜牧的《张好好诗》没问题。宋四家都是文学家兼书法家。宋人是很懂书法之美的。

苏东坡自己说得很明确:“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他本人确实懂字。他的字很多,我觉得不如蔡京的,蔡京字好人不好,但不能因人废书。也有文人的字写得不好。我见过司马光的一件作品,字不好。四川乐山有他一块碑,写得还可以。他不算书法家,但他的字很有味,是大学问家写的字。大学问家字写得不好的还有不少,如龚定庵。他一生没当过翰林,就是因为书法不行。他中过进士,但没点翰林。他的字虽然不好,但很有味。这种文人书法的“味”,常常不是职业书法家所能达到的。

我觉得要重视书法。我到过台湾,有一个感觉。台湾的牌匾,大部分是欧体,不像我们这里的字龙飞凤舞、非隶非篆。台湾是欧体、唐楷居多,他们故宫博物院的说明书也全是欧体。这使我想到一个问题,写字还要从楷书学起。楷书比较规整的是欧体。如果一开始就写颜体,容易叫小孩把字写坏了。茅盾的字有点欧味,有人说像成亲王,茅公说他没学过成亲王。扬州有人考证茅公的字是从欧字来的,但不是九成宫那类楷书,而是欧的行书体。

书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台湾对传统文化比较重视。台湾的书法比较端正。台湾很多作家能背很多古文。

台湾的教科书中没有白话文,全是文言文。这样做不一定对。但是从我们的语文教材比例看,文言文的比重比较少。我认为,作为一个作家,不熟读若干古文,是不适于写散文的,小说另当别论。

现在,有那么多人喜欢书法,爱好字,这是件好事。写字应该从小抓起,但现在的小学生很麻烦,因为老师就不懂书法,写的都是印刷体、仿宋体。写字还得从楷书入手。

还有个麻烦,就是换笔问题。我是换不了笔的。相当多年以前,我是用毛笔写稿的,写的是竖行。后来改成横写,别扭了好几年。到现在我也很难想象怎样用电脑写作,我认为电脑写作是机器在写作而不是我在写作,感觉不一样。我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办不到这一点。当然写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也可能用电脑更方便,我因为不写长东西,所以还是喜欢用笔。换笔对于书法发展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现在有一个书协,会员那么多,成就那么大,这是很令人欣慰的事。要写好字,有必要强调基本功。现在写篆隶,有的人是有真功夫的,有的是花架子。应该首先把楷书、行书写好。有人写很大的篆隶,题款不像样子,行书都不会写。现在还有人鼓励小孩子写篆隶,我以为不妥,还是先写楷书为好。

中国的毛笔应该怎样做,也很值得商讨。唐以前用的不是羊毫,但现在硬毫太少了,羊毫长锋盛行。日本书法多是狼毫写的,我们现在的笔是大肥肚子,写不了多少字就掉毛。毛笔制作也要不拘一格,这样才有利于书法的发展。早年胡小石在昆明时,正赶上灭鼠运动,他借机攒了不少鼠须用来制笔,他的字有不少就是用鼠须笔写的。

一九九四年

关于《受戒》

我没有当过和尚。

我的家乡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庙。我的家乡没有多少名胜风景。

我们小时候经常去玩的地方,便是这些庙。我们去看佛像。看释迦牟尼,和他两旁的侍者(有一个侍者岁数很大了,还老那么站着,我常为他不平)。看降龙罗汉、伏虎罗汉、长眉罗汉。看释迦牟尼的背后塑在墙壁上的“海水观音”。观音站在一个鳌鱼的头上,四周都是卷着漩涡的海水。我没有见过海,却从这一壁泥塑上听到了大海的声音。一个中小城市的寺庙,实际上就是一个美术馆。它同时又是一所公园。庙里大都有广庭、大树、高楼。我到现在还记得走上吱吱作响的楼梯,踏着尘土上印着清晰的黄鼠狼足迹的楼板时心里的轻微的紧张,记得凭栏一望后的畅快。

我写的那个善因寺是有的。我读初中时,天天从寺边经过。寺里放戒,一天去看几回。

我小时就认识一些和尚。我曾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庵里,去看过一个戒行严苦的老和尚。我见过一些阔和尚,那些大庙里的方丈。他们大都衣履讲究(讲究到令人难以相信),相貌堂堂,谈吐不俗,比县里的许多绅士还显得更有文化。事实上他们就是这个县的文化人。

我写的那个石桥是有那么一个人的(名字我给他改了)。他能写能画,画法任伯年,书学吴昌硕,都很有可观。我们还常常走过门外,去看他那个小老婆。长得像一穗兰花。

我也认识一些以念经为职业的普通的和尚。我们家常做法事。我因为是长子,常在法事的开头和当中被叫去磕头;法事完了,在他们脱下袈裟,互道辛苦之后(头一次听见他们互相道“辛苦”,我颇为感动,原来和尚之间也很讲人情,不是那样冷淡),陪他们一起喝粥或者吃挂面。这样我就有机会看怎样布置道场,翻看他们的经卷,听他们敲击法器,对着经本一句一句地听正座唱“叹骷髅”(据说这一段唱词是苏东坡写的)。

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乡下的小庵里住了几个月,就住在小说里所写的“一花一世界”那几间小屋里。庵名我已经忘记了,反正不叫菩提庵。菩提庵是我因为小门上有那样一副对联而给它起的。

“一花一世界”,我并不大懂,只是朦朦胧胧地感到一种哲学的美。

我那时也就是明海那样的年龄,十七八岁,能懂什么呢。

庵里的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就是我所写的那样。明海是没有的。倒是有一个小和尚,人相当蠢,和明海不一样。至于当家和尚拍着板教小和尚念经,则是我亲眼得见。

这个庄是叫庵赵庄。小英子的一家,如我所写的那样。这一家,人特别的勤劳,房屋、用具特别的整齐干净,小英子眉眼的明秀,性格的开放爽朗,身体姿态的优美和健康,都使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和我在城里所见的女孩子不一样。她的全身,都发散着一种青春的气息。

我一直想写写在这小庵里所见到的生活,一直没有写。

怎么会在四十三年之后,在我已经六十岁的时候,忽然会写出这样一篇东西来呢?这是说不明白的。要说明一个作者怎样孕育一篇作品,就像要说明一棵树是怎样开出花来的一样的困难。

理智地想一下,因由也是有一些的。

一是在这以前,我曾经忽然心血来潮,想起我在三十二年前写的,久已遗失的一篇旧作《异秉》,提笔重写了一遍。写后,想:是谁规定过,新中国成立前的生活不能反映呢?既然历史小说都可以写,为什么写写旧社会就不行呢?今天的人,对于今天的生活所过来的那个旧的生活,就不需要再认识认识吗?旧社会的悲哀和苦趣,以及旧社会也不是没有的欢乐,不能给今天的人一点什么吗?这样,我就渐渐回忆起四十三年前的一些旧梦。当然,今天来写旧生活,和我当时的感情不一样,正如同我重写过的《异秉》和三十二年前所写的感情也一定不会一样。四十多年前的事,我是用一个八十年代的人的感情来写的。《受戒》的产生,是我这样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一个总和。

二是前几个月,因为我的老师沈从文要编他的小说集,我又一次比较集中,比较系统的读了他的小说。我认为,他的小说,他的小说里的人物,特别是他笔下的那些农村的少女,三三、夭夭、翠翠,是推动我产生小英子这样一个形象的一种很潜在的因素。这一点,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在写作过程中,一点也没有察觉,大概是有关系的。我是沈先生的学生。我曾问过自己:这篇小说像什么?我觉得,有点像《边城》。

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我在大体上有了一个设想之后,曾和个别同志谈过。“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当时我没有回答,只是带着一点激动说:“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我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人们都说,文艺有三种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和认识作用。

是的。我承认有的作品有更深刻或更明显的教育意义。但是我希望不要把美感作用和教育作用截然分开甚至对立起来,不要把教育作用看得太狭窄(我历来不赞成单纯娱乐性的文艺这种提法),那样就会导致题材的单调。美感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教育作用。美育嘛。这两年重提美育,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医治民族的创伤,提高青年品德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我们的青年应该生活得更充实,更优美,更高尚。我甚至相信:一个真正能欣赏齐白石和柴可夫斯基的青年,不大会成为一个打砸抢分子。

我的作品的内在的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快乐。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快乐,尤其是今天(请不要误会,我并不反对写悲惨的故事)。我在写出这个作品之后,原本也是有顾虑的。我说过:发表这样的作品是需要勇气的。但是我到底还是拿出来了,我还有一点自信。我相信我的作品是健康的,是引人向上的,是可以增加人对于生活的信心的,这至少是我的希望。

也许会适得其反。

我们当然是需要有战斗性的,描写具有丰富人性的现代英雄的,深刻而尖锐地揭示社会的病痛并引起疗救的悲壮、宏伟的作品。悲剧总要比喜剧更高一些。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

我从来没有说过关于自己作品的话。一个不长的短篇,也没有多少可说的话。《小说选刊》的编者要我写几句关于《受戒》的话,我就写了这样一些。写得不短,而且那样的直率,大概我的性格在变。

很多人的性格都在变。这好。

学话常谈

惊人与平淡

杜甫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宋人论诗,常说“造语平淡”。究竟是惊人好,还是平淡好?

平淡好。

但是平淡不易。

平淡不是从头平淡,平淡到底。这样的语言不是平淡,而是“寡”。山西人说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没有意思,就说:“看那寡的!”

宋人所说的平淡可以说是“第二次的平淡”。

苏东坡尝有书与其侄云:

“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葛立方《韵语阳秋》云:

“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绚丽中来,然后可造平淡之境。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

平淡是苦思冥想的结果。欧阳修《六一诗话》说:

“(梅)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限。”

《韵语阳秋》引梅圣俞和晏相诗云:

“因今适性情,稍欲到平淡。苦词未圆熟,刺口剧菱芡。”

言到平淡处甚难也。

运用语言,要有取舍,不能拿起笔来就写。姜白石云: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作诗文要知躲避。有些话不说。有些话不像别人那样说。至于把难说的话容易地说出,举重若轻,不觉吃力,这更是功夫。苏东坡作《病鹤》诗,有句“三尺长胫瘦躯”,抄本缺第五字,几位诗人都来补这字,后来找来旧本,这个字是“搁”,大家都佩服。杜甫有一句诗“身轻一鸟”,刻本末一字模糊不清,几位诗人猜这是个什么字。有说是“飞”,有说是“落”……后来见到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大家也都佩服。苏东坡的“搁”字写病鹤,确是很能状其神态,但总有点“做”,终觉吃力,不似杜诗“过”字之轻松自然,若不经意,而下字极准。

平淡而有味,材料、功夫都要到家。四川菜里的“开水白菜”,汤清可以注砚,但是并不真是开水煮的白菜,用的是鸡汤。

方言

作家要对语言有特殊的兴趣,对各地方言都有兴趣,能感觉、欣赏方言之美,方言的妙处。

上海话不是最有表现力的方言,但是有些上海话是不能代替的。

比如“辣辣两记耳光!”这只有用上海方音读出来才有劲。曾在报纸上读一纸短文,谈泡饭,说有两个远洋轮上的水手,想念上海,想念上海的泡饭,说回上海首先要“杀杀搏搏吃两碗泡饭!”“杀杀搏搏”说得真是过瘾。

有一个关于苏州人的笑话,说两位苏州人吵了架,几至动武,一位说:“阿要把两记耳光搭搭?”用小菜佐酒,叫作“搭搭”。打人还要征求对方的同意,这句话真正是“吴侬软语”,很能表现苏州人的特点。当然,这是个夸张的笑话,苏州人虽“软”,不会软到这个样子。

写有地方特点的小说、散文,应适当地用一点本地方言。我写《七里茶坊》,里面引用黑板报上的顺口溜:“天寒地冻百不咋,心里装着全天下。”,“百不咋”就是张家口一带的话。《黄油烙饼》

里有这样几句:“这车的样子真可笑,车轱辘是两个木头饼子,还不怎么圆,骨碌碌,骨碌碌,往前滚。”这里的“骨碌碌”要用张家口坝上的音读,“骨”字读入声。如用北京音读,即少韵味。

幽默

《梦溪笔谈》载:

“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予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干蟹,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用病疟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过去以为生疟疾是疟鬼作祟,故云:“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说得非常幽默。这句话如译为口语,味道就差一些了,只能用笔记体的比较通俗的文言写。有人说中国无幽默,噫,是何言欤!宋人笔记,如《梦溪笔谈》《容斋随笔》,有不少是写得很幽默的。

幽默要轻轻淡淡,使人忍俊不禁,不能存心使人发笑,如北京人所说“胳肢人”。

一九九三年二月十七日

罗汉

家乡的几座大寺里都有罗汉。我的小学的隔壁是承天寺,就有一个罗汉堂。我们三天两头于放学之后去看罗汉。印象最深的是降龙罗汉,——他睁目凝视着云端里的一条小龙;伏虎罗汉——罗汉和老虎都在闭目养神;和长眉罗汉。大概很多人都对这三尊罗汉印象较深。

昆曲(时调)《思凡》有一段“数罗汉”,小尼姑唱道:

“降龙的恼着我,

伏虎的恨着我,

那长眉大仙愁着我:

说我老来时,有什么结果!”

她在众多的罗汉中单举出来的,也只是这三位。——她要是挨着个儿数下去,那得数多长时间!

同类推荐
  • 李清照诗词选

    李清照诗词选

    李清照的作品多半散佚,历代选录虽多,文字却颇有出入,有的作品真伪难辨,其生平事迹亦有诸多疑问。《李清照诗词选》选录作品以“王本”为底本,对有争议的作品和异文审慎去取,而后按笔者孙秋克所认定的李清照生平和创作阶段编排。注释一面力求简明扼要,避免过多征引,一面精选名家名作为例,以供读者参阅,所引原文过于艰深者,则尽可能用现代语来解说。评析部分希望通过诗性的解读,消解岁月的隔膜,令读者感受到李清照作品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行文风格则力避学究气。公元11世纪下半叶,宋王朝为中国、为世界奉献了李清照这样一位文学家。我们应当珍惜再珍惜。
  • 莱茵星光:一位爱乐者的欧行漫记

    莱茵星光:一位爱乐者的欧行漫记

    本书是作者借游记的形式谈城市景观、谈文化发展、谈历史故事、谈古典音乐等等。书中不仅有美丽的欧洲图画和引人的历史,尤其是作者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深刻见解十分丰满地表现出来。文字精当,晓畅易读。
  • 夏丐尊精品集

    夏丐尊精品集

    大师的魅力是永恒的。大师们的精品是性情的结晶,是思想的精髓,是语言的楷模,是文学的榜样。能窥得大师们的心路历程,得大师们行文结集之堂奥,以开我之心智,启我之文采,何乐不为?
  • 此岸彼岸

    此岸彼岸

    《此岸彼岸》曾拟用名《新动力》,本书以诠释生命和表述生活为主。全书共分为六部分,每部分由十余篇哲理散文组成。既可独立成章,也可作为一个体系对待。书是储存情理的库房——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既然是朋友,就必须给予关心和爱护。如果您是一位乐观向上的读者,《此岸彼岸》中有演练智力的课堂——有引导人们踏上道德之路的篇章;如果因为失败,身在痛苦沮丧当中,可以借助文字中的情理化作动力:如果您本身就是一位心神衰弱的读者,尽管放心大胆地去欣赏文中的攀登者的人生风采,当然,也可以体验他们的生活艺术。至于那些颇有成就感的读者,完全可以享用从不同角度所讲述的人性的光辉,以便与自己的奉献作一番比较。本书由赵全胤著。
  • 未焚诗

    未焚诗

    本书收录的诗篇有:路不拾遗、跳舞好吗、俯瞰、对面、外景、无情诗、飞机、田园诗、寓言、笔记簿、练习曲、新旧句、家居诗等。
热门推荐
  • 愤怒的鬼媳妇

    愤怒的鬼媳妇

    民国期间,何三庆,杜大虎,杜小虎,三人因为家庭贫困,妻儿难养,无奈之下,前去盗墓。说真的,看到书评和回复,我感觉我真惨,太惨了,嗯,,,,,,
  • 女扮男装:我的花美男

    女扮男装:我的花美男

    龙业天:龙氏企业继承人,从小就以男孩身份成长,二十多年未被发现的身世之谜。龙业俊:龙业天的堂弟,与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从小被当成谋夺家产的棋子。闫少熙,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也只顾事业。三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各自有着不为人知的伤痛,却在同一所校园相遇,似乎冥冥中自有定数。
  • 帝王劫:绝宠弃妃

    帝王劫:绝宠弃妃

    还在娘胎里,就有人说:以后就由我来保护你吧,为你,我可以倾覆整个南璃。从降临到金钗之年,万千宠爱,任性无忧,却不想一朝被退婚,转眼就亡国,从温室一下跌入万丈深渊……在她最无助的时候,他向她伸出了手,他不知她的身份,把她当兄弟,生死战场,一次次徘徊在生死边缘……几经曲折,他终是回来要迎娶她,她却早已离去,甘为他人妾,正面遇上,她毫不避让……她意外得知自己的现任夫君竟是当年退婚的人,五年之后归来,她的毒,她许下的万劫不复,她都会一一做到……
  • 花千骨之桃花苦恋

    花千骨之桃花苦恋

    是电视剧的续集,讲述的白子画和花千骨的续写,如若有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 九元天地

    九元天地

    一个少年偶得绝世修真秘籍,从那时起,他成为隐世修真门派的唯一弟子,他以重振门派光辉为己任,以爆表的战斗力横扫一切强敌,有一天,他将凌驾于世间所有规则之上,唯我独尊。这是一段征服世界,逆天崛起的故事!当逆天之人,做逆天之事,他叫柯洛!
  • 看虐恋听情深

    看虐恋听情深

    周暮暮从小就和顾洲一起长大,长大后她似乎觉得自己这一生注定是比顾洲矮一截的。因为她的爸爸只是他家的一个小小的司机。他是少爷,而她就只能是个丫鬟。更因为她在年少的时光里不顾一切地爱上他,卑微到尘埃里的爱恋。而在那段暗恋的途中,她遇到了赵皓城,一个对她说朝朝暮暮的男人。赵赵暮暮,朝朝暮暮
  • 透天机

    透天机

    在这个世界中,有很多平凡的人,其中就有一些不平凡的能力,却不为外人所知……
  • 千年一仙

    千年一仙

    邪派七公子排名第二的六如公子玉霄白为救爱人而投身名门正派化作一名小弟子白小羽凤落栖山终一鸣挣开铁锁走蛟龙白小羽强者突起搅乱修仙界浑水混迹正邪双方,又被双方所不容道不尽的正邪饮不尽的苦酒还原最初的玄幻世界
  • 渡天邪尊

    渡天邪尊

    红尘是一滴水,我摆渡沧海,一生渡人难渡己。红尘沧海摆渡人,一指沧桑万古间。只求一人渡我至彼岸,渡我心中怨。
  • 朱门嫡女不好惹

    朱门嫡女不好惹

    本是朱门嫡女,却惨遭毒手,于生死一线之时回到幼年。重活一世,防火防盗防表姐,心思缜密斗姨娘,郎君你别傻愣着,快来随我平战乱,这一生,要的不就是国泰家安?